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伟  刘军  周胜虎  李生贵  乔永杰  刘建  甄平 《中国骨伤》2018,31(10):971-975
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围术期贫血是造成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通过影响细胞机制及自身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影响。既往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后贫血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对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前贫血的相关性探讨较少。术前贫血可使红细胞表面的C3b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源性感染增加,术后康复时间延长,进而诱发假体周围感染。故对于术前合并贫血的患者,除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外,术前应补充铁剂、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积极纠正贫血、治疗影响血红蛋白生成的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对符合输血指征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输血治疗,从而更好地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减少二次或多次翻修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外科领域临床处理上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PJI的发生可以出现在关节置换术后任何时期,并且有着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同时PJI的病情迁延难愈,严重时可以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在针对PJI的治疗中,合理的临床分类能够帮助医生迅速判断病情,搭建对病情综合性评估的框架,进而做出合理化治疗方案选择。目前国际上关于PJI的临床分类还没有足够清晰的划分。毫无疑问,明确的临床分期和分型会对PJI的治疗有重大的意义。本综述旨在总结文献中PJI的不同临床分类角度,常见的临床分类,探讨其合理性,并进一步归纳其与治疗的关系,为PJI的临床分类及治疗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假体多重和耐药菌感染进行二期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方法2006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人工关节感染的患者68例。二期翻修手术: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载万古霉素骨水泥Spacer。术中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实验。出现二种及以上菌株为多重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确定耐药菌;二期植入假体,在此期间应用敏感抗生素。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平均(16.4±3.4)个月。需要一次以上清创或者感染复发定义为手术失败。结果细菌阳性率为77.9%(53/68);多重细菌感染为30.2%(16/53),单一细菌感染组为69.8%(37/53),二期翻修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12/16)和86.5%(32/37),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菌感染率为39.6%(21/53),敏感细菌感染率为60.4%(32/53),成功率分别为66.7%和91.1%(P〈0.05)。结论人工关节假体感染进行二期翻修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重细菌感染不会降低二期翻修手术成功率,但耐药细菌感染降低二期翻修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病原菌耐药性变化,为有效应对耐药菌制定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5年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相关资料,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11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35例。统计历年的培养阳性率、病原菌构成与耐药率,分析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的变化趋势。结果:146例中共检出病原菌108株,培养阳性率为73.97%。革兰阳性菌为主要病原菌,占55.48%,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5.34%及15.07%。革兰阴性菌占13.01%,包含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分别有4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混合感染。历年的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的构成比有增加的趋势,波动在39.13%~76.47%。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有较高耐药性,且耐药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对利福平、呋喃妥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仍较敏感。。结论: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所占比例有逐渐增加趋势。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仍不断增加。加强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掌握其变化趋势,并以此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接受清创术、一期翻修术、二期翻修术及旷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6月至2008年6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34~80岁,平均55.8岁.术前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窦道分泌物及关节穿刺液培养.行保留假体的清创术7例,一期翻修术14例,二期翻修术21例,旷置术4例.术后观察伤口外观,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感染控制情况.结果 46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29例培养结果 阳性,表皮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体的首位(37.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2%).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9个月,平均61.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2~99分,平均76.5分.清创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控制率为16.7%,一期翻修术为54.5%,二期翻修术为93.3%,旷置术为100%.二期翻修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13.3%,术后脱位率13.3%.11例感染复发,复发时间为感染治疗术后2~127个月,平均39.5个月.其中10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术1例、二期翻修术8例、旷置术1例.结论 清创术与一期翻修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二期翻修术感染控制率高,但有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的风险.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足关节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正>清创保留假体(debridement antibiotics irrigation and implant retention,DAIR)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创伤小,耗时短,技术水平要求相对低,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治疗方法。通过DAIR成功治疗PJI后病人的患肢功能及生活质量都可以获得改善,与感染前比较有可比性[1]。然而,DAIR失败后的治疗往往需要多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被明确诊断为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TKA 15例,THA 8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32 ~ 79岁,平均62岁;伴有窦道患者9例.患者均在关节腔穿刺前至少2周停用抗生素治疗,翻修术前及术中分别取关节液予以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中组织行一般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活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样本延长培养时间至2周.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术前培养1周阳性率30.4% (7/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39.1%(9/23).术中培养1周阳性率60.9%(14/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82.6%(19/23),7例(30.4%)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相符.结论 对TKA、THA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行病原菌培养,在明确诊断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性、第二期翻修时机的选择及抗生素使用的时间。