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利娟  谢丹  陈海华  赵剡  夏剑 《重庆医学》2021,50(1):118-12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月15日该院隔离病房经核酸检测确诊的105例COVID-19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分值分为非重型组(n=22)、重型组(n=37)和危重型组(n=46),比较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88)和死亡组(n=17),比较两组患者的APACHE-Ⅱ分值、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危重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重型组[(1785±420)ng/mL vs.(628±127)ng/mL,P<0.01],且重型组高于非重型组[(628±127)ng/mL vs.(277±87)ng/mL,P<0.01].危重型组、重型组和非重型组各有14、3、0例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257±364)ng/mL vs.(461±384)ng/mL,P<0.01],APACHE-Ⅱ分值也明显高于存活组(17.7±4.6 vs.8.3±3.5,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Ⅱ分值呈正相关(r=0.647,P<0.01).ROC分析结果 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1498 ng/mL阈值时,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3%.结论 COVID-19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APACHE-Ⅱ分值呈正相关,对预测患者危重症程度及预后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采取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将脓毒症患者82例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n=40)、重脓毒症组(n=30)、脓毒症休克组(n=12),探讨PCT、D-二聚体与脓毒症病情的关系;随后根据患者28 d内的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n=55)与死亡组(n=27),通过ROC曲线分析PCT、D-二聚体对患者预后的判断能力。结果:PCT、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死亡组PCT、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PCT、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729,对脓毒症预后判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结论:PCT、D-二聚体可作为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指标,动态检测其水平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Balthazar CT分级、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联合诊断对SAP早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73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4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48 h腹部CT检查结果。应用Balthazar CT分级、MCTSI评分和D-二聚体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三者判断SAP预后的价值。 结果 Balthazar CT分级的AUC值为0.722(95%CI:0.560-0.884),MCTSI的AUC值为0.694(95%CI:0.515-0.872),D-二聚体的AUC值为0.760(95%CI:0.616-0.905),三者均可预测SAP死亡的发生。D-二聚体与CT评价系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CT分级高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CT分级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TSI评分高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MCTSI评分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应用CT评价系统联合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肾病综合征合并感染患者血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D-二聚体、IL-6、TNF-α早期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6月在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n=50)和未感染组(n=130),另选择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水平。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TNF-α、D-二聚体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价值。结果 5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检出率为60.87%;革兰阳性菌11株,检出率为23.91%;真菌7株,检出率为15.22%。感染组血清D-二聚体、IL-6和TNF-α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未感染组血清D-二聚体、IL-6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二聚体、IL-6和TNF-α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联合检测的AUC、灵敏度及特异性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IL-6、TNF-α早期预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夏天  朱洁  方伟  张剑  姜立先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0):1290-12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心肌酶谱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1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型(13~15分,35例)、中型(9~12分,26例)及重型颅脑外伤组(3~8分,20例).根据入院30 d内死亡情况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61例).比较各组入院即刻外周血D-二聚体及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CK-MB、LDH、CK、AST均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CK-MB、LDH、CK、AST水平依次为:重型颅脑外伤组>中型颅脑外伤组>轻型颅脑外伤组高(P<0.05).死亡组的D-二聚体、CK-MB、LDH、CK、AST均较存活组高(P<0.05).颅脑损伤患者中,D-二聚体、CK-MB、LDH、CK、AST水平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D-二聚体联合心肌酶谱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P<0.05),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1.5%和99.3%.结论:入院即刻外周血D-二聚体及心肌酶水平与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D-二聚体联合心肌酶对颅脑外伤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腹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因腹痛为主诉住院治疗的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腹痛病因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1)与功能性胃肠病组比较,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功能性胃肠病组比较,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组外的其余各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腹部非炎症非感染非肿瘤性疾病组比较,其他腹部炎症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组,腹部血管性疾病组和腹部恶性肿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轻中度急性胰腺炎相比,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腹部恶性肿瘤无腹腔转移患者相比,腹部恶性肿瘤伴转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检测在腹痛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正常更倾向于腹部非炎症非感染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D-二聚体明显升高倾向于腹部器质性疾病的诊断.急性胰腺炎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病情程度有关,腹部恶性肿瘤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肿瘤转移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杰文  林慧芯  李抒玮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56-157,160
目的 探讨采用Wells量表结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疑似APE患者189例,分别以Wells量表、D-二聚体检测及两者结合对急性肺栓塞做出诊断,分析各组APE诊断率.结果 进行CTPA检查后诊断APE 74例.D-二聚体、Wells量表、二者结合诊断APE灵敏度分别为91.9%、89.2%、97.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诊断APE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0.0%、95.4%,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结合阳性似然比2.11,阴性似然比0.05.结论 D-二聚体结合Wells量表操作简单,对APE早期筛选具有价值,能更准确地预测APE的发病风险,当二者均为阴性时,排除疑似APE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排除肺栓塞(PE)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收集2007~2011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及急诊内科普通病区收治的AECOPD患者,35例血浆D-二聚体阳性且CT血管造影排除PE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作为试验组,35例血浆D-二聚体阴性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住院的住院时间、GOLD分级、病死率及4年内再住院次数、ICU入住次数、气管插管次数、再住院及院外死亡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评估能力.随访终点应用t检验对死亡组、存活组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首次住院死亡人数、再住院次数、ICU入住次数、插管次数、再住院及院外病死率、总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GOL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大于1 165 μg/L预测首次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0.6%.D-二聚体大于865 μg/L预测再住院及院外病死率的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74.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生存曲线图显示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AECOPD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对于重症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0例拟诊为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肺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以MSCTPA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血浆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对于肺栓塞的诊断效能。