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儿童过敏性紫癜2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目的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肾脏受累因素。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4年3月236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在7~13岁者占78.40%,平均年龄(9.0±2.8)岁,最小年龄1岁8个月;9月~次年3月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的84.32%;感染仍是主要诱因(35.59%);胃肠症状首发时36.54%发生误诊。②紫癜遍及全身,以双下肢最多见(99.15%),58.47%反复出现,72.03%紫癜于1个月内消退;胃肠道及关节症状发生率分别是60.59%和47.88%。③55.51%出现肾脏损害,95.42%发生在起病3个月以内,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41.22%),病理改变Ⅲ级以上者占70.26%,4.05%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型,急性期无肾功能不全。④发病年龄≥10岁,反复性紫癜超过1个月在肾脏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儿童HSPN急性期肾衰竭少见,但肾脏病理改变相对严重;起病年龄>10岁、紫癜反复超过1个月是HSP易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肾外症状的严重性并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儿童过敏性紫癜575例分析   总被引:191,自引:1,他引:190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6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的57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肾损害相关因素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996~2000年,每年的患病率依次为0.43%、0.60%、0.75%、0.78% 及1.21%.(2)农村患儿386例,占67.13%.(3)诱因感染337例,占58.61%,进食特殊食物128例,占22.26%.(4) 出现肾脏症状272例,发生率为47.30%.118例皮肤紫癜者25例出现肾脏损害,占21.19%;114例皮肤紫癜加关节症状者,34例出现肾脏损害者,占29.82%;192例皮肤紫癜加消化道症状者中119例发生肾损害,占61.98%;151例皮肤紫癜加消化道症状加关节症状者中94例发生肾损害,占62.25% (P<0.005).(5)预后543例治愈好转,占94.48%.9例血C3减低者中3例分别在1~2年后出现典型的SLE表现.结论 (1)HSP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农村患儿发病较多.发病诱因仍以感染为第一位.(2)HSP早期出现较多肾外症状,特别是消化道症状明显者,易发生肾脏损害.(3)HSP中出现血C3减低者,其早期"紫癜样皮疹"有可能为SLE的皮肤损害之一;紫癜肾伴血C3减低者,应及早做肾活检,以与早期狼疮肾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各种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00-01~2006-1080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在7~13岁为60例,最小年龄3岁1例。②发病时间,9月~次年3月份为70例,其他月份也可见。③主要诱因为感染,常见上呼吸道感染为50例。④80例中都存在皮肤紫癜,以双下肢最常见,易反复出现。伴胃肠道症状60例,以脐周腹痛为主,首发此症状易误诊,伴关节症状为10例。伴肾脏损害10例,以血尿为主。结论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腹痛、关节肿痛、血尿等症状的疾病。应早期诊断,尽早合理用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8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HSP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共84例,占98.82%。(2)诱因:感染62例,占72.94%,进食特殊食品8例,占9.41%。(3)出现肾脏损害者30例,发生率35.29%。(4)在64例做心电图检查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者23例,发生35.94%。(5)在35例心肌酶谱检查者中9例患儿一项或多项异常,发生率25.71%。结论(1)HSP发病诱因仍以感染为第一位。(2)多部位受累者发生肾脏受累和心电图改变。(3)单一器官的严重损害比多个器官的较轻损害对患儿预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分析(附184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过敏性紫癜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 184例 ,对其临床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①发病年龄均 >2岁 ,平均发病年龄 (7.8± 2 .6 )岁 ;6 7.4 %患儿于秋冬季节发病 ;6 2 .5 %患儿有明确诱因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②所有病人均有典型皮肤紫癜 ,分布于下肢 (10 0 % )、臀部(47.3% )、上肢 (17.4 % )等。 89.1%患儿以皮肤紫癜首发 ,少数以胃肠道及关节症状为首发症状后 2周内出疹 ,先出现肾脏损害而后出疹者罕见。胃肠道及关节症状发生率分别为 6 0 .9%和 4 4 .6 %。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 5 2 .2 %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 (或 )蛋白尿 (6 8.8% ) ,病理改变主要为Ⅰ~Ⅲ级 (85 .2 % )。③ 4 4 .0 %病人血沉增快 ,2 4 .1%ASO增高 ;6 3.7%病人IgA增高 ,IgG ,IgM及补体绝大多数正常。 结论 过敏性紫癜为儿童常见病 ,且有其本身临床特征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6.
