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 病例概况
患者女,82岁,2011年10月11日因左侧上眼睑及左侧嘴角抽搐开始服用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X0544)0.2 g qd治疗;2011年10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病初未予重视;2011年10月20日患者出现高热,测体温超过39.0℃,伴轻度畏寒,同时面部、躯干皮肤红肿,出现大量红色皮疹且明显瘙痒,并伴口腔流涎;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药物过敏”,于当日停服卡马西平,并予布洛芬、扑尔敏、阿莫西林、维生素C治疗,未见好转,于2011年10月22日收治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自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依苏)控制血压.入院查体:体温40.1℃,脉搏92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53/82 mmHg.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 d的6例,15 d的2例,19 d的2例,24 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 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6岁。因三叉神经痛于2012年7月28日小诊所就诊遵医嘱口服卡马西平片(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100 mg/片,批号:111215)0.1 g,bid 1 d,自觉疗效不佳,自行调整剂量0.2 g bid。服药至第12天即2012年8月8日晨始觉颈项部出现红色皮疹,轻微瘙痒,未经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5.
1例44岁女性患者因左肺中央型肺癌(腺癌)、多发脑转移、继发癫痫入院.入院后给予卡马西平0.1 g,每天3次口服;20%甘露醇,奥美拉唑,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0 d后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皮疹、口腔内多发溃疡,经专科会诊初步考虑服用卡马西平引发过敏性药疹.立即停用以上药物,给予依匹斯汀20 mg,每天1次;酮替芬1 mg,每... 相似文献
6.
别嘌呤醇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嘌呤醇为临床常用的抗痛风药物之一,不良反应偶有腹泻、间歇性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增高、皮疹、齿龈出血、胃、唇及口部溃疡等,但严重的过敏性剥脱样皮炎尚少见。现将所见1例因服用别嘌呤醇而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反应,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a。因痛风po别嘌呤醇01g(上海延安制药厂,规格:01g,批号:980201)1d后出现全身红色皮疹,瘙痒;右眼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咽痛,发热,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收治入院。查体:T387℃,P85次/min,患者全身弥漫性分布暗红色粟粒到蚕豆大小斑疹、斑片,多数融… 相似文献
7.
1例42岁女性患者,曾因车祸致颅脑严重损伤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因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出现皮疹,对注射用盐酸纳洛酮、醒脑静注射液过敏,本次住院缘于患者在出院期间服用卡马西平片4d后出现颜面部水肿伴全身皮疹而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患者的皮疹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的血常规分析及药疹程度,给医师提供了关于抗菌药物及激素的使用方法,并建议医师停止使用可能诱发患者皮疹的卡马西平。经过20d的治疗后,患者药疹消退,破溃皮肤愈合,病情稳定出院。 相似文献
8.
9.
