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检测儿童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SP)的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同部位SP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诊断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的7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随机选取因SP 所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164 例患儿为对照组。采集IPD 患儿无菌部位(血液、脑脊液等)标本和对照组患儿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SP 行药敏分析。结果 70 例IPD 患儿无菌部位中共分离到82 株侵袭性SP,其中分离自血液49 株(60%),脑脊液19 株(23%)。5 年间侵袭性SP菌株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1);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菌株中青霉素不敏感SP(PNSP)的总检出率(27% vs17%)及各年度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PNSP 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不敏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敏感SP(PSSP)(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SP 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的不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和非侵袭性SP 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9% 和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侵袭性SP 易侵入患儿血液,总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药敏分析结果对于不同类型SP 感染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neumococcal meningitis, PM)的临床特征、转归和分离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160例<15岁的PM住院患儿的临床信息、实验室资料和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160例PM患儿中,男103例,女57例;年龄15 d至15岁,其中3月龄至<3岁109例(68.1%)。脑脊液培养分离SP菌株95例(59.4%),血培养分离SP菌株57例(35.6%)。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脑脊液SP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35/87)、27%(21/78)。55例(34.4%)患儿存在1个或多个化脓性脑膜炎高危因素;113例(70.6%)患儿有1个或多个颅外感染病灶;18例(11.3%)有明确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常见(147例,91.9%),其次是精神萎靡(98例,61.3%)、呕吐(61例,38.1%)等。69例(43.1%)患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43例,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儿童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血清型及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骨科和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血液、脑脊液、骨髓等无菌体液或深部脓液培养确诊的29例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血清型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资料。根据临床疾病诊断标准, 比较败血症和非败血症两组患儿的炎症指标、血清型分布及药物耐药性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29例患儿中男17例、女12例, 就诊年龄14(9, 25)月龄, <1岁10例(34%), 1~<3岁15例(52%), ≥3岁4例(14%)。4至9月发病25例(86%)。败血症组19例(66%), 其中2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非败血症组10例(34%), 其中菌血症7例、局部化脓感染3例(骨髓炎2例、阑尾炎穿孔伴腹膜炎1例)。发热29例(100%), 腹泻、腹痛18例(62%), 咳嗽、流涕10例(34%)。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治愈18例(62%)、好转11例(38%)。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高于非败血症组[25.2(16....  相似文献   

4.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6月55例IP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血液、脑脊液、腹水、纵隔及软组织引流液标本,经实验室培养、分离、鉴定出64株肺炎链球菌(SP),检测其对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55例IPD患儿中男32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39:1.年龄47 d~12岁,其中2岁以下占62%.临床诊断败血症38例(69%);化脓性脑膜炎9例(16%);臀部或颈部脓肿7例(13%);化脓性腹膜炎1例.13例(24%)有基础疾病,以白血病最多见(31%).3例(5%)有外科手术史;3例(5%)合并病毒感染,2例(4%)合并支原体感染.发病以冬春季为主(73%),89%系社区获得性感染.临床治愈40例,好转12例,死亡3例(5%);9例(16%)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各年度侵袭性SP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3,P<0.01);青霉素中介SP和青霉素耐药SP检出率分别为30%和41%;SP对红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4%和88%;多重耐药率达89%.结论 IPD好发于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2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临床疾病以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M)的临床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部分菌株的血清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PM患儿72例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及血清型分型结果,分析PM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儿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个月~9岁;住院天数1~363 d,中位数22.0 d。