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估应用自动角膜板层刀切割一个供体角膜用于深板层角膜移植和角膜内皮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应用自动角膜板层刀预先将新鲜供体角膜进行切割,将带部分基质的角膜内皮植片用于角膜内皮移植术,剩余前板层用于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回顾性分析2010年3—8月期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角膜内皮移植术的17例患者及分别来自同一供体角膜的行深板层角膜移植的17例患者。术后随访19~24个月,分别观察角膜内皮贴附情况及前板层角膜植片愈合情况。随访资料包括医学验光、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前后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7例角膜内皮移植患者术后角膜内皮植片均贴附良好,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除1例碱烧伤患者因晶状体混浊,无法验光外,其余术后平均散光为(1.69±0.60)D。17例角膜内皮移植患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128±244)个/mm^2,平均角膜内皮植片厚度为(152±46)μm。17例前板层角膜移植患者角膜植片均透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平均散光为(2.50±0.90)D;平均前板层角膜植片厚度为(343±39)μm。结论利用角膜板层刀将一个供体角膜用于两位患者的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经长期随访,角膜植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该方法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供体角膜,缓解中国供体角膜匮乏现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照研究两种常见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技术特点、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对A组6例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实施了在角膜瓣下进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B组9例同样患者实施了在角膜基质袋内进行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术后追踪观察并发症以及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A组,术后6个月,5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平均散光(2.16±0.89)D.平均角膜厚度(546±58.8)μm.平均内皮细胞密度为(2480±214)个/mm2.B组,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平均散光(1.19±0.48)D.平均角膜厚度(533±51.7)μm.平均内皮细胞密度为(2124±278)个/mm2.结论 两种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均无严重的难以克服的并发症.在角膜瓣下进行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比较适用于有晶体眼.在角膜基质袋内进行的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对于早期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患者,术后屈光效果较好.适用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和同时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两种术式均适合我国患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方法。分析在南京宁益眼科中心接受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急性圆锥角膜5例(5只眼)。采用前房注气联合逐步板层分离技术,植床直径7.5~8.0mm。供体为新鲜和冷冻保存角膜。观察术前和术后1、3、6个月和1年以上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移植片透明性、中央区角膜厚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前视力:手动/5~10cm,术后1年平均裸眼视力0.26±0.16,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42±0.23;平均球镜度(-2.75±0.94)D,柱镜度(-2.56±0.83)D;术前平均中央角膜厚度(279.33±312.30)μm,术后1年厚度为(557.20±37.48)μm;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计数不能测量,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内皮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中央角膜平均内皮细胞计数(1967±228.51)个/mm^2;新鲜植片透明性高于保存植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前病变角膜向前隆起,基质层有囊泡结构,纤维成分减少,回声增强;术后以上改变均消失。术中2眼发生后弹力层微小穿孔,但没改变术式;术后无双前房或排斥反应发生。结论急性圆锥角膜可不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形态的严重损害:采用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 应用于板层角膜移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实验组兔单眼PTK 制作值床、植片,对照组兔单眼施行常规的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定期并取角膜及晶状体作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两组排斥反应积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8wk、12wk 角膜基质雾浊度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植床、植片界面光滑,12wk 时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规则。PTK术后即时、1、2wk 内皮细胞轻度水肿,仅在穿孔处见内皮细胞崩解。术后2、12wk 晶状体无异常改变。结论 PTK 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安全可行,植床、植片界面间瘢痕增生较少,术后效果优于传统的板层角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治疗全角膜损伤的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微型角膜刀对11例患者的11只全角膜病损眼实施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并对患者的术后矫正视力、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进行随访观察12~18个月.结果 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检查,11只术眼视力均有提高,针孔矫正视力平均分别为4.4±0.3、4.5±0.3及4.5±0.3;术后1周内术眼的眼压短暂升高,但可用药物控制或缓解,术后3、6及12个月时随访检查术眼的眼压分别平均为(19.8±2.7)、(19.2±1.7)及(19.5±2.0)mm Hg;术后3、6及12个月时随访检查的角膜中央厚度分别平均为(538.9±8.9)、(536.3±6.3)及(537.2±6.9)μn;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3、6及12个月时分别平均为(2519.8±110.7)、(2244.4±137.9)及(2093.3±141.9)个/mm2.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两层植片间的间隙,此间隙可于术后1个月内自行消失.