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牛奶蛋白过敏常见于婴幼儿,是由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发病机制可分为IgE或非IgE介导,亦或两者混合介导。目前我国已有多项牛奶蛋白过敏的专家共识,但这些共识均未对IgE和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进行区分。鉴于两者在临床上有着明显不同,且婴儿时期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更为常见,故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儿科消化、过敏/免疫、皮肤、营养和儿童保健专业专家,针对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类型、临床特征、诊断和营养干预,参考国际指南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的建议更适合基层医师的理解和实践,涉及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问题共7大类42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儿病情经过牛奶回避及其他积极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湿疹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恢复较快,喘息症状恢复较慢。结论婴儿牛奶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表现是特应性皮炎(湿疹),逐渐出现胃肠道表现及呼吸道症状。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是解决牛奶蛋白过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母亲Th1/Th2免疫水平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单胎健康孕妇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孕中期、孕后期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水平,并分别于出生后1年内进行CMPA问卷调查,对临床怀疑CMPA的婴儿进行食物回避及牛奶口服激发试验,将符合CMPA的48例婴儿纳入CMPA组,其余977例正常婴儿纳入对照组。对CMPA婴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孕期母亲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CMPA之间的关联。结果 CMPA的检出率为4.68%,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PA组母亲食物过敏、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CMPA组的母亲IL-2(孕中期和孕后期)、IFN-γ(孕后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母亲孕后期低IFN-γ及孕中期、孕后期低IL-2与婴儿CMPA存在显著关联(P < 0.05);校正母乳喂养、母亲食物过敏及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等因子后发现,母亲孕后期低IL-2、低IFN-γ与婴儿CMPA仍存在显著关联(P < 0.05)。结论 孕后期母体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胎儿的免疫改变,从而增加其子代出生后罹患CMPA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不同孕期母亲免疫水平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母亲Th1/Th2免疫水平与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及青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单胎健康孕妇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检测母亲孕中期、孕后期的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4和IL-10水平,并分别于出生后1年内进行CMPA问卷调查,对临床怀疑CMPA的婴儿进行食物回避及牛奶口服激发试验,将符合CMPA的48例婴儿纳入CMPA组,其余977例正常婴儿纳入对照组。对CMPA婴儿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泊松回归分析不同孕期母亲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CMPA之间的关联。结果 CMPA的检出率为4.68%,临床表现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PA组母亲食物过敏、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CMPA组的母亲IL-2(孕中期和孕后期)、IFN-γ(孕后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母亲孕后期低IFN-γ及孕中期、孕后期低IL-2与婴儿CMPA存在显著关联(P < 0.05);校正母乳喂养、母亲食物过敏及母亲过敏性疾病史等因子后发现,母亲孕后期低IL-2、低IFN-γ与婴儿CMPA仍存在显著关联(P < 0.05)。结论 孕后期母体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可能会导致胎儿的免疫改变,从而增加其子代出生后罹患CMPA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脐血IgE水平测定预测婴儿变态反应疾病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评价脐血IgE(CB-IgE)是否可作为一项在婴儿早期预测变态反应疾病的有用指标。应用UniCAP100型测定仪,用荧光酶免疫方法检测了300名足月新生儿的脐血IgE(CB-IgE)。对这些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其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情况。