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成功的关键是移植肌腱与骨隧道之间的牢固愈合,从而恢复韧带的功能。本实验通过影像学观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复合小牛脱蛋白松质骨(deproteined bone,DPB)对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即PRP+DPB组(实验组)9只、PRP组(对照组1)9只、DPB组(对照组2)9只、单纯重建组(空白组)9只,每只兔均取自体单股半腱肌移植重建双膝ACL。实验组在骨隧道中填塞PRP+DPB复合物,对照组1在骨隧道中填塞PRP,对照组2在骨隧道中填塞DPB,空白组不填塞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Micro-CT扫描,测量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mg/cm3)及骨隧道关节侧入口处的直径大小,观察对比腱-骨愈合情况以及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在ACL重建后的各个时间点上,实验组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1、2和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2及空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腱-骨结合部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骨隧道扩大程度小于对照组1、2和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的骨隧道扩大程度小于对照组2及空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的骨隧道扩大程度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可显著提高兔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的骨密度,预防骨隧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小牛脱蛋白松质骨(DPB)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PRP+ DPB组,PRP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建立右侧膝关节ACL完全断裂模型,行白体半腱肌重建ACL。于PRP+ DPB组和PRP组骨隧道内分别植入PRP凝胶结合DPB和PRP凝胶,空白对照组骨隧道内单纯植入肌腱。术后6、12、18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免疫组化评价腱骨愈合情况。 结果大体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与其他2组比较,PRP+ DPB组移植肌腱与骨隧道壁纤维组织连接更为致密。HE染色显示PRP+DPB组在各时间点腱骨界面的胶原纤维连接及纤维组织分级结果均优于其他2组。PRP+ DPB组、PRP组及空白对照组标本术后6周时TGF-β1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19.5±9.3、93.0±7.3、73.3±5.4,12周时平均分别为76.8±5.7、48.0±6.7、26.8±4.7;术后6周时VEGF的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17.5±8.4、90.5±8.2、69.8±5.8,12周时平均分别为76.6±5.7、48.0±6.7、26.8±4.7,以上指标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DPB组优于其他2组。术后18周时3组标本TGF-β1及VEGF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兔膝关节ACL重建模型中,PRP复合DPB能促进术后的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的效果,为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 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接受异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前十字韧带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开链运动康复方案(30例)和闭链运动康复方案(30例) 。两组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KT-1000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 较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主动、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单足跳测试及KT-1000值。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被动关节活动度 差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单足跳测试、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闭链运动组优于开链运动组 。术后6个月两组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单足跳测试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T-1000值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闭链运动组优于开链运动组。结论 闭链运动较开链运动能更好地保护重建韧带,更有利于本体感觉及肌肉力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纤维对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至8月接受保留残端纤维的双束前十字韧带 重建术6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镜下所见断裂前十字韧带胫骨端纤维的残留情况分为四组:无残留组,断裂前十字韧带胫骨端无残余纤维;少量残留组,残余 纤维少于等于全长1/3;中量残留组,残余纤维少于等于全长2/3而多于1/3;多量残留组,残余纤维多于全长2/3。术后1年随访时用磁性角度仪测定三个角度范 围(屈曲90°-60°、屈曲60°-30°、屈曲30°-0°)双下肢被动位置重现误差,对不同组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残留组和少量残留组在三个测 试角度范围内的手术侧与健侧被动位置重现误差值存在差异(P0.05)。结论 在前十字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纤维对术 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异体脱蛋白骨(DPB)复合物颗粒促进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ACL重建术,实验组在两端骨隧道中填充入PRP+DPB复合物颗粒,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出骨隧道扩大数值,并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CT测量的骨隧道直径扩大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PRP+DPB复合物颗粒可促进ACL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减少骨隧道扩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e L  Wang M  Rong G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6):379-38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定位方法。方法取20例新鲜或冷冻保存的尸体膝关节,通过做骨道至股骨和胫骨的ACL附丽区,穿以钢丝并被动屈曲膝关节,测得其长度参数。用自行研制的等距测尺,连续观察测值的变化。结果在30°~120°屈曲过程中,前上区纤维由短变长,前方制约作用逐渐增加;后上及中心区纤维的长度变化很小;前下区及后下区纤维由长变短,前方制约作用逐渐减少。结论股骨附丽区后上区和中心区应视为ACL的重建位置。在陈旧损伤附丽区标志不明时,可使用等距测尺来决定重建位置中心。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导航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的术前规划和手术方法,比较导航技术辅助与单纯关节镜技术中股骨、胫骨隧道位置的优良率。