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生支架脱载或嵌顿、导丝断裂是非常少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操作技术或病变程度如闭塞病变、扭曲病变、钙化病变以及分叉病变。本例患者由于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病变,在开通血管后分别由远至右冠脉开口植入3枚支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1],而分叉病变又分为真性分叉病变及非真性分叉病变,真性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ain vessel,MV)和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DES)治疗分叉病变仍是比较公认的方法,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处理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时,边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方法 105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放置单导丝于边支内;B组(52例)放置双导丝于边支内。2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植入技术,在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张、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闭塞的发生率、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情况。结果 A组7例(13.2%)发生边支闭塞,B组0例发生边支闭塞,P<0.05;边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37.7%(20例),B组11.6%(6例),P<0.05;完成交换导丝的时间,A组(26.4±13.6)min,B组(14.2±10.6)min,P<0.05。A组中有22例(41.5%)边支植入支架,B组有5例(9.6%)边支植入支架,P<0.05。结论在真分叉病变中,双保护导丝较传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在完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后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边支支架的植入,降低了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4.
导引针是冠脉介入术中必用的器材,普通的导引针为单腔,一次只能送入1根导引钢丝,但对于冠脉开口病变、分叉病变等需要双导丝保护分支血管,而且对于扭曲病变、严重狭窄病变、闭塞病变等,支架常无法通过病变,需要双导丝做滑道使支架通过病变。对于术中需要用双导丝时,单腔导引针需要在两根导丝间来回调换,操作不方便,耽误时间。为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特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实用新型双腔冠脉介入导引针,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再狭窄率[1].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始终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难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支架植入的即刻成功率也明显提高[2],但分支血管开口的再狭窄率仍然较高,考虑主要原因为分支开口未得到支架及药物的完全覆盖[3].经典的Crush技术能够保证有效的覆盖分支开口,但是由于最终球囊对吻成功率低,故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仍较高[4],改良的Y型支架植入技术能够保证分支开口得到有效的覆盖,降低了分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本研究旨在通过与经典Crush技术比较来评价改良Y型支架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的冠状动脉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形术中冠状动脉破裂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所有介入治疗前的靶病变行定性和定量造影分析,并选择在发生冠状动脉破裂前最近一次的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5个心脏介入中心总共1 506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破裂15例(1.0%),其中6例与操作导丝相关,1例与单纯球囊扩张相关,8例与支架植入相关。6例与导丝相关的破裂均由亲水涂层或中等硬度导丝所致,靶病变包括3例闭塞、4例偏心和3例分叉病变。与球囊或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破裂包括6例偏心、6例中等至严重钙化病变。有血管内超声分析的5例,其病变偏心率均小于0.4,钙化弓在42~109度。除了单纯球囊破裂病例,在所有支架植入导致的破裂,球囊/管腔比值均超过1.3。所有与导丝相关冠状动脉破裂属于EllisⅡ级,与球囊或支架相关的2例属Ⅱ级,7例属Ⅲ级。结论:导丝相关的冠状动脉破裂常发生在采用亲水涂层或中等硬度导丝对偏心、分叉或闭塞病变进行操作;球囊或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破裂经常与球囊尺寸过大或压力过大有关,常发生在偏心和伴钙化的病变处。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指位于血管分叉部位、狭窄程度≥50%的病变,可同时或单独累及主支和重要分支血管。分叉病变最大的特点是在处理主支血管病变时,由于斑块再分布、支架嵴移行等原因易导致邻近分支血管受累。在制定分叉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策略时,首先应对分支血管的重要性及受累甚至闭塞的可能性进行预判。重要分支一般指直径大于2.5mm且为较大范围心肌的供血血管,也指供应重要区域的细小血管(如供应窦房结、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的分支血管)、重要侧支血管的供血血管、心肌梗死后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的供血血管等,因而重要分支可定义为必须保持通畅的分支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联合1.25 mm的快速交换型(monorail)球囊和1.5整体交换型(over the wire,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的应用.方法:20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在行逆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前,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经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血管,首先使用1.5 mm的OTW球囊供血血管内行超选择造影,以便了解侧支循环血管的走行,指引导丝成功逆行通过侧支血管,然后采用1.25 mm的monorail球囊全程顺序低压力(3~5 atm)扩张侧支循环血管.从而减少侧支血管对导丝前行的阻力,为1.5 mmOTW球囊或微导管通过创造条件,同时也为逆行扩张闭塞病变做准备.结果:所有1.25 mm的monorail球囊均成功扩张侧支血管,1.5 mm OTW球囊均逆行到达靶血管远端并完成靶病变的初次扩张,随后完成支架置入,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结合目前现有的医疗器械,联合使用1.25 mm的monorail球囊和1.5 mm 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CTO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导致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病变血管极其狭窄、扭曲,导丝、球囊或支架不能通过狭窄病变处。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和导丝能提供良好的支撑力,能把手术失败减少到最低程度。Carison等报道双导丝技术可以提供足够的硬度,使得球囊和支架容易通过病变,能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本文旨在对这一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12.
"1:1"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Book Reviews: 1     
Thomas N. Ward  MD 《Headache》2005,45(7):969-969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