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检测儿童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BR2)基因多态性(rs1495592)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对35例川崎病患儿(14例并发冠脉损害)的TGFBR2基因多态性(rs1495592)进行研究,另取25例正常同龄儿作对照。结合测序结果分析此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中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0.566、0.216,分别P=0.452、0.642)。冠状动脉损害组基因型分布(CC 21.4%,CT+TT 78.6%)与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基因型分布(CC 61.9%,CT+TT 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6,P=0.019),而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73,P=0.055)。结论 儿童中TGFBR2基因多态性(rs1495592)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生无相关性,但与川崎病患儿的冠脉损害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40 基因两个SNP 位点rs4810485 和rs1535045 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儿童川崎病(KD)以及动脉损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184 例KD 患儿和206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 的方法测定两个SNP 位点多态性分布。结果 KD 患儿SNP位点rs4810485 的基因型(GG、GC、CC)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NP 位点rs1535045 基因型(TT、TC、CC)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T 等位基因为风险因子(OR=1.592,95%CI:1.182~2.144,P=0.004)。患者中两个SNP 位点多态性均不与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均P>0.05)。结论 CD40 基因SNP 位点rs4810485 与KD 无相关性, rs1535045 与KD 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全身中小动脉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梗死及猝死.细胞因子是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能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因子对于炎症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川崎病急性期超抗原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大量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释放入血,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病变.许多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有关.该文就多种细胞因子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CD14基因多态性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脂多糖受体CD14基因多态性和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76例KD儿童和118例健康对照儿童CD14基因-260C/T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及其与KD冠状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二组儿童血清总TNFα的浓度。结果KD组血清TNFα水平[(73.9±21.7)ng/mL]高于对照组[(19.36±8.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7,P<0.05)。KD组和健康对照组CD14基因(-260C/T)CC,CT,T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5.5%、30.3%、34.2%和38.1%、47.5%、14.4%(χ2=11.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C、T等位基因频率则分别为50.7%、49.3%和61.9%,38.1%(χ2=4.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KD冠脉损伤组和未损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1,P>0.05)。但其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冠脉损伤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256倍。结论CD14基因(-260C/T)多态性与KD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KD冠脉损伤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IAM1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KD)及其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诊断为KD的患儿188例为KD组,同期选取197例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PCR-RFLP方法测定TIAM1基因2个SNP位点rs2833188和rs2833195的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KD组SNP位点(rs2833188)的基因型(AA、AG、GG)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SNP位点(rs2833195)基因型(CC、GC、GG)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KD患儿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5)。SNP位点(rs2833188)的多态性和KD患儿结膜充血的易感性相关(P=0.011);而SNP位点(rs2833195)的多态性与KD患儿皮疹的易感性相关(P=0.021)。结论 TIAM1基因的SNP位点rs2833195的多态性与KD的易感性相关;SNP位点rs2833188和rs2833195的多态性可能与KD患儿的部分临床特点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川崎病患儿脂联素基因+45T/G、+276G/T多态性分布情况,探讨其与川崎病发病和冠状动脉损伤(CAL)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81例川崎病患儿(其中11例并发CAL)和100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方法测定脂联素基因+45和+276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 川崎病组脂联素基因+45位点基因型TT、TG、GG以及T/G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川崎病组中并发CAL者与无CAL者该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川崎病组与对照组脂联素基因+276位点基因型GG、GT、TT及G/T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G基因型为川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2.313,P=0.006)。川崎病患儿中CAL组脂联素基因+276位点基因型分布与非CA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脂联素基因+27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生相关,但与CAL的发生无关;脂联素基因+45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和CAL的发生均无关。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基因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十年来,多个与川崎病发病相关的基因区域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新近研究发现,肌醇1,4,5-三磷酸肌醇3-激酶C是一个与川崎病易患性相关的新信号路径.该文通过对近年来川崎病基因多态性的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和分析,对川崎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人类白细胞抗原多态性、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3基因多态性及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是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儿童常见疾病,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即累及冠状动脉的心血管疾病,即使治疗后,也有部分儿童遗留冠状动脉瘤等后遗症。川崎病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原因之一。目前KD冠状动脉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晰。