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藁本类药材UPLC指纹图谱与体内抗炎活性的相关性,探究藁本类药材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建立18批藁本类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抗炎模型,测定足肿胀率、IL-1β、IL-6和PGE2,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进行谱效关系研究。化学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藁本和辽藁本的化学成分较为接近。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甲醇提取物均可以显著降低足趾肿胀率,显著下调小鼠肿胀组织中IL-1β、IL-6和PGE2的表达,但新疆藁本的炎症抑制效果弱于藁本和辽藁本。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与药效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UPLC方法中化合物1、3(绿原酸)、4(隐绿原酸)、5、6(阿魏酸)、7(异绿原酸B)、9、11、13、15、16、17、18(阿魏酸松柏酯)、19、20(正丁基苯酞)、21、22、23均与抗炎活性显著相关,其中化合物5、11、13、15、17、21、23与抗炎活性呈负相关。该研究筛选出藁本类药材中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对药材藁本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抗炎活性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制备炎性细胞模型,通过检测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的分泌情况,考察唐古特大黄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建立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灰色关联度、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抗炎活性部位HPLC特征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结果 唐古特大黄二氯甲烷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活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有峰有9个;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成分抗炎关联度依次为1号>8号(大黄素)>3号>4号>5号(大黄酸)>2号(芦荟大黄素)>9(大黄酚)>6号>7号;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个共有峰与抗炎药效指标呈正相关,其中5号(大黄酸)与8(大黄素)峰含量变化与抗炎药效指标呈正相关(P<0.05);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各成分抗炎关联度为1号、3号、4号、5号、7号、8号、9号峰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2号、6号峰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谱效关系确定唐古特大黄发挥抗炎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大黄酸与大黄素,其抗炎作用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抗炎有效部位的谱效关系,明确其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试验研究禹州漏芦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作用,进行初步的药效部位筛选,并建立其抗炎有效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将HPLC指纹图谱的各组分峰的峰面积和抗炎药效相关联,用后退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拟合回归方程。结果: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的抗炎作用最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指纹图谱的9个共有峰中,其中有7个峰对抗炎的药效作用有显著贡献,2,3,5,7号峰(7号峰为α-三联噻吩)所代表的化合物与抗炎的药效作用呈正相关,4,8,9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与抗炎的药效作用呈负相关。结论: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中α-三联噻吩是禹州漏芦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另外尚有6个重要成分参与这一药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黄属药用植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与抗HIV-1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HIV-1逆转录酶相关的核糖核酸酶H活性测定检测了大黄属16种22个样品的抗HIV-1活性;同时测定了22个样品的UPLC特征图谱;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谱效相关性;并采用UPLC-TOF-MS/MS'指认样品主要成分峰.结果:藏边大黄、苞叶大黄和河套大黄提取物有较好的抗HIV-1活性.谱效相关性研究表明4.74,7.99,21.18 min色谱峰与活性有一定相关性.结论:通过谱效研究,推测了有抗HIV-1活性的大黄属药用植物及其活性组分,为大黄属植物深层次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海南砂仁挥发油抗炎镇痛止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砂仁挥发油的抗炎、镇痛及止泻作用.方法:观察不同剂量的海南砂仁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卡拉胶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对小鼠热板法痛阈值和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以及对番泻叶和蓖麻油所致小鼠腹泻的影响.结果:海南砂仁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卡拉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与吲哚美辛相当.海南砂仁挥发油对热致痛小鼠可延长其痛阈时间,高剂量组较为明显;对醋酸致痛小鼠,各剂量组可减少其扭体次数,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海南砂仁挥发油对番泻叶所致腹泻有效,对蓖麻油所致腹泻无效.结论:海南砂仁挥发油有一定的抗炎、镇痛和止泻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珍珠透骨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与抗炎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珍珠透骨草的指纹图谱;在相似度评价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对其中的共有峰进行评价;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考察珍珠透骨草的抗炎活性,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研究谱效关系。结果:建立了珍珠透骨草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其中24个色谱峰为共有峰,相似度除了S2和S5,均在0. 907以上,通过对照品比对法指认了其中4个峰。HCA结果表明,全部样品被聚为四类,与PCA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发现,5,6和7号峰为造成珍珠透骨草样品组间差异的3个标志性化合物。不同来源的珍珠透骨草药材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活性,谱效关系表明,1,4,5,6和10号峰是与抗炎活性关联较大的正相关峰。结论:建立了珍珠透骨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确定1,4,5,6和10号峰为5个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的成分,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03-2607