方法根据术前标准正侧位X线片设计股骨、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术中“C”型臂X线机获得正侧位影像后输入计算机,形成虚拟工作界面。膝关节周围分别于股骨、胫骨侧安置“患者追踪器”。前十字韧带胫骨及股骨导向器上分别装配“工具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发射的信号,确定膝关节的位置,实时跟踪手术工具的位置和方向,并将隧道的虚拟路径叠加在工作界面上,供术者实时调整导向器的位置与方向,直至达到术前规划的要求。临床上完成计算机导航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46例。对其中40例进行术后X线片测量,确定胫骨及股骨隧道的位置,并与同期进行的40例单纯关节镜下重建术隧道位置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导航组胫骨隧道位置平均为45.35%±3.827%(37% ̄53%),股骨隧道位置平均为62.25%±5.610%(52% ̄73%);关节镜组胫骨隧道位置平均为41.05%±6.008%(25%~54%),股骨隧道位置平均为56.62%±7.316%(46% ̄77%)。导航组的股骨及胫骨隧道位置较关节镜组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的标准差小于关节镜组。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使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及股骨隧道的位置更偏后,提高了手术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8.
富血小板血浆在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自体血小板的浓缩体,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是自体生长因子的来源,其应用已成为骨缺损修复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热点课题.PRP对骨前体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存在剂量效应,而在是否促进骨前体细胞分化上存在争议.在动物和临床骨缺损修复中,虽然大量实验依据支持PRP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但仍有少数实验结果对之持有怀疑.在临床广泛开展PRP应用于骨缺损修复之前,需进一步研究PRP制备、应用标准、各因子间相互作用、促进成骨的机制、最佳血小板浓集程度、PRP应用的最佳比例,以及PRP在四肢骨缺损和大的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目前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CL)损伤不断增加.既往常予以切开手术,易致关节退变和骨关节病的发生.我们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5月采用骨-骨腱-骨(bone patllar tendonbone,BPB)移植修复21例,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关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疗效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刘玉杰 《中国骨伤》2012,25(11):883-885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将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早期重建有助于预防膝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和半月板损伤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微创理念不断的深化和解剖学的研究进展,ACL重建方法不断得到改进。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有膝关节不稳、疼痛和功能受限,影响了术后疗效。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导航辅助前十字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导航辅助的前十字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单束重建组29 例、双束重建组28 例, 分别使用导航辅助单束、双束重建技术。两组术前KT-1000 患侧与健侧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差值、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功能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时间均超过2 年。末次随访时单束重建组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差值为(1.6±5.1)mm, 双束重建组为(2.2±3.0)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14.3%, 双束重建组为29.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IKDC 膝关节功能评级优于双束重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束重建组10 例行二次关节镜检查, 均可见移植物连续且张力好;双束重建组28 例行二次关节镜检查, 8 例(28.6%, 8/28)可见后外束且张力较好, 15 例(53.6%, 15/28)可见后外束但松弛, 5 例(17.8%, 5/28)未见后外束。结论 导航辅助前十字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稳定性相同, 单束重建患者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主观评分优于双束重建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关节镜下采用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并对重建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2例前、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同侧半腱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前十字韧带,采用对侧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重建后十字韧带。其中2例还同时行后外侧韧带结构重建,1例同时行后内侧韧带结构重建。术后随访12~24个月,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了解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结果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终末随访时IKDC评分为A4例(33.3%),B7例(58.3%),C1例(8.3%)。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小于2mm者8例,3~5mm者3例,7mm者1例;屈膝70°位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为0~2mm者9例,2~4mm者3例。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6.5±3.1)分,终末随访时为(93.8±3.5)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5.376,P<0.01)。10例患者(83.3%)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2例患者(16.7%)运动水平较前有所降低。结论在关节镜下采用双侧绳肌肌腱和微型钢板纽扣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能够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纤维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保留胫骨残端纤维重建ACL68例,男33例,女35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个月,平均(4.5±1.1)个月。术前轴移试验阳性55例,Lachman试验阳性68例,前抽屉试验阳性68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与对侧肢体相比,相差值为(7.2±2.3)mm(5~9mm)。Lysholm评分45~67分,平均55.7±5.4,优0例,良0例,中3例,差65例;Tegner运动功能评分2~4分,平均3.1±0.6。