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各相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NEC好发于胎龄〈34周者,以非母乳喂养者居多,发病时间大多在2周内。胎龄≥34周的NEC患儿存活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的NEC患儿,尤其见于24h内开始喂养、出生后予以人工喂养和非极低出生体重的NEC患儿。结论 胎龄是影响NE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适当延迟小胎龄儿喂乳时间、应用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龄34周的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胎龄34周的Bell分期≥Ⅱ期的NEC早产儿,以同期NICU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样本量对照组与NEC组2∶1。截取母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生后窒息、家族过敏史、母乳喂养、胎粪吸入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输血和口服益生菌等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 NEC组纳入66例(Ⅱ期50例, Ⅲ期16例),非NEC组132例早产儿进入本文分析。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出生地点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EC病例在1月份发病最多(9例),8月份最少(2例)。66例NEC患儿发病在生后2~27 d,平均为15.5 d。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母孕期ICP(OR=2.38,95%CI:1.74~5.49)、输血(OR=3.33,95%CI:1.76~5.78)、新生儿窒息(OR=2.49,95%CI:1.69~4.95)和败血症(OR=4.05,95%CI:2.01~6.87)可增加NEC的发病风险,口服益生菌为NEC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1,95%CI:0.48~0.94)。结论母孕期ICP、新生儿窒息、败血症和输血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NEC的患病风险,口服益生菌为NEC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院高危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并存活至出院的高危早产儿(出生体重<1500 g或出生胎龄<33周)及其母亲的住院资料。根据"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儿第10百分位以下定义为宫内生长受限(IUGR)早产儿,出院体重位于校正胎龄儿第10百分位以下定义为EUGR早产儿。并根据此表计算出生体重的Z值(Z1)、出院体重的Z值(Z2),比较Z值的变化。比较EUGR组及非EUGR组围产期及出生后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UGR的高危因素。结果共194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IUGR发生率为29.9%(58/194),EUGR发生率为51.5%(100/194)。出院时Z2(-1.27±0.83)较出生时Z1(-0.83±0.78)显著下降(P<0.001)。IUGR早产儿发生EUGR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早产儿(93.1%比33.8%,P<0.001),但Z值下降幅度却小于非IUGR早产儿[(-0.31±0.58)比(-0.50±0.53),P=0.039]。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早产儿发生EUGR的高危因素为出生体重<1500 g、IUGR、住院天数超过6周及CRP升高。结论 EUGR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小胎龄早产儿的重要并发症,针对相关的围产因素进行积极的营养管理,有可能减少其发生率,改善早产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 探讨hs-PDA早产儿的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胎龄<30周且诊断为hs-PDA的早产儿病例资料, 手术治疗的hs-PDA患儿为手术组, 按1∶2的比例随机匹配同胎龄、同性别未手术治疗的hs-PDA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孕母孕期、早产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 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诊断hs-PDA早产儿182例, 其中手术组10例, PDA结扎手术日龄为30.5(22.7, 37.0) d, 术前有创通气时间中位数为9.7(17.5, 27.2) d。与对照组(20例)比较, 手术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891.5±118.0) g比(1 054.4±230.2) g, t=2.091], 动脉导管直径更宽[3.2(2....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及其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危险因素,为合理防治R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5月,我院NICU住院的胎龄≤36周、出生体重≤2500 g行ROP筛查的1675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早产儿的性别、胎数、孕周、出生体重、用氧情况、患全身疾病情况及孕母情况.同时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和判定早产儿RO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675例早产儿中,发生ROP 195例,ROP患病率为11.6%.195例ROP患儿中,达到阈值前病变Ⅰ型或阈值病变者35例,占筛查早产儿的2.1%.ROP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氧疗时间越长,ROP患病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低出生体重、小胎龄、窒息、呼吸暂停、氧疗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0.957、1.052、1.186、5.314、1.881).结论 低出生体重、小胎龄、窒息、呼吸暂停、氧疗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建议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所有早产儿均进行ROP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母乳喂养对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的重要性。方法 639例出生胎龄28~(+3)~36~(+6)周的早产儿中单纯母乳喂养组(亲乳母乳喂养,未添加强化剂)237例,以及单纯配方奶(液态早产奶)喂养组402例。