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 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操作要点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6月~2008年6月总共26例(28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岁(43~64岁)。根据CroweX线分型,Ⅰ型13例,Ⅱ型9例,Ⅲ型和Ⅳ型各2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髋臼旋转中心内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8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56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Ⅰ型24髋,Ⅱ型19髋,Ⅲ/Ⅳ型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手术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5例(40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髋臼假体内置5例(6髋),高位重建髋臼2例(2髋)。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8年。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Ⅰ、Ⅱ和Ⅲ/Ⅳ型患者按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7.3±6.5)分、(42.7±5.5)分和(38.6±7.8)分增加到术后的(92.4±4.1)分、(88.2±4.7)分和(83.9±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DDH按照Crowe分型采用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以及正确选择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对成人DDH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9例42髋,男性3例3髋,女性36例39髋,平均年龄51岁(41~67岁)。其中CroweⅠ~Ⅱ型32例33髋,CroweⅢ型6例8髋,CroweⅢ~Ⅳ型1例1髋。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2例33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采用S—ROM高组配式假体1例1髋。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Harris评分术后平均89分,较术前改善46分。优27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84.6%。1例评分为差者随访3年,有疼痛与假体松动征象。本组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对成人DDH应用Crowe分型结合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通过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假体行生物型固定,应用高组配式假体均为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HA解剖重建髋臼旋转中心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02例(118髋) DD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65例;年龄32~71岁,平均(66.35±4.65)岁。依据Crowe分型Ⅰ型60例(65髋),Ⅱ型28例(34髋),Ⅲ型9例(12髋),Ⅳ型5例(7髋)。记录比较各Crowe类型患者围手术期情况、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失血方面随Crowe分型等级增加而增加,Crowe I、Ⅱ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oweⅢ、Ⅳ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owe I、Ⅱ型与CroweⅢ、Ⅳ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CroweⅡ型组术后出现脱位1例,在全麻下一期行手法复位,余患者未出现脱位等早期并发症。118髋随访2~8年,平均(5.94±2.06)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再发生髋关节脱位、骨折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各Crowe分型组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双侧下肢长度差值均显著减少,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 Harris评分依各Crowe分型等级增加而减少,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Trendelenburg征均为阴性。无假体松动、断裂。[结论]成人DDH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在解剖位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髋臼发育不良Crowe分类选择不同髋臼假体置入重建方法,Ⅰ型16髋,Ⅱ型29髋,Ⅲ型11髋,Ⅳ型4髋,37例42髋CroweⅠ-Ⅱ型采取真臼重建,其中2例2髋采取真臼小号假体重建,12例16髋CroweⅢ型采取真臼重建加植骨造盖,2例2髋采取假臼重建,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以恢复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2年到8年,平均时间5.5年,Har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5.4分增加至88分,优良率93.7%。所有病例均无假体松动及下沉,无一例感染及脱位,所有植骨块均获得愈合。[结论]重建髋臼假体的稳定性,软组织平衡调节,肢体长短对称调节,术后积极康复训练,是该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Lou LM  Yao ZJ  Wu WP  Ran YX  Wu X  Li S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95-1097
目的探讨分步髋周软组织松解与平衡重建髋臼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Crowe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9例(31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THA,其中男性7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65岁)。CroweⅢ型22髋,Ⅳ型9髋,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6分。全部患者均为手术外侧人路,采用分步髋周软组织松解延长患肢,真臼位置重建髋臼后,行THA。结果患肢延长2.5~4.5cm,1例因髋臼外展角稍大出现术后脱位。29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平均3.2年。Harris评分术后平均85.4分,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元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在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THA中,通过有效的软组织松解和平衡,在真臼位置重建关节,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患髋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手术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对21例成人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22髋)行生物型THA。髋关节脱位按Crowe分型:Ⅰ型15髋,Ⅱ型和Ⅲ型共6髋,Ⅳ型1髋。髋臼重建方式中采用真臼加深内移15髋,结构性植骨4髋,旋转中心上移3髋。1髋CroweⅣ型行转子下短缩截骨。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无假体周围感染、假体不稳及松动。X线片显示结构性植骨无塌陷,转子下截骨部位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前30~53(38.6±5.6)分,术后76~94(84.2±6.8)分。结论 THA治疗成人DDH早期疗效满意,与普通THA相比,DDH的THA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臼内壁截骨术在发育不良髋关节髋臼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结合髋臼内壁截骨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7例18髋,男1例1髋,女16例17髋,年龄35~70岁,平均51.4岁。其中CroweⅠ期4髋,Ⅱ期7髋,Ⅲ期4髋,Ⅳ期3髋。通过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对照手术前、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与理想旋转中心的距离,测量术后臼杯穹顶与Kohler线的距离、臼杯直径等研究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与臼杯固定的效果。结果所有人工臼杯均安置于真臼位置,臼杯直径44~56mm,平均50.78mm。