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反复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2001-01—2006-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患儿251例,男112例,女139例,年龄418(12.25±3.27)岁。依临床晕厥发生频次分A组(晕厥发作仅1次,n=54)、B组(晕厥发作24次,n=137)与C组(晕厥发作≥5次,n=60)。HUTT在取得知情同意后采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n=251)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n=92)。结果(1)HUTT阳性率与晕厥频次关系:BHUT阳性率随晕厥频次增加而递增(χ2=4.285,P>0.05),SNHUT阳性率与晕厥频次不呈线性关系(χ2=1.316,P>0.05),HUTT总阳性率(指BHUT阳性率+SNHUT阳性率)亦随晕厥频次增加而递增(χ2=3.809,P>0.05)。(2)HUTT反应类型与晕厥频次关系:无论是BHUT还是SNHUT,反应类型以血管抑制型为主,BHUT或SNHUT在不同晕厥频次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别为χ2=3.008,P>0.05;χ2=2.426,P>0.05)。结论HUTT与儿童VVS临床晕厥反复发作频次无明显关系,对儿童VVS临床反复晕厥发作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础状态下空腹血糖与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able test,HUTT)结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胸闷、叹气等儿童157例,男86例,女71例,年龄3 ~18岁,平均(11.34±3.29)岁.在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上述症状,取得受试者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进行HUTT.HUTT前监测患儿基础状态下空腹微量血血糖.结果 (1) HUTT阴性组(n=63)与HUTT阳性组(n=94)之间空腹血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40 ±0.52) mmol/L vs (5.35±0.61) mmol/L,t=-0.590,P>0.05].(2) 94例HUTT阳性儿童中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仅l例未纳入统计,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n=67)、混合型血管迷走性晕厥(n=10)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n=16)之间空腹血糖未见组间差异[(5.34±0.54)mmol/L vs (5.07 ±0.64) mmol/L vs (5.49 ±0.81) mmol/L,P均>0.05].(3) 67例血管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中基础直立倾斜试验(n=16)与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51)两种诱发方式的空腹血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32±0.54) mmol/L vs(5.35 ±0.55) mmol/L,t=0.166,P>0.05].(4)空腹血糖<5.5 mmol/L与≥5.5 mmol/L两组的HUTT阴性率[37.63%(35/93) vs43.75%(28/64)]和HUTT阳性率[62.37% (58/93) vs 56.25% (36/6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x2 =0.585,P>0.05).结论 空腹血糖对儿童HUTT结果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6岁以下儿童直立倾斜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岁以下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11年8月对144例因不明原因晕厥、头晕等症状就诊的儿童(年龄2~6岁,男81例,女63例)的HUT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HUTT依从性:144例受试儿童中8例仅完成了基础直立倾斜试验,136例完成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2)HUTT安全性:受试儿童完成HUTT后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3)HUTT阳性率:HUTT阳性率为22.2%(32/144),男童(18例)与女童(14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UTT阳性反应的处理:HUTT达到阳性诊断标准后,将诊断床放至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给氧、口服牛奶等,5 min 内心电图和血压均恢复正常。结论:6岁以下儿童行HUTT在临床上有一定实用价值,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反应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9月~2005年7月在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接近晕厥患儿进行HUTT,阳性反应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18岁),分析HUTT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出现心律失常76例(98.7%),发生窦速71例(92.2%),其中60例在心率达最快后5min[平均(1.5±1.7)min]内发生阳性反应。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33.8%),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相比,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中发生率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组(<12岁、≥12岁)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窦缓多见(20/26例),其次为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5例窦性停搏患儿停搏时间平均为18.2s(1.5~60s)。结论HUTT时心率突然明显增快时应警惕发生阳性反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BHUT中发生率较高,常见类型有窦缓、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应积极预防和处理严重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的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心理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84例(VVS组)。男47例,女37例;年龄7~16岁[(11.01±2.00)岁]。将VVS儿童分为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组(n=43)和HUTT阴性组(n=41)。受试儿童均完成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与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VVS组儿童睡得很香、吃东西香及爱与家人交谈等项目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组(Pa<0.05,0.01),VVS组患儿总是想哭、肚子痛、感到孤单、感到悲哀、感到烦恼得分及抑郁总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a<0.05,0.01)。HUTT阳性组患儿盼望美好事物和容易高兴起来得分高于HUTT阴性组(Pa<0.01),HUTT阴性组患儿生活没有意思得分高于HUTT阳性组(P<0.05)。2.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得分,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焦虑量表总分与简明焦虑量表等得分VVS组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Pa<0.01)。HUTT阴性组与HUTT阳...  相似文献   

