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次数与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血药浓度的关系,不同谷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6年6月入住PICU并使用万古霉素的7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万古霉素剂量为40 mg/(kg·d),14例60 mg/(kg·d);剂量40 mg/(kg·d)的患儿中q12h给药19例,q8h给药22例,q6h给药17例;万古霉素给药至少4个剂量后,在给药前30 min内采集血标本检测谷浓度;给药结束后30~60 min内采集血标本检测峰浓度;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快速测定血浆万古霉素浓度。结果万古霉素以40 mg/(kg·d)进行治疗时,q12h、q 8 h和q 6 h三组之间万古霉素谷浓度与峰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古霉素谷浓度≤5μg/m L和5μg/m L组之间显效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对84.0%,P0.05)。与万古霉素40 mg/(kg·d)组(q 8 h)比较,60 mg/(kg·d)组谷浓度与峰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常规剂量的万古霉素谷浓度难以达到10μg/m L;为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可增加万古霉素剂量,增加给药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脓毒症患儿常用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D)参数特点。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抗菌药物并使用ECMO治疗的20例确诊或疑似脓毒症患儿为ECMO组,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分析抗菌药物PK-PD参数。回顾性收集同科室同期使用万古霉素且未接受ECMO治疗的25例脓毒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用Bayesian反馈法计算患儿的万古霉素个体PK参数, 比较两组间PK参数差异, 分析谷浓度与曲线下面积(AUC)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ECMO组20例中男6例、女14例, 发病年龄47(9, 76)月龄。ECMO组中12例(60%)患儿使用万古霉素, 谷浓度<10 mg/L 7例, 10~20 mg/L 3例, >20 mg/L 2例;AUC/最小抑菌浓度(MIC)(MIC=1 mg/L)<400 1例, 400~600 3例, >600 8例。11例(55%)患儿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50%给药间隔时的血药浓度(简称CT5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癫(癎)患儿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DK)血药质量浓度监测、取血时间的选择以及对测定结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271例服用DK患儿、155例服用丙戊酸钠糖浆(VPA Syr)患儿达稳态后进行血药质量浓度测定.分为DK1次/d服用组(DK qd组,126例),DK每晚1次服用组[DK qn组,次日晨即取血测定(26例)],DK每12小时1次服用组(DK q12 h组,119例),VPA Syr q12 h组(155例).计算各组血药质量浓度低于、达到以及高于丙戊酸治疗窗(50~100 mg/L)的比例.对4组的监测结果以及用药剂量行t检验.结果 DK qd组血药谷水平为(73.09±19.91)mg/L,与DK qn组的血药质量浓度[(94.94±25.44)m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K q12 h组血药谷水平为(96.67±22.02)mg/L,明显高于DK qd组(P<0.01).VPA Syr q12 h组血药谷水平为(58.92±23.60)mg/L,明显低于DK qd组(P<0.01).DK qd组血药谷水平达治疗窗的比例为77.8%,高于治疗窗比例为9.5%,低于治疗窗比例为12.7%;DK q12h组血药谷浓度达治疗窗的比例为58.0%,高于治疗窗的比例达40.3%,低于治疗窗比例为1.7%.VPA Syr q12 h组血药谷浓度达治疗窗比例为58.1%,高于治疗窗比例为5.8%,低于治疗窗比例达36.1%.DK qd组给药剂量为(18.54±5.50)mg/(kg·d)(n=27),明显低于DK q12 h组[(23.39±6.50)mg/(kg·d),n=36](P<0.01),VPA Syr q12 h组给药剂量为(24.81±5.98)mg/(kg·d)(n=155),与DK q12 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服用DK qn时,血药质量浓度监测取血时间应为次日晚服药前.DK q12 h服用血药谷水平偏高,其适宜的谷水平范围可能与普通剂型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联用治疗实体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合并中重度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剂量为美罗培南10~20 mg/(kg.次),万古霉素10~20 mg/(kg.次),均为1次/12 h静脉滴注。结果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联用有效率为78.4%,4例合并败血症患儿中2例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结论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联用治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合并中重度感染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患儿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3例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患儿的一般情况、生化检查结果及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回顾分析患儿临床资料中与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相关的因素。结果在万古霉素40~60 mg/(kg·d)的给药方案下,93例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患儿中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0 mg/L 54例、10~mg/L 26例、≥20 mg/L 13例,三组间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谷酰转肽酶(γ-G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0~mg/L组的AST和γ-GT最高,≥20 mg/L组ALT最高而GFR最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GFR与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R~2=0.039,P0.05)。GFR≥90 m L/(min·1.73 m~2)、60≤GFR≤89 m L/(min·1.73 m~2)、30≤GFR≤59 m L/(min·1.73 m~2)组患儿对应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中位数分别为8.7 mg/L、18.2 mg/L、6.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患儿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与GFR水平呈负相关,合并肾功能轻度损害者更易达到万古霉素目标血药谷浓度值。