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儿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Hi)感染发生情况、流行菌株生物学分型和菌株耐药背景以及Hi新生儿肺炎临床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断面研究方法,对中国川西地区4家医院0~28 d入院初步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对Hi流行菌株进行生物学分型、PCR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出院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Hi分离阳性者为病例组,按1∶1提取同期住院新生儿肺炎Hi分离阴性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参加调查的4家医院入院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757例,痰培养送检率95.51%(723/757),痰培养病原菌总阳性率15.63%(113/723);Hi阳性率1.94%(14/723),占新生儿呼吸道分离病原菌的12.39%(14/113)。全部14株Hi经PCR鉴定均为不可分型Hi;生物学分型Ⅰ型57.1%(8/14)、Ⅲ型14.3%(2/14)、Ⅳ型28.6%%(4/14);分离的14株流行菌株β-内酰胺酶阳性率35.7%(5/14),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7.1%(1/14),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35.7%(5/14),头孢呋辛耐药和中介率均为14.2%(2/14),头孢克洛耐药率35.7%(5/14),氧氟沙星耐药率21.4%(3/14),未发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噻肟耐药菌株。对10例出院诊断为新生儿肺炎的Hi阳性病例进行1∶1配对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情况、临床主要症状、肺部体征、X线胸片表现以及白细胞分类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西地区新生儿Hi感染流行菌株全部为不可分型,生物学分型为Ⅰ型、Ⅲ型和Ⅳ型;新生儿未分型Hi肺炎临床表现与其感染性肺炎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为了解上海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ARTIs)时流感嗜血杆菌(Hi)的分离率、产酶率以及b型Hi(Hib)感染的情况 ,并了解Hi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收集81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 ,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_内酰胺酶的产生率 ,以玻片凝集法分离出b型株 ,用Kirbry_Bauer(KB)法和E_test法测定Hi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显示 ,Hi分离率24.7 %,其中Hib占19% ;平均β_内酰胺酶产生率9 % ,其中Hib产酶率36.8 % ,明显高于非Hib产酶率2.5 %(P<0.01)。Hi对第2、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十分敏感 ,对氯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1.5%和9.5 % ,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SMZco)的耐药率分别达到16.1 %和45.6%。提示Hi是小儿ARTIs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Hi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和SMZco的耐药在增加 ,产β_内酰胺酶是Hi耐药的重要机制 ,而Hib的产酶率显著高于非Hib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0-2007年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茵(Hi)耐药性和2000-2003年分离的Hi血清分型情况,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集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或深部吸痰标本,应用Hi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用E-teat法检测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胞曲松、氨苄西林、头胞克洛的耐药性,用K-B法检测Hi对阿奇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采用头孢硝基噻酚显色反应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玻片凝集法对2000-2003年分离的381株Hi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在8年时间内,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胞曲松、阿奇霉素敏感性较高,对氨苄西林、头胞克洛、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迭72.13%;氨苄西林耐药的Hi多重耐药率达82.51%.Hi的产酶率也由2000年的9.91%上升到2007年的36.48%.200-2003年所分离381株Hi的血清分型以不定型株为主,占95.53%,Hib仅占1.57%.结论 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血清分型以不定型株为主,Hib分离率不高;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Hi的耐药性和产酶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治疗Hi感染以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带菌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鼻咽部流感嗜血杆菌 (Hi)带菌情况及耐药性。方法  2 0 0 1年 2~ 3月份选择广州市两家幼儿园健康儿童和我院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各 15 0例 ,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 ,比较两组儿童鼻咽部Hi带菌率。用Etest法检测Hi对 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健康儿童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Hi的带菌率分别为 2 4 7% (37/ 15 0 )和 2 2 7% (34/ 15 0 )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0 7,P >0 0 5 )。 6 1株健康儿童鼻咽部Hi和 2 5 8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Hi对阿莫西林 /棒酸、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全部敏感 ,健康儿童鼻咽部Hi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低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Hi的耐药率高于健康儿童 ,临床治疗Hi感染应选用广谱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生素加棒酸的复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卡他莫拉菌的携带情况及分离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集1 0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拭子并分离卡他莫拉菌,采用E-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合3种判读标准解读检测结果。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分离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结果 1 08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鼻咽部卡他莫拉菌携带率为7.12%(77/1 082)。所有菌株均产β-内酰胺酶。无论使用哪种判读标准,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敏感率95.0%。根据EUCAST和CLSI标准,分离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高达98.7%,对所检测的3种头孢菌素的敏感率均超过80%。