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通过测定促炎和抗炎两方面的代表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6和IL-10,判断小儿肺炎相关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水平及其在病程中的变化.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入PICU的62例肺炎患儿分为肺炎组(n=31)、脓毒症组(n=20)、严重脓毒症组(n=11),分别测定人PICU第1天和第4天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小儿死亡危险评分Ⅲ及病死率显著高于肺炎组和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在入PICU第1天的血清IL-6水平依次递增,分别为(55.68±61.41) pg/ml、(57.46±96.56) pg/ml及(114.86±206.37) pg/ml,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10水平则依次递减,分别为(59.50±57.97) pg/ml、(41.27±28.37) pg/ml及(20.05±9.14)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分别为1.51 ±2.42、1.48 ±2.50、14.47±26.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PICU第4天3组患儿血清IL-6、IL-10及IL-6/IL-10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10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儿童肺炎相关脓毒症的严重程度,IL-6/IL-10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王莉  蔡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79-1083
目的 探讨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第1天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RPR)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U中18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n=151)和死亡组(n=3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PR对死亡的预测效果。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儿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28 d生存率。结果 死亡组RDW、降钙素原、RPR高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PLT、白蛋白低于存活组(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白蛋白、高降钙素原、高RPR为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分析显示,RPR值对脓毒症患儿预后有预测价值(P < 0.05),曲线下面积为0.937,最佳截断值为0.062,灵敏度为94.29%,特异度为77.48%。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曲线显示,高RPR组28 d生存率低于低RPR组(P < 0.05)。结论 入住PICU第1天RPR值与脓毒症患儿预后密切相关,对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的低蛋白血症与其病情危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住院治疗的119例严重脓毒症患儿的资料,依据入住PICU 24 h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重度低蛋白血症组(≤25 g/L),中度低蛋白血症组(~30 g/L),轻度低蛋白血症组(~35 g/L)和正常白蛋白组(35 g/L)。分析不同白蛋白水平与其危重度及预后的变化。结果严重脓毒症患儿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为71.43%。(1)严重脓毒症患儿白蛋白水平越低,器官衰竭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r=-0.457,P=0.000)。(2)单因素分析发现,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儿童死亡危险因素评分(PRISMⅢ)呈显著升高趋势,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ICS)呈下降趋势;机械通气时间、入住P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呈升高趋势。(3)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25 g/L、器官衰竭数目≥3个为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重脓毒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器官衰竭数目及病情危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水平越低,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和PCT在评估严重脓毒症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症患儿125例,将其分为重症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同时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性脓毒症组及非细菌性脓毒症组,并将同期入住该病房的非脓毒症患儿17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儿住院后进行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及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采集血标本动态检测PCT,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 脓毒症组及非脓毒症组PCT平均值分别为(21.31±18.27) ng/ml、(4.35 ±2.63) ng/ml,脓毒症组PCT较非脓毒症组明显增高(t=4.744,P<0.05).脓毒症患儿PCT、CRP及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95%可信区间:0.633 ~0.840)、0.704(95%可信区间:0.610~0.799)、0.666(95%可信区间:0.554~0.778),PCT诊断严重脓毒症时的最佳临界值为10 ng/ml,此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82.6%.细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抗生素治疗第5天,临床症状好转、体温下降时,血清PCT迅速回落,而CRP、WBC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PCT.死亡组PCT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PCT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r=-0.621,P<0.05)、与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呈正相关(r =0.755,P<0.01).结论 PCT是诊断严重脓毒症及细菌性脓毒症价值较高的指标,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PCT变化趋势有助于患儿疴情变化的判断,为临床医师评估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ICU收治的51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CIS、PELOD-2、P-MODS在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存活组488例,死亡组28例。死亡组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86(82,88)分比89(84,92)分],PELOD-2及P-MO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ELOD-2:6.5(4.0,8.0)分比0(0,2.0)分,P-MODS:3(2,6)分比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59.500、14.228、4.68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IS、PELOD-2、P-MODS 3种评分评估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61、0.916、0.761(Z=6.127、14.228、4.688,均P<0.05)。结论PCIS、PELOD-2、P-MODS均可较好地预测PICU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尤以PELOD-2评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在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以患儿入住PICU为研究起点(0 h),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 h后再次测定其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6 h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2组患儿的病死率;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 h乳酸清除率;以入院时乳酸水平(<2.0 mmol·L-1、2.0~3.9 mmol·L-1、≥4.0 mmol·L-1)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病死率、PCIS。结果高乳酸清除率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χ2=41.01,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9.23,Pa<0.01);不同乳酸水平组间病死率和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6,P<0.01;F=58.660,P<0.01)。结论早期检测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可有效判断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入住PICU 6 h内血清CRP及PCT水平在脓毒症血流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患儿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30名明确诊断SIRS患儿,脓毒症血流感染及脓毒症其他部位感染患儿各15名,收集入住6 h内的血清CRP、PCT及D-二聚体含量资料,进行差异性比较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血流感染组患儿的血清CRP及PCT水平较脓毒症其他部位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PCT水平较CRP水平在诊断与鉴别脓毒症血流感染与其他部位感染性疾病方面有明显优势,PCT10 ng/mL时诊断脓毒症血流感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阳性预测值:77%)。结论:入院6 h内的血清PCT水平较CRP水平在早期鉴别入住PICU脓毒症血流感染与其他部位感染患儿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当血清PCT水平>10 ng/mL时,脓毒症血流感染的诊断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U中无基础疾病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PICU收治的110例无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根据PICU入住28天时的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110例无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中,男74例、女36例,中位年龄0.42岁。肺部感染为主要感染源。总病死率为14.55%。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2.94%、27.27%、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间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器官功能障碍(MODS)数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6 h内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8天预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与死亡患儿比较,PCT、乳酸(Lac)、APTT、INR、MODS数目、PCIS、P-MODS、6 h内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住PICU时间、住院时间、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IS评分高、住院时间长,患儿28天预后好;而机械通气时间长,28天预后差(P0.05)。