男童过敏性紫癜累及生殖器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殖器受累的过敏性紫癜(HSP)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3月—2009年4月收治的24例生殖器受累的HS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12例男性HSP患儿中生殖器受累者为24例(4%),均为混合型紫癜,与消化道症状并存者最多(21/24例)。生殖器皮肤紫癜11例(46%),生殖器肿痛15例(63%),其中4例有睾丸和/或附睾炎;生殖器受累出现在病程的第2~21天。24例HSP中13例患儿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治疗,11例症状较轻给予氢化可的松静滴,生殖器肿痛5 d内缓解,生殖器皮疹7 d左右消退,生殖器受累症状在1~2周内全部消失。1例患儿1个月后紫癜复发时,再次出现右侧睾丸炎,再次治疗后好转。随访6个月~4年,全部患儿症状持续缓解,11例合并肾脏受累,均未进展至肾功能不全。结论 HSP生殖器受累多见于病程急性期,常伴有其他系统损害,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无尿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病理及预后探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无尿改变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肾脏病理与预后关系。方法 对无尿改变HSP患儿 1 1例进行肾活组织检查 ,随访 1~ 2年 ,了解此类儿童肾脏病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 1例均存在肾脏损害。病理分级为Ⅱa~Ⅲa ,以Ⅱb多见。随访期本组儿童病情无恶化。结论 无尿改变HSP患儿存在肾脏病理损害 ,病理损害轻。应对HSP患儿进行临床及病理分型 ,并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征分析(附184例报道)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过敏性紫癜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184例,对其临床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均>2岁,平均发病年龄(7.8±2.6)岁;67.4%患儿于秋冬季节发病;62.5%患儿有明确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②所有病人均有典型皮肤紫癜,分布于下肢(100%)、臀部(47.3%)、上肢(17.4%)等。89.1%患儿以皮肤紫癜首发,少数以胃肠道及关节症状为首发症状后2周内出疹,先出现肾脏损害而后出疹者罕见。胃肠道及关节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0.9%和44.6%。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52.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或)蛋白尿(68.8%),病理改变主要为Ⅰ~Ⅲ级(85.2%)。③44.0%病人血沉增快,24.1% ASO增高;63.7%病人IgA增高,IgG,IgM及补体绝大多数正常。结论:过敏性紫癜为儿童常见病,且有其本身临床特征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9.
初发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受累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初发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进行随访,探讨HSP患儿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的初发HSP患儿,随访6个月,根据肾脏受累定义,将HSP患儿分为肾脏受累组和无肾脏受累组.复习文献提取与肾脏受累可能相关的3项人口学特征、8项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再发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39例再发HSP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再发HSP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复发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发情况:研究期间住院的HSP患儿共有275例,其中再发HSP 39例,再发率为14.18%(39/275),再发者平均年龄(7.10±2.48)岁;非再发者236例,平均年龄(6.05±2.63)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74).再发发生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年.再发的临床表现:皮疹首发多见,其次为腹痛,较少出现关节症状.再发诱因:感染是HSP再发的主要诱因(41.02%),多见于幽门螺旋杆菌及链球菌感染;食物过敏也是HSP再发因素之一.再发者合并肾损害情况:再发HSP的患儿中,51.28%(20/39)合并肾脏损害,非再发HSP合并肾脏损害发生率16.1% (38/2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20例再发HSP肾损害者中,孤立性血尿8例,血尿及蛋白尿12例.12例进行了肾活检,病理分级:Ⅱa级7例(58.33%),Ⅲa级5例(41.67%).非再发HSP合并肾脏损害16例进行了肾活检,病理分级:Ⅰ级2例(12.5%),Ⅱa级8例(50.0%),Ⅲa级6例(37.5%).治疗及预后:19例未合并肾损害者经过治疗均治愈,包括3例血液灌流者均无肾损害发生;20例肾损害者16例治愈,4例在随访中,无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再发HSP临床表现以皮疹多见,但肾损害发生率高于非再发者.感染是再发HSP的第1位诱因.严重HSP患者血液灌流治疗可能预防肾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 )的表达,探讨HMGB1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 HSP儿童(HSP组)40例和健康儿童(对照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的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及血浆D-D 水平。结果 HSP组外周血急性期HMGB1、hs-CRP 、D-D 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Pr=0.878、0.625,均P结论 HMGB1的表达与HSP患儿的炎症反应及高凝状态有关,HMGB1可能参与了儿童HSP及HSP肾损害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MPs)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00例初治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40例)和非肾炎组(60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或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EMPs、Th17及IL-17的表达或含量。结果 Th17及IL-17在HSP的肾炎组和非肾炎组均高于对照组,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SP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的EMPs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以HSPN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紫癜性肾炎组的Th17、IL-17水平与EMPs水平呈正相关(r=0.830、0.644,P < 0.05)。结论 EMPs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EMPs升高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受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 细胞(Tfh 细胞)和滤泡调节性T 细胞(Tfr 细胞)表达的变化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 例HSP 患儿及25 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fh 和Tfr 细胞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中相关调控因子Bcl-6、c-MAF、Blimp-1、PD-1 mRNA 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儿童相比,HSP 患儿外周血Tfh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PP+ T 细胞Bcl-6、c-MAF 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P+CD25+ 调节性T 细胞PD-1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P结论 Tfh及Tfr 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儿童HSP 的发病过程;Bcl-6、c-MAF 和PD-1 的过表达及Blimp-1 的抑制表达可能是导致Tfh 及Tfr 细胞异常表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53 例HSP 患儿分为Hp 感染治疗组(2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Hp 感染对照组(21例)及Hp 感染阴性组(110 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3 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19/22),对照组有效率为90%(19/21),阴性组有效率为85%(94/110),3 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P 复发率为14%(3/22),对照组复发率为24%(5/21),阴性组复发率为31%(34/110),3 