临床上应以指南推荐的较低剂量使用万古霉素,并注意密切监测其血药谷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XLT)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对不同剂量和疗程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5例XL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包括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分类、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基因及WAS蛋白检测结果,分别研究不同剂量和疗程的激素及IVIG提升血小板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符合XLT诊断标准,无或仅有轻微湿疹、感染表现.本组患儿血小板计数(8 ~80)×109/L,血小板体积5.6 ~10.9 fl(正常范围9.4~12.5 fl).免疫球蛋白检测发现IgG升高5例,下降2例.14例行WAS基因检测突变类型均为错义突变包括4种热点突变(V75M、R86C、R86H、R86L)和1种新发突变(Y107C).13例行WAS蛋白检测,6例无表达,5例表达减少,2例正常.14例患儿在确诊XLT前被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使用激素(28例次),IVIG治疗(47例次).余1例未接受激素或IVIG治疗.IVIG治疗后2~7d及8~ 14 d,1000~2000 mg/(kg·d)组(25例次)血小板分别为(60±10)×10^9/L和(41±7)×10^9/L,400 ~ 500mg/(kg·d)组(22例次)血小板分别为(31±7)×109/L和(21±2)×10^9/L,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19、-1.592,P=0.002、0.011).激素治疗后2~7d及8~14d,1~2 mg/(kg·d)组(8例次)、3 ~6 mg/(kg·d)组(11例次)及20 ~ 30 mg/(kg·d)激素组(9例次)间提升血小板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387、0.252,P=0.980、0.761).激素、IVIG治疗后15 ~ 30 d血小板均下降至接近治疗前水平.IVIG1 000~2000 mg/(kg·d)组的治疗有效率(18/25)明显高于400 ~ 500mg/(kg·d)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36,P=0.008).激素20 ~ 30 mg/(kg·d)组治疗有效率(7/9)相对较高,但与1~2 mg/(kg·d)组(4/8)、3~6 mg/(kg·d)组(6/1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235,P=0.581).结论 XLT临床特征主要为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减小,无或仅有轻微湿疹、感染表现.不同剂量激素治疗XLT患儿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无显著差异,1000~2000 mg/(kg·d)IVIG的疗效较显著,但均维持短暂.  相似文献   

7.
激素治疗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难治性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价值。方法全身型JIA患儿39例采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分为小剂量组:0.5~1.0mg/(kg.d);大剂量组:1.0~1.5mg/(kg.d)。观察二组治疗10、20d后活动性指标变化,并判定疗效。结果二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0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8.8%、72.7%,使用20d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6.5%、90.9%。二组控制体温疗效无明显差异;控制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ESR和CRP白疗效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a〈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对控制全身型JIA的短期疾病活动性有明显疗效,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疗效随剂量增加而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儿童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lsevier、Web of Science、Medline、Clinicaltrials.gov、Cochrane Library、CBM、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收集万古霉素用于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资料,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纳入特征信息,进行meta分析。结果评估包括临床有效率,肾、肝、耳毒性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3 204例使用万古霉素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万古霉素谷浓度≤10μg/m L相比,谷浓度10μg/m L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更高(OR=2.59,95%CI:1.33~5.05,P0.05),肾毒性发生率更高(OR=3.63,95%CI:2.31~5.7,P0.05),耳毒性发生率更高(OR=2.43,95%CI:1.25~4.72,P0.05),病死率更高(OR=2.41,95%CI:1.13~5.14,P0.05);万古霉素谷浓度与肝毒性不相关。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万古霉素谷浓度10~15μg/m L相比,谷浓度15μg/m L的患儿肾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OR=2.54,95%CI:1.59~4.08;P0.05),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9,95%CI:0.17~2.03;P0.05)。结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10μg/m L,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谷浓度15μg/m L,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与10~15μg/m L相当,故谷浓度在10~15μg/m L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肾功能亢进(ARC)对万古霉素治疗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时的血药浓度、细菌学疗效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因明确MRSA感染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60例危重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ARC组(n=19)和肾功能正常组(n=41),对两组患儿在万古霉素使用、血药浓度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ARC组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12岁,其体重和体表面积明显大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ARC组初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且ARC组达有效血药谷浓度(10~20 mg/L)比例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两组在细菌学疗效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RC组的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肾功能正常组(P < 0.05)。