比较喂养方式对体重增长,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出生胎龄28~30周早产儿日体重增长较快,喂养不耐受、NEC患病率较低,碱性磷酸酶较高,白蛋白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ROP、BPD、院内感染患病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1~33周的早产儿母乳喂养组较配方奶组日体重增长快,喂养不耐受率低,住院时间短,碱性磷酸酶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EC、贫血、ROP、BPD、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白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胎龄34~36周早产儿不同喂养方式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对出生胎龄28~33周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率的降低,住院时间的缩短以及NEC发生率的减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2月我院出生的1 356例体重2500 g以下或胎龄小于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为ROP组(n=208)和非ROP组(n=1148),分析全部早产儿自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筛查眼底改变情况.结果 1356例早产儿中,208例发生ROP,发病率为15.34%,其中,严重病变36例(2.65%).与非ROP组相比,ROP组患儿在出生体重[(1 528 ±243)g vs(1 960±187)g]、胎龄[(30.92±0.72)周vs (32.87±1.28)周]、吸氧>8d(123例vs 865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8例vs 216例)、败血症(42例vs 154例)、宫内窘迫(63例vs 511例)、贫血(64例vs 237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胎龄、吸氧>8d、败血症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同时,不同出生体重、不同胎龄患儿ROP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生体重及胎龄越低,ROP发病率越高,病变程度越严重.婴儿出生的成熟度越低,ROP尤其是严重ROP发病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在心脏外科进行手术干预的49例PDA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27例, 女22例;均为胎龄<28周的早产儿, 平均出生胎龄为26+5周, 胎龄范围为24+5~27+6周;多胎妊娠占38.8%(19/49);出生体重为(930±148) g;术前超声评估PDA直径为(4.0±0.8) mm;术前约有1.6次药物治疗疗程。观察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的早期预后、住院期间病死率、手术相关并发症, 比较术前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脱离氧疗的时间等, 总结PDA结扎术治疗超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的手术时间为(52±16) min, 手术时平均日龄为42.4 d, 手术时平均体重为1.68 kg, 术前PDA直径的中位数为3.8 mm, 出院时平均纠正年龄为42+6周, 出院时平均体重为3.47 kg。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所有患儿术后无残瘘, 均达到即刻闭合。2例患...  相似文献   

9.
早产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infant,SGA)是造成围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围产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国内报道其发病因素及并发某些疾病的文章不多。本研究旨在对照分析早产SGA的围产期因素和新生儿期发病情况。对象与方法一、对象2001-2002年在我院住院、胎龄为28-36周的SGA99例,其中男49例、女50例;随机抽样同期早产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213例作对照组,其中男116例,女97例。二、方法SGA诊断标准依据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百分位值[1]。对照分析早产儿SGA的围产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的营养状况和影响其生长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10所医院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组间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结果入选对象1000例,收集合格调查表974份.中位胎龄32.6周,中位出生体重1732.2 g.开始喂养时间为2(1,3)d.早产配方奶喂养占77.0%,母乳+早产配方奶喂养占13.6%.肠外营养应用氨基酸占87.3%,开始使用时间为2.5(2,3)d;平均使用时间为11(6,17)d;应用脂肪乳剂占56.9%,开始使用时间为3(2,5)d;平均使用时间为12(7,18)d.住院期间总热卡达120 kcal/(kg·d)者占74.1%,达标日龄平均为(16.3±9.4)d;口服热卡达100 kcal/(kg·d)者占84.1%,达标日龄平均为(17.0±9.4)d.早产儿平均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为出生体重的7.54%±4.7%,恢复体重日龄(10.92±5.10)d,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13.4±6.0)g/(kg·d).对696例单胎早产儿在出院时以相应胎龄的百分位数进行评价,分别有60.0%、58.9%、29.5%的早产儿其体重、身高和头围低于第10百分位,较出生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出生体重小于第10百分位、开始喂养时间晚和体重增长速度慢是导致早产儿生后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改善我国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及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的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认研究对象。将出生体重≤2 000 g或胎龄≤34周的患儿进行ROP筛查,将发生ROP患儿作为ROP组;选取与ROP组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早产儿作为ROP对照组。将未发生ROP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3+6周和~36+6周3个胎龄组。所有入选早产儿生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进行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PEDF的水平。采用SPSS 13.0中混合线性模型 重复数据测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入选的早产儿共170例,其中6例在生后14 d内自动出院失访而排除,11例发生ROP。未发生ROP的153例早产儿中,<32周54例,~33+6周48例,~36+6周51例。各胎龄组血清VEGF水平随日龄的增长而下降(r=-0.16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10;第21天,P=0.000),而自21 d起基本保持稳定;血清PEDF水平在生后14 d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13),14 d后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8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天,P=0.008;第28天,P=0.001;第35天,P=0.000)。胎龄对VEGF和PEDF水平的影响较出生体重显著,胎龄越小,生后血清VEGF和PEDF水平越高,在出生体重的协同作用下,胎龄与VEGF和PEDF水平均呈负相关(r=-0.162,P=0.027;r=-0.165,P=0.024)。早产儿生后PEDF/VEGF比值恒定,且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37,P=0.000)。