结果以检查结果MSCTPA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血浆D-二聚体检测,但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测(P0.05);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显著大于超声单独诊断的0.832及血浆D-二聚体单独诊断的0.688(P0.05)。结论以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下肢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肺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ROC曲线确定D-二聚体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临界值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D-二聚体定量结果应用于深静脉血栓(DVT)诊断的临界值,并重新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DVT的诊断标准收集患者标本237例,以同期检测的其他疾病患者303例为对照.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根据结果绘制ROC曲线,并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D-二聚体用于DVT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98 μg/mL(敏感度为51.48%,特异性为62.61%,阳性似然比为1.38).结论以1.98 μg/mL作为D-二聚体诊断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可提高其临床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8例,非PHI组6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浓度对PHI发生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 PHI组的D-二聚体浓度为(7.08±3.87)mg/L,非PHI组为(4.34±3.21)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和D-二聚体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分别为OR=0.407,95% CI:0.132~0.825,P=0.018和OR=1.254,95%CI:0.980~1.374,P=0.021).ROC曲线推算D-二聚体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4.05 mg/L,此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70%,大于此值PHI的发生率达74.1%.结论 颅脑外伤后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PHI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判和及时诊断颅脑创伤后PH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微小RNA-483-3p(miR-483-3p)联合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DVT患者30例为血栓组,选取同期住院非DVT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量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统计分析miR-483-3p和血浆D-二聚体分别对DV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以及两者联合对DVT诊断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和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DVT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miR-483-3p联合D-二聚体诊断DVT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0.00%,AUC为0.9382.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经飞利浦螺旋肺动脉成像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1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有急性肺栓塞相同临床表现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后经确诊排除急性肺栓塞的18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FDP水平,并用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中D-二聚体和FD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和FDP联合诊断急性肺栓塞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灵敏度为88.6%,特异性为85.7%,其中AUC、敏感性、特异性都较单独诊断时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FDP能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快速、无创、价廉,值得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广泛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天鹏  蒋成行  胡升安  胡朝洲 《广东医学》2020,41(21):2205-2208
目的探讨联合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腹痛患者93例,其中32例为通过腹部血管B超、CTA或DSA确诊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61例患者为对照组。检验93例患者入院就诊后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对照两组间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FABP、D-乳酸、D-二聚体水平及三者联合在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0(95% CI 0.719~0.902,P<0.001)、0.806(95% CI 0.707~0.904,P<0.001)、0.695(95% CI 0.584~0.806,P=0.002)、0.918(95%CI 0.850~0.985,P<0.001)。结论I-FABP、D-乳酸及D-二聚体对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有临床意义。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联合检测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与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患者75例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41例的血清CA125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选择60例健康体检妇女同样检测该两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卵巢癌组患者的CA125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单项检测CA125及D-二聚体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3%及64.0%,特异性分别为82.9%及87.8%,准确性分别为81.9%及72.4%,而两者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2.0%,特异性为78.0%,准确性为87.1%.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均<0.01),虽然特异性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检测CA125及D-二聚体可提高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的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彭方松 《广州医药》2015,46(2):39-4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严重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URB-65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及通过ROC曲线了解其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诊断重症肺炎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777。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可以有效评估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其是诊断重症肺炎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估测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并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71例)和非血栓组(291例),记录两组D-二聚体含量,并应用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D-二聚体用于诊断下肢DVT最佳临界值为287 mg/L (敏感度为76.1 %,特异度为52.6 %,阳性似然比为1.61).结论 D-二聚体对创伤后急性下肢DVT诊断准确性偏低,287 mg/L作为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尿素氮(BUN)、白介素-18(IL-18)预测价值分析。方法选择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急诊科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IPN分为IPN组(n=34)和非IPN组(n=76)。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清中D-二聚体和BUN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胰腺炎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IPN组D-二聚体、BUN、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IPN组(t=7.710、7.465、3.028,P均0.05);发生IPN后死亡组D-二聚体、BUN、IL-18水平显著高于IPN存活患者(t=4.342、4.200、3.544,P均0.05)。ROC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BUN、IL-18及联合诊断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IPN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4、0.759、0.801、0.864,以联合诊断价值最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肠内营养、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评分、CT严重性指数评分、D-二聚体、BUN、IL-18水平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并发IP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根据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IPN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D-二聚体、BUN、IL-18对于IPN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14-16+20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90例,根据孕妇是否合并子痫前期以及子痫前期分为对照组(3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其中对照组为健康孕妇,比较各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D-二聚体对子痫前期的预测截断值,并分析D-二聚体对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和重度PE组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轻度PE组患者相比,重度PE组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当D-二聚体≥0.681 mg/L时,诊断子痫前期的灵敏度为95.7%,特异性为70.8%,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为0.724~1.000;与低D-二聚体组相比,高D-二聚体组患者新生儿不良预后的总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临床孕妇应给予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