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肠道为高度辐射敏感组织,放射性肠道损伤常见于核爆炸、核事故以及临床恶性肿瘤放疗中。肠辐射损伤的主要症状是拒食、呕吐、腹泻等,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是一种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多效能细胞因子,以往研究多注重其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它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损伤具有保护或治疗作用。笔者就IL-11在辐射引起肠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肠损伤(RIII)是腹盆腔肿瘤放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后续治疗计划和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其患病人数已远超炎症性肠病,亟需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证明,RIII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而粪菌移植(FMT)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可以作为RIII治疗中的潜在方法。笔者着重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在RIII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FMT在RIII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肠损伤在临床上常见。然而,针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手段有限。随着组织工程研究不断进展,现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性肠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中以脐带、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居多[1-6]。这些研究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受损肠上皮细胞的再生,维持受照上皮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放射性肠炎(RE)多见于行放疗的肿瘤患者。近年来,肠道菌群与RE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RE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益生菌补充治疗能够缓解部分RE患者的临床症状。最近一些研究聚焦于粪便菌群移植及小分子新药在RE中的治疗作用。笔者总结了近期基于肠道菌群的RE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期望为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或转移性脑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会引起脑组织功能和形态学变化,导致放射性脑损伤,并且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现有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案有待阐明和完善。本综述从血管损伤、炎症反应、神经元功能障碍、胶质细胞损伤以及肠道微生物方面讨论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与预防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损伤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只比格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 Gy单独照射组(B组)、12 Gy单独照射组(C组)、14 Gy单独照射组(D组)、10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E组)、12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F组)及14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G组),每组5只。对比格犬腹部进行X线调强照射,观察单独照射、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的比格犬的临床特点、肠镜表现、生存时间,并采用组织病理学评分对放射造成的肠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比格犬肠损伤程度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E、F组干细胞治疗后肠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G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格犬生存时间与放射剂量呈负相关。F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E组与B组、G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放射剂量增大,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加重,生存时间缩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12 Gy剂量的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肠属于快速自我更新组织,隐窝细胞对细胞毒性损伤十分敏感,全身放射性损伤(核爆炸、核事故所致)以及腹部肿瘤局部放射治疗等都可引起肠道粘膜屏障受损和吸收功能障碍。另一方面,小肠上皮有独特的组织学结构,隐窝前体细胞区和绒毛分化细胞区有明显界限,细胞增殖、分化移行路线清楚,用射线诱导隐窝细胞凋亡,观察肠上皮细胞的反应和细胞更新是研究小肠干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笔者介绍了小肠上皮细胞等级性排列特点,以及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在运动促进认知功能中的潜在作用和可能机制。通过无菌鼠、致病菌感染和益生菌补充等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影响宿主的脑功能和行为,包括认知功能。近期的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均表明,运动可以调节和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而且,肠道微生物-肠-脑轴可能在运动促进认知功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探讨运动促进认知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向。今后的研究应深入探讨和明确不同运动方式对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效应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辐射诱导的肠损伤是放疗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之一,可导致肠道局部缺血、纤维化、溃疡、肠狭窄和下消化道出血等。放疗引起的肠损伤的复杂性导致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和研究评价指标也多种多样。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的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及对放射性肠损伤的评价标准和研究方案,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将人体多能干细胞培养成了功能性的人体肠道组织。该研究主要负责人詹姆斯·威尔斯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证明,皮氏培养皿(用作细菌培养的有盖玻璃皿)中人体多功能干细胞能转变为具有三维架构、细胞组成成分同人体肠组织非常类似的人体组织。将干细胞培养成肠道组织最终会让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炎性肠病、短肠综合征的病人大大受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所致肠上皮细胞磷脂的变化,探讨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 Gy X射线照射组和12 Gy X射线照射组。分别在照射后6和24 h,提取IEC-6细胞磷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测定辐射所致细胞磷脂的变化。结果 辐射后6 h,8 Gy照射组细胞磷脂未发生显著变化;12 Gy照射组细胞磷脂变化明显,其中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均显著性上调(F=5.37、9.60、9.88,P<0.05)。