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测定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新入院的新生儿184例,分为<32周组、~36周组及足月儿组;各组根据是否吸氧再分为未吸氧和吸氧两个亚组。ROP组为出生体重<2kg,经眼科筛查确诊为ROP的早产儿。各组新生儿分别在出生后第1、3、5、7周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F-1浓度。结果在未吸氧的新生儿中,足月儿组血清IGF-1浓度随着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32周组和~36周组血清IGF-1浓度则随着日龄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再缓慢回升,约在第5周时恢复至出生时的水平。<32周早产儿组和~36周早产儿组在第1周和第3周时的血清IGF-1浓度显著低于足月儿组(P<0.01)。在<32周组及~36周组,吸氧组与未吸氧组之间血清IGF-1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足月儿组,吸氧组血清IGF-1浓度在第1周显著低于未吸氧组(P<0.01)。ROP组患儿的胎龄均<32周,均吸氧≥3d。ROP组血清IGF-1浓度较<32周早产儿的吸氧组和未吸氧组低,在第1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纠正胎龄31周时,ROP组血清IGF-1浓度显著低于非ROP早产儿组(P均<0.01)。ROP组血清IGF-1低于30ng/ml的持续天数较<32周早产儿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在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或在纠正胎龄31周时,血清IGF-1浓度明显较低或低血清IGF-1的持续时间较长,这可能预示R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喂养困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病率高。影响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喂养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窒息、原发疾病、胎龄、开奶时间、孕期因素、环境因素、激素水平等,该文就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喂养困难病因、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喂养困难的防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浆胃动素(MO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相关性,阐明早产儿FI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方法:112例早产儿中59例为喂养耐受(feeding tolerance, FT)组,53例为喂养不耐受(FI)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生后第1、4、7、14日的血浆MOT水平;收集FI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早产儿FI组生后第1、4、7、14日血浆MOT水平明显低于FT组(P<0.05),MOT水平随胎龄、日龄、肠内喂养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早产儿胎龄越小,FI持续时间越长;(3)FI组早产儿生后第1日MOT水平与FI持续时间之间存在负相关(r=-0.913,P<0.001);(4)胎龄、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FI的保护因素;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和围生期感染是F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MOT水平变化可能与早产儿FI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早期监测血浆MOT变化有助于尽早判断F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的喂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NICU的发展,尤其是呼吸管理的改善,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应用和对早产儿安全而有效的喂养使低体重儿存活率明显上升,体重低于500~600g(孕22~24周)的胎儿出生后也能存活。本文就国外早产儿喂养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早期喂养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不断提高,研究婴儿早期营养以提高成活质量是当今不容忽视的问题。1970~80年代为了满足早卢婴的营养需要,发达国家的新生儿监护中心内广泛应用了静脉营养。经过甘余年的临床实践及实验室研究,目前认为在权衡供给早产婴早期营养方式上,应改变单一静脉营养的依赖性,提高和加强早期的经口喂养以改善早产婴的营养和预后。一、早期喂养的优越性1、胸腔直接接受营养有益于胃肠道组织及生理功能的成熟[1]。与单纯静脉营养比较早期喂养可以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提高胃肠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瘦素(leptin,LEP)主要由脂肪组织产生,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调节生长发育.本研究通过检测早产儿不同日龄(第1、7、12天)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头围(headcircumference,HC)及血清LE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胰岛素(insulin,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探讨早产儿血清LEP及多种生长相关激素水平变化与体重变化的关系.方法 70例早产儿中患严重疾病的早产儿40例(患病组)、未患严重疾病的早产儿30例(对照组),测最出生第1、7、12天时体重、身长、头围,计算BMI,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相应日龄血清LEP、NPY、INS、IGF-1水平.结果 (1)患病组早产儿生后第1、7、12天血清LEP分别为0.74±21、0.60±0.18、0.82±0.12(mg/L)(P<0.01),BMI分别为9.81±1.24、8.36±0.87、9.08±1.12(kg/m2)(P<0.01);对照组早产儿生后第1、7、12天血清LEP分别为0.78±0.17、0.71±0.17、0.88±0.58(mg/L)(P<0.01),BMI分别为10.03±1.04、9.35±0.80、11.06±0.82(kg/m2)(P<0.01).两组早产儿血清LEP水平,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12天患病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2)患病组及对照组早产儿不同日龄血清LEP与BMI均存在正相关关系.(3)患病组早产儿生后第1、7、12天血清NPY水平,分别为55.33±9.38、46.64±6.17、75.13±9.12(ng/L)(P<0.01),血清INS水平分别为10.07±2.63、7.71±2.77、10.37±2.29(mU/L)(P<0.01),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38.66±11.42、31.98±7.34、41.84±8.05(mg/L)(P<0.01).对照组早产儿在生后第1、7、12天血清NPY水平,分别为57.77±7.15、48.49±8.81、81.36±8.51(ng/L)(P<0.01),血清INS分别为11.55±1.99、8.28±2.87、15.42±3.80(mU/L)(P<0.01),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37.76±7.07、34.33±8.97、50.19±8.38(mg/L)(P<0.01).