目的:研究细辛不同极性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其镇痛、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建立细辛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小鼠热板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测定细辛不同极性部位的镇痛、抗炎活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分析不同极性部位HPLC特征指纹峰与其镇痛、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结果:在标定的31个特征指纹峰中,有15个特征峰与镇痛活性呈正相关,其中8、11、13、20、21、22、26号峰贡献较大;有20个特征峰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其中2、5、7、9、10、11号峰贡献较大。结论:细辛中含有镇痛、抗炎作用的特征效应物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威灵仙抗炎镇痛谱效关系。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及扭体实验比较不同来源威灵仙抗炎镇痛效果。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来源威灵仙色谱指纹图谱,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 11批样品的特征指纹图谱中有38个特征峰,其中23个为共有峰,与抗炎作用呈较大正相关的有P22P29P31,呈较大负相关的有P20P36P16P14P2P33P30;与镇痛作用呈较大正相关的有P36P32P13P17P16,呈较大负相关的有P26P4P1P22P2P30。结论威灵仙抗炎与镇痛的物质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犁头草(Viola inconspicua Blume)HPLC指纹图谱与其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为明确犁头草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犁头草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Griess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运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犁头草指纹图谱与抗炎作用的关系,找出对其抗炎作用贡献较大的成分。结果:10批犁头草共有15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2个峰,分别为夏佛塔苷(7号峰)和维采宁-2(9号峰)。HCA结果表明,10批样品被分为2类,与PCA结果基本一致,各批次犁头草均具有抗炎活性,可不同程度降低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各共有峰与药效指标(NO、TNF-α、IL-1β和IL-6)的关联度均大于0.6,其中峰1、2、3、10、11、12的OPLS-DA模型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与抗炎作用呈正相关;除峰12外,其余均为特征峰。结论:犁头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其抗炎活性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犁头草抗炎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西莪术挥发油抗肿瘤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莪术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指纹图谱所代表的“有效组分群”对药效贡献的大小,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GC-MS分析技术建立广西莪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并对广西莪术挥发油的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在获得的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特征峰面积与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数据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技术,计算各特征峰与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的关联度和关联序.结果:依据关联度的大小,确定各成分对抗肿瘤作用贡献的大小顺序为莪术醇>莪术二酮>β-榄香烯>吉马酮>莪术酮> α-丁子香烯>δ-瑟林烯>β-石竹烯>β-榄香烯酮>a-蒎烯>α-石竹烯>桉油素>樟脑>2-壬醇>异龙脑莪术烯>δ-榄香烯>莰烯>D-柠檬烯>龙脑.结论:广西莪术抗肿瘤作用是其内“有效组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确定了广西莪术挥发油“有效组分群”指纹特征对药效贡献的大小,为中药的“谱效关联”的指纹图谱的建立、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砂仁是常用中药,也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市场需求量巨大,而在云南、广东等地的种植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仍需大量进口。由于进口国家豆蔻属植物种类丰富,进口砂仁中掺杂大量近缘种,药材鉴别困难,导致如今砂仁药材市场掺伪现象严重。通过查阅了近40年的文献,对目前市场上主要砂仁伪品进行总结,分析了鉴别砂仁真伪品的主要方法。随着砂仁伪品不断变化,传统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色谱方法等很难实现砂仁的真伪鉴别,分子鉴别方法能够基本实现砂仁真伪鉴别,市场推广应用不足。若要规范砂仁药材市场,需在药材源头控制的基础上,开发更为简易、普适的鉴别方法,同时也为砂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市售沙棘HPLC指纹图谱一致性及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市售沙棘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并研究其HPLC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为探寻沙棘抗氧化物质基础及饮片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HPLC建立不同来源沙棘饮片指纹图谱及相似度,系统聚类分析其差异;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研究其抗氧化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谱效关系。