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本文报导97例年龄<三个月的婴儿肝炎及婴儿肝炎综合征免疫球蛋白检测,并对其中21例进行随访,结果表明:本组病例中IgG高于正常者60例,IgA高于正常者7例,IgM增高者82例,其中高度增高者(在正常高值300%以上)IgA1例,IgM28例。从21例随访中发现免疫球蛋白下降正常(主要指IgM),需在一年左右,占95.23%。结合文献对小婴儿肝炎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与免疫球蛋白IgM的关系进行探讨,初步推测免疫球蛋白IgM高度增高的婴儿可能与宫内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该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肝功能检查中常用的7项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常用的肝功能检查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和先天性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IHS组(n=103)和BA组(n=60)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和血清白蛋白(ALB)等7个生化指标,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上述各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得到最佳临界值。对γ-GT,TB 和CB采用联合试验,提高诊断效率。结果:与IHS组相比,BA组的ALT、AST、γ-GT、TB 和CB水平显著升高(PCB>TB>AST;CB的阴性预测值最高,TB次之。CB的阴性似然比最低;CB的Youden指数最高,γ-GT和TB次之。γ-GT、TB及CB经平行试验,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提高至100%;经系列试验,特异性提高至90.4%,阳性预测值提高至87.5%。结论:γ-GT、TB和CB水平对BA有一定诊断价值,平行试验阳性者更需积极做影像学检查。[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53-956]  相似文献   

3.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珊  张洪 《临床儿科杂志》1999,17(3):153-155
为研究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镀铜镉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2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和30例正常婴儿血清NO2/NO3和cGMP的含量,结果: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NO2/NO3和cGMP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一型婴儿肝炎综合征与重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相比,差别显著性(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NO2/NO3和cGMP的含量低于治疗前(P〈0.01  相似文献   

4.
198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分析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8年收治的婴儿肝炎综合症(婴肝症)198例进行病因分析及临床观察。查出病因121例,占61.11%,其中病毒感染111例(占56.06%)。CMV惑染率为31.31%(62/198),HBV感染率为21.21%(42/198),其他病毒感染仅少数病例,提示“婴肝症”中以病毒感染为主,病毒感染中,目前已趋向以CMY感染占首位,HBV次之。“婴肝症”并发症多见,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是寻找病因及提高存活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婴儿肝炎综合征肝脏病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患儿的肝脏病理改变.方法对16例婴肝患儿肝穿刺活检,并与临床诊断比较.结果病理及临床所示肝硬化符合率较高,以乙肝病毒感染为主,共11例.肝脏病理结果自肝细胞肿胀、点状坏死,直至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均可见到,并观察到1例患儿4年后再次复查肝穿刺检查,已由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结论肝穿刺病理检查为小儿肝脏疾病不可缺少的诊治手段,应当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总胆汁酸 (TBA)在婴儿肝炎综合征 (IHS)诊断中的价值 ,本文检测 6 0例IHS患儿TBA及常规肝功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IHS组 6 0例均为我院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10月收治患儿 ,男 32例 ,女 2 8例 ;年龄 2 0d~ 8个月 ,IHS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 [1]。对照组 10 0例为同期住院非肝胆疾病患儿 ,无肝脾大 ,肝功正常 ;男 4 8例 ,女 5 2例 ;年龄 18d~1岁。二、方法 空腹 3h股静脉或头皮正中静脉采血 2ml,分离血清 ,标本无溶血 ,当日检测。采用美国BeckmanCX - 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A ,同时…  相似文献   

7.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10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IL-l0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25例婴肝患儿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8、IL—10含量。结果 婴肝患儿血清IL-8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肝功能损害严重者,血清IL-8水平升高更明显。而婴肝患儿血清IL-l0含量仅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升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细胞因子在婴肝患儿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血清IL—8水平有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的程度有关;IL-l0在婴肝患儿中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婴儿肝炎综合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肝炎综合征并发症分析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830001)李明珠,摆正刚婴儿肝炎综合征(IHS)并发症较多,了解及正确处理并发症对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有一定意义。现将我科1980年~1992年有并发症的IHS107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全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32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病原学及临床分析。方法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血清抗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EB病毒IgM抗体,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抗体,弓形体IgM抗体,梅毒抗血清,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本地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原以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最高,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和EB病毒。结论由于孕母CMV感染是宫内传播的主要根源,建议把孕期CMV检查作为常规,一旦诊断CMV婴儿肝炎综合征,使用更昔洛韦治疗。  相似文献   