方法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了19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6例采用金属灌注冲洗型占位器,13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其中2例为非关节型占位器,3例为部分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8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术后定期随访,应用X线片及H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3—36个月),HSS评分由术前平均42.5分提高到最后复查时的88.6分,患者满意率为89.5%。在最后随访时没有感染复发的病例。结论二期翻修手术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临时占位器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有控制感染效果好、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及术后不用灌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并发症。本文系统性回顾了相关文献,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其临床诊疗做出指导并对其未来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中的预测价值,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晚期感染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人工关节翻修的患者77例,根据《假体周围感染国际共识》的诊断标准,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其中感染性翻修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60.70±8.75)岁;非感染性翻修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64.40±12.14)岁。比较2组人工关节翻修术前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结果:感染性翻修组降钙素原阳性2例,分别为0.06 ng/L和0.10 ng/L;非感染性翻修组降钙素原阳性4例,分别为0.05、0.06、0.06、0.16 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多属于低毒性感染,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小,故关节局部感染不会引起降钙素原升高,除非局部感染变成系统性感染,因此降钙素原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意义不大。但本研究回顾病例少,需要更多的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含庆大霉素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假体控制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仿生溶液法制备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在体外实验中检测庆大霉素的释放情况.将50只中国白兔分成5组,每组10只,第1组植入HA假体,第2组带菌植入HA假体,第3组带菌植入含庆大霉素HA假体,第4组带菌植入HA假体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第5组带菌植入含庆大霉素HA假体并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手术当天及术后第28天拍摄左胫骨X线片,进行评分;术前、术后第3、7、14、21、28天检测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肛温和体重;术后第28天处死动物.对髓腔和假体进行细菌培养,对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在体外释放庆大霉素可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可持续10 d以上.第1组无感染,第2组全部感染,第3组6只感染,第4组6只感染,第5组3只感染.第2、3组体温比第4、5组高;影像学评分、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和体重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比较,第2组>第4组>第3组>第5组.结论 含庆大霉素HA涂层假体能够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协同,较好地控制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关节置换术的相关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为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7—8月对我院进行的9台关节置换手术进行了相关感染监测。采用5点采样法对面积约30m^2的手术室空气进行了4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通过棉拭子采样法对手术医师手部和手术器械(止血钳、手术剪、拉钩)分别进行14人次、76次采样并细菌培养。结果:手术间空气中浮游菌总数平均值为88.2cfu/m^3。对参与关节置换手术的医师手部检测中有8人次的细菌培养为阳性。暴露于空气中不同时间的未使用手术器械和使用不同时间后的手术器械细菌培养结果中有11次样本为阳性。结论:在关节置换手术中,手术人员要尽力维护手术间的空气洁净度,遵守外科洗手规则,减少无菌台在空气中的暴露。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假体选择.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2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平均56岁(32~80岁).髋臼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3例,ⅡA型9例,ⅡC型5例,ⅢA型1例,ⅢB型4例;对Ⅰ~ⅡA型髋臼骨缺损(22例),应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ⅡC~ⅢB型髋臼骨缺损(10例),给予植骨、加强环和髋臼网等方法进行充分重建,应用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Paprosky骨缺损分型:Ⅰ型11例,Ⅱ A型4例,ⅡB型1例,ⅡC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ⅢC型2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8例(ⅡC型5例,ⅢB型3例),近端固定生物型假体5例(Ⅰ型),广泛涂层型假体11例(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1例),远端同定型假体8例(ⅢA型6例,ⅢC型2例).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年2个月.术后2例患者反复发生感染,因患者拒绝再次取出假体,仅行清创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仍存在窦道;Harris评分分别为65和78分.其余30例患者效果满意,Harris评分由二期手术前的平均48分(31~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5分(80~95分).末次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当时的X线片对比,30例患者的假体均无下沉、移位和松动.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关节再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高,手术重点是确认感染已获得良好控制后,针对骨缺损类型选择相应的假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水泥间隔物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及作用.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假体取出时年龄34~80岁,平均52岁.置换术后至出现感染的时间为2周~19年.34例在一期手术中取出全部假体,2例分次取出假体.骨水泥间隔物内加入5%~10%的万古霉素.对有脓性分泌物者留置出入管进行灌洗,一般维持3~7 d,术后1周可下地活动,但患肢至少免负重2个月.术后常规静脉使用万古霉素,或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2周后改敏感抗生素或口服利福平巩固4~8周.结果 34例患者的感染在术后3~19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其中2例间隔物折断(支架为髓内钉),1例间隔物脱位;2例患者(以斯氏针和原股骨假体为支架者各1例)在感染控制后拒绝翻修.2例感染持续存在,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感染获得控制;1例行间隔物取出、股骨上端旷置,术后因并发症死亡.使用间隔物后的感染治愈率为94.7%.结论 骨水泥间隔物可通过局部缓慢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明显提高感染的治愈率,同时可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限制瘢痕形成,避免下肢不等长,便于再次进行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和常规开放清创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6年9月3家医院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患者11例11膝,术前穿刺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为2组,其中关节镜组5例,关节镜下行清创术;常规组6例,行常规开放清创术。术后两组敏感抗生素持续闭式灌注2~3周,待冲洗液变清后3~5 d拔管,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于术后第1、3、7天利用疼痛标尺评分记录患者伤肢疼痛情况,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1例经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血液及关节液检查结果均正常。术后随访6~18个月,关节镜组1例、常规组2例术后3个月感染复发,经再次关节镜清创手术后感染得以控制。随访终末根据HSS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关节镜组优3例,良2例,中0例,差0例;常规组优3例,良1例,中1例,差1例。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没有明显骨质感染、破坏,关节周围皮肤没有窦道形成,假体无松动且能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应用关节镜手术后持续灌洗、敏感抗生素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创伤小、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