而照射后24 h,两个辐射剂量组中多种磷脂酰乙醇胺(PE)和PG分子显著下调(F=5.15~99.77,P<0.05),12 Gy照射组中多种神经鞘磷脂(SM)显著上调(F=4.35~7.92,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导致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磷脂代谢紊乱,其紊乱程度与辐射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全环境保护、抗感染、HIJA配型等,7d进行同胞间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d后出现顽固性腹泻,13d出现急性腹膜炎及不全肠梗阻,经过泰能等抗感染综合治疗伴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治愈。17d白细胞数开始上升,19d造血重建,骨髓及外周血均获稳定植入,同时出现肺部混合感染。25d皮肤放射损伤最严重,诊断为Ⅲ度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皮肤损害面积14%)。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给予强有力抗细菌、抗真菌及全身支持等综合救治,效果不佳。30d呼吸机辅助呼吸,3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结论患者A的全身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这是国内首例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报告。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临床救治经验,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泛严重放射性损伤、感染及MO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参苓白术复方对放射性小鼠肠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复方对辐照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小鼠腹部局部照射后立即灌胃中药复方,测定小鼠体质量,记录腹泻和存活情况,取小鼠空肠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改变。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参苓白术复方能明显促进辐照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和小肠病理切片明显得到改善,腹泻减少,小鼠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中药复方参苓白术对辐射性肠损伤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放射性肠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核事故重症损伤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其通过归巢至损伤部位并分化成受损组织、分泌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起到防护肺组织辐射损伤的作用。此外,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不仅具有MSCs的主要特性,而且能够高效稳定表达或敲低某些目的基因,从而增强或降低间充质干细胞对各种生理刺激的敏感性,加强其在放射性肺损伤中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就近年来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肺损伤机制与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部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常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对于肿瘤的放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γ射线照射对兔眼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小肠肠粘膜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经8Gy^60Coγ射线全身性一次照射后随机分为放射损伤对照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设1、3、5d3个时相点,检测肠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葡萄糖吸收能力及肠上皮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变化。结果 8Gy ^60Coγ射线照射后1、3、5d肠通透性和葡萄糖吸收能力、蔗糖酶、乳糖酶活性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血浆内毒素含量在1、3d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肠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葡萄糖吸收能力和蔗糖酶、乳糖酶活性分别在3d和5d时恢复正常。结论 胰高血糖素样肽-2可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肠粘膜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Purpose: To summarize current knowledge regarding mechanisms of radiation-induced skin injury and medical countermeasures available to reduce its severity. Advances in radiation delivery using megavoltage an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have permitted delivery of higher doses of radiation to well-defined tumor target tissues. Although skin is not a radiation dose-limiting tissue, injury to skin poses substantial morbidity risks in the curative treatment of cancers, especially when radiation is administered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continuum of radiation-induced skin injury, late effects are most severe being characterized by sub-cutaneous fibrosis and morbidity. The principal pathogenesis is initiated by depletion of acutely responding epithelial tissues and damage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microvessels. Emerging concepts of radiation- induced skin injury suggest that the recovery of stromal stem cells and tissue repair remain chronically impaired by long-lived free radical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chemokines resulting in progressive damage after radiation exposure.

Conclusions: As pathways underlying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adiation-induced skin injury are becoming better understood, novel approaches are being developed for mitigating or treating the associated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18.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减轻放射所致的肠损伤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笔者半随机分组观察了 79例患者用自制的中药灌肠剂“直肠炎一号”预防放射性直肠炎 ,现将其近期疗效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5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可评价的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 79例 ,半随机分为门诊对照组 42例 ,男 9例、女 33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5 1 5岁 ,和住院治疗组 37例 ,男 6例、女 31例 ,年龄 31~ 72岁 ,平均 5 3岁 ,其中门诊对照组中宫颈癌为 33例 ,其他为 9例 ,而住院治疗组中宫颈癌 3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