结论 采用微型角膜刀进行全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并较好地避免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生,是治疗全角膜损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深基质切削角膜供体的精准性及基质面光滑程度.方法:FS200型飞秒激光对眼库中期保存的供体角膜5只做深基质切削,将同一供体角膜分割为板层植片和内皮植片,预留后板层厚度大于150μm.激光频率200kHz,激光能量基质切削选择1.2μ.J,边切能量1.2μJ.观察指标:角膜内皮瓣厚度、切割后的角膜组织学变化(HE染色)、电镜下角膜基质面规则程度评级.结果:供体角膜平均厚度为534±24μm.预设角膜后板层厚度为199±7μm,获得后板层厚度在196±40μm(Z=-0.13,P=0.89).角膜组织HE染色显示切削面略有不光滑.扫描电镜下,前板层基质面规则程度评分1.2±0.4分,角膜后板层基质规则程度评分为2.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3).结论:FS200飞秒激光深基质切削精准性良好.FS200飞秒激光制备供体角膜的前板层较后板层基质面光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合脂肪干细胞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对碱烧伤角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晾干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取第3代体外培养的兔自体脂肪干细胞,体外种植到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培养3d后用于板层角膜移植。结果:板层角膜移植2mo后,术眼角膜基本恢复透明,未发生排斥反应,新生血管较少,3mo后新生血管基本消退。结论:复合自体脂肪干细胞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对兔碱烧伤角膜具有良好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8.
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用微型角膜刀对 6例患者 6只患有大疱性角膜病变眼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其中 1例为前段玻璃体切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 ,1例为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除加球内异物取出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 6~ 9个月。结果  5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 ,患者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 (2 4 81± 2 12 )个 /mm2 ,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 (5 4 9± 6 1) μm ,散光为 (2 0 4± 1 19)D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是治疗大疱性角膜病变的可选术式。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 ,该术式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移植的技术平台 ,但远期疗效尚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4-02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6眼,其中男7例7眼,女8例9眼,平均年龄66.3±18.4岁,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薄层角膜内皮植片,进行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角膜刺激症状消退、植片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观测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眼压正常,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角膜刺激症状自术后1d 开始逐渐减轻,术后3wk 完全缓解。术后1眼(6%)发生内皮植片脱位,3眼(19%)植片与植床之间存在局灶性层间积液。术后1 mo角膜上皮变光滑,基质水肿消退,中央角膜厚度(638±86.51μm )较术前(811±137.55μm)明显变薄。随访期间,发生植片急性排斥反应和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各1眼(6%)。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687±507个/mm2。结论:应用飞秒激光辅助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病变,可以个体化、精确、高效地制作内皮植片,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内皮层移植在兔角膜内皮损伤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24只,制作兔角膜内皮损伤模型第2d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深板层角膜内皮层移植术组,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于术后1,2,3,7,14d;1mo观察眼压、前房反应、并发症情况,术后1mo每组处死12只兔子,摘除眼球,12眼(两组各6眼)作病理切片检查,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情况;另12眼(两组各6眼)用α-SMAWholemount染色法观察兔角膜内皮细胞瘢痕和肌成纤维细胞情况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实验组角膜术后一直维持透明,对照组在术后5d明显变混浊,眼压、前房反应和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mo两组实验兔在单位面积(500μm2)肌成纤维细胞数和炎症细胞数均有显著性差异(t=5.716,6.991;P<0.05)。结论:深板层角膜内皮层移植应用于兔角膜内皮损伤模型中炎症反应小,前房反应轻,能保持角膜透明,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鲍先议  王勇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662-1665
目的:比较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和正常白内障眼行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和角膜形态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 我院2010-01/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160例200眼,其中包括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和正常眼白内障各100眼。以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作为实验组,正常眼白内障作为对照组。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2000P)分别于术前,术后1, 3mo测量角膜内皮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用Pentacam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测量角膜形态学参数,包括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nkness,CCT)和角膜体积(corneal volume,CV)。结果:术前实验组平均的ECD(1203±245个/mm2)比对照组(2648±167个/mm2)小(P<0.01),而实验组的平均CCT(543±32μm)值较对照组(525±36μm)大(P<0.01),实验组的平均CV(59.14±2.79mm3)值较对照组(57.26±3.24mm3)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mo实验组平均的EC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而CC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CV值较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1<0.01,P2<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百分率(%)在实验组比对照组大(P1=01145,P2=0.2018),但无统计学意义。