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试验组按1∶1比例输注。检测患者入院后1、2、3d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统计入院3dPRBC的总量、休克纠正率、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第3天PT、INR、FIB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dPRBC用量少于对照组[(18.5±6.3)Uvs.(25.9±7.8)U];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5.9±4.3)dvs.(10.5±7.6)d];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85.0%vs.44.4%);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0.0%vs.27.8%)(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改善严重多发伤合并ACT患者的凝血指标,可减少ICU期间输注红细胞的总量,提高休克纠正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而言,不同复苏方案对于创伤性凝血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复苏方案的不同分为传统复苏组与损伤控制复苏组,两组各分配患者50例,传统复苏组采用常规复苏方案,损伤控制复苏组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损伤控制复苏组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mautic coagulopathy,ATC)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ATC患者124例分为三组,其中两组为DCR组,分别以3∶1、1∶1比例的红悬液(PRBC)和冰冻血浆(FFP)为主要复苏液体,另一组为对照组,以PRBC为主要复苏液体,比较三组4d内PRBC用量、预后指标及凝血指标。结果:采用DCR救治ATC患者疗效良好,PRBC用量少,凝血功能恢复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1∶1组各项指标及预后优于3∶1组。结论:采用DCR能够快速改善ATC凝血指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推荐复苏液比例为1∶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悬浮红细胞(SRBC)与冰冻血浆(FFP)等比例输注在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多发伤并发TIC患者的纳入研究对象,根据SRBC与FFP输注比例不同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SRBC∶FFP为1∶1,对照组SRBC∶FFP为2∶1。比较两组总输血量、血容量恢复时间、ICU停留时间、休克纠正率,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预后情况[序贯器官衰竭评估量表(SOFA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血容量恢复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两组APTT、PT、Fib、组MAP、CVP、CO、CI较输血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INR较输血前减小,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观察组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5.13%vs.10.26%)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RBC与FFP等比例输注治疗多发伤并发TIC具有较高安全性,能恢复患者凝血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总输血量,缩短ICU停留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何青松  唐婕  徐路  陈坚  贾晓燕 《西部医学》2022,34(12):1797-1801
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于2018年7月~2021年7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4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干预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6例。对照组采取积极的液体复苏联合损伤控制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乳酸(LA)水平、剩余碱(BE)。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由于严重多发伤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其余患者作为存活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天数。通过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且行Log-rank检验,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PT、APTT、L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B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206例患者中共死亡4人,平均生存时间为(40.16±5.23)d;对照组患者死亡8人,平均生存时间为(30.26±2.06)d,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77,P<0.05)。不同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受伤到就诊的时间、补液量、输血量、是否休克的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SS、受伤到就诊的时间、是否休克、补液量、输血量为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损伤性控制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对患者内环境的干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效果。方法对12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过液体复苏,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25例中抢救成功101例,成功率80.8%,死亡24例,病死率19.2%。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复苏治疗的同时,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减少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作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过程短暂,是产科引起大出血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治疗常需要输血,以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和细胞成分。但输新鲜血治疗或预防凝血和止血障碍是不合理的。进行成分输血,尤其是输入高浓度、高纯度的血液成分制品,以补充在产科DIC损耗的血液成分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治疗手段。现将在产科DIC过程中输注成分输血的种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赵普威 《甘肃医药》2020,(8):695-697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度颅脑损伤(STBI)伴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90例STBI伴多发伤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全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复苏后MAP、CVP较治疗前升高,HR、全血乳酸水平较复苏前降低,且观察组MAP、CVP高于对照组,HR、全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d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提高STBI伴多发伤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以来救治的21例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严重多发伤病例资料.结果:治愈16例(71.4%),死亡2例(9.5%),3例因合并重度颅脑损伤,经复苏后转上级医院治愈.1例死于严重胸腹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入院1小时内死亡),1例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通过有计划实施损伤控制手术,其手术风险、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尤其在基层医院,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交通业的发展,全球多发伤导致的人员伤亡逐渐增多。多发伤患者常存在血管损伤、血液灌注不足和休克,并常合并创伤性凝血病。严重多发伤并发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无法控制性出血"是外科学关注的焦点。