例1,女,61岁。因反复面神经痛伴肌肉抽动半年余,于2004年11月18日来本院接受治疗,经神经专科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中外合资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7011)0.1 g,PO,tid。服用34 d后,患者晨起突然感觉口唇和舌肿胀、发麻,躯干、四肢泛发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临床予以抗变态反应等对症冶疗2 d后,无明显好转,病情逐渐加重,转院治疗。体检:体温38.5 ℃,脉搏92次·min-1 ,呼吸率22次·min-1,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全身未及肿大浅表淋巴结,皮肤黏膜无黄染,咽充血明显,双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律齐,未闻见病理性杂音。颈部、躯干、四肢泛发密集的红斑﹑丘疹,尤其背部、双下肢更为严重,大部分相融成片,压之不褪色,面部、口唇、眼脸部肿胀明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腔黏膜可见溃烂伴渗出血水样液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3.8×109·L-1,N 0.73。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临床确诊为重症多形红斑(由卡马西平所致)。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d-1,控制皮疹后,逐渐减量,盐酸林可霉素抗感染,口腔护理等支持对症治疗,皮肤溃烂处以3 % 硼酸洗液湿敷。经治疗24 d后,病情得到稳定,大部分血痂脱落,全身红斑逐渐消退,30 d后患者基本康复出院。例2,女,62岁。2005年4月29日,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神志不清,两眼上翻,四肢抽搐持续30 min就诊。当天入院后有类似复发1次。临床诊断为继发性癫。给予卡马西平(中外合资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9251)0.1 g,PO,tid。服用11 d后,出现发热伴咽痛,双眼结膜充血,面部发红,有少量丘疹,但无瘙痒症,继之病情逐渐加重,全身散发密集的红斑、丘疹,压之不褪色,面部尤为显著,可见脸部覆盖密集的红斑,融合成片,并出现水疱,皮肤脱落,双眼结膜充血加重,且分泌物多,口腔黏膜肿胀、糜烂、破损伴渗出性液体。体检:神清,体温40 ℃,血压120/80 mmHg,呼吸率20次·min-1,心率80次·min-1,心律尚齐,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4×109·L 1,N 0.73,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市级医院专家会诊,考虑由卡马西平所致重型多形红斑。立刻停用该药,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0 mg·d-1,控制病情后,逐渐减量。注射用磷霉素钠12 g·d-1以防感染。加强口腔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等对症治疗。皮肤溃烂处以3 %硼酸洗液湿敷。经治疗16 d后病情基本控制,可见脸部、口唇大部分血痂脱落,全身多形红斑部分消退。28 d后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对1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进行指导用药,临床药师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监测相关指标和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协助医师选择合适药物。结果阻止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恶化,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用药的疗效。结论只有参与临床实践,临床药师才能发现不良反应,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3岁。因突发口唇肿胀、微麻伴双手背、上胸部紫红斑、痒2小时,急诊。发病前因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2片,服药后约3小时患者自觉双唇突然肿胀不适,有麻木感,右手背部发痒,该部及左手背、右上胸、右肘窝部出现片状红斑、痒感、双眼睑红肿,立即至我院就诊。半年前,患者曾因服卡马西平片。出现右手背同一部位的相同红斑、痒,双唇轻度水肿,未就医,不久自愈。体检: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双唇明显水肿,双眼睑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例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伴角膜上皮剥脱患者的护理。此例患者为临床中的危重急症,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眼部、口腔、皮肤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观察应用免疫抑制剂后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指导。患者住院17天,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5.
16.
17.
1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腹胀1月,胸痛1周",院外治疗效果不佳,于2011年10月26日以"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收入我院。入院时神清,体温36.5℃,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5/85 mmHg。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结核抗体检测阳性,腹部CT示腹腔积液,患者多浆膜腔积液原因不明,纤支镜检查未见异常,肿瘤、风湿性疾病无证 相似文献
18.
重症药疹是严重的药物反应,主要包括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及剥脱性皮炎型3种类型。重症药疹不仅皮肤损害严重、广泛,往往还伴有内脏受累及全身中毒症状,易出现并发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相当高[1,2]。积极有效的治疗和耐心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的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0岁,因癫痫突发,于2007年4月12日给予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片(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70104)100 mg,po bid;蜂乳胶囊(鹤壁市中药有限公司,批号:20060912)200 mg,po bid。当患者服药8 d后,出现咽痛,眼部分泌物增多,鼻塞等症状,无咳嗽、咳痰、流清涕、打喷嚏,也无畏寒、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自认为感冒,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4岁,2010年12月31日因输尿管下段结石在术后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剂200mg(规格:100mg:2ml,江苏杨子江,批号:10072731)预防感染治疗,2011年1月8日双下肢出现散在红斑,伴瘙痒,诊断为“药物过敏”,停药给予地塞米松注射剂(具体剂量不详)抗过敏治疗,皮损无改善并进行性增多,泛发周身,患者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2011年1月19日入我院治疗,体检:周身散在分布红色、紫红色斑疹,部分融合成大片状,伴脱屑,部分皮肤糜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