ROP组血清VEGF(P=0.000)水平在生后21 d均较ROP对照组低,且随日龄的增长反有上升; 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体现上升趋势;PEDF/VEGF比值在生后第7天显著升高(P=0.036),生后35 d内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下降(r=-0.449,P=0.047)。结论 发生ROP的早产儿血清VEGF、PEDF水平以及PEDF/VEGF比值在生后1~3周可有变化趋势的改变,提示若早产儿生后血清VEGF水平较同胎龄者低,且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升高,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升高,PEDF/VEGF比值在第7天显著升高,在生后28 d内随着日龄的增长反有下降,可能预示着ROP的发生。这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早地预测ROP的发生,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轻R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病例资料,选择生后24 h内入院、住院时间>48 h、除外产前细菌感染史的病例,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将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等13项因素视为可疑危险因素,应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88例早产儿,感染组259例,非感染组3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开奶日龄>5天、机械通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置管、住院时间>2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8项因素与医院感染相关;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1.731,95%CI 1.054~2.875)、出生体重<1500 g(OR=1.843,95%CI1.052~3.286)及住院时间大于2周(OR=6.445,95%CI 3.883~10.694)为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医院感染;预防早产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为加强产前保健,从根本上减少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儿在校正胎龄6月龄时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门诊随访早产儿校正胎龄6月龄时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早产儿124例,其中男70例、女54例,出生胎龄中位数33.7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 910±539)g。校正6月龄时38例发生贫血,贫血发生率为30.6%。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的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校正6月龄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贫血组的母乳喂养率较高为65.8%。在不同出生胎龄和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中,母乳喂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在校正胎龄6月龄时的贫血发生与母乳喂养有关,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率和临床高危因素,探讨预防小早产儿视网膜病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1日—2008年7月31日期间,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07例出生体质量≤1500g早产儿ROP筛查的结果,以发病组为观察组,非ROP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为33.64%,Ⅰ期11例,Ⅱ期13例,Ⅲ期12例,检出时间为(245.36±12.85)d。妊娠并发症胎盘早剥和严重的早产儿并发症,增加了ROP的发病率;ROP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成反比,双胎及多胎妊娠不影响ROP的发生;对ROP的病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质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吸氧时间、血氧分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机械通气、呼吸暂停与ROP有关(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呼吸暂停、血氧分压和出生体质量是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呼吸暂停、血氧分压和出生体质量是ROP的高危因素,避免血氧波动有助于降低R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国内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探讨影响其发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因素,为早期预防BPD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回顾性收集国内10家NICU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收治的胎龄<37周且存活≥28 d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出生后28 d是否用氧(>21%)分为BPD组和非BPD组。生后28 d未用氧为非BPD组;生后持续用氧≥28 d为BPD组。计算各个胎龄BPD发病率;从数字表中随机选取360例非BPD早产儿做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对两组患儿生后10d内的总液体量、热卡摄入以及体重下降的百分比进行了组间比较。同时根据出生时胎龄在生后不同日龄进行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即如胎龄<32周,在校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进行评估;如胎龄≥32周,在生后56 d或出院时评估:①轻度:未用氧;②中度:FiO2< 30%;(③重度:FiO2≥30%或需机械通气。比较轻度BPD和中重度BPD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计量或计数资料描述,计量资料采取非参数检验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向前引入法找出BPD发病及其病情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0家医院胎龄<37周早产儿共12 351例,其中符合BPD诊断的156例,BPD发生率为1.26%。其中GA≤28、28~、30~、32~、34~、<37周BPD发生率分别为19.3%、13.11%、5.62%、0.95%和0.09%,BPD发生率随胎龄增加明显降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低于1.5 kg、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贫血、肺透明膜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机械通气、呼吸机持续时间≥7d及PaO2/FiO2< 300这8个因素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高危因素。BPD组与非BPD组患儿生后5d内液体量摄入组间比较无差异,而BPD组患儿生后10d内热卡摄入以及生后前3d内体重下降的百分比明显减少(P<0.01)。 156例BPD中,20份因资料丢失过多剔除,剩余136例病例中轻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1例,中重度65例。