10.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研究证实,许多非甲状腺疾病可出现甲状腺激素异常,统称为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可能对原发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成人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研究已经较多,而有关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30例婴肝患儿进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测定,以评价婴肝患儿的甲状腺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障碍对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HPS患儿的病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35例HPS患儿经治疗后,27例存活,8例死亡。其中25例严格按照HLH-2004方案治疗,10例除未使用依托泊甙(VP-16)外,其余治疗方案均按HLH-2004治疗方案进行,使用VP-16治疗的患儿有效率(22/25,88%)高于未使用VP-16患儿(5/10,50%)(PP结论 凝血功能可做为评估HPS转归的一项指标,治疗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早期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并严格按照HLH-2004方案正规治疗对改善HPS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所致肝炎综合征婴儿治疗前后外周血microRNA(miRNA)水平变化,探讨宿主miRNA与更昔洛韦(GCV)疗效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CMV感染所致肝炎综合征婴儿44例为病例组,分为GCV不敏感组(20例)和GCV敏感组(24例);15例同期体检健康婴儿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在GCV治疗前2d和停药后(或用药4周末),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l mL,提取miRNA,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a-miR-92a、hsa-miR-96、hsa-miR-433和hsa-miR-183表达水平,结果 用相对表达量表示.结果病例组has-miR-92a、has-miR-96、has-miR-433和has-miR-183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GCV不敏感组has-miR-96表达水平(1.24±0.62)低于GCV敏感组患儿(5.43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治疗后GCV不敏感组has-miR-96(0.70±0.06)和has-miR-183 (2.97±0.14)均明显低于敏感组(6.47±1.01、9.84 ±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P<0.01;t=-2.52,P=0.019);GCV不敏感组has-miR-183治疗后(2.97±0.14)较治疗前(9.79±1.31)明显下降,has-miR-433治疗后(6.20±0.92)较治疗前(10.90±0.77)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02;t =2.45,P=0.027);GCV敏感组has-miR-183表达水平治疗后(9.84±0.95)较治疗前(9.27±0.96)升高,has-miR-433治疗后(6.57 ±0.71)较治疗前(9.88±1.32)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18;t =3.70,P<0.001).结论 GCV敏感患儿用药前后has-miR-96表达均高于不敏感患儿,用药后敏感患儿has-miR-183表达也高于不敏感患儿,miRNA对临床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核内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乙肝病毒基因型与肝脏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以了解其在乙肝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治疗和预后。方法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儿科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乙肝及HBV携带患儿为慢性乙肝组和HBV携带组,选择同期健康查体儿童为对照组。检测慢性乙肝组、HBV携带组和对照组血清HA、LN、PCⅢ和CⅣ。依据病情严重程度,慢性乙肝组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亚组;慢性乙肝组和HBV携带组检测血清HBV cccDNA和HBV基因型;分析HBV cccDNA、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HBV基因型与肝脏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46例患儿进入分析,男34例,女12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11.8±3.7)岁。HBV携带组20例,慢性乙肝组26例(轻度13例、中度8例、重度5例),对照组20例。①随乙肝临床分度加重,血清HA、LN、PCⅢ和CⅣ呈升高趋势,以重度乙肝亚组上升最为明显;②随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血清HA、LN、PCⅢ和CⅣ呈升高趋势;③ 血清HBV cccDNA阳性组与阴性组在肝组织炎症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血尿酸(SUA)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者(n=173)和体重正常者(n=200)。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及 SUA。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的 SUA 水平分别为 235±42、285±42 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9±3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P2,SUA 水平增加 5.74 μmol/L。结论 维吾尔族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的 SUA 水平明显升高;SUA水平升高,MS 及其组分发生率增加;SUA 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在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方法 ,选取PICU住院的SIRS患儿67例,按有无感染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PCT、D-D、CRP、WBC,并进行小儿危重评分(PCIS)。将有差异指标与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28 d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预测28 d生存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中血清PCT和D-D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PCIS低于非脓毒症组(均PPPPOR值分别为1.684,1.003,均P结论 SIRS患儿血清PCT有助于早期识别脓毒症和非脓毒症;血清PCT和D-D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可能是预测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血清结合甘胆酸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ICMVH)时血清结合甘腿酸(SCG)的变化及意义。研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ICMVH20例,分为4期(急性期、临床好转期、临床痊愈期和痊愈后1个月)、2组(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组)和2型(重型和普通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SCG,血清总胆红素(STB)和谷丙转氨酶(SGPT)用常规方法检测。对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ICMVH患儿4期SC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其两组间和两型间各自相比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SCG变化早于SGPT。当SGPT正常时仍有77.8%的患儿SCG高于正常。结论ICMVH时SCG的检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轻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且对肝细胞生理功能是否恢复正常的评估优于SGPT。  相似文献   

17.
婴儿血管瘤(IH)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出生后迅速增长和后期缓慢自然消退为其典型的临床特征。部分面部节段型IH患者可合并PHACE综合征。PHACE综合征为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血管神经、血管皮肤病变,常常造成机体结构以及功能损害。近期的研究表明,PHACE综合征发病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缺氧假说、中胚层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假说、基因异常假说、胎盘绒毛膜绒毛间质干细胞假说。目前,IH合并PHACE综合征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m TOR受体抑制剂。本文主要针对IH合并PHACE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慢性肝炎患儿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分5个年龄组测定459名1~15岁健康儿童和180名慢性肝炎患儿的4项肝纤维化标志物.结果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x±s)如下HA(58±16)μg/L,LN(115±17)μg/L,PC(146±27)μg/L,cⅣ(51±16)μg/L.这4种标志物的正常参考值以95%的上限x+1.645s计算,分别为HA85(58+16)μg/L,LN142(115+16.6)μg/L,PC190(146+27)μg/L,cIV77(51+16)μg/L.HA、cⅣ与年龄不相关(r=-0.022,P>0.05;r=0.070,P>0.05),然而LN与年龄显著相关(r=0.1282,P<0.01),PC与年龄呈负相关(r=-0.669,P<0.01).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与同龄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轻度慢性肝炎患儿除HA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3项均无差异.中度、重度及肝硬化儿童的4种血清标志物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中度、重度和肝硬化患儿中,有2种或2种以上的标志物显著性增加.结论4项标志物在儿童期有其年龄特征.它们可反映慢性肝炎患儿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因此,对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