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OME)分泌物中有水解酶的存在,提示与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作者对急性OME病人的浆液性和脓性渗出液的水解酶活性及其与细菌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病人年龄为1月至10岁,男女相等。经鼓膜穿刺取中耳分泌物,测定酶和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发现,脓性分泌物中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神经氨酸酶的平均活性略高于浆液性渗出物。浆液性渗出物中α-甘露糖甙酶,β半乳糖甙酶及氨基己糖酶的平均活性又高于脓性渗出物,但无统计学差异。在比较细菌培养阳性和阴性分泌物时,发现酶的活性在阳性组为强,尤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最强(P<0.001),细菌培养阳性者,其酶的活性是阴性者的11倍。在脓性分泌物的测定亦获得相同结果。本文27例分泌物细菌培养,有21例为肺  相似文献   

2.
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常见病原菌之一。作者用酶联免疫试验测定非典型流感嗜血杆菌诱发栗鼠患急性渗出性中耳炎过程中血清和中耳渗出物的抗体。动物感染后24小时,所有耳都发展成急性中耳炎,并持续7周。接种活细菌后一周,中耳渗出物抗体的滴度相当于或略高于血清标本的滴度,提示中耳渗出物的抗体是对诱发渗出性中耳炎细菌的反应,可能是在局部产生的。2周后血清和中耳渗出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应用各种组织化学技术,许多作者已证实在慢性中耳炎和渗出性中耳炎(OME)粘膜中存在着粘液质(mucosubstances),但对其命名无统一方案;且在不同类型的渗液中,酸碱度对中耳粘膜染色性的影响和组织化学不同,过去尚缺乏此种资料。作者们对不同类型OME的18个中耳粘膜活检切片,用alcian蓝及糖元(PAS)在不同的pH条件下染色,并用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重染色,以观察OME中耳粘膜中唾液粘蛋白和硫酸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  相似文献   

4.
渗出性中耳炎(OME)的中耳渗液曾被认为是无菌的,但后来由于从很大一部分的渗液中分离出了细菌从而否定了上述观点。不过所分离出的细菌是病原菌抑或污染,并未确定。为此作者们对25例患OME的儿童的血清和中耳渗液进行了研究分析。患儿年龄为1.5~11岁。中耳渗液标本系通过鼓膜切开插管取得,均作细菌学、细胞学和生化研究,并用略加改良的间接萤光抗体(IFA)技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病程过长,最终导致黏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病变,形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OME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相关,但是,其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络(NETs)作为中性粒细胞捕获和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新作用机制,参与循环、呼吸、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作为新的治疗靶点,NETs的抑制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前期研究在OME患者或动物模型的中耳积液中发现了NETs相关蛋白,提示NETs也参与OME的疾病进展。本文就NETs在OME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Sade认为渗出性中耳炎系中耳换气障碍引起,Gottsbalk报告大部分渗出性中耳炎可藉咽鼓管通气治愈。作者以往研究则表明渗出性中耳炎病变开始于上鼓室、渐累及鼓窦、乳突气房。含气腔为炎性渗出物闭塞。一部分渗出物虽可自咽鼓管排出,但大部分仍贮留含气腔中,导致中耳负压形成。为进一步证实,作者测定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249耳的鼓室压曲线,患儿年龄4岁至11岁。结果157耳为B型,92耳为C型。再用咽鼓管导管通气,B型157耳中通气后鼓膜膨隆者137耳,鼓膜无变化者20耳。通气后立即再  相似文献   

7.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mediawitheffusion ,OME)是中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很高,它以渗出液潴留在中耳腔而无急性感染表现为特征。持续的OME常导致听力损害、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危险。但人们至今尚未完全阐明OME的发病机制。近年来一组体液递质 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CK是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其功能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CK在OME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作一简要综…  相似文献   