血栓弹力图(TEG)的临床应用对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靶向输血、节约血液资源、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意义。TEG诊断出血和血栓形成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常规凝血检测高,全面理解并应用TEG将有助于降低多发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张克俊 《中原医刊》2011,(2):112-1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成分输血抢救的13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祛除病因,成分输血等治疗,阴道等出血明显减少,休克症状改善。治愈11例,死亡2例,治愈率84.6%;围生儿死亡2例,其中新生儿死亡1例,宫内死胎1例。结论产科DIC救治应早诊断、早治疗,应根据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制定正确的成分输血方案;早期成分输血有助于祛除病因、赢得抢救时间,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合并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后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99例合并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积极性液体复苏,观察组50例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T、TT、APTT、D-二聚体、MAP水平及血压波幅均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更为有效地纠正合并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休克状况,改善凝血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郑由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57-15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急救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救治的79例多发伤病例资料。结果79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2例(65.8%),致残16例(20.3%),死亡11例(13.9%)。5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4例死于严重胸腹部损伤,2例死于MODS等严重并发症。应用损伤控制抢救25例,21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结论把握救治时间,早期采取积极急救处理,合理运用损伤控制理论,抢救或术后积极进行并发症的防治,可降低其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向庆勇  黎明  文家智 《西部医学》2019,31(6):894-899
【摘要】 目的 探讨限制性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146例中重型颅脑损伤伴发多发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积极组与限制组各73例,积极组给予积极性液体复苏,限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情况,并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剩余碱(BE)及乳酸(LA)水平,同时评估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积极组患者的平均液体输入量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P<005);积极组患者的胶体使用量及早期复苏时间均高于限制组患者,但两组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限制组患者的血清APTT、TT、PT、D D水平及BE及LA水平均明显低于积极组患者(P<005)。治疗后,积极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与进展后手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P<005),且积极组患者入院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限制组患者(P<005)。限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3836%)明显高于积极组患者(6438%)(P<005)。积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55%)及死亡率(1233%)均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959%和548%)(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复苏液使用量,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休克期组织脏器的灌注及氧供,减少颅内再出血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综合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多发伤更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伤通常由于致伤因素复杂、生理内环境紊乱严重、免疫功能明显抑制以及早期各种手术干预,病人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如何在创伤早期综合复苏过程中既能有效控制原发损伤,又能积极预防继发性损伤是急诊创伤外科医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多发伤一期治疗、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与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ES)理念应用于多发伤的综合治疗,是近年来提高严重多发伤病人抢救成功率的有效尝试之一。 1 多发伤一期治疗 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大干16分者,属于中、重度创伤,病人大多有生命体征不稳表现,或只有经过积极抗休克治疗后才能趋向稳定,而且该类病人经常表现为有一处或一处以上的创伤危及生命。针对这类病  相似文献   

16.
贾红伟  孙天胜 《医学综述》2009,15(9):1353-1355
"伤害控制骨科学"的理念源于伤害控制外科发展而来并且成功应用到四肢骨折的治疗上。伤害控制骨科学是一种稳定骨科损伤以使患者全身生理状态提高的方法。它的目的是避免由于"二次打击"造成患者病情恶化并且延迟确定性骨折修复直到患者全身情况达最佳状态。近来这个理念扩展到脊柱损伤合并严重损伤的患者中。本文综述了脊柱损伤多发伤手术时机、"伤害控制骨科学"应用的适应证、二次手术时机和微创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提高临床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选取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应用DCS方法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DCS组,以传统方式抢救的病情严重程度一致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体温恢复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6例(96.7%)治愈出院,其中DCS组死亡1例(3.3%),对照组死亡3例(10%);DCS组发生并发症6例(5%),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5例(50.0%)。DCS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DCS组体温恢复时间、休克纠正时间、PT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 DCS理念应用于急诊外科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是可行的,能有效减少病死率及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19.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军 《医学争鸣》2009,(21):2434-2434
0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常见,发病急,病情复杂,而输血在DIC的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DIC治疗中的输血方式仍值得研究.为此,2007-03/2009-03我们在滦县人民医院产科采用成分输血治疗了25例DIC患者,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创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约6000万人死于创伤,其中20%死于无法控制的出血。创伤患者入院后约1/4发展为创伤性凝血病,其病死率增高3~4倍。因此预防和纠正凝血病,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管理的核心。损伤控制性复苏(DCR),包括允许低血压的技术策略、止血复苏和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已被广泛采用成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首选方法。本文着眼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诊断的重要性,结合欧洲指南论述其目前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