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和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冠脉)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和猝死,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athroscrosis,AS)斑块或称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VP破裂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冠脉血流减少和继发血栓形成的程度,许多病变可通过破裂、附壁血栓形成或斑块重构而增长。因此,临床根据VP的各种特性早期识别,并给予适当处理对于ACS的防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易损斑块”一词,最初用来描述那些易于破损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斑块,即指那些即将破裂并极有可能触发一系列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如何在斑块破裂之前即进行早识别、早治疗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对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有创及无创影像学检查、血清标记物和治疗等方面,尤其是影像学评价进行论述。一、易损斑块的可能发病机制易损斑块是一个病理学名词,其组织学特征包括薄帽纤维粥样硬化(即有较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和  相似文献   

3.
32例长寿老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90~100岁长寿老人32例的尸检资料,经病理证实临终前患肺炎者22例,其中4例生前未诊断。32例在生前均诊断为冠心病,经病理检查证实仅19例患冠心病,诊断正确率为59.4%,经病理证实恶性肿瘤者19例,10例经手术治疗,术后存活半年至22年,表明长寿老人临终前肺炎患病率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不够高,与诊断标准掌握不严格有关,长寿老人恶性肿瘤者不少见,早期手术存活时间较长,对高龄老人不要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和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及心肌组织中基因PECAM-1的Leu125Val,E-selectin的Ser128 Arg多态性与AC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病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对照组(60例).选取斑块内膜有新生血管的80个病例(ACS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的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ECAM-1、E-selectin在斑块中的表达情况.并选择患者的心肌蜡块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法检测ACS组(37例)和对照组(43例)基因PECAM-1的Leu125Val的多态性;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的技术检测ACS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基因E-selectin的Ser128Arg的多态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1)黏附因子PECAM-1、E-selectin在两组病例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处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CAM-1在ACS组和对照组表达分别为76.0% (38/50)、26.7% (8/30),E-selectin在ACS组表达26.0% (13/50),但在对照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不表达.(2) ACS组2个抗体在斑块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多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P<0.01),PECAM-1分别为58.0% (29/50)和28.0% (14/50),E-selectin分别为22.0% (11/50)和12.0% (6/50).(3)在41块有炎细胞浸润的斑块中,当炎细胞的密度分别为<10、10~ 30及>30/HPF时,PECAM-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8.2%及92.3%,E-selectin为16.7%、31.8%和23.1%.基因型检测结果:(1) PECAM-1基因Leu125Val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electin基因Ser128Ar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证实黏附因子PECAM-1和E-selectin在ACS组易损斑块内膜处表达增加,且在斑块内新生血管内膜处比在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增高,并有随炎细胞密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加的趋势,提示黏附因子PECAM-1和E-selectin可能参与炎性反应并与易损斑块的形成有关.E-selectin基因Ser128Arg基因多态性与ACS的发病有关联,提示其可能是ACS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PECAM-1基因Leu125Val基因多态性对ACS的发病可能不起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的首位死亡原因,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900万人突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据20世纪末的统计资料,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39.4%,是我国老年人首位死亡原因。所以,心血管疾病是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必须面对的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其并发症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6例ACS患者,年龄(60±11)岁,男37例,女19例,发病时取血,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7种血管因子:可溶的P选择素(sPE)、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8、IL-6、可溶的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的黏附分子40配体(sCD40L),以及相应的炎症因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56个靶病变处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学及性质特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易损斑块与非易损斑块组发生斑块破裂时的血管因子改变以及斑块形态学指标与血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存在密切相关的血管因子有sVCAM-1和sPE、sVCAM-1和sCIMOL、sCD40L和sPE、IL-6和IL-8、IL-8和MCP1、以及MCP1和sVCAM-1;易损斑块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为(18.9±4.9)mg/L,IL-6为[19.5ng/L(9.2—44.6ng/L)],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hs-CRP:(5.8±3.6)mg/L,IL-6:5.3ng/L(2.3—13.4ng/L),均P〈0.05];与非斑块破裂组比较,斑块破裂组的sCD40L[(474±126)ng/L比(238±35)ng/L],sPE[(107.2±39.9)ng/L比(49.1±5.6)μg/L]和MCP-1[(132±18)ng/L比(127±13)ng/L]明显升高(均P〈0.05);tPA与斑块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sCIMOL、MCP—1,sPE和TC水平升高是发生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炎症反应作为中间过程,IL-6和CRP标志易损斑块的生物特点,对AMI可能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而sCIMOL、MCP-1和sPE可能是另一个潜在的反映ACS严重发作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急性死亡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是临床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朱兴雷  褚熙 《山东医药》2004,44(4):50-5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致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发生心肌缺血和(或)局部坏死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Q波及Q波心肌梗死(MI)和猝死。近来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原因,而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易损斑块识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识别方面的临床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Wang J  Xu ML  Cong HL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7):589-592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死亡或其他疾病并发心脏损害的患者临床尸检结果.方法 对86例死亡原因不确定的患者进行完整尸体解剖,结合临床诊治经过、尸检肉眼所见及镜下观察结果,确定引发死亡的主要病因.结果 86例尸检中有心脏病变69例.比较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的差异,心源性死亡患者27例,诊断相符率为81.5%;非心脏性疾病但并发或累及心脏并加速患者死亡42例,诊断相符率为78.6%.结论 科学准确地进行尸体解剖,不但可明确死因,而且丰富和发展相关临床学科的内容,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utopsy results of patients died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other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cardiac damage. Methods Complete autopsy was performed on 86 cases with uncertain cause of death. Through integrating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ith gross autopsy findings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86 autopsies were determined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Results In 86 autopsies, 69 cases were heart disease. Differences between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clinical diagnosis were compared. Twenty-seven cases were cardiac deaths, with diagnosis accrodance rate of 81. 