CCT值增加百分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mo时要显著增加(P=0.0142),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mo时两者无明显差异(P=0.3562)。CV值增加百分率(%)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mo时要显著增加(P=0.0134),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mo时两者无明显差异(P=0.4538)。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术前ECD较正常眼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正常眼要大,术后短期角膜水肿较正常眼严重,所以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只有更精密的规划手术和更精细的手术操作,才能在术中尽量减少对内皮细胞的损害,缩短角膜水肿恢复的时间,降低术后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低下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bFGF)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就诊、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且合并ECD低下的患者80例 (9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1例(45眼),对照组39例(45眼)。术后除常规抗炎治疗外,试验组患眼应用re-bFGF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对照组患眼应用1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均使用至术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ECD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等。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试验组患眼的ECD和CCT均较术前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而对照组患眼的ECD均较术前下降,CCT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眼ECD分别为(1120.6±306.1)个·mm-2、(1040.5±317.3)个·mm-2 ,CCT分别为(543.1±51.6)μm、(546.8±35.6)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眼ECD分别为(1271.3±288.6)个·mm-2、(746.5±193.5)个·mm-2 ,CCT分别为(542.0±55.3)μm、(583.5±45.3)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眼发生了角膜内皮失代偿,且均发生在对照组。结论 re-bFGF对ECD低下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角膜内皮有保护作用,可减轻超声乳化手术造成的ECD下降,减少角膜水肿及术后短期角膜内皮失代偿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一种新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手术的组织反应。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40只新西兰成年兔平均分为4组:角膜内皮刮除组、后弹力层撕除组、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DSEK)组及DSEK供体组;右眼为手术眼。每组定期通过角膜内皮活体染色,眼前节照相和UBM至少观察2个月。结果后弹力层撕除组角膜始终保持混浊,角膜内皮刮除组和DSEK组角膜逐渐透明,角膜厚度逐渐降低。活体染色显示角膜后弹力层撕除组术后2个月仍无角膜内皮生长。结论后弹力层撕除术建立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显示了后弹力层撕除后角膜内皮愈合过程,可用于角膜内皮移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去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自体角膜为细胞载体,将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种植到角膜内表面,观察HUVEC替代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情况以及HUVEC在恒河猴眼内生长的情况。方法 取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3只)、实验对照组(2只)、空白对照组(1只)。实验组:用离心沉淀法将培养的HUVEC移植到去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自体角膜内表面,之后将自体角膜缝回植床;实验对照组:将撕除部分后弹力层的术眼角膜植片原位缝回植床;空白对照组:取下术眼角膜植片不做任何处理原位缝回植床。术后观察各组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于术后30d及60d、空白对照组于术后60d行术眼摘除,标本做病理切片、CD34免疫组化及扫描电镜,观察房角结构及HUVEC在角膜植片内表面形态分布。结果 实验组角膜植片维持了一定的厚度和透明性,而实验对照组角膜植片发生严重大泡性改变。病理切片示实验组角膜内表面可见一层细胞生长,CD34染色阳性,提示为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对照组角膜内表面未见任何细胞生长;空白对照组角膜植片保留完整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扫描电镜示实验组有HUVEC单层在角膜内表面生长但有大量白细胞聚集及少量细胞碎片嵌顿于小梁网;实验对照组角膜内表面残留胶原纤维样物质,无细胞生长;空白对照组见完整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层。结论 HUVEC能够在撕除后弹力层的恒河猴角膜内表面生长并发挥一定的屏障作用,维持角膜的厚度和透明性,但会产生较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莎  宋胜仿  李华  徐霁  苏杨  吴杨杨 《眼科新进展》2012,32(8):787-789,793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4例(44眼)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采用角膜内皮计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角膜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与糖尿病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458.00±349.23)mm-2、(390.65±118.55)μm2、(46.18±9.24)%以及45.01±6.1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2251.83±368.41)mm-2、(390.12±231.44)μm2、(42.73±8.75)%以及48.81±5.04,二者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细胞变异系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0.72±4.60)%和(36.91±7.35)%,细胞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0.55±9.25和55.25±9.8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状况较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差;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在超声乳化术中都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6.