社区获得性感染71例(98.6%)。有明确基础疾病患儿28例(38.9%),其中前3位为脑脊液鼻漏(6例)、头外伤(4例)和免疫缺陷病(4例)。临床症状以发热为最常见(72例,100.0%),其次为精神萎靡(60例,83.3%)、意识改变(46例,63.9%)、呕吐(45例,62.5%)、抽搐(42例,58.3%)、前囟张力增高(27例,37.5%)及头痛(17例,23.6%)等。神经系统并发症44例(61.1%),以硬膜下积液最多见[29例(40.3%)]。再发细菌性脑膜炎2例,均为反复肺炎链球菌感染。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占比分别为43.1%(31/72例)和56.9%(41/72例)。脑膜炎菌株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74.3%,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7%、95.7%、89.1%;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24例(33.3%)患儿有菌株分型结果,其中19F型8株(33.4%),14型5株,23F型4株,6A型3株,19A型2株,1型和15B型各1株。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13)覆盖率达95.8%(23/24株)。随访72例,其中好转51例,死亡21例(病死率为29.2%),遗留后遗症患儿21例(29.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衰竭和外周血白细胞数<4×10^9/L为PM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本中心儿童PM病例多发生于5岁以下,脑脊液鼻漏、头外伤和免疫缺陷病是儿童PM常见的基础疾病,病程中有呼吸衰竭或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者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ales,CRE)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住院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及感染情况,共获得非重复肠杆菌目细菌菌株1098株。对所分离的66株CRE菌株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和耐药相关基因测序,以研究分子流行情况。结果1098株肠杆菌目细菌中,CRE检出率为6.01%(66/1098)。66株CRE来自66例患儿,其中男37例(56%),女29例(44%);年龄2 d至14岁,其中<1月龄16例(24%),1月龄~28例(42%),12月龄~11例(17%),>36月龄11例(17%)。被检出CRE的患儿主要分布于新生儿科(38例,58%)、儿科重症监护室(17例,26%)等科室;呼吸道标本(48%)、中段尿标本(21%)、血液标本(17%)位于标本检出前3位。CRE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45株,68%)、大肠埃希菌(12株,18%)、阴沟肠杆菌(6株,9%)为主,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及青霉素头孢类高度耐药,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均普遍偏高,仅对阿米卡星(14%)、左旋氧氟沙星(23%)、妥布霉素(33%)等耐药率相对较低。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bla_(NDM)(20株,44%)、bla_(IMP)(10株,22%)及bla_(KPC)(5株,11%)为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bla_(NDM)为主(10株,83%);经测序,bla_(NDM-1)24株,bla_(NDM-5)6株,bla_(IMP-4)5株,bla_(KPC-2)3株,部分基因型尚未明确。结论儿童CRE感染发生率高,且集中于1~12月龄婴儿;CR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偏高,儿童感染CRE菌株的碳青霉烯酶以金属酶为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8):881-88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172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脊液外观浑浊和脓性54例(31.4%);脑脊液培养阳性70例(40.7%),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为主;并发症31例(18.0%),其中脑积水14例(8.1%)。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组与其他病原菌组、不明病原菌组比较,脑脊液外观异常比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计数500×106/L比例、脑脊液糖和蛋白水平、发热持续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并发症和死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脑脊液外观呈浑浊和脓性,尤其脑脊液白细胞数500×106/L时,需重点考虑大肠埃希菌感染可能,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院近5年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脑脊液培养阳性的3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共送检脑脊液培养2 267份,分离出36株细菌,阳性率为1.6%,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75.0%,27/36),最常见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0.0%,18/36),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3.9%,5/36),肺炎链球菌(11.1%,4/56),金黄色匍萄球菌(8.3%,3/36).药敏结果显示95.2% (20/21)的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G耐药,仅33.3%(7/21)的菌株对苯唑西林敏感.患儿病死率为13.9%(5/36).结论 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链球菌是我院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链球菌所致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例肺炎链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为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年龄2个月~9岁9个月,其中5岁以下占75% (9/12),2岁以下41.6%(5/12),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12例患儿均有合并症,9例合并脓毒症(75%),8例合并肺炎(66.7%),其中5例同时合并脓毒症及肺炎.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多明显增高,脑脊液糖下降明显.12例患儿中有11例患儿最终均使用万古霉素联合三、四代头孢或其他抗生素治疗,8例治愈,2例留有严重后遗症,2例死亡.