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以及侧弯程度与骨质疏松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03-2014-06间在我院治疗的47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精确测定并详细记录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大转子及腰椎(L1-L4)的骨密度,并计算T值,精确测定并仔细记录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大转子及腰椎(L1-L4)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Cobb角多介于20°~40°之间,观察组患者Cobb角大小与患者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危险因素,但退变性脊柱侧弯程度与骨质疏松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翟睿汪学松金传峰王明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3)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共53例,其中男9例,女44例,平均年龄66.5岁(56~80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并记录Cobb角;对照组47例,由部分接受骨密度检测的住院患者构成,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腰椎管狭窄症18例,均不合并脊柱侧弯,男16例,女31例,平均年龄64.7岁(54~83岁);两组患者均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并分别记录股骨颈、Ward,S三角和股骨大粗隆及腰椎椎体(L1-L4)的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Cobb角与对应T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确诊的53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中,平均Cobb角为32.1°±7.3°(11.6°~47.2°),平均T值为-2.87±0.78(-4.81~-0.78),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骨量减少7例;对照组平均T值为-2.08±1.08(-4.76~0.56),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18例,骨量减少2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与T值无相关性。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侧弯程度与骨质疏松程度无相关,骨质疏松症是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我科共开展腰椎间盘手术40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28例为半椎板减压单侧固定组,B组372例为全椎板减压双侧固定组,均行钉棒内固定椎体间植骨Cage融合术,术后62例发生并发症。结果 3例行单侧内固定术后健侧出现剧烈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均经过再次手术探查后症状缓解;17例行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植骨Cage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双下肢麻木症状存在约1年,经过保守及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大部分缓解;15例L4~5椎间盘突出症,给予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出现双下肢症状缓解不明显,且术后1年伴有发凉、麻木等症状;25例全椎板减压双侧固定术后出现单纯脑脊液漏,2例出现术后感染,其中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Oswestry评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有时这些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在治疗上首先应明确诊断,慎重选择内固定,术中注意椎管减压的程度和范围,同时掌握正确的椎间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指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42例指掌骨骨折患者,男203例,女139例;年龄18~56岁,平均30.4岁;右手217例,左手125例。第1掌骨38个,第2掌骨47个,第3掌骨52个,第4掌骨40个,第5掌骨39个,近节指骨43个,中节指骨52个,远节指骨48个。克氏针内固定129例,微型钢板内固定153例,单纯微型螺钉固定48例,钢丝捆扎12例。结果:324例获得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8.5个月。7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84%。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欠佳24例,占7.4%;肌腱粘连54例,占16.67%;骨折畸形愈合34例,占10.49%;骨折不愈合13例,占4.01%;指骨短缩21例,占7.41%。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技术欠佳以及术后没有进行早期很好的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行后路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的8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共26例,发生率为29.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DS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894)、体质量指数(OR=9.595)、PI-LL(OR=11.013)和截骨(OR=2.093).结论 ADS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PI-LL和截骨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退变性脊柱侧弯自然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变性脊柱侧弯表现为脊柱三维畸形,多为脊柱非对称性退变的结果,临床特点为广泛的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和脊柱失稳.退变性脊柱侧弯的自然史相差很大,是一个缓慢的病变过程.随着社会老年人群的快速增长,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同时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大大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了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减压、矫形、融合和稳定脊柱,防止和控制畸形进一步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对退变性脊柱侧弯自然史的研究,可对其发展趋势作一客观评价,并指导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S)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16-01万方、维普、CBM、Pubmed、Medline等外数据库,中文以"退变性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侧弯"、"内固定"、"长"、"短",英文以"degenerative scoliosis"、"interior fixation"、"long"、"short"等关键词查找采用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治疗DS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RCT)文献。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ODI指数、腰椎前凸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利用Rev Man 5.3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篇文献,中文10篇,英文2篇,共计569例。短节段固定308例,长节段固定261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长节段组,而长节段组手术前后ODI指数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方面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DS均能够获得较好的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长节段固定在ODI指数改善方面占优势,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回顾后路椎管减压,器械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探讨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收治的190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腰椎滑脱病例的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男65例,女125例;年龄34~87岁.平均56.3岁.单节段滑脱175例.双节段滑脱15例。Ⅰ度滑脱148例(779%).Ⅱ度滑脱42例(221%),结果 190例中35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失随访,其余155例平均随访时间17.2个月(7~61个月),190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滑脱节段维持解剖复位,后外侧植骨融合良好。围手术期并发症:硬膜撕裂1例,伤口并发症(感染、脂肪液化、不愈合)5例,切口血肿3例.术后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13例.术后疼痛14例。远期并发症:持续下腰痛11例.持续下肢神经症状5例.内固定失败5例,假关节形成3例。6例接受翻修手术。结论 腰椎滑脱的后路复位内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下肢神经症状、下腰痛及融合固定失败是主要并发症.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对Cobb角20°的1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对Cobb角20°的19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未出现术后感染及断钉、断棒等情况。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JOA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椎管减压是减轻患者疼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7例(4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5足(12%),其中皮缘表浅坏死4足,换药后治愈;皮瓣坏死1足,行小腿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后愈合。晚期距下关节慢性疼痛,影响长距离行走2例。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优22足、良15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为86%(37/43)。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制定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采取有效复位联合植骨内固定,可以减少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长节段与短节段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的内科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融合节段≥3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82例,其中男24例,女58例,年龄55~71(63.9±4.6)岁。根据有无内科并发症分为无内科并发症组(58例)和有内科并发症组(24例)。内科并发症包含肺炎、脓血症、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胸腔积液、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道并发症和肾功能异常等。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和矢状面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差异。