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施行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BK)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35眼大泡性角膜病变者施行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前节OCT、角膜地形图、角膜知觉、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大泡复发情况、角膜知觉改变、角膜厚度变化、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后随访6~18mo。32例(91%)均在术后第1d疼痛感消失,并在随访期间未再出现疼痛,另外3例(9%)疼痛感减轻并在3d后消失。9例(26%)术后角膜上皮在1wk内愈合,21例(60%)在2wk内愈合,5例(14%)在3wk内愈合。随访期间BK无复发,2例(6%)在术后3,4wk在周边区域见少量微小水泡,无自觉症状,随时间延长未见加重。所有患者无新生血管发生,角膜表面光滑。30例(86%)移植的羊膜于术后2mo变薄,部分溶解吸收,3mo时肉眼基本不见羊膜。34例(97%)视力无改变,1例(3%)由光感到手动/眼前。30例(86%)术后2mo角膜知觉减退,下降幅度为20±7mm,所有患者角膜厚度均增加,由术前的788±35μm,增至940±43μm,术后12mo,角膜厚度增至1 060±27μm。共焦显微镜结果:术后3mo,角膜基底膜下三叉神经纤维数量密度降低,浅基质层基质细胞成纤维化,深基质层更加疏松、细胞肿胀明显,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减少且肿胀更加明显。结论: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能有效控制BK的症状,防止BK的复发,尤其是对症状明显,视功能差的患者是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维酮碘建立兔眼角膜内皮失代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用聚维酮碘建立角膜内皮失代偿病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20只(40眼)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聚维酮碘组、苯扎溴铵组、角膜内皮擦除组、冷冻组,每组10眼。各组定期行眼前节照相、角膜厚度测量、病理切片等检查,至少观察2个月,术后2个月用TUNEL试剂盒对每组角膜基质细胞进行凋亡检测。结果 聚维酮碘组、苯扎溴铵组角膜始终保持混浊,随时间推移水肿加重、厚度增加,术后2个月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1.47±0.05)mm和(1.43±0.08)mm;角膜内皮擦除组、冷冻组随时间推移角膜由混浊逐渐恢复透明,厚度增加于术后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43±0.06)mm和(0.81±0.09)mm,之后角膜水肿逐渐减轻、厚度减小,术后2个月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0.63±0.06)mm和(0.52±0.06)mm。TUNEL法显示苯扎溴铵组角膜基质层有较多的凋亡细胞,每个高倍镜下平均TUNEL阳性细胞数为(24.80±3.26)个;另外3组角膜基质层未见明显凋亡细胞。结论 前房灌注聚维酮碘可以长期保持角膜混浊,方法简便且不会引起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在我院选择400例800眼明确诊断为近视的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为11.5±2.3岁,其中男239例,女161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角膜塑形组和框架眼镜组,分别为167例334眼和233例466眼,本试验所研究的数据包括:(1)疗效: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屈光度等;(2)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密度、角膜点染程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等。观察时间分别为配戴后1d,1、6、12、24mo,了解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结果:框架眼镜组可在配戴眼镜后视力达正常,角膜塑形组患者在1 mo后视力达到正常水平。经2 a的配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屈光度明显降低,分别为40.09±0.31、0.23±0.06 D,而框架眼镜组则有显著上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轴长度治疗后的第1 mo较治疗前均有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a后,两组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3.96±0.38、26.49±0.88 mm,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在治疗2a 后则分别为527.33±27.69、526.98±26.89μm,2a后的角膜中央厚度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关两组患者治疗后1 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密度较治疗前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矫正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好,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