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36%,40/110)和对照组患儿(33%,7/21)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5%,1/22)(均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HSPN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 感染的HSP 患儿予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HSPN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治疗儿童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24例重症腹型HSP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血液灌流组(12例),并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照组以及两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水平,羟胺法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与健康组比,常规组及HP组治疗前的IL-6、TNF-α、MDA明显增多,SOD、T-AOC明显下降(P < 0.05),但常规组及H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组及HP组患儿的IL-6、TNF-α、MDA水平均下降,SOD、T-AOC均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HP组变化较常规组更显著,但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P组比较,治疗后第4天常规组消化道症状控制的比例较低,皮疹和消化道症状控制所用的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常规组比较,HP组激素用量较小,病程6个月内发生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几率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住院时间以及病程6个月以内的皮疹、腹痛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P可以降低重症腹型HSP患儿激素用量、肾损伤发生几率,机制可能与HP有效清除IL-6、TNF-α、MDA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半乳糖缺陷IgA1(Gd-IgA1)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8年1~4月确诊为HSPN的住院患儿67例、过敏性紫癜(HSP)住院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0例行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尿液Gd-IgA1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Gd-IgA1及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对HSPN的诊断价值。结果 HSP及HSPN患儿血清Gd-IgA1、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且以HSPN患儿升高更明显(P < 0.01)。血清Gd-IgA1水平≥ 1 485.57 U/mL和/或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 105.74时,对诊断HSPN有较好的意义。49例HSP患儿随访6个月,随访中HSPN发病率为47%(23/49);其中,血清Gd-IgA1 ≥ 1 485.57 U/mL患儿HSPN发病率为100%,尿液Gd-IgA1/尿肌酐比值≥ 105.74患儿HSPN发病率为73%。结论 血清及尿液GdIgA1对HSPN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过敏性紫癜(HSP)及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1例HSP患儿为HSP组,28例HSPN患儿为HSPN组,另选取31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标本的IGF-1及IGFBP-3浓度,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SPN组24 h尿蛋白定量;各组儿童均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水平、补体C3、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和尿液分析。结果:HSP组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HSPN组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均高于HSP组和对照组(均P<0.05);在12例进行肾穿刺活检的HSPN患儿中,随着HSPN病理分级的加重,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有增高趋势;有蛋白尿的HSPN患儿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均高于无蛋白尿的HSPN患儿(均P<0.05);HSP和HSPN患儿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补体C3、IgG和IgA水平以及IgA/C3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HSP急性发作期IGF-1和IGFBP-3水平升高,可能与蛋白尿的程度及肾脏损害程度有关,提示IGF-1和IGFBP-3水平可能是肾脏受累的指示。  相似文献   

18.
痉挛型偏瘫脑电图癫癎样放电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痉挛型偏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IED)特征,并分析IE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83例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视频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及认知功能评定结果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ED的影响因素。结果 13%痉挛型偏瘫患儿伴有癫癎。34%患儿伴IED,IED组癫癎发生率(32%)较非IED组者(4%)显著升高(PPPP结论痉挛型偏瘫常伴IED,存在IED者癫癎发生率更高。皮层受累及认知水平低下对痉挛型偏瘫伴IED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常见致病微生物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的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 155例儿童CAP病例,其中男670例,女485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3.1±2.8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被动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胶体金法和细菌培养法联合检测患儿痰、咽拭子、血标本、肺泡灌洗液和尿中的常见呼吸道致病微生物。结果病原学检测阳性数为758例(65.63%);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是肺炎支原体(43.64%)、细菌(15.1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9.26%);混合感染率为16.02%。男女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不同(40.8%vs 47.6%);肺炎支原体在6~14岁组的检出率最高(77.4%),1岁组最低(11.2%),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以1岁组最高(分别为21.2%和17.2%);夏秋季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冬季,而细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春冬季(均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者中出现发热、寒战、咳嗽、湿罗音的比例均高于阴性者;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者较阴性者更易出现喘鸣音;细菌检测阳性者咳嗽的比例低于阴性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与细菌感染相关(OR分别为1.747和1.418,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在儿童CAP致病微生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警惕夏秋季节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和暴发。不同年龄段CAP患儿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不同。不同致病微生物感染的CAP患儿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白介素(IL)17和IL-23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HSP的患儿87例为病例组,所有患儿均行血液灌流治疗;另选取27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HSP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L-17和IL-23的水平。结果 HSP患儿治疗前血清IL-23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HSP患儿治疗后血清IL-23及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SP患儿血清IL-23与IL-1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 0.05)。结论 IL-23和IL-17可能同时参与了HSP的发病过程。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SP患儿血清IL-23、IL-17水平,是有效的治疗HSP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