但根据BSAC标准判读时,菌株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仅为2.6%,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1.8%。依据CLSI判读时,分离株对红霉素的不敏感率为79.2%,根据EUCAST或BSAC判断时,其不敏感率高达90.9%,且超过三分之一的菌株(27/77,35.1%)MIC值256 mg/L。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卡他莫拉菌分离株均产β-内酰胺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敏感,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高,但多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辛和红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07~2011年65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住院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儿中,≤3个月小婴儿37例(57%),4个月~ 17例(26%),7个月~ 7例(11%),13~24个月4例(6%)。患儿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特点与其他细菌性肺炎无明显差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40株,检出率为62%。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为100%,但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普遍耐药;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性。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常见于3个月内的小婴儿。产ESBLs菌株在肺炎克雷伯菌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中非常流行,其耐药率高,且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lfuenzae,Hi)的耐药变迁及特点。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临床分离的1222株Hi,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头孢硝噻吩显色法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根据结果分为4种耐药模式:①β内酰胺酶阳性菌(头孢呋新耐药株除外);②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菌(BLNAR);③头孢呋新耐药菌;④其他耐药菌。结果本地区儿童感染Hi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四环素、氯霉素、阿奇霉素、头孢呋新、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7%、76.7%、27.4%、14.3%、10.2%、8.4%、6.9%、4.3%。其中①~④组耐药模式的检出率分别为29.0%、2.6%、6.9%、41.2%。多重耐药菌主要分布在①和②组,分别占该组的67.5%和81.3%。阿奇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BLNAR和头孢呋新耐药的Hi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30.8%。头孢呋新、头孢克洛、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在β内酰胺酶阳性的氨苄西林耐药菌和β内酰胺酶阴性的氨苄西林耐药菌中有显著差别。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症肺炎患儿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9月诊断为重症肺炎、完成鼻咽抽吸物(NPA)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病原学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NPA、BALF细菌病原学检出情况及细菌药敏结果。结果共纳入316例患儿,其中婴儿169例(53.5%),204例(64.6%)合并存在基础疾病,304例(96.2%)出现并发症。NPA与BALF检出的首位细菌为肺炎链球菌,其对红霉素耐药率达98%以上,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70%以上,对美罗培南耐药率达55%,对青霉素耐药率低于20%,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低于30%,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均敏感。NPA与BALF检出的第2位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5%以上,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率达55%以上,而对头孢噻肟敏感率高达80%以上。BALF、NPA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3株、6株,BALF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NPA(76.5%对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率达55%以上,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达80%以上。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仍保持较高敏感性,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能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增多的原因之一,合理经验性用药对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连市儿童医院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医院门诊及病房新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93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36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566例。AURI组患儿未用抗菌药物或只口服过1~2次抗菌药物,均采集咽拭子;ALRI患儿均静脉用抗菌药物>3 d,采集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用ATB系统(Bio-Merieux,法国)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30份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404株(43.4%),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2.5%,12.1%,7.4%。AURI分离菌株中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43.9%,22.0%,9.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非发酵菌属各占4.5%,8.3%,3.0%。ALRI分离菌株中,上述菌株分别占12.1%,7.4%,6.6%及16.9%,13.2%,21.8%。流感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29.3%,32.9%,对羟氨苄/克拉维酸及头孢噻吩、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等耐药率为10.0%~12.1%,对头孢噻肟耐药率为5.7%。AURI组与ALRI组流感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青霉素(P<0.01)、羟氨苄/克拉维酸(P<0.05)、头孢克洛(P<0.05)、四环素(P<0.05)、复方新诺明(P<0.01)等耐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LRI组耐药率高于AURI组。结论:监测期间大连市小儿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主要流行菌株是流感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其对氨苄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ALRI与AURI细菌的分布不同,ALRI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流感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氨苄青霉素、羟氨苄/克拉维酸、头孢克洛的耐药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对于合并医院感染患儿的痰、血液、导管或尿液等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此期间共收治新生儿8481例,发生医院感染366例,医院感染率4.3%,检出病原菌120株,其中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28.4%),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7%)、嗜麦芽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真菌(各占10.