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于术前15 d灌胃阿托伐他汀,6 mg/(kg·d),然后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24 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化学比色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SOD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局灶性脑缺血24 h,脑组织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单纯缺血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明显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提高脑组织匀浆SOD活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提高脑组织SOD活性,增强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生姜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生姜汁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开颅直接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灌胃给药5d,积分法测定MCAO大鼠神经病学症状等级,避暗法测定被动性条件反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FC)染色法测定大脑梗死面积。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被动性条件反射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显著增多,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生姜汁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神经病学症状,延长被动性条件反射潜伏期及减少错误次数,提高记忆能力,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姜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细胞抑制因子[neutrophil inhibitory factor,NIF,特征表述为NIF-Gly(5-10))]与水蛭素(hirudin)段经基因工程重组表达和纯化技术合成的重组双功能嵌合蛋白(NIF-hirudin hybrid,NHH)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大脑中动脉栓线阻断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缺血12小时后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并断头取脑测定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蒙药九味沉香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将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尼莫地平组、九味沉香胶囊大、中、小剂量组。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脑梗死范围,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蜕皮甾酮(EDS)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死(MCAO)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药物干预组。药物干预组于MCAO术后2h腹腔注射EDS20mg/(kg·d),每24h给药1次,连续给药2d后测定动脉血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取脑组织进行2,3,5-三氯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MCAO术后48h,药物干预组的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增高,梗死体积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减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小于0.05或0.01)。结论EDS能拮抗脑缺血引起的SOD活性下降及MDA含量增高,具有抑制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米替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TTC染色和图像分析系统测缺血体积;神经功能缺损采用0~5级评分;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脑皮层和纹状体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观察阿米替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h再灌注2h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及大脑皮层和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缺血1h再灌注2h,阿米替林组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变小,大鼠行为学评分分值明显降低,单胺递质含量明显提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阿米替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缺血再灌注期间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于术前7 d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1?d-1,然后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6,12,24和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性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3 h后,脑组织GL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LT-1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脑缺血后48 h降至最低(P<0.01)。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海马GLT-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GLT-1的表达、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于术前7 d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1?d-1,然后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6,12,24和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性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3 h后,脑组织GL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LT-1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脑缺血后48 h降至最低(P<0.01)。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海马GLT-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GLT-1的表达、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于术前7 d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1?d-1,然后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6,12,24和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性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3 h后,脑组织GL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LT-1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脑缺血后48 h降至最低(P<0.01)。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海马GLT-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GLT-1的表达、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即大脑中动脉栓塞法),预先给予葛根素,然后分别观察和检测脑组织形态学、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指标。结果: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病理损害和水肿明显减轻,梗死面积减少,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降低。结论: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于术前7 d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1?d-1,然后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6,12,24和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性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3 h后,脑组织GL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LT-1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脑缺血后48 h降至最低(P<0.01)。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海马GLT-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GLT-1的表达、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于术前7 d腹腔注射头孢曲松钠200 mg?kg-1?d-1,然后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6,12,24和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性谷氨酸转运体(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3 h后,脑组织GLT-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GLT-1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脑缺血后48 h降至最低(P<0.01)。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头孢曲松钠预处理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海马GLT-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头孢曲松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GLT-1的表达、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procyanidin,GS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代谢障碍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GSP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组。术前30min采用腹腔注射给予不同浓度的原花青素溶液,脑缺血2h后重复给药一次,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观察不同剂量GS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状态、脑组织含水量及乳酸含量、能量代谢酶(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明显升高(P〈0.01),脑组织含水量及乳酸含量均升高(P〈0.01),Na+-K+ATPase、Ca2+-ATPas的活性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比,GSP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尼莫地平组(0.4mg·kg~(-1))、川芎嗪组(川芎嗪60mg·kg~(-1))。采用线检法制备SD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模型。造模24h后,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体积、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和血栓素B2(TXB2)含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含水量和脑梗塞体积显著降低(P0.05或0.01),血清中SOD活性升高,MDA和TXB2含量降低(P0.05或0.01),HE染色显示组织间隙较小,病理损伤小于模型组。结论: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番茄红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Lycope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插线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NBT染色测定脑梗死范围,用重量求面积法计算梗死组织占对侧大脑质量的百分比,作为对梗死范围的判定。行为指标评分采用11分评分制,测定缺血脑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番茄红素可明显缩小脑梗死范围,改善神经症状,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结论番茄红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SOD、GSH-Px活性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剂量硫酸镁对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实验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和MgSO4治疗组。MCAO组又分为3、6、12、24和48h这5个时间点;MgSO4治疗组分为单次治疗1组、单次治疗2组、双次治疗1组、双次治疗2组和双次治疗3组。分别于脑缺血损伤后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Ca^2+、Mg^2+和谷氨酸含量的测定及谷氨酸受体1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硫酸镁治疗组与MCAO组相比,神经功能恢复好,梗死灶体积缩小,脑皮质Ca^2+和谷氨酸含量明显下降,Mg^2+含量显著上升。同时,谷氨酸受体1的表达水平也降低。治疗效果:单次治疗2组优于单次治疗1组,双次治疗组又优于单次治疗组,其中双次治疗1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硫酸镁对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早晚和剂量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蚓激酶组和阳性对照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观察缺血2h再灌注24h后蚓激酶对大鼠行为、脑梗塞范围、脑含水量的影响,用放免法测定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蚓激酶组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行为障碍、脑梗塞范围、脑含水量。大鼠血浆的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1α(T/P)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6-Keto-PGF1α含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蚓激酶能通过抑制血小板,降低血栓素A2(TXA2),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升高PGI2,使TXA2/PGI2比值降低,达到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苷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治疗7d后,对大鼠神经行为进行评分,并测定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GSH-Px及SOD活性。结果绞股蓝总苷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行为障碍,提高GSH-Px、SOD酶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绞股蓝总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素配伍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模型。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素组(1.2 mg·kg-1)、川芎嗪组(60mg·kg-1)、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1.2mg丹参素+60mg川芎嗪)kg-1]、尼莫地平注射液组(1.2mg·kg-1)。造模24 h后,测定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体积、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含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参素组、川芎嗪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含水量和脑梗塞体积显著降低(P〈0.05或0.01),血清中SOD活性升高,Glu含量降低(P〈0.05或0.01),HE染色显示组织间隙较小,病理损伤小于模型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保护作用最优,说明两单味药配伍使保护作用增强。结论丹参素配伍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协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藜芦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神经行为进行评分,再灌注6h后测定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GSH-Px及SOD活性。结果白藜芦醇能明显改善大鼠行为障碍,提高GSH-Px、SOD酶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