6.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是儿童时期晕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主要表现为体位改变或直立后头晕、 头痛、 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 乏力、 晕厥等。通过直立或直立倾斜试验(HUTT), 可以对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作出明确诊断, 从而达到有效的早期治疗, 减少儿童晕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儿童直立倾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直立倾斜试验(head-uptilt test,HUTT)是通过改变被检查者的体位(从平卧位改变至一定角度的倾斜位),再现其晕厥发作过程的一种检查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焦虑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至2007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VVS患儿84例,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7~16岁,平均(11.01±2.00)岁.将VVS患儿分为直立倾斜试验(HUTT)阴性组(41例)和HUTT阳性组(43例),再将HUTT阳性组依临床症状分为头晕组与晕厥组.所有受试儿童完成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SCARED得分比较: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与焦虑量表总分HUTT阴性组高于HUTT阳性组,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与学校恐怖得分HUTT阴性组低于HUTT阳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UTT阳性组、阴性组与全国城市常模组(常模组)SCARED得分比较: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与焦虑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P<0.05).(3)HUTT阳性头晕组与晕厥组SCARED得分比较: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及焦虑量表总分头晕组高于晕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恐怖得分头晕组明显高于晕厥组(P<0.05).结论 儿童VVS中焦虑发生率高.儿童VVS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与学校恐怖普遍存在,但这些焦虑症状与HUTT结果关联不明显.HUTT阳性患儿中,没有晕厥病史的VVS患儿焦虑评分更高.提示心理因素如焦虑在儿童VVS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儿童不明原因晕厥诱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常见诱因。方法:详细询问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就诊的434例不明原因晕厥儿童(3.0~17.9岁,男192例,女242例)的晕厥病史及诱因,分析诱因在不同年龄、性别、晕厥频次、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1)偶发晕厥常见诱因依次为持久站立(30%)、运动(13%)、体位改变(9%)、坐位(7%)、玩耍(6%)等。①性别比较:持久站立引起的偶发晕厥女性较男性多见(P<0.01);排尿晕厥主要见于男性;闷热环境主要诱发女性晕厥。②年龄比较:体位改变诱发偶发晕厥在≥12岁组较<12岁组常见(P<0.05),其余诱因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③不同HUTT结果比较:体位改变诱发偶发晕厥多见于HUTT阴性组(P<0.05)。(2)所有偶发晕厥诱因均可诱发反复晕厥,56.2%的反复晕厥为同一诱因所致。结论:儿童不明原因晕厥常见诱因为持久站立、运动、体位改变等,临床上避免诱因有助于预防晕厥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直立倾斜试验(HUTT)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 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头痛、头晕、胸闷、叹气等儿童1 906例,男964例,女942例,年龄2.00 ~ 17.92岁,平均10.84±2.97)岁.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在取得受试者或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后,进行HUTT.根据HUTT结果及反应类犁分HUTT阴性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血管抑制型组、VVS心脏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结果 与HUTT阴性组相比,年龄在POTS组、VVS血管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较大(P<0.05),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在POTS组、VVS血管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增加(P<0.01).与POTS组相比,体重、体表面积在VVS血管抑制型组、VVS混合型组降低(P<0.05),VVS心脏抑制型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HUTT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身高、体重及BMI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胸闷痛儿童静息期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及ST段振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以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为主诉的6~14岁儿童122例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分HUTT阳性组(n=61)和HUTT阴性组(n=61)。测量卧位与立位12导联心电图的心率及Ⅱ、Ⅲ、aVF、V5导联T波和ST段振幅。结果 (1)HUTT阴性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快(P<0.05),Ⅱ、Ⅲ、aVF、V5导联T波振幅降低(P<0.05);Ⅱ、aVF、V5导联ST段振幅增加(P<0.05)。(2)HUTT阳性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P<0.05),Ⅱ、Ⅲ、aVF、V5导联T波振幅降低(P<0.05);V5导联ST段振幅增加(P<0.05)。(3)T波振幅及ST段振幅变化:立位与卧位心电图Ⅱ、Ⅲ、aVF、V5导联T波及ST段振幅在HUTT阳性组、HUTT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和ST段振幅差比较:HUTT阳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Ⅱ、Ⅲ、aVF、V5导联T波振幅差及心率差较HUTT阴性组增加(P<0.05)。结论 不明原因胸闷痛静息期儿童HUTT阳性组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振幅差及心率差较HUTT阴性组增加,表明卧位与立位心电图T波振幅变化对提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早期介入治疗在合并有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入院至行纤支镜介入治疗的时间,将纤支镜下发现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随机分为早期介入组(≤ 3 d;n=40)和晚期介入组(> 3 d;n=56),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随访1~3个月。结果 96例患儿中,38例纤支镜下发现塑型性支气管树形成,其中早期介入组10例,晚期介入组28例(P=0.01)。早期介入组患儿的纤支镜介入治疗后热程、住院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晚期介入组(P < 0.05);肺不张复张率高于晚期介入组(P < 0.05)。出院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6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随访3个月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9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80% vs 55%,P=0.01),而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晚期介入组(P < 0.05)。结论 对于气道内有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早期行纤支镜介入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癫癎儿童的心理状态,分析影响癫癎儿童心理状态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对113例癫癎儿童和114例正常儿童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及比较。癫癎组儿童填写患儿一般情况和癫癎病情及治疗情况调查表。正常对照组儿童填写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影响癫癎儿童心理状态的可能因素。结果癫癎儿童在认知、思维、情绪、意志行为、个性特征上的心理健康状态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癫癎发作频率、癫癎发作持续时间、近6个月EEG癎样放电、抗癫癎药物使用种数为影响癫癎儿童心理状态的危险因素。