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12~40mm,平均21.0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3~10.1mm,平均3.7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术前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5~32mm,平均15.39mm;术后股骨头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为-18~26.3m m,平均4.9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随访3个月以上者,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结论内壁截骨术有助于将发育不良髋关节的髋臼安置于真臼位置,保留髋臼底部的骨量,避免髋臼外上方植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重度骨关节炎(OA)中准确去除髋臼骨赘及重建人工髋臼解剖旋转中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CroweⅡ/Ⅲ型成人DDH继发终末期OA(TonnisⅣ型),髋关节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方式或工作;排除标准:患侧髋关节有感染史、骨折史及手术史,下肢有感觉障碍及肌力异常。CroweⅡ型25髋,CroweⅢ型11髋。术前应用平片、CT等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形态及髋臼缘骨赘部位与骨赘量,术中以坐骨结节作为真实髋臼后壁高度的参考标志,准确切除髋臼后缘增生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确定真臼位置及深度重建臼杯,最后以臼杯前缘为标志切除髋臼前缘残留骨赘。所有患者均应用生物型臼杯,臼杯直径为44~52 mm。术前、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术后测量假体旋转中心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及外展角。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分别为(22.5±3.2)mm及(29.4±2.6)mm,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为86.11%,外展角为(44.3±3.2)°。随访期间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由术前(38±9)分(25~55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94±3)分(8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5,P0.05)。结论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的髋臼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术前应用CT充分评估髋臼形态,术中准确切除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重建髋臼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臼重建治疗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43例(54髋)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9分.髋臼重建方法包括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A组)27例(34髋)、髋臼内壁截骨(B组)12例(15髋)、髋臼自体股骨头植骨(C组)4例(5髋).分别记录每种重建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随访进行放射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40例(50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在术后3~5个月随访时截骨和植骨已愈合.摄x线片测量A、B、C组重建方式的髋臼外倾角分别为(41.0±7.5)°,(46.0 ±7.7)°,(39.0±11.0)°;前倾角分别为(10.0±2.8)°,(9.0±2.5)°,(4.0±1.9)°;旋转中心上移分别为(8.4±3.6)mm,(7.3 ±2.6)mm,(1.2±0.5)mm;旋转中心内移分别为(7.0±1.5)mm,(9.9 ±1.7)mm,(-2.7 ±1.2)mm.A、B、C组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B9、91、86分.随访患者中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可疑肺栓塞,4例坐骨神经麻痹.结论 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髋臼内壁截骨、自体股骨头植骨是Crowe Ⅲ 型髋臼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术前评估、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术中假体安放位置的控制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42例45髋因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39例,男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按Crowe分型,Ⅰ型17例18髋,Ⅱ型17例19髋,Ⅲ型6例6髋,Ⅳ型2例2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入路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DDH患者股骨前倾角均有增加,术中应适当减少,并减少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所有髋臼均为真臼重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3.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88.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年青DDH并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假体安放位置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软组织平衡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高位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6年8月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1例(26髋)高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CreweⅢ型20髋;Ⅳ型6髋).通过软组织松解及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重建髋臼于真臼水平,评价其术后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1.2分.结果 21例患者获得13个月~7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8年.16例患者术后跛行程度明显改善;通过软组织松解可显著纠正下肢不等长,有效减少手术截骨长度.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9.6分.患者术后未见脱位、感染及假体松动.结论 适当的软组织松解和平衡可使高位髋臼重建于真臼,有效地恢复髋关节的形态和功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股骨髓腔解剖形态参数变化,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DDH病例43例53髋,其中女31例,男12例。采用Crowe分型,其中Ⅰ型20髋(37.7%)、Ⅱ型19髋(35.8%)、Ⅲ型7髋(13.2%)、Ⅳ型7髋(13.2%)。Ⅰ、Ⅱ、Ⅲ、Ⅳ型分别对应Ⅰ、Ⅱ、Ⅲ、Ⅳ组。分别进行下肢全长DR影像学(正侧位)及股骨CT三维重建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DDH各组间患者股骨形态相似,股骨峡部平均位于小粗隆下115 mm处。DDH组股骨髓腔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DDH组髓腔张开指数相似,多表现为锥形髓腔。DDH组股骨头中心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DDH组II型、Ⅲ型、Ⅳ型颈干角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所有DDH组与对照组相比前倾角变大。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其股骨髓腔形态变异较大,尤其是CroweⅢ、Ⅳ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对侧相对正常髋关节的解剖参数作为模板重建患侧髋关节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首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侧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 Ⅰ型;对侧髋关节形态不影响测量。排除标准:患侧髋关节既往手术史;畸形严重影响测量;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 Ⅱ型及以上。最后共纳入82例患者,其中33例男性,49例女性,年龄范围29~74岁。根据患者X线及CT影像数据,分别测量患者患侧及对侧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前倾角、颈干角以及股骨偏心距,并计算其各自的联合前倾角。运用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双侧髋关节解剖参数的对称性。 结果对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来说,除双侧股骨偏心距患侧小于对侧外(t=0.523,P <0.05),余双侧髋关节解剖参数包括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颈干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股骨头坏死及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偏心距的不对称性与颈干角有相关性(r=-0.519,P<0.001),颈干角的不对称性与股骨前倾角(r=0.303,P=0.041)以及股骨偏心距有相关性,联合前倾角的不对称性与髋臼外展角(r=0.311,P=0.035)、颈干角(r=0.049,P=0.032)有相关性。Crowe 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髋臼前倾角(t=2.081,P=0.045)、股骨偏心距(t=3.934,P<0.001)患侧小于对侧,颈干角患侧大于对侧(t=3.792,P=0.001);而双侧髋臼外展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股骨偏心距的不对称性与颈干角(r=-0.709,P<0.001)、股骨前倾角(r=-0.349,P=0.037)有相关性。