结论 ARC明显降低MRSA感染患儿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延长P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临床上应注意对ARC患儿施行个体化给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布特点及其与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59例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患儿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值,分析其与临床生化指标、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并分析临床因素对万古霉素疗效的影响。结果 40~60 mg/(kg·d)给药方案的治疗有效率高于40 m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7%对46.15%,P=0.004),而60 mg/(kg·d)治疗有效率未进一步提高。合并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药谷浓度高于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2 mg/L对7.76 mg/L,P=0.008)。用药前急性肝功能受损、中重度贫血可能是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推荐选择40~60 mg/(kg·d)给药方案;合并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用药前急性肝功能受损、中重度贫血可能影响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和副作用的影响,以寻求更有效且副作用小的Hp 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确诊为Hp 感染的患儿240 例,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20 例。三联疗法组给予阿莫西林[40 mg/(kg·d),Tid]、克拉霉素[15 mg/(kg·d),Bid]和奥美拉唑[0.7~0.8 mg/(kg·d),Qd]进行治疗,益生菌组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250 mg,Bid),疗程均为14 d。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 周后复查13C 呼气试验评估Hp 根除情况,比较两组根除率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三联疗法组Hp 根除率为75.8%(91/120),益生菌组为85.0%(102/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恶心、呕吐、腹痛在益生菌组稍低于三联疗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炎、便秘、腹泻在益生菌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联疗法组(均P<0.05)。结论 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并不能显著提高Hp 的根除率,但能明显降低治疗过程中口腔炎、便秘及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儿肺炎链球菌(SP)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同时对培养出的SP菌株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以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4例SP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4例SP脑膜炎患儿中,高热13例(93%),抽搐9例(64%),合并败血症7例(50%)。白细胞计数增高11例(79%),CRP增高10例(71%)。所有患儿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增高,分类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9例(64%)患儿脑脊液蛋白定量结果 1 000 mg/d L。经治疗后10例(71%)患儿痊愈,2例(14%)患儿有后遗症,2例(14%)患儿死亡。SP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和磺胺耐药率高,均高于60%,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7%),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氯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耐药菌株。结论实验室辅助检查指标对于区分SP脑膜炎和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无特异性。SP对儿科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因此对SP的耐药情况应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吸入性和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Staphy1ococcus aureus pneumonia, SAP)的临床特点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8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确诊为SAP 的44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44 例患儿中,24 例为吸入性感染,20 例为血源性感染。结果 吸入性SAP 以3 岁以下婴幼儿多见,血源性SAP 以6 岁以上儿童多见。吸入性SAP 患儿咳嗽、喘息、湿罗音、呼吸困难和脓胸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源性感染者(P<0.05),而血源性SAP 患儿高热、意识障碍、肝肾功能异常、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脓毒血症和皮肤软组织脓肿发生率更高(P<0.05)。吸入性SAP 分离株对阿莫西林/ 棒酸、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显著高于血源性SAP 分离株,血源性SAP 分离株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更高(P<0.05)。结论 吸入性SAP 好发于3 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症状体征突出;血源性SAP 好发于6 岁以上儿童,感染中毒症状重,易致多器官感染和脏器功能损害。吸入性与血源性SAP 分离株的抗菌谱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317 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317 例年龄在1 个月至15 岁的PM 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M 发病以婴儿(198 例,62.6%)居多,多有呼吸道前驱感染(171 例,53.9%)。临床以发热、惊厥、颅内高压为主要表现,惊厥在婴儿中发生率较高(152 例,93.6%)。主要并发症为硬膜下积液(95 例,29.9%),其中22 例头颅影像学未提示而直接通过硬膜下穿刺诊断;68 例行硬膜下穿刺,其中62 例于穿刺后3~5 d 内体温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F蛋白≥ 1 g/L 是影响PM 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分别OR=0.518、1.524,均P<0.05)。治疗上初诊时以第三代头孢为首选用药,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可作为替代。