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护理联合十二指肠冲洗在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胆道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84例ERCP诊疗患者中,96例行阿米卡星干预(阿米卡星组),95例行生理盐水干预(盐水组),93例不加干预(对照组)。分别在十二指主乳头插管前、切开刀完成插管首次进入胆管时(即内镜操作初)和ERCP操作即将结束时(即内镜操作末)收集细菌标本并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统计分析3组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以及不同检测点细菌检测结果。结果阿米卡星组、盐水组和对照组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7.3%(7/96)、8.4%(8/95)和18.3%(1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1,P=0.032);十二指肠主乳头插管前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3%(6/96)、25.3%(24/95)和28.0%(2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33,P=0.000);内镜操作初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3%(6/96)、16.8%(16/95)和24.7%(2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6,P=0.002);内镜操作末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3%(7/96)、17.9%(17/95)和33.3%(3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13,P=0.000)。结论ERCP诊疗可将肠道微生物逆行带入胆管,口腔护理联合十二指肠冲洗能减少胆管逆行微生物带入,从而能有效减少ERCP术后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评价西咪替丁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14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158例)分别于术前一日、 当日及术后一日给予西咪替丁(800mg/d,静脉滴注),B组(147例0分别于术前30min及术后4h内给予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C组(109例)给予安慰剂,术前、术后3h及24h检测血清淀粉酶(正常参考值1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患者胆道感染的原因及病原种类和耐药性,依据感染原因及病原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对莱芜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3月-2013年3月740例行ERCP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肝门组、肝总管组、胆总管组及胆管未见异常组,比较各组间感染的发生率;通过抽取胆道感染者的血样进行病原菌培养,对病原菌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740例患者有200例发生感染,总感染率为27.03%,肝门梗阻感染者120例,感染率为81.08%,肝总管组感染48例,感染率为40.00%,胆总管组感染22例,感染率为8.87%,胆管未见异常组感染10例,感染率为4.46%,四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感染者术后血液或者胆汁培养致病菌得到32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占70.00%,革兰氏阳性菌占30.00%,占前三位的菌株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尿肠球菌和粪肠球菌;通过药敏试验可知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病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ERCP术后感染和梗阻部位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要依据梗阻部位做好防止感染发生的准备;通过病原菌的培养和耐药性的检测,从而提高ERCP术后胆道感染控制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组和ERCP组各20例。观察2组患者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的χ2检验。2组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对数秩检验。结果 ERCP组患者的支架通畅期[(225.6±52.5)d vs(156.3±44.5)d]、生存期[(335.6±42.5)d vs(225.5±42.5)d]较PTCD组均明显延长(t值分别为11.45、10.46,P值均<0.05)。ERCP组患者术后发生腹痛(7例)少于PTCD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vs 50.0%,χ2=9.45,P<0.05)。ERCP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TCD组(10.0%vs 30.0%,χ2=7.49,P<0.05)。与PTCD组相比,ERC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12.4±2.5)d vs(19.8±4.0)d,t=10.67,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与PTCD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疗效相近,但ERCP术后胆道通畅时间、生存期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此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采用ERCP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从单纯的诊断技术发展为胆胰疾病的首选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严格掌握ERCP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术者的操作技术和术中的准确判断与处理,以及相关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培训面临的问题,介绍了ERCP模拟培训的类型、效果评价及其局限性;提出了模拟培训可以改善ERCP学习曲线,使初学者更快地掌握操作基本技能,减少独立操作所需的最低例数,降低操作的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培训效果,促进ERCP技术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诊治胆胰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在ERCP介入治疗越来越多的趋势下,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其中,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并使得ERCP广泛开展受到一定困扰。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该并发症发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PEP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优化的预防策略进行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导丝引导的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对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HA)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513例患者按2:1的比例分成导丝超选组(A组,342例)和传统法造影组(B组,171例)。于术前及术后第2、24、48h监测血淀粉酶,详细记录腹部的症状和体征,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治疗。结果A组和B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的种类、ERCP操作的时间、成功率及操作方法的构成比及术前血淀粉酶水平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第2、24、48hA组的平均血淀粉酶值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中PEP、HA的发生率分别为3.5%、35.1%,显著低于B组的9.4%、71.3%,P〈0.05。结论应用导丝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可显著降低ERCP术后PEP及H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患者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诊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诊疗的消化道重建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均一次性完成经腹壁空肠造瘘,其中21例(95.5%)成功完成ERCP诊疗,内镜通过瘘口到达乳头或胆肠吻合口处的时间为6—34min,平均为18.4min;另外1例失败。ERCP诊断吻合口狭窄10例、肿瘤复发8例、胆总管结石1例、内支架堵塞1例,1例未见明显异常。