脐血IgE(CB-IgE)≥0.35KU/L为A组共100名,CB-IgE<0.35KU/L为B组共200名。A组在随访的10月~13个月中发生变态反应疾病者(婴儿湿疹、婴儿哮喘)显著高于B组(25%VS.5%,X~2=5.96,P≤0.05)。A组中有20例患儿的CB-IgE≧0.45KU/L(占80%),与其父母有变态反应病史呈明显相关性。其中有64%的父母有过敏性鼻炎或荨麻疹等变态反应病史。本文结果提示脐血IgE≥0.45KU/L,婴儿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脐血IgE高水平加上父母亲有变态反应病史对预测婴儿变态反应疾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3月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的临床症状与相关因素,提高 CMPA 的诊断与防治水平。方法纳入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首诊及外周医院转诊疑似 CMPA 的就诊患儿,设计观察量表,由中、高级儿科医生分选并确诊病例,门诊及电话随访,完成资料收集。结果共纳入137例患儿,过敏组51例,对照组(排除病例)86例,过敏组与对照组共有的症状包括腹泻、便秘、血便、腹痛、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消化不良、厌食拒食、喂养困难等。过敏组与对照组喂养方式(即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不当添加辅食、新生儿期间长期使用抗生素、父母过敏体质等11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就诊时有胃食管反流[20例(39.2%)vs.7例(8.1%)]、新生儿期间接触牛奶成分配方奶[51例(100%)vs.71例(82.6%)]、喂养不耐受(含 GER)[17例(33.3%)vs.11例(12.8%)]、肠道感染[8例(15.7%)vs.4例(4.7%)]、输血及使用血制品[12例(23.5%)vs.11例(12.8%)]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38、P =0.000,χ2=9.989、P =0.002,χ2=8.308、P =0.004,χ2=4.691、P =0.030,χ2=5.198、P =0.023)。结论≤3月龄婴儿 CMPA 以腹泻、血便、GER 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新生儿时期接触牛奶成分配方奶具有重要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0例临床诊断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CMPA住院婴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80例CMPA患儿中,6月龄以内患儿占72.5%(203例)。表现为腹泻171例(61.1%),血便149例(53.2%),呕吐71例(25.4%),湿疹57例(20.4%),营养不良42例(15%),便秘13例(4.6%);轻-中度CMPA258例(92.1%),重度CMPA 22例(7.9%)。重度CMPA组营养不良发生率(50.0%)高于轻-中度组(12.0%),血便发生率(22.7%)则低于轻-中度组(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母乳喂养CMPA组营养不良发生率(10.3% vs 24.6%)及重度CMPA患儿比例(4.4% vs 18.0%)均低于人工喂养CMPA组,而人工喂养CMPA组的血便发生率(37.7%)则低于母乳喂养CMPA组(56.6%)及混合喂养CMPA组(5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CMPA多发生于6月龄以内婴儿,以腹泻、血便起病多见,病情大多为轻-中度。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更易导致重度CMPA,更易引起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了解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深圳市6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 829例1~12月龄婴儿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筛选CMPA可疑病例,然后进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以确诊CMP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婴儿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 829例患儿中,82例确诊为CMPA(4.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食物过敏(OR=4.91,95% CI:2.24~10.76)、母亲孕期使用抗生素(OR=3.18,95% CI:1.32~7.65)、开始添加辅食月龄小于 < 4个月(OR=3.55,95% CI:1.52~8.27)是CMPA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而纯母乳喂养(OR=0.21,95% CI:0.08~0.58)和 > 6个月添加辅食(OR=0.38,95% CI:0.17~0.86)是CMPA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小于4月龄添加辅食、母亲食物过敏、母孕期使用抗生素是婴儿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生67 d女性患儿,出生起即混合喂养,出生后2周起反复腹泻、腹胀、呕吐、黏液血便、喂养困难、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实验室检查见贫血、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牛奶特异性Ig E阴性。4次住院及入院时均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回避牛奶蛋白4周后,症状消失,牛奶蛋白激发试验阳性,符合牛奶蛋白过敏以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特征。结论牛奶蛋白过敏及牛奶蛋白过敏导致婴儿食物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症状体征多样,临床需注意辨别。  相似文献   

10.