患病组及对照组早产儿生后第1、7、12天血清LEP水平及BMI与相应日龄血清NPY、INS、IGF-1水平,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1)随着早产儿出生早期BMI、HC先下降冉回升的变化趋势,血清LEP水平也有相应的变化,提示LEP与早产儿出生早期的体重变化有关系.(2)患严重疾病早产儿血清LEP水平明显下降.(3)LEP可能与NPY、INS、IGF-1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影响早产儿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启动子区域CA重复序列多态性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期间发生ROP病变的早产儿为病例组,按1∶1的比例选择同期住院追踪至眼底周边视网膜血管化无ROP病变的早产儿为对照组,抽取血液样本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父母均为广东户籍。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估计,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各纳入56例早产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对象中共检测到7种重复序列,(CA)19重复序列最多,占41.1%。携带各种基因型与ROP的风险评估中,携带IGF-1(CA)17、19、21重复序列的OR(95%CI)分别是1.828(0.517-6.457)、1.210(0.678-2.160)、1.251(0.662-2.364),P均〉0.05。携带各种基因型与ROP的直线相关分析rs值0.012,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研究人群的IGF-1(CA)重复序列多态性与ROP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早期经口微量喂养与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疾病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7例早产儿随机分成经口微量喂养组14例和胃管喂养组13例。观察两种喂养方式在呕吐、腹胀、口腔炎、低血糖、黄疸、继发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情况,然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处理。结果经口微量喂养较胃管喂养在腹胀、口腔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有明显减少。而在呕吐、低血糖、黄疸、NEC、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结论经口微量喂养较胃管喂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性早熟女性患儿血清IGF-1和IGFBP-3质量浓度检测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女性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及乳房早发育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 1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 (IGFBP -3 )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于2 0 0 0年5月至2 0 0 4年1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 2例ICPP及2 8例乳房早发育女孩血清IGF- 1和IGFBP -3的水平,并以2 5名正常青春发育期女孩及3 0名未发育女孩作为对照,以IGF- 1、IGFBP- 3为诊断指标,对ICPP进行诊断试验评价。结果 ICPP女性患儿血清IGF -1、IGFBP- 3水平均明显高于乳房早发育及未发育女孩(P <0 .0 1 ) ,而与正常青春发育女孩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IGF- 1 >2 69 .1 4mg/L对诊断ICP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5% ,96% ,95% ,96% ;IGFBP -3 >3 53 6 42mg/L对诊断ICP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2 % ,96% ,94% ,86%。结论 ICPP女性患儿血清IGF 1、IGFBP- 3水平明显增高,IGF -1、IGFBP -3对鉴别ICPP与乳房早发育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霉素具有拟胃动素的作用,可以作用于胃动素受体,促进胃肠道运动,从而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然而,红霉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用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适宜对象、给药途径、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国际上尚未有统一意见,作用效果各家研究结论亦有所差别.临床上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及更远期的追踪随访,以期明确上述问题,使红霉素更好地服务于早产儿喂养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目前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常导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有重要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进行证据分级制定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诊疗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生、护理人员、营养治疗师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超声检测VLBW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为早期评价和改善脑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20例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分为26~29+6周组(64例),30~32+6周组(56例),比较两组胼胝体生长率,分析胼胝体长度与小脑蚓部长度之间的关系,胼胝体生长率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及其与智能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 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2周下降,26~29+6周组患儿生后3周~、5周~及7周~纠正胎龄40周时胼胝体生长低于30~32+6周组(P< 0.05)。胼胝体长度与小脑蚓部长度之间呈性线正相关。小于胎龄儿(SGA)生后2周内胼胝体生长率较差(P< 0.05)。12例智力发育严重异常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3~6周低于非严重异常组;5例运动发育严重异常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于生后3~6周低于非严重异常组(P< 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2~6周胼胝体生长率下降,可使其发生神经运动发育严重异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早产儿血清脂联素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共选取72 例新生适于胎龄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1~33+6 周,13 例)、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16 例)、足月儿组(37~42 周,43 例).生后1 周内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行超声定量技术测量左侧胫骨声波的传导速度(SOS)来评估骨密度.