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又可对传染病之卓见——《温疫论》成书360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世界疾病史而言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 ,传染病是对人类为害最大的疾病。医学史上 ,中国人民对传染病的认识与防治 ,曾经取得不少重要成就。  对传染病特点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 ,就已明确指出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所谓五疫 ,是泛指各种传染病。两千年前 ,《黄帝内经》用此十六个字 ,如此正确高度概括了传染病的特点 ,确实很可贵。  中国古代 ,对传染病曾有过若干种名称 ,《黄帝内经》除称它为“疫” ,有时还包含于“温病”之中。《伤寒杂病论》把它归于“伤寒”。晋代王叔和《脉经》除了称传染病为温…  相似文献   

2.
《温疫论》首次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在治疗上认为“客邪贵乎早逐”,善用下法以逐邪。同时,他重视正气,认为“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正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胃气的盛衰。针对正邪斗争的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在机体正气强盛时,可通过战汗而解。邪气伤及正气,而正气未衰时,创立达原饮,配伍知母、芍药滋阴扶正。在运用承气汤时配伍生姜煎服以扶助正气。疫病邪盛正衰时,采用黄龙汤以补泻兼施。邪去正虚创立四养荣汤、六成汤等方,主以扶正。病愈后吴氏提倡应静养节饮食以复正气。同时还注重人体体质不同,提出四损不可正治的观点。对现代指导疫病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吴又可<温疫论>中辨证论治温病的方法、特色及贡献.即温病初期,治宜疏利透达;温病中期,善用汗吐下三法;温病后期,注重养阴复液.  相似文献   

4.
吴又可逐邪勿拘结粪观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又可 ,是著名的温病学家。他首创“疠气”之说 ,为中医病因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又可治疗温疫病主张以驱邪为第一要义 ,在运用攻下法方面 ,虽继承了《伤寒论》下法的理法方药基本精神 ,但在具体运用上又有独到之处 ,是对仲景运用攻下法的补充和发展 ,兹分析如下。1 仲  相似文献   

5.
杨德福 《新中医》2023,55(14):208-214
探讨分析《温疫论》中的理法方药。分析认为,现存最早论治温疫的专著《温疫论》蕴含着吴又可辨治温疫的一整套理法方药体系,其中颇多创见。吴又可提出新的病因学说 — —杂气说及疠气说,力主温疫不同于伤寒。建立表里辨证模型,创立表里九传辨证体系。提出和阐发阳郁化热理论,揭示温疫的基本病机是邪阻气机,阳郁化热或化火,耗气搏血,伤津耗液。治疗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视邪之所在、邪之所趋,因势利导使用汗、吐、下三法,导邪外出,宣通气机。丰富了攻下法和治疗温疫的方药。阳郁化热理论是吴又可学术思想的核心,温疫的辨证、治法、方药及治疗禁忌均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了吴又可诊治温疫的辨病特色.吴氏首辨病类,明确是否是疫病;通过辨别病原、辨别表里、辨别传变、辨别标本、辨别缓急来辨别具体中医疫病,明确疫病中医特征;辨别一个病人原有疾病、又患疫病与单纯患疫病.以上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治疗瘟疫类疾病的专著,重温此书,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有不谋而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辨位导邪,邪出有法:主要从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邪聚病位进行论治,邪在表宜散,邪在里宜攻,邪在半表半里宜透达膜原邪气。(2)兵贵神速,速拔病根:祛瘟疫之邪犹如带兵,讲究兵贵神速,祛邪更宜及早导邪外出,速拔病根以免邪留生患。(3)掌握虚实,酌用扶正:分析疾病的阶段、病人的体质,掌握虚实,灵活运用补泻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吴又可与俞根初关于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加以比较,试图探究两位医家对这一证候的治疗思想之异同。同时,对临证使用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应用注意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尝试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吴又可治疗温疫关注的是气机的疏利和通达,汗下应顺势而为,务必保持胃肠道通畅。吴又可喜大黄通利,嫌黄连闭塞,认为只用苦寒药,忘其本而徒治其标。汗下之后,症状缓解,邪去正安;疏利之法达邪于表里,通利紧跟其后以驱邪外出。吴又可《温疫论》经戴天章、杨栗山等的补充和扩展、吴鞠通对其方药的议论,至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扩大了温热病的证治范围。  相似文献   

10.
吴又可论“战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介宾  杨进 《山西中医》1996,12(1):37-37
吴又可论“战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10029)朱介宾指导杨进关键词吴又可,战汗战汗多由邪气留连气分,既不外解,亦未传入营血,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战栗汗出。温病进程中,出现战汗,一般来说是好现象。因为战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现,也就是患各...  相似文献   

11.
论吴又可治疗温疫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病位、病邪传变和治疗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其治疗方法为疏利透达,直捣病所;给邪出路,分消内外;扶正养阴,调理善后。这些独特的见解,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今天防治疫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吴氏表里九传入手分析用表、里、半表半里三分法对寒温界立下的毒邪传变形式,有必要以六经界立为用,纳入卫气营血,三焦界立参辨,对建立以脏腑为经,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纬完整毒邪致病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并随之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温病学家,其中以吴又可为最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其编撰的《温疫论》亦成为温病学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笔者通过对《温疫论》的研读,归纳其治法中下法的运用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试析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系金元四大家之一,对内、难、伤寒论等都有深刻研究,医学精湛,临证经验丰富,其中尤以阐发攻邪学说,擅用汗、吐、下三法而蜚声医坛,其著作《儒门事亲》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文试就张氏的攻邪学说,作一粗浅分析,以冀全面了解张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子和,名从正,字戴人(1156—1228年),金元四大家之一。生在战乱纷飞,灾荒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人民体质素弱,当时庸医“蛮补”成风,病者失治。他认识到:“病由邪生,攻邪已去。”(以下“……”内容均引自他的不朽著作《儒门事亲》,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年版),是其主要手段。他继承中医学辩证法思想因素,从感性到理性,从探索到创新,形成其具有医学特征的丰富内容,指出汗、吐、下三法可以包治百病。故  相似文献   

16.
吴又可下法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非常重视攻邪祛病,善于使用下法,在《温疫论》中就下法思想的提出,应下诸证,下法的目的、使用特点、常用方药等论述颇详,且自成体系,为后人正确理解和研究其下法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为祖国医学治法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依据<温疫论>原文,联系临床实际,探讨吴又可临床诊疗特色.认为吴又可在审病论治,审机论治,审因论治三大方面具有自己特色,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 小儿癫痫发病过程与正虚邪实的关系 "休作有时"是小儿癫痫的发作特点.邪实正虚是小儿癫痫总的病机规律,并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20.
论吴又可逐邪三说的意义刘英锋傅志红关键词治则逐邪《温疫论》吴又可虚者补之,实者攻之,是中医治病的一般原则。但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的《温疫论》则提出了逐邪为扶正之本,逐邪以导出为贵,逐邪不妨矫枉过正的治疫三说,这对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1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