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塞(AMI)或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对冠心病深入研究后取得的重要进展。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者痉挛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即代表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程度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猝死。其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供血中断。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个疾病谱的统称,通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破损或出血、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4例接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Ⅰ组Q波心肌梗死54例、Ⅱ组非Q波心肌梗死12例和Ⅲ组不稳定心绞痛38例)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Ⅰ组占75.55%,Ⅱ组占3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前壁心肌梗死多于下壁(32/54:22/54),发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Ⅱ组:广泛持续性ST-T改变或以T波深倒置演变特征或Q波迅速消失,ST-T动态改变。Ⅲ组: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或伪性改善,不发作时ST-T正常或仍有改变。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无Q波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心电图的易变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制定共识的必要性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他汀类药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ACS主要发生机制为易损斑块破裂或溃疡合并血栓形成和(或)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及心源性猝死(CS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对115例确诊的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痛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与186例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作比较。结果①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年龄大。症状不典型,搪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多,尤其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②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发生心功能不全(NYHAⅢ级、Ⅳ级)、左室射血分数值下降(≤45%),与男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③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以多支病变压中重度狭窄为主,单支病变较少。结论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男性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破损或出血、痉挛,导致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堵塞而引起一组临床综合征。ACS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异常有关,而这些异常都可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而改善。由于胆固醇合成具有昼夜节律,合成高峰在夜间,因此对他汀类药物服用方法均推荐给予晚间顿服。然而对这一推荐用法的效应目前临床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本研究旨在比较晨起及晚间顿服常用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与稳定斑块相比,容易破裂的斑块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大斑块体积,低衰减斑块,餐巾指环标志,正性重构和点状钙化,这为在导致临床事件之前运用非侵入性成像识别易损斑块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笔者就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性指标pentraxin-3的变化,并了解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03年7月到2005年9月期间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25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血浆pentraxin-3水平,并进行比较。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了解pentraxin-3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entraxin-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三种病变类型患者血浆pen-traxin-3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作为炎性指标,pentraxin-3与冠心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密切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4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5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率为97.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95.6%,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3.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34支成功率61.8%,严重并发症0.6%。结论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心源性猝死。因此ACS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溶枪、抗凝、抗血小板)和介入治疗,其中抗凝治疗在ACS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方法对193例(合并DM63例,非DM患者1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DM患者多支病变比例(49.2%)显著高于非DM组(30.0%)(P〈0.01);DM组冠脉血管12型病变所占比例(38.1%)高于非DM组(2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弥漫性病变比例(42.9%)高于非DM组(2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DM患者常出现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早期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复杂病变组48例和简单病变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复杂病变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为(30.4±7.0)个,少于简单病变组的(51.7±11.1)个(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PCs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r=-0.427, 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减少,外周血EPCs或可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复杂病变组48例和简单病变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复杂病变组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为(30.4±7.0)个,少于简单病变组的(51.7±11.1)个(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PCs计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r=-0.427, 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减少,外周血EPCs或可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