5%. Fortytwo cases died of non-cardiac disease but complicated with heart disease or involving the heart which accelerated the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ccordance rate of 78.6%. Conclusion Scientific and correct performance of autopsy wa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death,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关系.方法 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共81例.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ACS组5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选择同期CAG正常者1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NF-κB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结合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标准比较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管腔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CS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0.85±0.18、0.75±0.21和0.71±0.23(F=3.72,P<0.05);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无相关性(r=0.07,P>O.05).结论 ACS患者存在NF-κB的激活,且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斑块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 对28例ACS和13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冠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71.4%(20/28),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sA组比较,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04)、斑块负荷重(P=0.048)、以正性重构为主(P=0.013)。ACS组血清hs—CRP、MMP-9、sCIMOL含量均高于SA组,TIMP-1含量在ACS组和S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ACS组hs-CRP与MMP-9(r=0.671,P=0.000)、sCIMOL(r=0.494,P=0.008)呈正相关。结论 冠脉“罪犯”病变处结构性易损斑块是ACS发作基础,CIMOL和MMP-9参与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功能性不稳定和不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移植心脏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尸检病例心脏进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对浸润淋巴细胞进行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①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主要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内膜弥散性、同心圆样内膜增生、散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部分伴脂质沉积、血栓形成及较少钙化;②心肌细胞可表现为局灶变性、坏死及纤维瘢痕形成,部分出现明显心肌纤维化;③血栓可出现于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枝、附着于心室壁及肺动脉内;④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可伴有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浸润淋巴细胞可单纯出现在心肌间质内,也可以表现为增厚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同时伴发淋巴细胞浸润,多次发生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可以加重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的发病。结论: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临床不易早期发现,确诊需要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常伴发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CS病例48例,对照组48例的急性时相hs—CRP含量,并作比较。结果:hs—CRP水平在ACS组中升高明显,以急性心肌梗死组最高[(23694±2167)ng/ml],不稳定心绞痛组次之[(19773±1945)ng/ml],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hs—CRP在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报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冠心病斑块组织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评价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差别,为探讨有效的易损斑块检测方法提供证据.方法 入选21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ACS组和SCAD组.对所有直径>2.5 mm的血管内狭窄超过50%的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共评价346处原位病变.应用虚拟组织学软件分析斑块成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ACS与SCAD患者间,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组织51.2%±12.5%比52.6%±9.6%,纤维脂肪组织11.3%±10.6%比12.9%±9.4%,钙化组织15.1%±8.9%比20.5%±12.5%,坏死成分23.1%±9.8%比20.4%±6.8%,均P>0.05).两组问罪犯病变成分比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纤维组织49.1%±11.2%比50.3%±9.7%,纤维脂肪组织10.2%±9.5%比12.7%±9.5%,钙化组织15.4%±8.9%比17.4%±24.8%,坏死成分24.0%±11.5%比19.7%±5.3%,均P>0.05).ACS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者与≤1.04 mmol/L者比较,斑块纤维脂肪成分较多(15.6%±9.6%比7.4%±5.9%,P<0.05),而坏死成分较少(19.4%±8.6%比28.6%±11.2%,P<0.05).结论 SCAD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无明显差别.因此,评价斑块的易损性不仅要看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同成分在斑块内的空间分布以及与血管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50年尸体解剖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尸检率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不同时期疾病分布及尸检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回顾分析50年来尸体解剖3162例,比较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结果 (1)各年代尸检数最多在1960-1969年为1037例,最少在1990-1999年为。102例;(2)3162例总误诊率为36.24%,误诊率最高在1970-1979年为43.19%,1990-1999年为41.80%;其中肿瘤误诊率最高,为62.42%,其次循环系统疾病误诊率为61.81%,寄生虫病误诊率为49.18%;深部真菌感染率为2.28%,误诊率为86.10%;(3)疾病分布以呼吸系统占首位,为32.29%,其次为传染病11.61%,消化系统疾病11.07%。结论 50年来尸检率逐年下降,而误诊率居高不下,积极开展尸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从2003年1月到2005年9月期间50例ACS患者及1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PTX-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血PTX-3浓度分别为(8.33±1.96)ng/ml、(6.23±2.33)ng/m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64±0.86ng/ml),P<0.001;AMI组的PTX-3水平又明显高于UAP组(P<0.001)。结论:作为炎症指标PTX-3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Yang J  Li XP  Zhao SP  Li J  Li JD  Xie XM  Peng 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84-18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B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40mg/d;C组为常规治疗加氟伐他汀80mg/d;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在治疗1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水平。结果(1)ACS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2)40mg/d和80mg/d氟伐他汀治疗1周后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值均<001),而以80mg/d氟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1),hsCRP和TNFα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氟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