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生儿、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7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临床表现、转归及早期识别方法。方法对73例确诊为化脑的3个月龄以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年龄分为新生儿、小婴儿组,对二组临床症状、惊厥发作类型、并感染情况、病原学检测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情况、并发症、感染项目检测结果及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小婴儿化脑均以体温改变、精神反应异常、纳差、惊厥为主要表现,惊厥发作类型中新生儿组微小发作较婴儿组显著增多(P〈0.01),婴儿组强直和阵挛型发作较新生儿显著增多(Pa〈0.01);新生儿组并败血症者较婴儿组显著增多(P〈0.01);小婴儿化脑并发症发生率较新生儿显著增高(P〈0.01);婴儿组发生硬膜下积液者较新生儿组显著增多(P〈0.01)。二组预后不良患儿就诊时间较痊愈患儿就诊时间晚,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新生儿、小婴儿化脑危害严重,化脑的早期识别依赖于临床观察,及时脑脊液检查。婴儿易发生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本院75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7%,以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最为常见。早期并发症与发病年龄、是否伴昏迷、是否出现惊厥、脑脊液蛋白定量、脑脊液糖定量密切相关。其中,发病年龄≤12个月(OR=11.867,95%CI:2.592~54.33 P〈0.01)和脑脊液糖≤1.5 mmol/L(OR=14.088,95%CI:3.173~62.54 P〈0.01)是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发病年龄和脑脊液中糖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6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根治术的意义及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6 kg以下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矫治效果及围术期处理措施。方法2003年5月~2004年5月手术治疗20例6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患儿,年龄47 d~11个月,平均(4.7±2.7)个月,体重2.5~6 kg,平均(4.8±0.9)kg。其中13例患儿在心内科或重症监护室(ICU)控制肺炎心衰后直接转入心外科做手术,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I期矫治术。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无死亡。术后并发症:低心排1例,心律紊乱4例,其中3例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房扑1例,心包积液3例,呼吸衰竭、拔管延迟5例,胸腔积液5例,肺不张4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内外科医师合作,尽早行手术根治。术后注意呼吸道的管理、出入量的平衡和维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细菌性脑膜炎(BM)患儿致病菌分布、耐药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3月脑脊液(CSF)培养阳性B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分新生儿组(0~28 d)、婴儿组(~1岁)、儿童组(≥1岁),按发病时间分早年组(2004年3月—2010年3月)和近年组(2010年4月—2015年3月),按临床病因分为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100例患儿,检出10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62株(60.8%),革兰阴性菌40株(39.2%)。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33株)、大肠埃希菌(22株)、无乳链球菌(10株)。近年组无乳链球菌所占比例为18.8%(9例),高于早年组的1.9%(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P=0.011)。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1,P=0.010)。药敏分析发现,对照组中60.0%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的唯一1例大肠埃希菌ESBLs阴性。两不同病因组中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66.7%,对照组为4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均发生在对照组,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而万古霉素敏感率仅为70%。新生儿组、婴儿组和儿童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0%(22/40)、78.6%(33/42)和33.3%(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48,P0.05)。三个年龄段最常见的急性期并发症分别为脑室扩张(40.9%)、硬膜下积液(45.5%)、脑积水(40.0%)。治愈35例,好转出院41例,未愈自动出院22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BM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为主,近年无乳链球菌感染有所增加,不同年龄组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36例病脑和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而需外科手术的腰麻患儿CSF和血清S-100β蛋白进行测定。比较昏迷组与无昏迷组、惊厥组与无惊厥组、有后遗症组与无后遗症组CSF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1.病例组和对照组CSF 中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为(0.641±0.390)、(0.037±0.014)μg/L,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分别为(0.444±0.257)、(0.023± 0.009)μg/L,两组CSF、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昏迷组CSF和血清S-100β蛋白均显著高于无昏迷组(P均<0 01);惊厥组CSF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惊厥组(P均<0.01);后遗症组CSF和血清S-100β蛋白均高于无后遗症组(P均<0.01)。结论病脑患儿CSF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病脑患儿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儿,多次腰穿进行预防性中枢神经系统化疗伴原因不明的脑脊液(CSF)含量显著升高,此似与硬膜下积液有关。病例患儿女,6岁。既往健康,因夜汗就诊。周围血见原始淋巴细胞,骨髓穿刺证实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初期 CSF 检查,蛋白为25mg/dl,无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经长春新硷和强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 PM)的临床特征、转归和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160例<15岁的PM住院患儿的临床信息、实验室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160例PM患儿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15 d至15岁,其中3月龄至<3岁109例(68.1%)。脑脊液培养分离SP菌株95例(59.4%),血培养分离SP菌株57例(35.6%)。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脑脊液SP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35/87)、27%(21/78)。