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力奈唑胺耐药。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占50%。结论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的住院患儿鼻部携带菌株与金葡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56 例金葡菌感染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鼻拭子标本进行培养,检测患儿的金葡菌鼻部携带率,并采用PCR 方法分别检测临床菌株和鼻部携带菌株的mecA 耐药基因和PVL 毒力基因。结果 56例金葡菌感染患儿中,22 例(39%)鼻部携带金葡菌,携带患儿以婴儿为主(18 例)。50%(11/22)携带患儿既往1 年内有住院史。在感染株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29%(16/56);在携带株中,MRSA 占32%(7/22)。PCR 检测携带患儿的临床感染菌株和鼻部携带菌株mecA 阳性结果完全一致,可一一对应;90%(4/5)的PVL 阳性鼻部携带菌株可以与临床感染菌株一一对应,且均为MRSA 菌株。结论 鼻部定植是金葡菌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医院内传播可能是导致金葡菌鼻部携带,最终导致其感染的重要潜在危险。金葡菌鼻部携带菌株与感染菌株可能具有同源关系,需要进一步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明确其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率、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住院的2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鼻咽抽吸物,采用多重PCR检测16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分析RSV流行特征。结果 共纳入2 066例ALRI住院患儿,病毒检出阳性1 595份(77.20%)。其中RSV阳性检出826份(39.98%)。RSV阳性样本中,RSV-A阳性410份(49.6%),RSV-B阳性414份(50.1%),RSV-A与RSV-B均阳性2份(0.2%)。2013~2014年、2016~2017年主导流行亚型为RSV-B,2014~2015年、2017~2018年以RSV-A为主要检出亚型,2015~2016年为RSV-A与RSV-B共同流行。冬季检出率最高。RSV合并人鼻病毒为最常见的2种病毒混合检出组合(123份)。该组患儿较单一RSV检出患儿更易出现喘息(P=0.030)。在2 066例患儿中,单一RSV检出298份,RSV混合其他病毒检出148份,其他病毒检出389份,病毒检出阴性241份。RSV单一检出组较其他病毒检出组和病毒检出阴性组月龄更小,更易发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及重症下呼吸道感染(P < 0.0083)。RSV-A阳性患儿中的男性比例高于RSV-B阳性患儿(P=0.004),而临床表现二者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2013~2018年重庆地区RSV-A与RSV-B既可分别主导流行,也可共同流行;RSV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最主要病毒病原,易导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RSV-A和RSV-B感染患儿临床表现无差异,但RSV-A更易感染男性患儿。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致消化道损伤217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致消化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胃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异物,且出现消化道损伤的2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胃镜下表现、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217例患儿中,1~3岁患儿占比最高(114例,52.5%)。异物以硬币最常见(99例,45.6%),其次为硬质/尖锐食物(45例,20.7%)及金属(35例,16.1%)。消化道黏膜损伤以溃疡最多见(43.8%),其次为糜烂(33.2%)。纽扣电池较其他异物更易引起食管穿孔(P < 0.01)。食管为最常见受损部位(207例,95.4%)。217例患儿中,24例(11.1%)并发感染;异物致穿孔患儿较异物致溃疡患儿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3)。217例患儿中,204例(94.0%)内镜下成功取出异物。98例因黏膜损伤较重需住院治疗,予以抗感染、抑酸治疗及鼻胃管肠内营养和/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10例患儿自动出院而失访,其余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 幼儿期为上消化道异物高发年龄段;儿童上消化道常见异物为硬币、硬质/尖锐食物及金属;纽扣电池易造成食管穿孔;消化道黏膜损伤越重继发感染率越高;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结合鼻胃管肠内营养等处理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苏州市住院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流行规律与气候因素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01~2011年收集的42 664份来自于苏州儿童医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RSV病毒抗原检测; 收集同时期苏州市月平均气温、月相对湿度、月雨量、月日照总和和月平均风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法研究RSV阳性检出率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001~2011年该院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RSV年检出率为11.85%~27.30%。以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为1个RSV流行季节, 2001~2010年中9个流行季节的检出率依次为40.75%、22.72%、39.93%、27.37%、42.71%、21.28%、38.57%、19.86%和29.73%, 相邻两季间RS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V月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月日照总和、月雨量、月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均呈负相关(P<0.05); 逐步回归分析示只有月平均气温进入线性模型(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and severity of illness of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nfection, including those who received palivizumab prophylaxis, at Royal University Hospital (RUH), Saskatoon and Regina General Hospital (RGH) from July 2002 to June 2005. Methods Children hospitalized for ≥ 24 hours with laboratory-confirmed RSV infection were enrolled, and their health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patient demographics and referral patterns, use of palivizumab prophylaxis, severity of infection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need for and dura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outcome of infection. Results A total of 590 children (324 males) were hospitalized over the three years. The median chronological age at admission was 5.3 months, and median hospital stay was 4.0 days.