Crowe 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股骨偏心距小于股骨头坏死患者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而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颈干角大于后者。 结论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及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来说利用对侧肢体作为模板重建患侧髋关节是可行的。而Crowe 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双侧髋关节解剖形态差异较大,对这类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继发性骨关节炎的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5例19髋,其中男性2例2髋,女性13例17髋,年龄37~62岁,平均45.6岁。根据Crowe分类[1],型8髋,型6髋,型3髋,型2髋。结果随访时间为8个月~5年(平均2年9个月),术后无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47.6分恢复到术后86.2分,患髋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继发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术中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原解剖位置重建髋臼、适当的植骨以及选择合适的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采用粗隆下截骨和生物固定型带股骨柄模块的人工关节假体治疗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从2004年2月到2009年4月对12例21髋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患者治疗的详细过程及疗效,记录所有的并发症。全部采用粗隆下截骨和S-ROM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髋臼杯假体均植入真臼位置,7例13髋采用自体股骨头于髋臼外上方作结构性植骨,均作了粗隆下缩短截骨术,平均截骨长度为39.4 mm(35~50 mm)。结果平均随访30.8个月(6~6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改善(t=24.862,P0.01),从术前的平均(38.2±6.4)分(28~48分)到术后平均(82.1±8.6)分(62~94分)。术后肢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延长(t=12.099,P0.01),平均(33.5±12.7)mm(11~65 mm)。术前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跛行,术后4例有轻度跛行,2例仍需扶双拐行走。19髋股骨截骨处愈合良好,2髋截骨处延迟愈合。在最后一次回访时显示髋臼假体和股骨柄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下沉、断钉、骨溶解及异位骨化出现。髋关节中心平均下移了73.0 mm(46~105 mm)。结论利用S-ROM带股骨柄模块的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的高度适配性,加上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适当植骨,以及精确的粗隆下截骨,是治疗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手术中,根据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的残存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正确安装髋臼假体和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行28例髋关节翻修术.依据Paprosky分型:Ⅰ型3例,采用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ⅡA和ⅡB型8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大直径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固定;ⅡC、ⅢA和ⅢB型17例,采用打压颗粒骨植骨和髋臼加强杯固定,其中5例有髋臼内壁穿透者采用结构性和颗粒性植骨.手术中在髋臼切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方25~28mm、Harris窝窝内头侧接近原月状软骨面处,定位为原髋臼中心点,以该点为同心圆的圆心安装髋臼杯假体(Ⅰ型)或打压植骨造臼,按照俯倾角40°~45°、前倾角15°~20°安放髋臼加强杯(Ⅱ、Ⅲ型).手术前后摄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和至泪滴的水平距离.分别与术前和健侧比较,评价髋关节旋转中心的重建效果.结果 髋关节旋转中心至两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前为(32.64±4.51)mm,术后为(14.22±3.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术前为(25.13±3.46)mm,术后为(32.87±4.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结论 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以残存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解剖标记,定位髋臼中心点,能够较准确地安装髋臼假体和有效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positioning the acetabular center,fixing acetabular implant correctly and reconstructing hip rotation center according to Harris fossa and the remaining anatomical markers of acetabular notch in revision hip arthroplasty.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revision hip arthroplasty from April 2007 to June 2009.Based on Paprosky type,3 cases with type Ⅰ were treated with biological fixed acetabular component;8 cases with ⅡA and ⅡB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using of morselized bone grafting and large diameter cemented acetabular prosthesis;17 cases with type ⅡC,ⅢA and ⅢB were treated with using of morselized bone grafting and fixation of acetabular reinforcement ring.Among them,5 patients with massive bone loss in acetabular wall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the use of the structural and morselized bone grafting.The center of the original acetabulum was believed to be in the lunate cartilage surface which was closed to Harris fossa.During the operation,the center was located in the site which was 25-28 mm above in line with perpendicular bisector of acetabular notch connecting line.The acetabular center was the point of positioning acetabular prosthesis (Ⅰ type) or making new acetabulum by impaction bone grafting.Acetabular reinforcement ring (Ⅱ,Ⅲ type) was fixed in accordance with proper transverse angle and anteversion angle.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hip rotation center to teardrop connection and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hip rotation center to teardrop were measured o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And the outcomes of reconstruction of rotation center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vertical distance was changed from (14.22±3.39) mm preoperatively to (32.64±4.51) mm postopera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3.65,P< 0.05).The horizontal distance was changed from (25.13±3.46)mm preoperatively to (32.87±4.73) mm postopera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2.72,P<0.05).Conclusion Using residual Harris fossa and acetabular notch as the anatomical markers in revision hip arthroplasty,the restoration of the anatomical hip center has shown to be favo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