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咪达唑仑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苯巴比妥和咪迭唑仑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存在人机对抗、抽搐以致呼吸机参数下调困难、血氧饱和度不稳定而需用镇静药物治疗的253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根据使用镇静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咪达唑仑组n=127)和对照组(苯巴比妥组n=126);(1)比较两组用药0.5、6、12、24及48 h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FiO2)和患儿平均血压、心率及血气分析;(2)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价两组患儿用药后0.5、6、12、24、48 h的疼痛行为反应评分;(3)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1)咪达唑仑组PIP、PEEP、FiO2在用药后迅速下调,与苯巴比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用药30 min后,疼痛行为反应评分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后各时段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苯巴比妥相比,咪达唑仑能降低呼吸机参数(PIP、PEEP、FiO2),改善患儿的人机同步性,提高机械通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氨溴索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氨溴索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37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7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治疗。结果 用药前两组患儿均存在严重的出血、低氧血症,治疗组在用药2 h后pH及PaO2/FiO2明显上升(P<0.01),出血减少、通气状况改善。用药72 h后呼吸机参数下调,平均气道压(MAP)较对照组低(P<0.05)。肺出血基本停止。同时还表明应用氨溴索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救治成功率较未治疗组高。结论机械通气,氨溴索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镇静、镇痛策略对机械通气患儿的辅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进行机械通气且需镇静镇痛治疗的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40例)和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40例),采用Ramsay及FLACC量表评估镇静、镇痛效果,记录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动态变化、脏器功能指标、瑞芬太尼及咪达唑仑应用总量、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及费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患儿均能达到满意镇痛镇静效果。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达到镇静镇痛效果所需时间更短,Ramsay评估3~4级所占百分比增高,咪达唑仑用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自主呼吸频率均降低,但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在用药后3~24 h的心率、3~12 h的平均动脉压和自主呼吸频率下降更明显(P0.05)。与咪达唑仑组比较,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患儿用药后的6 h和12 h呼吸机潮气量及经皮氧饱和度均明显增高,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咪达唑仑组停药至苏醒的时间、拔管时间、机械通气以及PICU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2组患儿PICU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空腹血糖比镇静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PICU机械通气患儿采用瑞芬太尼+咪达唑仑治疗方案能迅速达到镇痛、镇静目标,改善通气效果,减少镇静剂用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例因呼吸衰竭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4例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吸频率(RR)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PPV组在上机后6h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12h有显著下降。而IPPV组在上机12h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24h仍无显著改变。上机2hSIPP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1),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SIPPV组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PP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珂立苏联合序贯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在本科住院72 h以上、确诊为RDS并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52例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应用珂立苏联合序贯通气治疗的RDS新生儿(30例)为治疗组,常规机械通气RDS患儿(22例)为对照组.监测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1、24、48、72 h 血气、氧合指标及呼吸机条件,比较二组患儿有创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预后.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儿有创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2,0.008).珂立苏治疗后1 h吸氧体积分数(FiO2)、呼气末正压、吸气峰压、呼吸频率、平均呼吸道压均显著降低(P=0,0.012,0,0,0),PS治疗后24、48、72 h FiO2显著低于PS治疗前(F=33.06P=0);pa(O2)/FiO2显著高于治疗前(F=27.68 P=0).治疗组呼吸机关性肺炎、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珂立苏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剂量芬太尼持续滴注对机械通气早产儿的镇痛作用、神经行为以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0年10月至2003年10月,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行机械通气治疗的3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18例早产儿滴注芬太尼,平均剂量为(1.10±0.06)μg/(kg·h),平均滴注时间为(65±5)h,对照组18例患儿,以相同滴注速度滴注注射用水。应用镇静行为评分评价患儿的镇静效果,并记录各患儿的通气指标以及预后数据。结果实验组的镇静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的机械通气参数及短期预后无显著差异。结论短时间小剂量滴注芬太尼可降低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行为评分,并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机械通气治疗患儿在撤机后序贯维持镇痛镇静药物对预防谵妄及撤药反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支持≥5 d的61例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撤机后无镇痛镇静药物维持)及观察组(31例,撤机后序贯镇痛镇静药物维持48 h),记录两组患儿撤机后24 h及72 h索菲亚撤药反应观察量表(Sophia Observation Withdrawal Symptoms Scale,SOS)评分、儿童谵妄量表(Paediatric Delirium Scale,PD)评分、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评分及谵妄发生例数、撤药反应发生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撤机后24 h及72 h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撤机后24 h及72 h撤药反应发生率、SOS评分、PD评分、RA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撤机后序贯镇痛镇静可降低行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患儿撤机后72 h内撤药反应发生率,但不能有效降低患儿撤机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ARD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 70~100 mg/kg,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果共入组64例ARDS新生儿,18例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治疗组新生儿在治疗后6、12、24、48 h的PaO2/FiO2、呼吸机有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而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PS治疗新生儿ARDS可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间断肺通气对婴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n=30)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n=30)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15~20 cm H2O(1 cmH2O=0.098 kPa),维持3~5 s,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3~5 cm H2O),并每隔10 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检测CPB开始前及CPB结束后2、6、12、24和48 h共6个时点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等肺功能指标.结果 在CPB后2、6、12 h,处理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高于对照组(P<0.05);在CPB后2、6、12、48 h,处理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低于对照组(P<0.05);在CPB后6、12 h,处理组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改善术后早期肺的氧合功能,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固尔舒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curosurf)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将3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孕26~36周,体重900~2000g,入院时为生后0.2~23h;对照组17例.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固尔舒治疗.结果用药前患儿有严重低氧血症,观察组用药后30min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和PaO2/FiO2明显上升(P<0.01),换气功能改善.用药72min后呼吸机参数下调.平均气道压(MAP)较对照组低(P<0.05).