在对部分患儿出院后1~3 个月的随访发现,14.4%(13/90)发生延迟血管炎反应。结论 PM 多发于婴儿,惊厥在婴儿中易发生。小婴儿、CSF 蛋白≥ 1 g/L 时会增加PM 患儿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风险。硬膜下穿刺对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及治疗均有价值。部分治愈患儿存在延迟血管炎反应,应在出院后1~3 个月内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氨茶碱在不同校正胎龄、体重及日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方法 选取发生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予以负荷剂量(5 mg/kg)氨茶碱静脉注射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维持剂量(1 mg/kg及2 mg/kg,每8 h给药一次)。在治疗后8 h、3 d、7 d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记录呼吸暂停发作情况,比较两组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 2 mg/kg组的稳态血药浓度、血浆清除率明显高于1 mg/kg组,半衰期低于1 mg/kg组(P<0.05)。2 mg/kg组患儿生后7 d内呼吸暂停发作天数明显较1 mg/kg组少(P<0.05)。两组患儿的氨茶碱血浆清除率与生后日龄及校正胎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不同维持剂量氨茶碱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参数具有差异,2 mg/kg氨茶碱治疗呼吸暂停效果优于1 mg/kg;临床上对氨茶碱进行剂量调整时应考虑患儿校正胎龄及生后日龄,同时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91 例ALL 患儿分为治疗组(47 例)和对照组(44 例),治疗组在诱导缓解化疗的同时给予加用黄芪注射液0.5 mL /kg·d,共35 d,治疗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代替,两组其他支持治疗相同,比较两组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患儿感染的发生率、感染持续时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感染部位及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等。结果 治疗组47 例患儿中有4 例出现过敏反应后退出实验,研究显示诱导缓解化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患儿中治疗组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能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减轻了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也可能通过提高中性粒细胞水平,从而使ALL 患儿在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发生时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东莞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探讨维生素A对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东莞市无现患疾病的学龄前儿童(3~6岁)2 085例,对所选儿童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电泳及维生素A浓度检测。分析年龄、性别与维生素A浓度及血清铁蛋白浓度的关系,维生素A浓度对血清铁蛋白、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以及维生素A缺乏加重储存铁减少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结果 储存铁减少的儿童占比为6.71%(140/2 085);维生素A缺乏儿童占比为32.52%(678/2 085),其中亚临床缺乏占维生素A缺乏总人数的95.4%(647/678),临床缺乏占维生素A缺乏总人数的4.6%(31/678)。不同性别组儿童维生素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女性儿童血清铁蛋白浓度高于男性(P < 0.05)。维生素A临床缺乏组儿童血清铁蛋白浓度高于亚临床缺乏组和正常组(P < 0.05)。维生素A缺乏时,储存铁减少组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较储存铁正常组降低(P < 0.05)。维生素A缺乏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维生素A正常组,而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维生素A正常组(P < 0.05)。结论 东莞市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状况仍较严重;维生素A缺乏可对血清铁蛋白、红细胞以及网织红细胞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及尿液中结合珠蛋白(HP)和α1抗胰蛋白酶(AAT)的水平对预测激素治疗儿童PNS疗效的价值。方法将84例PNS患儿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n=58)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n=26);随机抽取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血、尿样本中HP及AAT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HP和AAT对激素治疗PNS疗效的预测效能。结果 SSNS组与SRNS组治疗前血清HP浓度及尿AAT/Cr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SSNS组比较,SRNS组血清HP浓度及尿AAT/Cr比值在治疗前、治疗1周及4周时均显著升高(P0.05)。当血清HP浓度为37.935 mg/m L时,其预测激素治疗儿童PNS疗效的效能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6.2%;当尿AAT/Cr比值为0.0696时,其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9.3%;血清HP联合尿AAT/Cr比值作ROC曲线分析,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96.6%,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结论血清HP或尿AAT/Cr比值升高在PNS患儿发病初期提示可能为激素耐药;如能两者联合检测对SRNS预测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早产儿血清脂联素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共选取72 例新生适于胎龄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31~33+6 周,13 例)、晚期早产儿组(34~~36+6周,16 例)、足月儿组(37~42 周,43 例).生后1 周内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行超声定量技术测量左侧胫骨声波的传导速度(SOS)来评估骨密度.结果 早期早产儿组胫骨SOS 值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胫骨SOS 值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胫骨SOS 值呈正相关(r=0.664,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和出生体重是早产儿胫骨SOS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与早产儿骨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