文章从免疫遗传方向综述国内外KD冠状动脉损伤机制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儿童FCGR2A基因 rs18012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川崎病(KD)易感性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KD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直接基因测序技术对35例KD患儿和25例健康儿童的FCGR2A基因SNP rs1801274位点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将KD患儿根据IVIG治疗后有无并发冠脉损害(CAL)分为CAL和无CAL(NCAL)两个亚组。结果:在研究对象中均检测到FCGR2A基因rs1801274位点,该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AA、AG、GG)。该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KD组与对照组及CAL组与NCAL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携带A等位基因或AA基因型者发生KD的危险性大(分别OR=3.39,95%CI:1.53~7.50;OR=4.93,95%CI:1.61~15.1);携带基因型AG或G等位基因使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性增高(分别OR=5.43,95%CI:1.06~27.8;OR=4.88,95%CI: 1.44~16.5)。结论:FCGR2A基因rs1801274位点SNP可能是影响中国汉族儿童KD易感性以及IVIG治疗KD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Bβ-148C/T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36例川崎病患儿与49例健康对照儿童的空腹静脉血,用辅助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测定系统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纤维蛋白原的分子功能;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方法对纤维蛋白原Bβ-148C/T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扩张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扩张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扩张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非扩张组 (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β-148基因多态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有相关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18-5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95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并发CAL 组(n=284)和未并发CAL 的对照组(n=611),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对KD 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发生CAL 以外并发症、不典型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IVIG 治疗前发热时间>5 d、血清降钙素原(PCT)增高为KD患儿并发CAL 的独立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1.712、2.028、3.655、2.912、1.350、1.068,均POR=0.931,P结论 男性KD患儿、不典型KD 患儿以及发生CAL 以外并发症、发热时间较长、IVIG 治疗抵抗的KD患儿并发CAL 的风险较高。血清PCT与ALB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川崎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在亚裔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亚裔人群.冠状动脉损害是川崎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5%会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而经过治疗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仍为5%.近年来该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目前关于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是川崎病的研究热点,而遗传因素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ITPCK、CASP3、TNF-α、CD40、IL-10、PELI1、GRIN3A、CTLA-4、SNX24、LRP1B等多种基因易患性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该文就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易患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由免疫介导的全身中小血管的炎性综合征,其中冠状动脉最易受累。目前川崎病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冠状动脉损伤的首位病因。冠状动脉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是目前川崎病研究的热点。该文就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脂源性细胞因子Omentin-1和Chemerin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川崎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0例健康儿童和40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根据是否对IVIG治疗敏感将川崎病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n=51)和IVIG不敏感组(n=9);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合并CAL组(n=13)和不合并CAL组(n=47)。ELISA法检测川崎病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两对照组儿童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Omentin-1和Chemer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P < 0.05)。经过48 h治疗后,IVIG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IVIG不敏感组患儿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IVIG敏感组(P < 0.05);合并CAL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CAL组;而血清Omentin-1水平在IVIG敏感与不敏感组间及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Chemerin和Omentin-1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Chemerin可能参与川崎病所致CAL过程,且血清Chemerin水平可能成为临床预测IVIG敏感性的新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该病的长期预后决定于其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程度.川崎病并发的CAL临床治疗非常棘手.目前研究显示CAL的发生与超抗原、巨细胞病毒、RNA病毒等特殊病原体感染相关,一些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三磷酸肌醇激酶等基因多态性也参与CAL发生;对川崎病动物模型及川崎病死亡患儿的冠状动脉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免疫细胞浸润冠状动脉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细胞基质降解是CAL发病的关键步骤.该文就川崎病并发CAL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扩张(CAD)以及冠状动脉瘤(CAA)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KD患儿冠状动脉开口和内径,并动态观察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冠状动脉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46例KD患儿,41例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合并CAD 12例,左冠状动脉(LCA)较右冠状动脉(RCA)更易受累及(P<0.05);CAA 4例,均为双侧冠状动脉病变,最大内径10 mm.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组LCA较治疗前明显回缩(P<0.05),RCA内径无变化(P>0.05);CAA组LCA和RCA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1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随访,其中8例CAD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病变加重,1例CAA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1)在KD所引起的CAD中,LCA比RCA更易受累及,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短期内LCA明显回缩.(2)超声心动图是动态观察KD并发CAD和CAA的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