住院天数、用氧时间及氧浓度大于0.3持续时间、院内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羊水污染、生后是否使用CPAP、呼吸机持续时间≥7 d、生后第一次血气CO2共9个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院内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呼吸机持续时间≥7 d这三个因素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高危因素。结论国内10家医院早产儿BPD发生率为1.26%,发病率随胎龄增加而明显降低。极低生体重、动脉导管未闭、贫血、肺透明膜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机械通气、PaO2/FiO2< 300等是其高危因素,BPD组生后10 d内热卡摄入明显低于非BPD组。预防院内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减少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可降低BPD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和足月儿脑性瘫痪(CP)的临床特征,确定脑损伤的病因与时间,为病因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7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住院的267例CP患儿的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头颅CT和MRI表现。早产儿组102例。28周≤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000~4000g,平均2228.82g。足月儿组165例。37周≤胎龄<42周;出生体质量2100~4600g,平均3250.18g。计量资料采用频数分布及中位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分布、百分构成比及χ2检验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早产儿组痉挛型双瘫高于足月儿组(χ2=7.93P<0.01),足月儿组偏瘫型(χ2=8.17P<0.01)和共济失调型(χ2=4.21P<0.05)高于早产儿组。高危因素主要顺位依次为窒息、低出生体质量、黄疸、颅内出血和双胎。早产儿组并2种以上高危因素,病理性黄疸,双胎,低出生体质量的情况较多;而足月儿组并窒息、颅内出血较多。早产儿组癫高于足月儿组(χ2=10.37P<0.01)。除癫癎外,早产儿和足月儿并发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a>0.05)。头颅影像学方面早产儿组CP集中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足月儿CP影像学异常分布范围较广。结论早产儿和足月儿在CP类型构成、高危因素、并发症和头颅影像学方面均有差异。对早产儿早期随访、早期干预,有利于C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院内营养状况以及出生后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全国15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时间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包括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及诊断和治疗,并对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肠内外营养、体质量增长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EUGR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572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0.6±2.0)周,出生体质量(1 255.7±164.8)g;开始肠道喂养的时间为(68.2±85.4)h,口服能量达到100 kcal/(kg·d)(1cal=418.68J)的日龄为(29.9±14.1)d;住院期间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后其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1.8±5.5)g/(kg·d)。住院时间(42.2±20.8)d,出院时校正胎龄(36.6±2.7)周。出生时,出生体质量小于第十百分位(P1 0)者占5 2.6%、P3者占29.0%;出院时,体质量P1 0占80.9%,P3占63.6%,较出生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状况指标、体质量增长指标、出院时指标等在各医院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小、出生体质量P1 0、口服能量达标日龄长、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慢均为出院时存在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我国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院内营养状况地区差异显著,大力推广早期积极规范的早产儿营养支持策略是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早产儿出生早期凝血功能与胎龄的关系,为早产儿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记录451例单胎早产儿围生期高危因素(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自发性早产)及出生后基本情况(日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Apgar评分),于出生后2 h内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根据早产儿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109例、中期早产儿组111例、晚期早产儿组231例,分析和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自发性早产等围生期高危因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早产儿各凝血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均随胎龄增加呈降低趋势,纤维蛋白原(FIB)则随胎龄增加呈升高趋势;相关分析显示PT、APTT、FDP、DD与胎龄呈负相关(P0.05),FIB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早期凝血功能主要与胎龄有关,早产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处于不断变化、成熟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复查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中心近10年间NEC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方法 调查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出生的1869例早产儿,对确诊NEC的59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引起。NEC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早产儿NEC发生率为3.16%。胎龄小、体重低、胃肠道动力功能差及局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感染仍是NEC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减少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最好办法。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何时恢复喂养需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