55例(34.4%)患儿存在1个或多个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113例(70.6%)患儿有1个或多个颅外感染病灶;18例(11.3%)有明确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常见(147例,91.9%),其次是精神萎靡(98例,61.3%)、呕吐(61例,38.1%)等。69例(43.1%)患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43例,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在Ⅳ期结核性脑膜炎并脑积水(TBMH)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住院并行VPS手术的Ⅳ期TBMH患儿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治疗经过、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等.患儿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均接受VPS手术,2例内环境紊乱或脑干功能紊乱难以耐受VPS手术的患儿先行脑室外引流术.预后分为4类:痊愈、轻微后遗症、严重后遗症及死亡或植物状态.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其中,2例痊愈,3例遗留轻微后遗症,2例遗留严重后遗症,2例死亡.4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其中引流装置堵塞1例,感染2例,硬膜下积液及脑室内出血1例.结论 VPS手术可作为Ⅳ期TBMH患儿的有效选择,对EVD的反应不能用于判断患儿是否可从VPS手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早期脑膜炎     
下述病例说明对“热惊厥”患儿做腰椎穿刺(LP)的重要性。特别是该例早期查体及脑脊液(CSF)检查均正常,但最后 CSF 培养有脑膜炎双球菌生长。CSF 正常的细菌性脑膜炎并非罕见。该文作者建议医生对首次“热惊厥”患儿应多做 LP。另外,既使 CSF 正常也应密切观察。病例 28个月女孩,因高热3小时,并在家中抽搐4分钟而来诊。查体:病人反应灵敏,并能判断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8例患儿经持续引流5~7d后,发热、头痛及呕吐症状均明显减轻,又反复穿刺囊体3~6次并引流,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9例无变化;术后1年复查,32例硬膜下积液消失,3例明显减少,3例因脑膜炎控制效果差,症状反复,放弃治疗。结论Ommaya囊可以长期置入,反复穿刺引流,较传统颅骨钻孔直接外引流,减少了感染风险,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早期介入治疗在合并有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入院至行纤支镜介入治疗的时间,将纤支镜下发现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随机分为早期介入组(≤ 3 d;n=40)和晚期介入组(> 3 d;n=56),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随访1~3个月。结果 96例患儿中,38例纤支镜下发现塑型性支气管树形成,其中早期介入组10例,晚期介入组28例(P=0.01)。早期介入组患儿的纤支镜介入治疗后热程、住院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晚期介入组(P < 0.05);肺不张复张率高于晚期介入组(P < 0.05)。出院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6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随访3个月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9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80% vs 55%,P=0.01),而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晚期介入组(P < 0.05)。结论 对于气道内有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早期行纤支镜介入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 年入住NICU 的596 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体重分为EUGR 组(n=217)与非EUGR 组(n=379),应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EUGR 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596 例早产儿按体重、身长、头围评价,出院时EUGR 的发生率分别为36.4%(217 例)、42.0%(250 例)、22.8%(136 例)。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IUGR)、首次肠道喂养时间晚及呼吸系统合并症是早产儿发生EUGR 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6.508、14.522、5.101、1.366、1.501)。结论 加强母亲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减少IUGR 的发生,尽早进行肠道喂养,积极防治生后合并症对降低EUGR 的发生率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儿肺炎链球菌(SP)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同时对培养出的SP菌株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4例SP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4例SP脑膜炎患儿中,高热13例(93%),抽搐9例(64%),合并败血症7例(50%)。白细胞计数增高11例(79%),CRP增高10例(71%)。所有患儿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增高,分类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9例(64%)患儿脑脊液蛋白定量结果 1 000 mg/d L。经治疗后10例(71%)患儿痊愈,2例(14%)患儿有后遗症,2例(14%)患儿死亡。SP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耐药率高,均高于60%,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耐药菌株。结论实验室辅助检查指标对于区分SP脑膜炎和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无特异性。SP对儿科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因此对SP的耐药情况应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发生率及病死率以及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方法 通过病案室记录、出入院登记本查对并记录早产儿的基本信息,统计其发生率、病死率、死亡原因。结果 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共有76 812例新生儿出生,其中早产儿5 585例,早产儿发生率为7.27%,其发生率呈增长趋势(P < 0.001);总体病死率为5.01%(280/5 585),其病死率呈下降趋势(P < 0.001)。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 < 0.001)。早产儿死亡主要病因前4位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44.3%)、重度窒息(12.9%)、新生儿畸形(4.3%)、肺出血(2.9%)。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大,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重度窒息的早产儿死亡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P < 0.001)。结论 2006~2016年11年间早产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早产儿病死率与出生胎龄及体重有关。