结果:建立了14批沙棘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其中10个色谱峰为共有峰,其中10号峰为槲皮素,各样品聚为两类,相似度在0.862~0.992;14批沙棘饮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自由基作用;10个共有峰与清除自由基的关联度在0.758~0.662,大小依次为x10x3x7x4x5x9x1x6x8x2,其中10号峰槲皮素与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关联度最大。结论:市售沙棘饮片总体质量比较一致,但不同地区间的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沙棘抗氧化作用为"多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通过HPLC指纹图谱一致性研究及"谱-效"关系分析探寻其抗氧化物质基础,可为沙棘饮片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砂仁配方颗粒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5MS石英毛管柱,氦气为载气,100℃~180℃程序升温;质谱为检测器,选择性检测m/z136的离子;样品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外标法计算乙酸龙脑酯的含量。结果:乙酸龙脑酯在0.103 6~0.621 6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n=6);平均回收率(n=6)为97.37%,RSD为0.88%;检测限为10pg。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砂仁配方颗粒中乙酸龙脑酯含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砂仁挥发油滴丸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砂仁挥发油滴丸主要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含量为主要质控指标,以滴丸重量差异限度、溶散时限及外观评价等为辅助质控指标,综合评价砂仁挥发油滴丸的质量。方法:通过测定滴丸重量差异限度,溶散时限以及对滴丸进行外观评价,气相色谱法测定砂仁挥发油滴丸中主要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的含量,建立其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结果:6批砂仁挥发油滴丸中乙酸龙脑酯含量,平均值为165.95 mg.g-1,RSD 2.83%;溶散时限、重量差异限度及外观评分达到《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要求。结论:上述6批滴丸的质量达到《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要求,可对砂仁挥发油滴丸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紫癜灵合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紫癜灵合剂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气相色谱从紫癜灵合剂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81种成分,其质谱经Xcalibur工作站检索与NIST标准质谱图库对照,鉴定出了其中36种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89.07%,以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为柏木脑(16.77%)、石竹素(9.57%)、蓝桉醇(9.51%)、反式长叶松香芹醇(8.21%)、3-[(E)-3-甲基-1-正丁烯]-1-环己烯(4.4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紫癜灵合剂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目前发现的11种商品砂仁挥发油含量比较认为,豆蔻属植物的种子团挥发油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砂仁项下的规定,但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而山姜属植物的种子团挥发油含量低,且挥发油中不含樟脑,其它成分也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鲜南美蟛蜞菊花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抑菌活性测试。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美蟛蜞菊花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微量稀释法测试所得挥发油对6种菌株(大肠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四联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南美蟛蜞菊花挥发油提取收率为0.72‰,检测到61个化合物,鉴定出57个,含量占总挥发油的92.92%;该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9,0.78 mg·L-1结论:从南美蟛蜞菊花中提取挥发油并鉴定化学成分,发现其富含结构多样的倍半萜类化合物,为南美蟛蜞菊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种海南芳香药物油——海南砂仁叶油、海南肉豆蔻叶油和海南降香油的SFE-CO2工艺及化学成分。方法:用正交试验以及单因素分析确定SFE-CO2提取工艺,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3种海南芳香药物精油的SFE-CO2工艺;并从海南砂仁叶油中分析确认了α-蒎烯等12个化合物,从海南降香油中分析确认了反式橙花叔醇等5个主要成分,从海南肉豆蔻叶油中分析确认了榄香脂素等24种成分。结论:确定了SFE-CO2提取海南砂仁叶精油、肉豆蔻叶精油、降香油新工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定性分析中药益智仁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今后的临床药效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使用GC-MS分析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122个化学成分,其中42个化学成分匹配度在85%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74.35%。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9个成分,并以1,2,4,5-四甲苯含量最高(42.96%)。结论:益智仁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1,2,4,5-四甲苯(42.96%),桃金娘烯醛(4.66%),芳樟醇(4.34%),(-)-4-萜品醇(2.96%),萜品烯(2.21%),圆柚酮(1.48%),β-蒎烯(1.32%),右旋萜二烯(1.25%),(1S)-(+)-3-蒈烯(1.02%),多为不饱和烯烃以及醛、酮、酚类等不饱和含氧化合物,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