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患者,男,55岁,突发腹痛2d伴呕吐入院;无发热、腹泻、黑便等伴随症状。外院DSA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图1)而转入我院。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查体: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院后予抗凝、完全肠外营养、补液、扩血管等治疗,3d后腹痛症状消失,1周恢复普通饮食,2周复查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但无餐后痛等表现,未行特殊处理(图2)。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随访14个月,患者无不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保守治疗、置管溶栓、腔内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结果 2例没有出现ISMAD相关腹痛症状的患者予以观察治疗。1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5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急诊剖腹探查后行手术治疗,再行二期的腔内治疗,2例单纯采用置管溶栓治疗,1例采用置管溶栓后腔内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16.8±12.3)月,患者无腹痛复发,未见夹层范围扩大及血栓增多,腔内治疗的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ISMA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有赖于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保守治疗为ISMA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预计血管破裂、肠缺血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及时予以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伴有主动脉夹层情况下,临床上自发性的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极为罕见.内脏动脉自发性夹层中,最常见的是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这可能与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成锐角有关.本文就我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superior mesenterie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SISMAD报道明显增多,但关于该病的治疗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我们总结复日.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和预后,并回顾了相关文献,以期在前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该病的诊疗决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8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8.79±10.17)岁。其中13例患者入院时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因保守治疗3~5 d后腹痛加重改行腔内治疗,余1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后立即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患者随访时间6~30个月,其中1例合并肺癌,患者因肺癌广泛转移于出院10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因饮酒后再发腹痛入院,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再发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新发血栓形成。SISMAD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型等多个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明显肠道坏死及肠系膜上动脉破裂的患者,可首选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腔内治疗也可视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其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常易误诊、漏诊。随着近年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逐年提高。本文主要对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诊治过程,并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9例SISMAD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先行保守治疗。其中23例病人腹痛缓解,定义为保守治疗成功组。6例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行腔内治疗,术后腹痛好转,定义为腔内治疗组。两组间在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随访5~28个月,1例腔内治疗病人出现腹部隐痛不适,复查CT血管造影(CTA)提示支架通畅,支架周围侧支稍减少。其余病人随访期间无腹痛等慢性肠缺血表现。结论急诊科行CTA检查在该疾病的早期确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病人经保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腔内治疗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如出现肠坏死或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入院的2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依据保守治疗过程中腹痛缓解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缓解组(n=16,<3 d)和疼痛持续组(n=11,≥3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特征。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SISMAD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情况、腹痛持续时间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Sakamoto分型SISMAD患者的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 27例SISMAD患者中,5例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治疗,其余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住院期间,5例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在CTA形态特征方面,分支累及情况与SISMAD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有关。27例SISMAD患者中,共15例患者获得门诊及CTA随访,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2例Ⅰ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变化不大,另外1例患者出现瘤样扩张;Ⅱ型患者无明显变化;5例Ⅲa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治体会。方法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收集其一般资料、诊断手段及治疗结果等数据,探讨SIDSMA的误诊原因、确诊手段及治疗方案。结果 5例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0,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平均就诊时间为56.2小时,就诊初步诊断为胃炎、尿路结石、胃溃疡各1例,确诊为SIDSMA 2例,平均确诊时间3天,5例病人初诊时行彩超均未发现病变,均以CTA检查确诊。5例病人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2例因保守治疗腹痛缓解不明显行介入支架手术,1例因长时间(3个月)饭后腹痛行介入支架植入。结论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误诊率较高;SIDSMA需以CTA确诊,彩超可作为随访手段;保守治疗对于SIDSMA疗效较好,即使对于部分肠系膜上动脉真腔严重狭窄的病人,可作为首选方案。介入手术或开放手术可作为腹痛缓解不明显、动脉瘤样变明显及肠坏死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ISM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SMAD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整体形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清晰地显示ISMAD病变程度、范围,尤其是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本组患者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2.3±1.2)cm(1~5 cm).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2~28个月),9例患者进食完全恢复,2例患者偶有腹部隐痛不适,1例患者时有腹痛发作,但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即可缓解.结论 MSCT与DSA检查在ISM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SMAD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腔内介入或开腹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一类罕见动脉疾病,其主要危害在于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小肠缺血甚至坏死、夹层动脉瘤破裂发生大出血,危及生命。目前关于ISMAD破裂治疗的报道较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抢救1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0岁。因"上腹部疼痛伴腰背部疼痛3 d"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SISMAD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分型、治疗方法及随访记录。结果 25例患者中,Ⅰ型3例,Ⅱa型14例,Ⅱb型7例,Ⅲ型1例。2例无腹痛症状的患者,CTA分型为Ⅰ型,给予观察治疗。23例有症状的患者,保守治疗4例,其中Ⅱa型1例,Ⅱb型3例;血管腔内治疗18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4例,Ⅲ型1例;另有1例Ⅰ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腹痛不缓解,复查CTA示假腔持续扩大,后转血管腔内治疗。随访时间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腹痛等症状,CTA提示病变无进展,支架无移位并保持通畅。结论 SISMAD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CTA可明确诊断并进行影像学分型,结合患者的症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孤立性SMA夹层的CT特征,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其中21例(21/22,95.45%)经增强CT确诊;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10.31±8.67)mm(0~32.03mm),夹层长度平均(73.37±42.69)mm(15.96~205.91mm)。按症状分组,无症状组(4例)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距离为(16.21±10.97)mm(1.00~32.03mm),有症状组(18例)平均为(9.17±6.15)mm(0~25.98mm);无症状组夹层长度平均为(34.81±44.01)mm(15.96~73.84mm),有症状组平均为(83.46±41.90)mm(26.40~205.91mm)。无症状组真腔狭窄率平均为44.16%±12.33%,有症状组为74.35%±22.37%(P=0.042)。随着夹层向SMA远、近端延展,保守治疗效果变差。结论增强CT是诊断SMA夹层的有效方法。孤立性SMA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临床症状及疗效与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有关。本研究提出的新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描述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临床少见,约占内脏动脉夹层的8%.自1947年Bauersfesd报道第1例以来,截至2010年全球共发现约120例[1],国内30多例.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技术的提高,国内外报道的病例逐渐增多.由于各中心病例数量均有限,尽管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但国内仍缺乏统一的诊治方案[2].本文就SIDSMA的诊疗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随着增强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IDSMA被报道,其中来自于中国的病例数量最多。本文对国内报道的IDSMA的临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将部分数据与国外数据进行对比,以期反映国内诊治IDSMA的临床现状。  相似文献   

19.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3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支架腔内重建术均获成功,共植入7个裸支架;植入支架后患者的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3d后腹痛均消失.复查CT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内支架位置良好,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及假腔消失.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2岁。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背部放射10h.于2011年9月18日入院。既往吸烟,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胃溃疡病史。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