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窒息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吸入性和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1ococcus aureus pneumonia, SAP)的临床特点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8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确诊为SAP 的44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44 例患儿中,24 例为吸入性感染,20 例为血源性感染。结果 吸入性SAP 以3 岁以下婴幼儿多见,血源性SAP 以6 岁以上儿童多见。吸入性SAP 患儿咳嗽、喘息、湿罗音、呼吸困难和脓胸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源性感染者(P<0.05),而血源性SAP 患儿高热、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脓毒血症和皮肤软组织脓肿发生率更高(P<0.05)。吸入性SAP 分离株对阿莫西林/ 棒酸、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显著高于血源性SAP 分离株,血源性SAP 分离株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更高(P<0.05)。结论 吸入性SAP 好发于3 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症状体征突出;血源性SAP 好发于6 岁以上儿童,感染中毒症状重,易致多器官感染和脏器功能损害。吸入性与血源性SAP 分离株的抗菌谱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诊断为BO的患儿5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蛋白酶3(PR3)ANCA的浓度,根据其结果将患儿分为ANCA双阴性组(n=22)、ANCA单阳性组(n=17)及ANCA双阳性组(n=20)。比较入院时各组患儿的BO发生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以及ANCA表达水平及临床症状、胸部HRCT评分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ANCA双阳性组患儿的BO危险因素评分明显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胸部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均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MPO-ANCA、PR3-ANCA滴度水平均较入院时和出院时降低(P < 0.05);其临床症状评分亦低于入院时(P < 0.05),但胸部HRCT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仍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结论 ANCA表达水平与BO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致消化道损伤217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胃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异物,且出现消化道损伤的2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胃镜下表现、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217例患儿中,1~3岁患儿占比最高(114例,52.5%)。异物以硬币最常见(99例,45.6%),其次为硬质/尖锐食物(45例,20.7%)及金属(35例,16.1%)。消化道黏膜损伤以溃疡最多见(43.8%),其次为糜烂(33.2%)。纽扣电池较其他异物更易引起食管穿孔(P < 0.01)。食管为最常见受损部位(207例,95.4%)。217例患儿中,24例(11.1%)并发感染;异物致穿孔患儿较异物致溃疡患儿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3)。217例患儿中,204例(94.0%)内镜下成功取出异物。98例因黏膜损伤较重需住院治疗,予以抗感染、抑酸治疗及鼻胃管肠内营养和/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10例患儿自动出院而失访,其余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 幼儿期为上消化道异物高发年龄段;儿童上消化道常见异物为硬币、硬质/尖锐食物及金属;纽扣电池易造成食管穿孔;消化道黏膜损伤越重继发感染率越高;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结合鼻胃管肠内营养等处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34周以下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34周早产儿694例, 根据出院时体重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住院期间生长、营养摄入情况及相关合并症等资料。结果 694例早产儿中, 发生EUGR 284例(40.9%)。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患儿发生EUGR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组(P<0.01);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UGR比例明显高于非极低出生体重儿(P<0.0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越高(P<0.01)。EUGR组早产儿禁食天数、静脉营养持续天数、首次肠内营养的日龄、全肠内营养的日龄均大于非EUGR组(P<0.01)。EUGR组患儿生后第1周蛋白质累积损失量与热卡累积损失量均大于非EUGR组(P<0.05)。EUGR组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比例高于非EUG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IUGR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4周以下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已经存在IUGR的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 生后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 预防呼吸暂停、败血症等并发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EUG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支气管镜与多层螺旋CT在婴儿先天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行支气管镜或/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的319例患儿(年龄≤1岁)的临床资料、支气管镜结果、CT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319例患儿中,先天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476例次,包括原发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392例次和外压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84例次。392例次原发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中,支气管镜确诊225例次(57.4%),高于多层螺旋CT(167例次,42.6%)。支气管镜与多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的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支气管软化致原发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76例次,均通过支气管镜检查确诊。肺组织发育异常致原发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17例次,均通过多层螺旋CT确诊。外压性呼吸系统异常84例中,多层螺旋CT确诊74例次,支气管镜确诊仅10例次。结论 支气管镜检查较多层螺旋CT更易直观发现原发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且对气管支气管软化有确诊价值。多层螺旋CT对肺组织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高于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