置入塑料胆道内支架9例,置入金属胆道支架7例,更换塑料内支架1例,取石1例,仅行柱状球囊扩张2例。术后并发早期切口感染4例,并发胆道感染1例,并发肠瘘1例。结论对于消化道重建患者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肝移植术后胆栓形成过程中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 71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磁共振检查提示胆道内异物的患者,采用ERCP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患者共接受188次ERCP诊疗,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口和(或)胆管狭窄.术后<3个月者均取出胆泥,3~6个月者取少量色素样结石,>6个月者取出铸型胆栓,平均每位患者行2.6次内镜治疗,肝移植术后平均(22.7±15.6)个月形成铸型胆栓.术后发生胰腺炎2例,胆管炎3例,发生率2.6%(5/188),均经保守治疗控制.随访56例,经内镜处理后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42例达到内镜治愈标准,10例因胆管广泛硬化性改变而行二次肝移植,4例死于移植术以外原因.结论 ERCP处理肝移植术后胆栓形成过程中的胆泥、小结石和胆栓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并可反复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ERCP胆管引流术治疗的218例老年患者(≥70岁)和189例非老年患者(<70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组平均年龄为(79±9)岁,非老年组为(56±7)岁.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胆管引流成功率分别为96.8%(211/218)和97.4%(184/189);ERCP操作时间分别为(55±30)min和(58±34)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35/218)和13.8%(26/189);病死率分别为1.83%(4/218)和1.06%(2/189),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老年组重复行ERCP治疗35例(16.1%),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5.8%(11/189).结论 ERCP胆管引流术治疗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肝外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31例患者均行胰胆管造影,并和B超及CT检查进行对照.结果上段胆管癌16例,下段胆管癌13例,中上段胆管癌2例.1例为横纹肌肉瘤,2例为腺瘤癌变,其余均为腺癌.ERCP成功28例(903%),B超诊断符合率为807%,而CT显示梗阻850%,能明确病因者仅700%.结论ERCP在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方面明显优于B超及CT检查,并能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全貌,对治疗及手术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ERCP插管困难患者择期行二次ERCP的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12例ERCP插管困难患者,常规插管失败后先行乳头预切开,然后再尝试插管,超过1h仍未能成功插管者择期行二次ERCP诊疗,统计首次ERCP和总体ERCP(首次ERCP+二次ERCP)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次ERCP插管成功率为67.0%(142/212),总体ERCP插管成功率为90.6%(192/212),总体ERCP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首次ERCP(χ2=35.263,P〈0.05)。首次ERCP并发症发生率为8.96%(19/212),总体ERCP并发症发生率为10.38%(22/212),其中二次ERCP并发症发生率为4.29%(3/70),总体ERCP以及二次ERCP并发症发生率与首次ERC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插管困难行乳头预切开后仍不能完成插管者,择期行二次ERC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时使用Artiszeego机器人对胆道进行3D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B超提示胆道扩张的病例,在行ERCP同时使用Artis zeego机器人进行3D旋转采集,并经工作站处理进行三维胆道重建,以内镜和手术取石结果为最终诊断,观察其对肝内外胆管结石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3D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检查,其诊断结果与ERCP取石和手术取石结果均相符,诊断符合率100%,其中,ERCP诊断中2例肝外胆管结石数量不明,1例可疑结石及2例疑似肝内胆管结石病例均得到明确诊断。结论使用Artis zeego机器人对胆道进行3D旋转采集和三维重建有助于ERCP诊疗中对胆道病变做出精准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RCP诊治过程中CO2代替普通空气经内镜注入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分为CO2注气组(52例)和空气注气组(50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2组术后1h肠管扩张程度构成情况以及术后1、2、6h腹痛和腹胀程度VAS评分结果。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ERCP诊疗,均未出现ERCP相关并发症,2组术中平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2注气组术后1h中一重度肠管扩张14例(26.9%),明显低于空气注气组的56.0%(28/50)(x2=11.61,P=0.009)。术后1h腹痛、腹胀程度VAS评分CO。注气组均低于空气注气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2注气组术后2h、6h腹痛程度VAS评分分别为(7.4±2.2)分和(9.6±3.7)分,空气注气组分别为(18.7±4.6)分和(20.1±4.5)分,CO2注气组均明显低于空气注气组(P〈0.05);CO2注气组术后2h、6h腹胀程度VAS评分分别为(7.6±3.6)分和(8.9±3.7)分,空气注气组分别为(18.3±4.1)分和(19.4±4.2)分,CO2注气组亦均明显低于空气注气组(P〈0.05)。结论ERCP诊疗术中应用CO2代替普通空气注入是安全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完成ERCP诊治的患者10955例,其中男6186例,女4769例,平均年龄(65.57±14.44)岁。总结并分析ERCP诊治病种、发病年龄、年度数量、麻醉方式及插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10955例患者中,诊断性ERCP167例,治疗性ERCP10788例。2002年至2012年ERCP手术例数年平均增长率是19.58%。首次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是97.23%,总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是99.59%。常见的ERCP诊治疾病包括肝外胆管结石(40.85%)、肝门部胆管癌(10.53%)、化脓性胆管炎(10.44%)、胰头癌(10.04%)、慢性胰腺炎(8.24%)、肝外胆管癌(7.68%)、壶腹周围癌(6.96%)、胆源性胰腺炎(3.94%)、良性乳头狭窄(3.88%)、乳头癌(3.50%)。肝外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良性乳头狭窄高发年龄是40~50岁,慢性胰腺炎高发年龄是50—60岁,胆源性胰腺炎、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乳头癌的高发年龄是70—80岁。2011年至2013年中,98.74%患者行全凭静脉麻醉ERCP。结论ERCP已经成为胆胰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适合于肝外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恶性胆管梗阻等疾病,尤其是高龄患者的诊治。全凭静脉麻醉ERC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弯头型造影导丝与超滑亲水性软头导丝在内镜胰胆管插管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弯头型血管造影导丝(泥鳅导丝)与超滑亲水性软头导丝(斑马导丝)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中的效果优劣。方法196例患者随机分为泥鳅导丝组和斑马导丝组,均为98例,行导丝引导下的切开刀插管,首次插管如果10min未成功则交换导丝重新插管10min,如再次插管超过10min则视为插管失败,将采用其他辅助插管技术。观察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以及术后腹痛与淀粉酶情况。结果泥鳅导丝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斑马导丝组(93.9%比86.7%,P〈0.05),但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交换导丝后,泥鳅导丝插管成功率仍然高于斑马导丝(76.9%比0.0%,P〈0.05)。术后淀粉酶升高与胰腺炎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泥鳅导丝ERCP插管优于斑马导丝,在困难插管时可以替代斑马导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