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6~55岁,平均38.3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跌伤2例.合并胫骨平台前十字韧带止点撕脱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5 d,平均7.5 d.手术均采用膝关节前外侧“S”形皮肤切口,较常规切口偏向后上,用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和CT三维重建,3个月内每月复查X线片,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95 r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80 ml.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全部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8~14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膝关节不稳.18例患者达到解剖复位;1例后外侧粉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CT提示存在2 mm关节面台阶,患者行走2 km后出现膝关节轻度疼痛,膝关节伸屈0°-105°.1例患者膝关节伸屈5°-90°.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13~30分,平均(22.9±4.9)分,优1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外侧双钢板或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1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20例,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11例.结果 双钢板固定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03.4°±21.9°,外侧锁定钢板为108.2°±24.7°,差异无显著性(P>0.05).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双钢板固定者为74.9分,优良率为71%;外侧锁定钢板固定为75.6分,优良率为82%,功能评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胫骨平台高度丢失和切口感染分别为双钢板固定者为6例和3例,外侧锁定钢板固定者为2例和1例.结论 内外侧双钢板或外侧锁定钢板均能有效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3月~2014年6月,笔者采用双钢板支撑固定治疗12例胫骨平台内侧双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0~65岁。左侧7例,右侧5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7例,Ⅵ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0 d。1.2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取后内侧稍偏前切口,起自膝关节间隙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2 3例,闭合性骨折1 8例,开放性骨折5例,其中G ustiloⅠ型3例,Ⅱ型2例。术中应用前外侧切口15例,前外侧切口加后内侧切口8例。结果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4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5个月。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07°。按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法进行术后评分,平均为87.3分。术后皮肤坏死2例,切口感染1例,胫骨平台高度丢失3例。结论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NumelockTMII多轴锁定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Sander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1.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7~18周,平均12.6周。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Sanders膝关节评定结果:优13例,良5例,优良率为85.71%。结论:应用NumelockTMⅡ多轴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劈裂C型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平台劈裂C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采用后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后侧和前外侧支撑钢板固定.采用DeCoster评定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和采用HSS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术后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5例,复位良好1例,差1例.1例发生膝内翻.7例均获随访,时间6~18(12±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4~16(15±1)周.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1年和术后初次摄片无变化;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78~90(80±4)分.结论 前后联合入路并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累及后外侧孤立劈裂C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切口双钢板支撑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3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按Schatzker分类,Ⅴ型18例,Ⅵ型12例,均采用单切口双钢板支撑技术治疗。结果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切口均一期愈合,按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优13例,良15例,可2例。结论单切口双钢板支撑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稳固、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使用内侧锁定钢板与前侧“T”型钢板联合固定在C3型Pilon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对11例C3型Pilon骨折患者采用内侧锁定钢板结合前侧“T”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后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22~26个月的随访,平均(24±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1.4)周。末次随访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8例,良3例。术后患侧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为39.2°±1.8°,健侧为40.9°±2.2°。术后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21.5°±1.8°,健侧为22.9°±1.7°。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内侧锁定钢板与前侧“T”型钢板联合固定C3型Pilon骨折,术后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且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该术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 8月至 2013年 3月,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 32例伴有后外侧劈裂、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 15例,女 17例;年龄 28~77岁,平均 46.2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均未合并神经及血管损伤;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为 3~ 18 d,平均 7.13 d。通过外后侧入路在胫前肌、腘肌和比目鱼肌间隙两个间隙分别显露胫骨前外侧髁及后外侧髁,在直视下复位骨折,分别用“高尔夫”与“T”形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前外侧和后外侧骨折。术后按 Rasmussen 评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36个月,平均 15.3个月。术后 X线片均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 6~ 14周,平均 11.2周。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为 6~18分,平均 14.06分,其中优 14例,良 15例,可 3例,优良率为 90.62%(29/32)。HSS评分为 57~92分,平均 78.25分,其中优 11例,良 17例,可 3例,差 1例,优良率为 87.5%(28/32)。无一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区皮肤坏死、感染或内固定松动。结论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采用外后侧弧形切口双肌间隙入路治疗,在一个切口内既可显露胫骨前外侧平台骨折又可兼顾后外侧塌陷骨折,无须腓骨小头截骨,创伤小,切口间皮瓣坏死及钢板外露的发生率低,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入路。 相似文献
13.