应用固尔舒治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对照组6例患儿死亡,是观察组死亡数量的3倍;观察组肺出血、气胸及严重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结论固尔舒治疗NRDS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灌洗治疗重症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 年1 月至 2013 年6 月收治的重症MAS 足月儿136 例, 随机分为PS 气管内灌洗治疗组(灌洗组)和PS 气管内注入治疗组(注入组),每组68 例。灌洗组采用稀释后的PS 3~5 mL/次(12 mg/mL)气管内灌洗;注入组采用PS 原液200 mg/kg(首剂)气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48 h的血气分析、OI 值、P/F 值的动态变化,以及两组患儿的上机时间、并发症、治愈率。结果 灌洗组在PS 使用后的12 h、24 h、48 h PaO2、PaCO2、OI、P/F 值均优于注入组(PPPPP结论 PS 稀释后进行气管内灌洗在改善通气和氧合方面优于PS 气管内注入,并可减少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T 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脓毒症患儿42 例,随机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2 例)和常规治疗+CBP 治疗 (CBP 组,20 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 动态测定外周血调节性T 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CBP 组患儿PICU 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 比值及PCIS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结论 CBP 治疗可以提高严重脓毒症患儿受抑制的免疫功能,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MDR-KP)脓毒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防止和减少MDRKP脓毒症的发生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4 年2 月41 例MDR-KP 脓毒症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53 例非MDR-KP 脓毒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脓毒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 病例组感染前PICU 住院天数、感染前机械通气天数、机械通气总天数及感染前抗生素使用天数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PP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止MDR-KP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NSE、S-100B 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 例HIE 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 例)和EPO 治疗组(20 例),EPO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生后第2 天加用EPO,每日200 IU/kg 静脉注入,疗程7 d。另选择健康足月新生儿20 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3 组新生儿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2 组HIE 患儿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PP>0.05)。3 组新生儿生后第9 天血清NSE、S-100B 水平均低于第1 天水平(PP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中NSE、S-100B 的水平,可能有助于HIE 的早期诊断和判断HIE 脑损伤的修复程度;EPO 可能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肺出血(NP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确诊为NPH 的122 例患儿,按胎龄分层后,随机分为HFOV+PS 治疗组(简称试验组)和单纯HFOV 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61 例。两组患儿均在发生NPH 后行HFOV,试验组在行HFOV 后2~4 h 给予气管内注入PS,然后继续HFOV。观察两组患儿上机时及上机后6、12、24 h 的血气分析、OI 值、PaO2/FiO2(P/F)值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并发症和治愈率。结果 试验组在上机后6、12、24 h 的PaO2、PaCO2、OI 值、PaO2/FiO2(P/F)值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肺出血停止时间及上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愈率(87%)与对照组(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 联合PS 治疗NPH 可以改善氧合,缩短NPH 时间及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与单纯HFOV 相比并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IPFI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2 年1 月至2013 年3 月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8 例符合IPFI临床诊断的患儿和同期住院的不符合IPFI 临床诊断的106 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IPFI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感染组的平均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真菌感染组(PPP结论 临床怀疑婴幼儿IPFI 而相关病原学检查困难,如果存在有创机械通气、腹泻、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低血清白蛋白血症等高危因素时,应及时考虑IPFI 的可能,尽早开展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国产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对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5家医院的208例重症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在入院时根据家长意愿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81例)和珂立苏治疗+常规治疗(珂立苏组,127例),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对氧的依赖程度、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肺脏超声表现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 入院时珂立苏组吸入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1 h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和氧合状态均得到改善,且珂立苏组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补充珂立苏后4~6 h,患儿肺部实变程度显著减轻。与对照组比较,珂立苏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而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均良好。结论 珂立苏治疗能显著改善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患儿的氧合状态,减轻肺实变程度,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模式与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以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神经伤残的发生率。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出生的早产儿117例纳入该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为临床路径组(n=63)和对照组(n=54)。临床路径组定期发育监测、脑损伤筛查、营养神经治疗、神经发育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按照常规早期干预方案进行。结果 6个月至1岁临床路径组姿势、反射、睡眠、肌张力和脑电图检查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路径组在纠正月龄6~24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时临床路径组脑性瘫痪、语言障碍、肌张力异常、听力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紧密结合的早期干预模式与临床路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智能和运动发育水平,可进一步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等神经伤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陈丹  毛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32-1038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手术治疗PDA 的经验。方法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断为PDA 并行手术治疗的早产儿19 例为手术组,同期未行手术治疗的19 例PDA 早产儿为非手术组。分析两组在病史因素、临床因素、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从术前准备及手术结果方面分析手术治疗的特点及临床效果。结果 非手术组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大于手术组(PP1.3 及导管直径的平方/出生体重(d2/BW)比值>9 mm2/kg 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手术组(PPP>0.05)。结论 对有临床症状且内科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无好转的早产儿PDA,外科结扎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IL-8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共140例(败血症组49例,局部感染组91例)为研究对象,非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清中IL-6和IL-8水平的差异,分析各指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结果治疗前败血症组IL-6、IL-8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IL-6和IL-8在局部感染组中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败血症组IL-6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局部感染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8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ROC曲线分析显示:当IL-6取32 pg/m L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8%、79.6%、81.6%;当IL-8取54 pg/m L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7.6%、63.8%、67.2%;IL-6+IL-8联合诊断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6.2%、82.6%。结论 IL-6、IL-8参与炎症反应,且两者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IL-6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高于IL-8,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