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E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湿疹与食物过敏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酶技术检测 138例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特异性IgE。结果:138例患儿中 6 7例食物特异性IgE升高 ,阳性率 4 8.6 % ,阳性率高的食物依次是鸡蛋白4 5 .2 %、牛奶35 .5 %、鸡蛋黄2 5 .0 %、猪肉2 5 .0 %。避免进食食物特异性IgE升高的食物后湿疹逐渐痊愈。结论:食物过敏是婴儿湿疹的主要病因之一 ,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参与了婴儿湿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对罗马Ⅳ标准功能性胃肠病(FGID)诊断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1月龄至3岁的CMPA患儿作为病例组,84例健康体检确诊无CMPA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由儿科消化专科医生使用罗马Ⅳ标准FGID诊断问卷询问两组婴幼儿的父母,评估临床症状,进行FGID诊断。结果 病例组家族过敏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84例病例组中,38例(45%)符合罗马Ⅳ版诊断FGID的标准;而84例对照组中,13例(15%)符合罗马Ⅳ版诊断FGID的标准(P < 0.05)。根据FGID罗马Ⅳ标准,婴儿反流、功能性腹泻、婴儿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等胃肠病,病例组的诊断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对对照组中诊断为FGID的患儿进行FGID常规治疗,病例组中诊断为FGID的患儿除常规治疗外,进行了牛奶蛋白回避治疗。治疗3个月后,病例组的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在婴幼儿中,CMPA对罗马Ⅳ标准FGID的诊断有重要影响,诊断FGID时应该考虑CMPA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食物过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食物过敏主要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导致食物过敏发生的机制包括: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口服免疫耐受建立失败、宫内致敏、母乳过敏原传递以及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临床症状多以消化系统表现为主,重症者还包括低白蛋白血症、生长发育受限甚至循环衰竭和休克。食物过敏明确诊断依靠食物激发试验。饮食回避是目前新生儿食物过敏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益生菌的应用可预防食物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 rs2228570及TMPRSS6 rs85579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0例CMPA儿童及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 VDR基因FokI rs2228570和TMPRSS6 rs855791单核苷酸多态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CM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CMPA组与对照组TMPRSS6 rs855791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MPA组的TT基因型占优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s855791 TT基因型的儿童发生CMPA的风险增加(OR=3.473,P=0.011)。而VDR基因FokI rs2228570基因型分布在两组儿童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 TMPRSS6 rs855791多态性与儿童CMPA的发生有关联,TT基因型可能为儿童CMPA的易感基因型,而VDR基因FokI rs2228570多态性与儿童CMPA无关联。  相似文献   

14.
15.
《Archives de pédiatrie》2019,26(4):226-231
ObjectivesThis French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family history of atopy in infants with 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PA), and the related diagnostic approaches used by specialists in a real-life ambulatory setting.Patients and methodsIn total, 1674 infants with suspected CMPA [median age 4.5 months (range: 0.1–18.0), males 54%]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by 466 private physicians (pediatricians: 97%). Family history of atopy was defined as a known history of atopy in at least one first- (father, mother, and/or sibling) and/or second-degree relative (grandparents, uncles, and aunts), as reported by parents to physicians.ResultsAtopy in a first-degree relative was more common among infants with documented or high probability of CMPA (in 84% and 80% of cases, respectively, vs. the other subgroups, P = 0.005). Most infants experienced digestive (92%) and skin (61%) symptoms suggestive of CMPA. Delayed reactions were reported in 64% of infants. According to a post-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diagnostic tests and procedures, 1133 infants (68%) had highly probable (52%) or documented CMPA (16%). In these infants, a history of atopy was reported in first- and/or second-degree relative(s) in 86% of cases (81%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Whatever the family history of atop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ants were similar, except for fewer pets in the case of negative family atopy (14% vs. 25%, P < 0.001). Atopy in a parent was more frequent in infants who presented with the first signs suggestive of CMPA within the first 6 months of life vs. those with later first symptoms (75% vs. 65%, P = 0.063).ConclusionThis French study confirms the high rate of family history of atopy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infants with probable or documented CMPA.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母乳中生物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与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定期儿童保健的67例纯母乳喂养的单胎足月婴儿及其乳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所得的婴儿体重、身长进行营养状态评价(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采用Z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根据ΔZ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和生长速度正常组。采集婴儿母亲成熟乳,用ELISA法检测成熟乳中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水平。结果 消瘦组的母乳瘦素水平低于非消瘦组(P < 0.05),超重/肥胖组的母乳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超重/肥胖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与目前体重Z积分、较出生体重相比的ΔZ积分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 s=0.280、0.290,P < 0.05)。回归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是影响当前体重Z积分的重要因素(β=0.161,P < 0.05)。结论 母乳当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婴儿的生长发育,但与子代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及母乳对子代的健康促进效应原因还有待长期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