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乳晕入路与胸乳入路腔镜双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7例双侧甲状腺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全乳晕入路(21例)与胸乳入路(36例)行腔镜下双侧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种入路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乳晕入路与胸乳入路腔镜下双侧甲状腺手术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全乳晕入路美容效果优于胸乳入路。结论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有近乎完美的美容效果,但是开展初期宜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手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传统颈前开放手术入路与中央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微创腔镜下经胸乳入路手术与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总缓解率大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建腔在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6例,年龄22~58岁。采用可视穿刺器建腔四步法联合加长Trocar建腔技术35例为观察组;采用分离棒钝性分离法建腔技术3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全乳晕入路建腔完成时间、皮下分离面积及不良事件(Trocar通道出血,以及术后皮肤感觉异常、皮脂腺囊肿形成、脂肪液化、局部淤血瘀斑等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建腔,术后均获随访3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甲状腺全切术、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建腔完成时间为(10.5±2.2)min,短于对照组的(30.5±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01);观察组皮下分离面积(65.05±5.04)c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06±8.08)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 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Trocar通道出血1例(2.86%,1/3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11例(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P=0.002)。结论 可视穿刺器联合加长Trocar应用于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帮助术者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地建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多发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甲状腺多发占位120例病例资料。结果120例手术中有112例顺利完成腔镜甲状腺手术,8例因出血中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95~354min,平均(255.3±48.9)rain;术中出血50—80mL,平均(68.9±9.2)mL,均未出现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对自己伤口表示满意。结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多发占位性疾病中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灶癌行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32例甲状腺微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腔镜手术50例(腔镜组),男6例、女44例,年龄22~52(38.6±7.65)岁;开放手术82例(开放组),男18例、女64例,年龄23~59(38.6±7.65)岁。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总体引流量及住院时间,观察切口感染以及有无甲状腺旁腺功能减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术后第1天及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镜组术后引流总量明显多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 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0.038,P值均>0.05)。术后第1天,腔镜组患者颈部肿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旋转颈部时紧绷感发生率低于开放组(χ2=7.374、11.065, P值均<0.05),而术后颈部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未见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腔镜组患者手术满意度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腔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2.287, P值均<0.05);而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腔镜组8例、开放组13例失访。随访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111例均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开放组有2例提示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经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淋巴结炎。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满意度、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均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11.150、53.911, P值均<0.05)。结论 腔镜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灶癌,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灶癌手术方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7.
为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腹侧病变的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100个,测量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度;(2)在10具成人尸体水平切开的颅腔内,观察硬脑膜,各脑神经和血管在颅后窝内的毗邻关系;(3)15具成人尸体正中矢状断面,观察经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对5具尸头逐层解剖经咽至脑干下段和颈髓上段的层次结构,并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及两侧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度0.8±0.5mm,此数据为枕骨开窗范围提供了参考;(2)详述了手术入路的各层次结构;(3)从口腔经咽的腹侧入路适合于骨开窗区一定范围的肿瘤或其它病变的切除,暴露直接,并发症少,恢复快;(4)软腭切开造成腭咽闭合不良及枢椎齿突与寰枢椎部分切除后,需石膏托颈部固定或植骨等特点的克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与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甲状腺血管外科11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6例,年龄18~59(35.19±6.89)岁,均采用腔镜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口...  相似文献   

9.