结论 PICU内无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PCT、WBC、Cr、APTT、INR、MODS数目、PCIS、P-MODS、6 h内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PCIS、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痰肝素结合蛋白(HBP)对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的134例脓毒症患儿, 其中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63例, 根据是否出现ARDS及其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非ARDS组、脓毒症并轻度ARDS组和脓毒症并中重度ARDS组;所有脓毒症患儿入院时采集痰液并检测HBP, 入院72 h内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63例患儿留取肺泡灌洗液并检测HB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 收集72 h内血生化、肺部影像学、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等资料。结果 (1)63例患儿中, 脓毒症非ARDS组患儿29例, 脓毒症并轻度ARDS组患儿18例, 脓毒症并中重度ARDS组患儿16例, 3组患儿入院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原发感染灶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感染灶为呼吸系统感染患儿36例, 痰HBP水平为(42.1±9.8) ng/mL, 其他系统感染患儿27例, 痰HBP水平为(37.8±10.8) ng/mL,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 P...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发病情况单中心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儿童医院PICU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小儿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对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PICU的所有危重患儿进行筛选(小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诊断采用2002年初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儿科脓毒症联席会议确定的定义)。入选患儿填写调查表直至出院。纳入患儿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出院后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危重患儿545例,脓毒症143例,严重脓毒症104例,现患率分别为26.2%和19.1%;住院病死率分别为0.7%、21.2%;90d病死率分别为1.4%、30.8%。3岁以下的婴幼儿病例占72.5%。肺炎为最主要的原发病,占47%。呼吸功能障碍(73.1%)为严重脓毒症患儿最常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存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住PICU时间明显长于病死者,人均PICU费用及日均费用均高于危重患儿。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呼吸功能障碍及低白蛋白血症是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是PICU中常见病,病死率高,住院费用消耗大;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在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方法 ,选取PICU住院的SIRS患儿67例,按有无感染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PCT、D-D、CRP、WBC,并进行小儿危重评分(PCIS)。将有差异指标与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28 d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预测28 d生存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中血清PCT和D-D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PCIS低于非脓毒症组(均PPPPOR值分别为1.684,1.003,均P结论 SIRS患儿血清PCT有助于早期识别脓毒症和非脓毒症;血清PCT和D-D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可能是预测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50 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比例,同时在入院24 h内对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按PCIS 评分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及非危重组;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Th17 细胞在各组的差异及其与PCIS 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病情危重程度的增加,肺泡灌洗液中Th17 细胞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0.853,PP结论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中Th17细胞水平的增加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T 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脓毒症患儿42 例,随机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2 例)和常规治疗+CBP 治疗 (CBP 组,20 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 动态测定外周血调节性T 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CBP 组患儿PICU 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 比值及PCIS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结论 CBP 治疗可以提高严重脓毒症患儿受抑制的免疫功能,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患儿低蛋白血症与CRP及PCT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低蛋白血症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为脓毒症患儿73例,其中严重脓毒症22例,并收集非脓毒症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白蛋白水平,并根据白蛋白水平将73例脓毒症患儿分为3个亚组:轻度低蛋白血症组、重度低蛋白血症组和白蛋白正常组,比较3个亚组CRP、PCT、WBC的变化,并对3个炎症指标与白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非严重脓毒症组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严重脓毒症组白蛋白水平较非严重脓毒症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脓毒症患儿中,轻、重度低蛋白血症组 CRP、PCT及WBC均高于白蛋白正常组(分别P<0.05,P<0.01),而重度低蛋白组明显高于轻度低蛋白血症组(P<0.05)。重度低蛋白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白蛋白正常组增高(P<0.05),且血清白蛋白水平与CRP、PCT、WBC呈负相关。结论:脓毒症患儿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随病情的加重而进一步降低,白蛋白水平越低,预后越差。反应脓毒症的炎症指标CRP、PCT、WBC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1):870-87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MDR-KP)脓毒症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防止和减少MDRKP脓毒症的发生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 年3 月至2014 年2 月41 例MDR-KP 脓毒症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53 例非MDR-KP 脓毒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脓毒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 病例组感染前PICU 住院天数、感染前机械通气天数、机械通气总天数及感染前抗生素使用天数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PP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止MDR-KP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424 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该研究,其中存活390 例,死亡34 例。收集患儿PCIS 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IS 评分系统对并发症和结局的分辨力。结果 存活组患儿PCIS 评分明显高于死亡组患儿(P结论 PCIS 对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但根据现有评分体系不能充分反映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动态变化与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变化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住院患儿132例为重症肺炎组,按照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患儿的危重程度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患儿例数在入院时分别为41例、59例及32例,治疗1周后则分别为78例、35例及19例;另选取同时期142例行健康体检合格的婴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血清25(OH)D、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入院时血清25(OH)D水平,根据治疗1周后25(OH)D的变化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维生素D(VD)升高组(n=81)和VD下降组(n=51)。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不同危重程度组(P < 0.05);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非危重组25(OH)D水平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P < 0.01),危重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极危重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各亚组间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极危重组和危重组PC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治疗1周后VD升高组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要低于VD下降组;VD升高组出院结局好于VD下降组(P < 0.01)。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PCT、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97、-0.404,P < 0.01)。结论 VD水平变化与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程度变化相关,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补充VD可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