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was ≥ 36 weeks in 82.4% of patients. RSV disease severity was mild to moderate in 478 patients (81.0%) and severe in 110 (18.6%). Thirty-nine patients (6.6%) required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for a median of 5.0 days. Twenty-two of these patients (56%) wer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for a median of 6.0 days. Two children died, not attributed to RSV infection. Twenty-two patients had received palivizumab prophylaxis before hospital admission, with 18 completing at least 2 of the monthly doses. Most of these children (17/22) had mild to moderate illness. Conclusions RSV causes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 Saskatchewan, affecting predominantly term infants. The majority of illness is mild to moderate. Some patients who have received palivizumab may still develop significant RSV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分离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16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患儿均为散发病例,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到1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其中痰培养检出8株、血培养检出5株、气管插管尖端培养检出2株、肺穿刺活检物培养检出1株。1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1例,女性患儿5例;年龄分布在5 d至6岁之间,1岁以下的患儿占69%;科室分布上有10例在PICU/NICU,6例在普通病房;临床表现方面,除1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外,其他15例均存在有肺部感染,其中重症肺炎11例,有8例在治疗过程中行机械通气;基础疾病方面,存在严重先天性心脏病2例,明确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例,高度怀疑存在免疫缺陷或遗传代谢病3例,气管狭窄1例,川崎病1例,早产儿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严重唇腭裂1例,无确切基础疾病3例;合并腺病毒、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有7例。16例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0.3 d,经治疗后,12例好转,4例死亡。分离到的1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为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 ≥ 8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条件致病菌,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且易产生耐药;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儿常预后较差,了解容易出现该菌感染的疾病谱有助于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2 年9 例确诊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影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特点、病原体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9 例患儿均以高热、咳嗽起病,在发病1~3 d 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一侧或双侧肺部呼吸音减低,肝脾肿大;合并呼吸衰竭6 例次、中毒性脑病6 例次、中毒性肝炎7 例次、休克3 例次、心力衰竭3 例次、肾功能衰竭2 例次。胸片或胸部CT 均表现为单个及多个肺叶段实变及不张, 4 例合并胸腔积液。纤支镜镜下均可见灰白色黏液栓堵塞支气管开口,吸出支气管样塑形物。9 例患儿均检出流感病毒(IFVs),以甲型流感病毒(IFV-A)为主(67%)。IFV-A 合并肺炎支原体及细菌的混合感染率为50%。3 例乙型流感病毒(IFV-B)感染患儿中,1 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9 例患儿均予抗感染、激素、丙种球蛋白及必要的呼吸支持治疗;均经纤支镜行内生异物取出及肺泡灌洗治疗;5 例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痊愈7 例,死亡2 例。结论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与重症肺炎类似;流感病毒是其主要病原;治疗上除抗感染、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外,经纤支镜内生异物取出及早期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526例,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MP血清学抗体(MP-Ab),并以此结果为参照,评价SAT用于诊断MPP的价值。结果 以血清MP-Ab检测结果确诊MPP患儿165例,MP-SAT诊断MPP的敏感度为90.9%(150/165)、特异度为97.9%(368/376),准确性高(约登指数为0.89),两者的一致性好(Kappa=0.90)。MP-SAT在短病程患儿中的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长病程患儿(P=0.031);MP-SAT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单次血清MP-Ab(P=0.018),两者的一致性差(Kappa=0.039);MP-SAT与双份血清MP-Ab一致性好(Kappa=0.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 7 d)、院外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是影响MP-SAT检出结果的主要因素(P < 0.05)。结论 MP-SAT在MPP的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高,可以有效弥补急性期单份血清MP-Ab检测的不足,辅助临床进行早期诊断;尽可能在病程早期(< 7 d)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前进行MP-SAT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与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对65例HPS患儿(HPS组)及6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HPVB19 Ig M、Ig G及HPVB19 DNA检测,并根据HPVB19DNA检测结果将HPS患儿分为HPVB19感染组(n=14)和非感染组(n=51),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HPS组HPVB19-Ig M阳性率(26%,17/65)显著高于对照组(9%,6/65)(P=0.011);而HPVB19-Ig G阳性率(38%,25/65)与对照组(29%,19/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HPS组HPVB19感染率(22%,14/65)明显高于对照组(3%,2/65)(P=0.001)。与HPVB19非感染组HPS患儿比较,感染组患儿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肝功能损伤更严重,发病时间更早,病程迁延时间更长(均P0.05)。结论 HPVB19感染与HPS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HPVB19感染的HPS患儿起病更急,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病程迁延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