为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腹侧病变的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①成人完整颅骨100个,测量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度;②在10 具成人尸体水平切开的颅腔内,观察硬脑膜、各脑神经和血管在颅后窝内的位置毗邻关系;③15 具成人尸体正中矢状断面,观察经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④对5 具尸头逐层解剖经咽至脑干下段和颈髓上段的层次结构,并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及两侧和各脑神经根。结果:①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 m ,平均宽20.3±2.6m m ,平均厚度0.8±0.5m m ,此数据为枕骨开窗范围提供了参考;②详述了手术入路的各层次结构;③从口腔经咽的腹侧入路适合于骨开窗区一定范围的肿瘤或其它病变的切除,暴露直接,并发症少,恢复快;④软腭切开造成腭咽闭合不良及枢椎齿突与寰枢椎部分切除后,需石膏托颈部固定或植骨等特点的克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1.成人完整颅骨200个,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2.在10具成人头部标本,保留颅后窝硬脑膜,各脑神经根和血管,观察其位置及毗邻;3.2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27.9±2.4)mm,平均宽(20.3±2.6)mm,平均厚(10.0±0.5)mm;2.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国人颞中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标志,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6侧(左12侧,右14侧,男性18,女性3)经10%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人头标本,解剖颞区颞中静脉及属支,观察其走行分布,测量主干到各解剖标志距离及管径,计数属支数目并测量管径。比较左、右侧差异。 结果 所有标本存在颞中静脉,主干管径平均2.91 mm(0.72~5.88 mm),属支0~7支,属支管径平均2.05 mm(0.54~5.30 mm),可有2级属支(3.8%,1例)。主干汇入颞浅静脉的位置不完全一致,汇点高者在颧弓根部(42.3%,11例),低者位于颧弓下缘9.02~21.00 mm处。主干大致有3种分布类型:①经典型53.8%(14例),②分裂聚合型30.8%(8例),③直角型15.4%(4例)。转折处到耳屏内侧缘的垂直距离平均18.69 mm,主干到颧弓中点、眶外缘与颧弓交界处、眼外眦、眉弓外端距离的平均值,左侧分别为:(17.23±7.29)、(18.82±9.00)、(21.14±6.96)、(9.62±8.87)mm,右侧分别为:(17.28±5.74)、(18.34±7.63)、(19.40±6.98)mm、(8.17±5.53)mm;相对应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左:(3.75±1.63)、(3.34±1.00)、(3.08±1.18)、(2.81±1.23)mm;右:(4.29±2.93)、(2.90±1.29)、(2.89±1.20)、(2.57±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国人颞中静脉的走行分布进行解剖学类型划分,以丰富解剖学资料;掌握颞中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标志,于颞区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测量弓状线的形态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77具(152例)成年国人尸体标本上观察和测量弓状线的形态和位置。结果弓状线为弧形者有占64.10%,直线形者占28.90%,逐渐变薄消失者占7.00%。弓状线位于脐以下2~4cm的有34例(24.11%),位于脐以下5~9cm的有64例(45.39%),而位于脐以下4~5cm之间的有43例(30.50%)。脐至耻骨联合上缘和弓状线的距离分别为15.05±1.49cm和4.90±1.31cm。脐至弓状线长度与脐至耻骨联合上缘长度的比值为0.33。结论弓状线的形态有多种,位置以脐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上1/3交界处来描述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 结果 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 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 结论 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人儿童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方法 对34例0-9岁儿童尸体进行解剖,完整暴露甲状腺,观察其形态,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高、宽、厚度。结果 ①甲状腺前面宽平均为3.33 cm。左侧叶高(2.69±0.67)cm;宽(1.05±0.34)cm;厚(0.62±0.22)cm;右侧叶高(2.78±0.68)cm;宽(0.99±0.33)cm;厚(0.62±0.21)cm。②Ⅰ型两个侧叶和峡部,有17例(50%);Ⅱ型两个侧叶、峡部和锥叶,有16例(47.1%);Ⅲ型两个侧叶(无峡部及锥叶)1例(2.9%)。③甲状腺的位置:左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部23例(68%),右侧上极平对甲状软骨中部25例(74%),峡部上缘平对环状软骨25例(74%),34例中有锥状叶的16例(47%)。结论 探明了国人儿童甲状腺形态、位置、大小,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为小儿缺碘甲状腺肿的普查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婴幼儿肌内注射最佳部位的选择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20具婴幼儿尸体标本和4套幼儿断层标本的臀区、股外侧区和三角肌区的血管神经走行和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各区皮肤、浅筋膜和肌的厚度.