结论 应重视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脑膜炎,对临床怀疑肺炎链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要尽早给予包括万古霉素在内的抗生素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炎链球菌(SP)感染时短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1(SPLUNC1)的宿主防御作用,及白藜芦醇(Res)对SPLUNC1表达的影响,为SP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根据感染复数(MOI)不同将SP感染BEAS-2B细胞分为对照组、MOI20 SP组和MOI50 SP组;根据Res药物浓度不同将Res预处理MOI20 SP感染BEAS-2B细胞分为12.5Res+SP组、25Res+SP组、50Res+SP组(Res终浓度分别为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选出SP、Res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正式实验分为对照组、Res组、SP组和Res+SP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各组SPLUNC1 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随SP感染时间延长,细胞活性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和MOI20 SP组相比,MOI50 SP组细胞活性有下降趋势;与MOI20 SP组相比,25Res+SP组细胞活性增强(P0.05),50Res+SP组细胞活性降低(P0.05)。以MOI20 SP菌悬液和25μmol/L Res进行正式实验。SP组和Res+SP组随感染时间延长,BEAS-2B细胞SPLUNC1m RNA水平表达先增高,后降低(P0.05);与SP组相比,各时间点Res+SP组SPLUNC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仅Res组SPLUNC1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随时间延长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SP感染可以诱导SPLUNC1表达,发挥宿主防御作用,Res可以在感染发生时上调SPLUNC1的表达,以浓度及时间依赖的方式加强细胞保护。  相似文献   

12.
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9月分离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16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患儿均为散发病例,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到1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其中痰培养检出8株、血培养检出5株、气管插管尖端培养检出2株、肺穿刺活检物培养检出1株。1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1例,女性患儿5例;年龄分布在5 d至6岁之间,1岁以下的患儿占69%;科室分布上有10例在PICU/NICU,6例在普通病房;临床表现方面,除1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外,其他15例均存在有肺部感染,其中重症肺炎11例,有8例在治疗过程中行机械通气;基础疾病方面,存在严重先天性心脏病2例,明确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4例,高度怀疑存在免疫缺陷或遗传代谢病3例,气管狭窄1例,川崎病1例,早产儿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严重唇腭裂1例,无确切基础疾病3例;合并腺病毒、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有7例。16例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0.3 d,经治疗后,12例好转,4例死亡。分离到的1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为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 ≥ 8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低。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条件致病菌,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且易产生耐药;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是否存在基础疾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儿常预后较差,了解容易出现该菌感染的疾病谱有助于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的住院患儿鼻部携带菌株与金葡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56 例金葡菌感染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鼻拭子标本进行培养,检测患儿的金葡菌鼻部携带率,并采用PCR 方法分别检测临床菌株和鼻部携带菌株的mecA 耐药基因和PVL 毒力基因。结果 56例金葡菌感染患儿中,22 例(39%)鼻部携带金葡菌,携带患儿以婴儿为主(18 例)。50%(11/22)携带患儿既往1 年内有住院史。在感染株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29%(16/56);在携带株中,MRSA 占32%(7/22)。PCR 检测携带患儿的临床感染菌株和鼻部携带菌株mecA 阳性结果完全一致,可一一对应;90%(4/5)的PVL 阳性鼻部携带菌株可以与临床感染菌株一一对应,且均为MRSA 菌株。结论 鼻部定植是金葡菌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医院内传播可能是导致金葡菌鼻部携带,最终导致其感染的重要潜在危险。金葡菌鼻部携带菌株与感染菌株可能具有同源关系,需要进一步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明确其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MPP住院患儿31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单纯MPP患儿241例(未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MPP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患儿69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 与单纯MPP组比较,MPP合并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热程和住院时间均较长,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DNA拷贝数值均显著升高(P < 0.05)。MPP合并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肺实变、肺外并发症、支气管镜下严重病变(糜烂/痰栓)及重症MPP病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纯MPP组(P < 0.05)。结论 MPP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患儿存在更严重的免疫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PP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缺陷患儿(SID组36例、PID组52例)及非免疫缺陷患儿(对照组1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PID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SID组及PID组患儿其他结核中毒症状(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下降)及PPD试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且更易出现肺叶受累≥ 3叶(P < 0.05)。