结论癫癎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生活环境差、癫癎控制不佳及多种抗癫癎药物应用是影响癫癎儿童心理状态的危险因素;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尽量控制癫癎发作及使用单药治疗有助于改善癫癎患儿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脂与哮喘的发生、临床分期、过敏情况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56例哮喘患儿为哮喘组,46例行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根据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组(n=24)和慢性持续期组(n=32)。根据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测定结果将哮喘患儿分为非过敏性哮喘组(n=16)和过敏性哮喘组(n=38),2例未测定。检测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空腹血脂水平,并对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 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各项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慢性持续期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发作期组患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P < 0.05);与非过敏性哮喘组相比,过敏性哮喘组患儿血清HDL水平降低(P < 0.05);在6~13岁年龄组哮喘患儿中,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用力呼气50%流量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与HDL有线性回归关系,且均与HDL呈正相关(P < 0.05);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期流速与HDL、LDL有线性回归关系,且均与HDL、LDL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血脂与儿童期哮喘的临床分期、过敏情况及肺功能均有关,提示血脂可能参与了儿童哮喘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在不同治疗反应性哮喘患儿中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eNO)的动态变化,为了解哮喘患儿对长程控制治疗的反应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2 例规律阶梯式控制治疗且依从性好的哮喘患儿,每3 个月评估哮喘控制情况,并检测肺通气功能及FeNO,记录患儿哮喘治疗情况,随访至9 个月。结果 第3、6、9 个月随访时点对控制治疗反应稳定组患儿采用1、2 级控制治疗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不稳定组,而3 级治疗比例显著低于不稳定组(P<0.05)。第3、6、9 个月随访时点时稳定组肺通气功能指标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显著高于不稳定组(P<0.05);第3、9 个月随访时点稳定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显著高于不稳定组(P<0.05)。初次评估和第3 个月随访时点稳定组FeNO 显著高于不稳定组(P<0.05)。结论 持续监测FEV1/FVC、MMEF% 以及FeNO 的变化有助于早期了解哮喘患儿对控制治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6.
5岁以上年长儿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5岁以上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将确诊为KD或不完全KD的250例年长儿分为 > 5~9岁(191例)及 > 9岁亚组(59例),与266例1~5岁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比较3组间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 3组间手足肿胀、指端或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均以 > 9岁组最低,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以 > 5~9岁组最高,总热程以 > 9岁组最长(P < 0.05)。3组间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的发生率及不完全KD所占比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T、白蛋白水平以 > 9岁组最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 > 5~9岁组最高(P < 0.05)。3组间WBC总数及CRP、ESR、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冠脉扩张以1~5岁组最多,中型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以 > 9岁组最多(P < 0.05);3组间巨大冠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5岁以上年长儿KD临床表现不典型,但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较高,PLT及白蛋白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发生中型冠状动脉瘤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伴肺不张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75例MPP伴肺不张患儿根据BAL疗效分为效果明显组(51例)和效果不明显组(24例),进行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BAL疗效的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评估BAL治疗时的病程对BAL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BAL治疗效果不明显组与效果明显组相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更低,多个肺叶不张比例及支气管管腔或开口炎性狭窄比例更高,BAL治疗时的病程及阿奇霉素治疗时的病程更长(P < 0.05)。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L治疗时的病程较长(OR=1.23)、多个肺叶不张(OR=11.99)、支气管管腔或开口炎性狭窄(OR=5.31)为BAL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行BAL治疗时的病程≥11.5 d提示BAL疗效不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54.9%。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BAL治疗时的病程连续性变化与BAL疗效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 0.05)。结论 对于MPP伴肺不张的儿童,早期BAL治疗效果更佳;多个肺叶不张及支气管管腔或开口炎性狭窄等支气管镜下表现提示BAL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比较脓毒症与非脓毒症危重患儿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的发生率,并初步探讨其发生与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97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和80例细菌感染相关非脓毒症危重患儿(非脓毒症组)的基本资料及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将IL-6、IL-10与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碘酪氨酸(T3)、四碘络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脓毒症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率等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6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游离T3、游离T4、TSH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P < 0.05)。脓毒症组NTIS发生率、低T3低T4及低TSH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 < 0.001)。相关分析发现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儿IL-6水平与T3、T4、TSH水平均无相关性(P > 0.05),但两组患儿合并分析显示,IL-6水平与T3、T4水平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 < 0.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相比非脓毒症危重患儿更容易合并NTIS,且高水平IL-6可能是造成NTIS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