结果:臀区外上部的皮肤和浅筋膜厚(0.86±0.23)cm,肌厚(1.65±0.30)cm;股外侧区中部皮肤、浅筋膜厚(0.64±0.28)cm,肌厚(1.29±0.18)cm;三角肌区中部皮肤、浅筋膜厚(0.65±0.11)cm,肌厚(0.74±0.12)cm.以上各部肌质较厚,无重要血管神经.结论:从安全角度考虑,婴幼儿肌内注射以股外侧区中部作为首选部位为宜,次选臀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内窥镜下进行肘管尺神经减压并前移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基础。 方法 10例新鲜尸体标本、20例临床病例传统手术中尺神经在臂部、前臂游离长度,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尺神经前移距离。在4例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 结果 此术式尺神经前臂、臂部游离距离为(3.90±0.145)cm(3.64~4.23 cm)、(4.21±0.18)cm(3.80~4.53 cm),前移距离(1.49±0.05)cm(1.39~1.57 cm),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距离(2.18±0.38)cm(1.13~2.72cm)。此术式入路点、轴线、层面: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长约2 cm纵行切口;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豌豆骨连线上约7cm长的轴线,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肱二头肌内侧肌间隔中点连线上长8cm的轴线;奥本斯韧带、前臂尺侧腕屈肌之间纤维弓形组织表面,臂部深筋膜表面。模拟手术成功。 结论 研究证实此术式可行,达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带血管蒂游离移植腓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0块腓骨上,用细钢丝、游标卡尺测量了腓骨的长度、滋养孔数、滋养孔在腓骨各面上的分布和孔径以及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并列出回归方程。结果腓骨平均长度为(34.53±2.21)cm,滋养孔大多分布在腓骨后面占73.37%,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平均为(15.55±3.94)cm,滋养孔径平均为0.73mm。结论通过测出供侧腓骨的长度,就可推算出腓骨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再以滋养孔为中心截取所需移植腓骨的长度,就可保证被截取的腓骨带有主要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背阔肌复合组织瓣转位重建上肢运动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通过解剖16侧10%福尔马林液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背阔肌形态变化及其起点处与腰背肌的解剖结构关系。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结果 背阔肌起点处肌质薄,肌束分两大部分,肌束方向不一致,胸背神经分两支分别支配。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表面的胸腰筋膜愈着紧密,此处胸腰筋膜腱膜增厚;背阔肌起点处与腰背肌之间有血管、神经自肌肉深面穿过,解剖位置恒定。  结论 背阔肌解剖形态特点及胸背神经支配特点是肌肉转位后前臂力量不足的主要原因;背阔肌携带起点处的浅层腰背肌肉的背阔肌复合组织瓣可以增强转位术后前臂肌力,且无需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供局解教学操作使用的成人尸体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8.5±10.0)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4例(14.3%),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26例(85.7%)。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7.5±1.9)mm、右侧(12.8±2.3)m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3.9)m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范围。 方法 选取20具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量C3/C4至C6/C7各节段左右两侧V点与硬脊膜外侧距离、V点与椎动脉水平及垂直距离、小关节面宽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V点与硬脊膜外侧距离为:左(1.31±0.32)~(2.46±0.60) mm,右(1.29±0.35)~(2.75±0.45) mm,各节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水平左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点与椎动脉水平距离为:左(2.17±0.42)~(5.10±0.93) mm,右(1.99±0.39)~(5.00±0.71) mm,各节段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水平左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点与椎动脉垂直距离为:左(11.05±1.06)~(13.47±1.12)mm,右(11.33±1.20)~(13.61±1.01)mm,同一水平左右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节段间比较C3/C4与C4 /C5无明显差异,其余节段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小关节面宽度为:左(10.79±0.93)~(12.66±0.88) mm,右(10.86±0.68)~(12.54±0.70)mm。 结论 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范围宜控制在距V点内侧C3/C4至C6/C7各水平1.20~2.00 mm;磨除范围距V点外侧C3/C4至C6/C7各水平超过2.00~5.00 mm时可能到达椎动脉体表投影处,因此需注意此时的手术进入深度宜控制在:C3/C4~C6/C7各节段距V点11.00~14.0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