PID患儿更易合并多器官受累(P < 0.05)。SID组肺部粟粒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PID组(P < 0.05),PID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和SID组(P < 0.05)。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SID组表现为潜伏结核感染(36.1%)和活动性结核病(63.9%);在PID组以卡介苗病(90.4%)为主,有2例(3.8%)同时合并结核病。结论 免疫缺陷患儿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出现播散性感染,PPD试验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较低,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免疫缺陷患儿应常规进行结核相关筛查,早期识别及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现状及主要致病菌、治疗转归等状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收集2013~2014年连续12月间23家协作医院收治的患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23家协作医院共收治新生儿脑膜炎病例301例。新生儿肺炎是最常见的原发疾病(167例, 55.5%)。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214例, 71.1%)。血培养阳性者72例(23.9%), 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 脑脊液培养阳性者36例, 占13.6%(36/264), 以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中位值为80个/mm3(范围0~92 500个/mm3), 其中11例(3.7%)<20个/mm3, >100个/mm3者154例(51.2%)。治愈及好转出院者258例(85.7%)。15例死亡, 病死率为5.0%(15/298)。结论 该地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原发疾病是新生儿肺炎;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 大肠埃希菌是导致该病的常见致病菌。仅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不能除外该病。  相似文献   

17.
317 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317 例年龄在1 个月至15 岁的PM 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M 发病以婴儿(198 例,62.6%)居多,多有呼吸道前驱感染(171 例,53.9%)。临床以发热、惊厥、颅内高压为主要表现,惊厥在婴儿中发生率较高(152 例,93.6%)。主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95 例,29.9%),其中22 例头颅影像学未提示而直接通过硬膜下穿刺诊断;68 例行硬膜下穿刺,其中62 例于穿刺后3~5 d 内体温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F蛋白≥ 1 g/L 是影响PM 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分别OR=0.518、1.524,均P<0.05)。治疗上初诊时以第三代头孢为首选用药,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可作为替代。在对部分患儿出院后1~3 个月的随访发现,14.4%(13/90)发生延迟血管炎反应。结论 PM 多发于婴儿,惊厥在婴儿中易发生。小婴儿、CSF 蛋白≥ 1 g/L 时会增加PM 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风险。硬膜下穿刺对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及治疗均有价值。部分治愈患儿存在延迟血管炎反应,应在出院后1~3 个月内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结节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213 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儿童纳入研究,按镜下表现分为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应用改良悉尼标准评估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两组间Hp 感染、胃炎程度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共38 人(17.8%)诊断为结节性胃炎。与非结节性胃炎组相比,结节性胃炎组Hp 感染率(86.8% vs 14.3%,P<0.01)、胃黏膜中-重度炎症比率(81.6% vs 15.4%,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比率(52.6% vs 10.3%,P<0.01)均增高。结节性胃炎对诊断Hp 感染的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6.8%。在Hp 感染的58 人中33 人(56.9%)存在结节性胃炎,而Hp 阴性155 人中仅5 人存在结节性胃炎(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 感染与非Hp 感染患儿相比,胃黏膜中-重度炎症表现(86.2% vs 5.2%,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84.2% vs 14.9%,P<0.01)比率更高。不同部位胃组织的Hp 定植量、炎症程度、活动程度在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中均不相同(P<0.01)。结论 结节性胃炎为儿童Hp 感染的一种特殊征象,其病理多呈中-重度炎症改变,是提示Hp 感染的内镜指标,应考虑Hp 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53 例HSP 患儿分为Hp 感染治疗组(22 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Hp 感染对照组(21例)及Hp 感染阴性组(110 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3 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19/22),对照组有效率为90%(19/21),阴性组有效率为85%(94/110),3 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P 复发率为14%(3/22),对照组复发率为24%(5/21),阴性组复发率为31%(34/110),3 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36%,40/110)和对照组患儿(33%,7/21)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5%,1/22)(均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HSPN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 感染的HSP 患儿予1 周“三联”根除Hp 方案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HSPN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