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具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59例,其中19例行HBP,20例行LBBP,20例行传统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P)。根据记录术中心腔内电图和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别定义HBP和LBBP;观察LBBP组和HBP组的起搏参数,包括阈值、R波感知、阻抗,评价LBBP和HB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比较3组起搏的QRS波时限。结果:HBP、LBBP和RVSP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9%、95%和100%。术后随访3个月,3组的起搏参数包括阈值、R波感知、阻抗稳定;LBBP组R波感知较HBP组高[(17.01 ± 5.81)mV vs.(4.12 ± 3.86)mV,P<0.05];阈值较HBP组低[(0.66 ± 0.17)V vs.(1.49 ± 0.75)V,P<0.05];HBP、LBBP与RVSP组起搏的QRS波时限分别为(107.18 ± 9.97)ms、(107.77 ± 13.46)ms和(168.00 ± 8.42)ms,HBP和LBBP组的起搏QRS时限明显短于RVSP组(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导线阈值升高、移位或脱位现象。结论:初步证实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LBBP与HBP相比,R波感知、阈值更佳,手术成功率更高;与传统右室起搏相比,希浦系统起搏能维持更生理性的心脏电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希氏束为房室结的延续,其在室间隔肌部的顶端开始分为左右束支。希氏束主干穿透中心纤维体延伸为左束支,走行于无冠窦和右冠窦交界的下方,其分支呈带状外观分布于心内膜下。右束支较为细长,走行于节制索上。临床研究发现,希浦系统起搏对于房颤伴心衰、心肌病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等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对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进行希浦系统起搏也能保持良好的心室同步性。文章从希浦系统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目前公认的真正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造福了许多患者,但其手术难度和长期安全性仍让许多医生感到担忧。随着技术的革新,文章提出了原创的“4D技术”,使既生理又安全的传导束起搏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2例经典病例的解读,解答了希浦系统起搏手术过程中经常遇到的3个问题:如何精确选择起搏部位,起搏部位应该多远更好,以及起搏点过病变部位如何判断,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系统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出的全新的起搏方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成功率低,感知和阈值不佳的问题,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就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起搏器已经成为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每年约有几万名患者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以往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它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使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从而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易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心脏扩大,增加房颤、心衰的风险,增加病死率[1].我们尝试希氏束旁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观察2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国际范围内左束支起搏和希氏束起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来指导国内相关技术的研究革新。 方法 使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91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索词为“his bundle pacing”或“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共得到文献657篇。在进一步筛选中,纳入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638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 相关起搏技术的研究于2018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近3年来发表197篇研究,约占本研究收录总文献量的30.88%。美国是研究开展最多的国家,发表386篇研究文献,占国际总发文量的60.50%;国内参与该领域研究的人员和合作机构较少。起搏研究的主要方向从最初的解剖结构(his bundle)向技术稳定性(pacing protocol)及远期感知评估(sensing)等热点转变。在希氏束起搏发展的基础上,左束支起搏克服了前者可能潜在的远期阈值不稳定等缺陷,成为新的优化起搏技术。结论 左束支起搏和希氏束起搏的研究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应加大在该领域研究的开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进行预后和安全性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应用于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优势.方法:随机连续性纳入具备起搏器Ia类植入指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和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的老年患者(年龄超...  相似文献   

8.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最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志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10,22(7):1259-1261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以及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比希氏束起搏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希氏束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LBBP、HBP患者与对照组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左室扭转、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time,IVMD);计算和比较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T-sd-CS)、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T-sd-RS)。结果:H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对照组,其余心室电活动及机械同步性参数与对照组无...  相似文献   

11.
外丹是中医药最精华构成成分,建国以来至上个世纪末中医在外丹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丹药炼制技艺也得到了发展;在外科临床领域极具潜力与发展前景。由于人为障碍、自身传承等因素,二十一世纪以来,逐渐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需要抢救性保护。  相似文献   

12.
白喉曾几度在我国大流行,郑氏创立了“养阴清肺汤”,并确立“养阴清肺”为其治疗原则。养阴清肺汤,救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康健作出了贡献,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大量疾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就目前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情况作以总结,以便使其能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穿戴式系统是具有无创连续检测人体生理信息、数据无线发送和实时处理功能的集成系统,能满足低生理、心理负荷条件下的生理状态监测.本文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角度分析穿戴式系统的构成、探讨穿戴式系统在发展中面临的几个技术难题,并展望穿戴式系统将成为人体健康监测、疾病预防中的重要助手.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应用情况调研,发现存在数据录入不便、智能化不足、病种特点未凸显、质量控制力度尚有不足等缺陷,应从术语标准化、症状关联、单病种模板制作与完善、系统升级及技术更新等角度提供解决方案。未来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的智能化、质量控制及移动医疗集成等重要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图像处理和网络传输技术的进步,数字病理学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数字图像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作为应用最为广泛成熟的领域,远程病理学正通过远距离数字图像的电子传输改变着病理诊断的时空范围;全数字化病理科正在实现诊断模式和工作流程由显微镜诊断向数字图像电脑阅片的转换,而且已经有了大型全数字化病理...  相似文献   

16.
DNA疫苗是90年代初刚刚兴起的免疫学新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热点,DNA疫苗将成为21世纪新疆的结核病预防和治疗性疫苗。本文概述了结核病DNA疫苗研究的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菊花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花中含有黄酮类、多糖、挥发油、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病毒、抗茵等作用,并且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胆固醇的代谢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总结菊花的实验和临床的相关研究,以分析菊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食疗作用等,探讨菊花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肺癌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预后较差,胸部X线及痰细胞筛查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具有分析速度快、高通量、样品用量少、敏感度高和特异性强等特点,能直接分析组分复杂的生物样品。该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等方面获得了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手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应用显微手术技术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80年代眼科临床最令人鼓舞的进展之一。70年代后期,由于显微手术仪器设备日益精良,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以及高质量的人工晶状体的问世,传统的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很快被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所取代。80年代,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以其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无晶状体眼可得到一期矫正等优点,迅速得到普及,成为发达国家白内障手术的主导术式之一。几乎与此同时,经过20年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一种全新概念的现代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在临床普及。90年代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发达国家几乎95%以上白内障医生可以熟练掌握这一技术;而95%以上的白内障患者接受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我国的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尽管不太平衡,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铜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阿司匹林铜[Cu2(aspirinate)4,CuAsp]药理学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