术前、术后4周、52周和104周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使用单因素分析对性别、年龄、BMI、术前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以及吸烟情况、心脏病史、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量、椎板减压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潜在危险因素进行检测。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内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现内科并发症的患者29.3%。高血压、糖尿病和贫血的发病率分别为30.5%、20.7%和9.8%。术后并发症中感染14例(17.1%),心肺功能异常9例(11.0%),胃肠道疾病11例(13.4%),肾功能异常1例(1.2%)。无内科并发症组脑脊液漏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内科并发症组(19.0%vs 54.2%,P=0.001),术前两组影像学参数中Cobb角、PI-LL和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影像学参数比较Cobb角、PI-LL和S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确定的独立危险因子包括BMI(OR 1.127,P=0.011),吸烟(OR 3.15,P=0.032)、住院时间(OR 1.16,P=0.047)和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OR 1.33,P=0.025)。内科并发症组的患者末次随访ODI、JOA评分和VAS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内科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心脏病史、糖尿病、吸烟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不同方式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方法: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导入E-feature Biomedical Modeler软件,从三维实体模型直接划分生成腰椎各节段的高质量体网格,根据DS的病理特点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将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12.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去除L4棘突、全椎板、部分关节突,行L4/5椎间融合后,分别采用L2~L4椎板融合+L2~L5 8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一)、L1~L4椎板融合+L1~L5 10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二)、L1~S1椎板融合+L1~S1 1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三),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六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三种手术方案术后脊柱的活动度及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案固定融合后脊柱活动范围均减小,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三种手术方案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均有影响,前屈、旋转时三种方案均可使固定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减少,侧弯时三种方案均可使上位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增加,后伸时对上位椎间盘的应力减少明显;前屈、侧弯及左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后伸、右旋转时方案一、二均可使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减少,但三种方案对固定邻近上、下位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方案三的固定相邻节段关节突软骨最大应力达到532.98MPa,方案二为494.08MPa,方案一为63.27MPa,即方案二、三固定相邻节段的关节突软骨容易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情况,方案一影响较小。结论:治疗DS固定融合的节段越多,对术后脊柱活动度及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影响越大,对于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时,在能够解除症状、达到脊柱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62例DLS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疼痛改善和肌力恢复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侧凸、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体征以及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术中血压过低未完成一期手术,3d后行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平均920mL(530~2800mL)。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11%),其中脑梗塞2例、脑脊液漏2例、一侧下肢肌力下降3例。术后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6%;随访时间O.5~10.0年,平均随访时间5.6年。随访期间远期并发症6例(15%,6/41),其中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并行翻修手术,3例患者融合固定的上个节段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予椎体成形术治疗。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4分(6.1~8.5分)降低至术后的2.8分(1.6~4.3分),术前、术后腰椎侧凸及腰椎生理前凸Cobb角分别为30.5°(20°~40°)、8.6。(3°~25°)和5.6。(-8°~13°)、31.6。(25°~460)。随访期间x线片示融合器融合节段均已愈合,椎间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塌陷或移位。结论选择性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融合矫形术治疗DLS能有效解除患者的腰腿痛症状,重建腰椎生理前凸,纠正腰椎侧凸;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索不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矫正程度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17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访2年,失访18例,根据术后即时PI-LL角度差异,将患者分成A组(PI-LL<10°,n=51)、B组(10°~20°,n=63)和C组(PI-LL>20°,n=46)。比较并分析三组患者腰椎功能、腰背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两年JOA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年JOA和VA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三组患者术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年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患者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术后2年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三组患者在内固定失败、内固定松动、脊神经损伤、腓肠肌损伤及神经性膀胱等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而内固定翻修和下肢瘫痪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将PI-LL角度矫正为10~20°时临床疗效最佳,且术后神经并发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后腰椎前凸角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匹配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腰椎长节段矫形固定术(至少4个椎体)的DLS患者,参照理想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0.6PI+0.4TK+10°,根据出院时LL分为两组,A组(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内)和B组(非匹配组,术后LL在理想LL±10°范围外),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访至少12个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参数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A组53例,B组4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平均侧凸Cobb角为17.5°±7.8°。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手术节段、术前侧凸Cobb角、术前的CVA、LL、SS、SVA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SS、SVA、PT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A组患者LL(42.2°±10.2°)较术前(31.6°±15.5°)明显改善,TK、SS增大,PT减小,术后SVA(17.9±28.5mm)较术前(46.0±37.9mm)明显改善。B组患者术后相关矢状位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经3~6个月的短期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经12个月以上随访,A组患者较B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8)。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根据公式0.6PI+0.4TK+10°重建腰椎前凸,可以获得满意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有助于提高DL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4-02采用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的93例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15~189(147.87±24.51)min,术中出血量210~730(357.33±27.44)ml,术后引流量230~550(441.39±31.39)ml。4例因椎管狭窄及粘连严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头低足高位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切口积血,延期3~5 d愈合。93例均获得随访16~63个月,平均5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效果良好,但手术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减少脊柱结构单元的破坏,更要兼顾术后是否会并发邻近节段退变、侧凸畸形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腰椎滑脱症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5例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滑脱症病例的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男55例,女110例;年龄15~75岁,平均53.6岁。单节段滑脱161例,双节段滑脱4例。Ⅰ度滑脱150例(90.9%),Ⅱ度滑脱15例(9.1%)。结果:165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滑脱节段保持解剖复位,外侧植骨融合好。术中并发症5例次(3.0%),其中硬脊膜撕裂4例次,神经根损伤1例次;术后并发症18例次(10.9%),其中脑脊液漏3例次,切口感染1例次,切口血肿2例次,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5例次,内固定失败1例次,植骨不愈合6例次。结论:腰椎滑脱症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的发生与掌握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并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