结果:术后均获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5±2.4)个月。终末随访时膝关节轴移阴性68例;Lachman试验阴性60例,I度阳性8例;前抽屉试验阴性58例,Ⅰ度阳性6例,Ⅱ度阳性4例;KT2000测量胫骨前移度,终末随访时比健侧增加(1.9±0.7)mm(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001)。Lysholm评分81~97分,平均86.0±5.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010);Lysholm评分优55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6,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6~9分,平均7.8±0.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5)。结论:保留残端纤维采用异体肌腱重建ACL可增加移植物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促进腱骨愈合,有利于移植物重塑,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测量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去除标本的软组织,正中劈开股骨髁。测量股骨隧道长度;测量隧道内口至股骨后髁皮质边缘的距离与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记录隧道内口分位点位于髁间窝的钟点位置;测量隧道外口与股骨外髁的相对位置。结果:股骨隧道长度平均(36.35±3.14)mm(30.65~42.35 mm);隧道内口至股骨后髁皮质边缘的距离(17.84±3.35)mm(14.02~23.49 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14.05±2.32)mm(9.17~20.08 mm)。根据表盘法,隧道内口位于左膝02∶30±00∶10(01∶50~02∶50),右膝09∶30±0∶15(08∶30~10∶40);股骨隧道外口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3.16±2.51)mm(1.61~6.30 mm),后方(4.25±2.16)mm(1.73~8.52 mm)。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斌  郑松  蔡震海  王月丽  曾明 《中国骨伤》2017,30(8):716-720
目的:观察核心力量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纳入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80例,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各40例。常规康复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2~42岁,平均(30.5±5.2)岁;体重指数(BMI)18.2~25.9 kg/m~2,平均(23.8±2.4)kg/m~2;优势侧30例,非优势侧10例。核心力量训练组接受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加核心力量训练,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1±4.8)岁;BMI:18.5~26.1 kg/m~2,平均(24.1±2.7)kg/m~2;优势侧27例,非优势侧13例。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量表评分、KT-1000测量的胫骨前移度及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结果,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胫骨前移度分别为(3.4±1.0)mm和(3.3±1.2)mm,小于治疗前的(12.1±1.8)mm和(12.5±2.0)mm(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训练组和核心力量训练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91.8±4.3和92.1±3.9,高于治疗前的69.2±5.8和70.2±5.1(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显示核心力量训练组伤侧支撑和健侧支撑下肢所能到达最远的距离在8个方向上均要大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动态平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李文凯  吴华  韦盛  王威  游洪波 《骨科》2015,6(3):113-116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解剖位单束(anatomic single-bundle,ASB)与传统过顶位单束(conventional over-the-top single-bundle,CSB)重建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ACL重建手术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SB组(n=31)和CSB组(n=32),移植韧带来源均为自体腘绳肌腱.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估方法采用膝关节主动活动度、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 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CSB组3例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平均5°~10°,ASB组无伸直受限,两组屈曲均正常;Lachman试验:ASB组全部阴性,CSB组6例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移试验:ASB组阴性率为67.74%,CSB组阴性率为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L的ASB重建术后早期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其临床意义及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保留残束残端重建交叉韧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刘玉杰 《中国骨伤》2013,26(5):357-359
随着竞技和对抗运动的不断高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不断增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方法呈多样化,通常把交叉韧带重建看作力学稳定装置的重建,实际上交叉韧带是提供本体感觉的一个感受器官,对启动膝关节肌肉反射性保护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残重建ACL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关节镜下加强重建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8例(28膝)ACL部分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2例,女6例;年龄21 ~51岁,平均31.2岁.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根据韧带损伤部分的残端足印区位置做直径为6~7 mm的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取自体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进行加强重建.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7 ~ 54个月(平均3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24例为硬性终末点.术后25例患者轴移试验保持阴性,有3例患者出现轴移1+,术中关节镜检查均为损伤纤维超过50%者.KT-1000测量由术前平均为(2.1±0.4)mm改善为术后(0.6±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Lysholm评分由术前(72.8±8.6)分提高至术后(97.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93,P=0.000).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加强重建ACL,有利于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