8.
Bernstein等(1976)测定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前列腺素(PG)E及F含量增多。Jung等(1980)于栗鼠中耳注射PGE_2,结果乳酸脱氢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钙及蛋白含量增加。非甾类抗炎药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合成,为证实非甾类抗炎药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采用直接放射免疫法测定渗出性中耳炎患儿13例19耳中耳渗液内PGE_2含量,结果:12耳含量小于1。0ng/ml;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OME)的发病机制中,变态反应的作用存在争议。由于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相关证据,它的病因学地位未被广泛认可。该作者通过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粘膜中的炎性细胞以及与变态反应具有相关性的Th-2细胞因子的研究,以证实变态反应在顽固性OME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渗出性中耳炎(OME)大鼠中耳微环境中Th1/Th2极化趋向及核因子Kappa B(NF-κB)对Th1/Th2极化的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16耳).实验组以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对照组以PBS替代卵清蛋白.耳内激发后2 d处死动物,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中耳腔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IL-4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NF-κB p65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Th2/Th1(IL-4/IFN-γ)比值以及中耳黏膜组织和骨髓腔中NF-κB p65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IFN-γ在中耳灌洗液内的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F-γB p6S蛋白表达与中耳灌洗液中IL-4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5).结论:变应原可诱导大鼠OME形成,其中耳微环境中IL-4合成显著增高,而IFN-γ相对减少,Th2/Th1比值增高,存在以Th2细胞过度分化为特征的Th极化趋向,NF-κB在调控大鼠中耳微环境Th1/Th2极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可加重某些疾病 ,中耳疾病被认为与被动吸烟有关 ,多数认为幼儿更易受被动吸烟的影响。渗出性中耳炎 (OME)和复发性中耳炎(recurrent otitis media,ROM)是常见中耳疾病。 OME和 ROM不仅可导致儿童语言、听力和交际能力的障碍 ,而且可遗留永久性鼓膜穿孔、胆脂瘤和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等并发症。为明确被动吸烟对 OME和 ROM的影响 ,采用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组和对照组均为 16 6例 3~ 7岁的儿童 ,对所有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 :房屋类型 ,建造年份 ,取暖系统 ,家庭人数 ,家庭成员吸烟习惯 ,经常来访客人…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耳科常见的致聋性疾病之一.目前,对OME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病因.近年,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OME病因的探讨也在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反应与OME的发病有关.Dinis指出,免疫因素可能最终成为OME发病唯一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而细胞因子(cytokines,CK)的免疫调节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报道,已发现有多种CK存在于OME的中耳积液(middle ear effusions,MEE)中,参与OME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现将OME的病因研究概况及MEE中存在的CK及其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中耳炎患儿在12周的急性期过后,转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者占5~10%;大约1/3的中耳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影响,对21例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渗出液中的溶菌酶、乳酸胆铁质(反映渗出液中多核白细胞活性)、补体C_3和C_(5a)、以及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中耳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及表面葡萄球菌。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渗出液中的细菌或来自激活补体的白细胞趋化因子驱使白细胞进入中耳;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菌酶,溶菌酶损伤中耳组织,中耳上皮细胞分泌增加,上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出现渗出液。21份渗出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平均含量(0.81±0.25cm)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14.
耳科学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为了探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60名OME患者(排除了航空变压和急性中耳炎导致的中耳积液)进行针对GER诊断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定其中耳积液中的胃蛋白酶(PG)的含量。结果:其中GER诊断阴性者46例,仅2例  相似文献   

15.
<正>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在儿童中有较高的发病率。长期以来,OME的发病病因及机理是研究重点。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生物膜(BF)与OME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尤其在儿童OME的反复发作及迁延不愈的病例中伴有重要角色。本文旨在就二者的关系在近年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1 BF的概念及特性1647年,Van Leeuwenhouk在显微镜下观察牙齿  相似文献   

16.
<正>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耳科的常见病。80%的儿童3岁前曾出现过急性中耳炎的表现,以OME为主[1]。然而,一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并且不再复发,另外一部分的患者则迁延不愈。OM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学者普遍认为,OME病因有咽鼓管阻塞、感染、变应性反应,通常涉及多因素,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OME的病因和发病因  相似文献   

17.
分泌性中耳炎及鼓室置管治疗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急性OME一般预后良好,但对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OME,若不及时正确地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在临床工作中,OME的手术治疗———鼓室置管术,也存在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在治疗上较OME本身更加困难,且效果不佳,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因此深入地认识这些并发症,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转归,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OME的并发症OME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发病率较高,大约80%的儿童曾患过OME,是儿童听力下降和语言障碍的重要原因。大部分O…  相似文献   

18.
许多学者从人体和动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表明:(1)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与中耳粘膜局部免疫状态有关。(2)中耳粘膜具有生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3)中耳粘膜内存在免疫防御机制,产生特异抗体。(4)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影响着中耳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目前,对渗出性中耳炎临床免疫学研究主要从感染免疫问题着手进行,这方面资料介绍很多,现就部分文献作一浅述。现已公认:中耳粘膜免疫系统是一免疫  相似文献   

19.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部分研究认为工型变态反应是引起该病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46例伴有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的OME患者和38例对照组其血浆和中耳积液中IL-4及IgE含量,探讨工型变态反应在OME发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 (OME)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 85 %的儿童至少有一次中耳炎发作史 ,5 0 %的2~ 5岁儿童曾患过 OME。 OME不仅对儿童听力有影响 ,而且增加了患急性中耳炎的风险。约 2 5 %的 OME患儿需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 ,增加了医疗费用 ,且对患儿及其父母心理造成打击。因此 ,寻求有效的治疗 OME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OME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感染或 /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重要的因素。咽鼓管重要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中耳与鼻咽部气压平衡。在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 ,只在吞咽时瞬间开放。咽鼓管软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