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1月,使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20~48岁,平均33岁。所有骨折均在踝上5cm之内。关节内骨折18例,按Ruedi等分型标准,Ⅱ型4例,Ⅲ型14例;关节外骨折4例。闭合损伤18例,Tornetta等根据改良Tscherne分度方法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度,Ⅱ度16例,Ⅲ度2例;开放性骨折4例,按Gustilo分度,Ⅱ度2例,Ⅲ度2例。对关节内骨折,先采用有限切开撬拨及点状复位钳钳夹复位带有关节面的移位骨块,钢针及螺钉固定;然后再用外固定器进行固定。对关节外骨折移位,仅通过外固定器复位固定。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20例,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4周愈合。术后2例针道感染患者,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器,伤口愈合。2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根据Tornetta等制定的评估标准,关节内骨折18例,优1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3%。关节外骨折4例,优3例,良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胫骨向前成角10°。干骺端骨折不愈合1例,经二次手术行自体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后骨折愈合。结论使用混合式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损伤小,对软组织的干扰少,皮肤坏死率和伤口感染率明显减少,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术治疗复杂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固定组(40例)采用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单纯内固定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评价复位情况,Tornetta等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评价治疗结果,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术后1周时,联合固定组22例达解剖复位,12例复位可,6例复位差;单纯内固定组19例达解剖复位,16例复位可,5例复位差,两组关节面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2,P=0.643)。术后3个月,联合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2.5%,显著优于单纯内固定组的80.0%(χ2=4.114,P=0.0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结论有限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是治疗复杂性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使损伤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有效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治疗8例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8~56岁,平均40.8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三维CT扫描以了解骨折类型及主要骨折块的空间位置。在等待7~14 d,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后柱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前外侧联合前内侧切口,需处理后柱的患者则采用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切口,其中6例患者接受自体或者异体骨植骨。侧副韧带损伤可1期修复;而十字韧带损伤术中不常规修复,术后给予6周支具或石膏外固定。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平均18.6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8~26周,平均21.5周。X线片示膝关节面平整,关节力线良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6~90分,平均78.12分,其中优3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5%(6/8)。Lysholm评分为58~91分,平均81.37分,其中优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50%(4/8)。结论 超近端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以胫骨前平台骨折为主,多伴有膝关节后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的特殊骨折,术前常规行三维CT扫描,术中注意评估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的力线及关节面平整,早期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使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和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分别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与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118例患者病例资料.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组60例;按AO/OTA分型,其中A3型3例,B2型5例,B3型7例,C1型10例,C2型20例,C3型15例.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组58例;按AO/OTA分型,其中A3型1例,B2型2例,B3型4例,C1型15例,C2型18例,C3型18例.分析对比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功能恢复情况.随访以门诊随访进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前、旋后角度以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组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远端万向锁定加压双柱接骨板组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结果显示,在尺偏角、桡骨高度、桡偏角度以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掌倾角、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旋前、旋后角度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优势.结论 采用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远端万向锁定加压接骨板更具有优势,临床手术应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亚洲型髋关节治疗系统(亚洲型IMHS)、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8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LPFP(A组,95例)、亚洲型IMHS(B组,52例)、InterTAN(C组,38例)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内固定失败例数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B、C组与A组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内固定失败例数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A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住院费用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内固定失败例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与A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亚洲型IMHS和InterTAN的疗效均优于LPFP,但亚洲型IMHS和InterTAN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