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胫骨SOS 值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胫骨SOS 值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胫骨SOS 值呈正相关(r=0.66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和出生体重是早产儿胫骨SOS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与早产儿骨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128例,根据病情分为非BPD组50例,轻度BPD组32例,中度BPD组30例,重度BPD组16例,收集所有早产儿母亲产前因素(母亲产前使用激素、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患儿产时因素(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窒息)、生后治疗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对各组早产儿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14天、第2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33水平,比较不同组别生后不同时间血清IL-33水平差异;对中重度BPD患儿确诊后采用传统激素治疗(DART方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IL-33水平变化。结果 BPD早产儿在母亲感染绒毛膜羊膜炎、胎龄、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方面,与非BPD早产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上述指标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BPD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产儿生后第1天、第14天、第28天,BPD组患儿血清IL-33水平高于非BPD组,且BPD病情程度越重,IL-33水平越高;随着生后时间的推移,BPD患儿血清IL-33水平有升高趋势(P < 0.05)。中重度BPD早产儿采用DART方案治疗后血清IL-33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结论 血清IL-33与BPD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ART方案抗炎治疗可降低BPD患儿血清IL-33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1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TBA升高(TBA > 24.8 μmol/L),将早产儿分为TBA升高组(53例)和非TBA升高组(163例)。对可能导致TBA升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BA升高和非TBA升高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禁食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以及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84,95% CI:1.53~9.64)、新生儿败血症(OR=2.56,95% CI:1.01~6.47)是早产儿TB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败血症可导致TBA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早产儿生后外周血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动态变化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出生胎龄≥ 28周且<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根据诊断分为BPD组(n=35)和非BPD组(n=51)。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早产儿生后第3、7、14天血清YKL-40和HMGB1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BPD组第3、7、14天血清YKL-40浓度均低于非BPD组(P < 0.001),HMGB1浓度均高于非BPD组(P < 0.001)。两组第7、14天血清YKL-40及HMGB1浓度均高于第3天(P < 0.017)。BPD组第14天HMGB1浓度高于第7天(P < 0.017),第7、14天YKL-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7)。非BPD组第14天YKL-40浓度高于第7天(P < 0.017),第7、14天HMGB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17)。结论 BPD及非BPD早产儿生后第3、7、14天外周血中YKL-40及HMGB1水平存在差异,两者可能与BPD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7.
铁缺乏是儿童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性疾病,早产儿出生时铁储备不足,加上生后快速的追赶性生长,缺铁的发生率更高。在脑发育关键期,铁缺乏通过改变铁依赖的神经代谢、神经化学、神经解剖以及基因/蛋白组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神经认知和行为发育改变。婴幼儿期的铁剂补充无法恢复围产期缺铁对神经发育的负性影响。缺铁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具有时间、区域特异性,对高危人群应该早期诊断,尽早给予适宜铁剂治疗,对于早产儿脑功能的恢复、生存质量的提高、远期预后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与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可引起多种胃肠道并发症,并可对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在N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探究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EC的相关性有助于NEC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益生菌在降低早产儿NEC发病率和病死率中的作用已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发育及其与早产儿NEC之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对NEC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 年入住NICU 的596 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体重分为EUGR 组(n=217)与非EUGR 组(n=379),应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EUGR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596 例早产儿按体重、身长、头围评价,出院时EUGR 的发生率分别为36.4%(217 例)、42.0%(250 例)、22.8%(136 例)。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IUGR)、首次肠道喂养时间晚及呼吸系统合并症是早产儿发生EUGR 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6.508、14.522、5.101、1.366、1.501)。结论 加强母亲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减少IUGR 的发生,尽早进行肠道喂养,积极防治生后合并症对降低EUGR 的发生率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