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三阳接经配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住院期2周和门诊治疗期10周:住院期间两组均进行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每周1次穴位埋线疗法。门诊治疗期治疗组每周1次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每周5次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10%、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两组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三阳接经配穴埋线治疗中风后肩痛能减轻疼痛、促进肢体活动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振热治疗仪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配合西乐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磁振热治疗仪LGT-2600B,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积分、关节活动度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疼痛积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结论:运动疗法配合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应用磁振热治疗仪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永春 《中医研究》2008,21(4):54-56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两组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肩痛频度积分改善,肩关节自主活动范围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刺络拔罐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致肩痛及上肢活动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肩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减少(P〈0.01),ADL积分明显增加;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针剌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在减轻疼痛,提高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康复训练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针刺配合埋针进行治疗。结果:两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接经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 基金项目:青岛市中医药科研项目 编号:(2015-ZYY009); 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信息:马光兴,男,1987-01-10,山东省淄博市,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孙炜,女,1975-12-11,山东省青岛市,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 ]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接经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SHSS评分及血清CRP、NO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两组上肢后伸、前屈、内旋、外展、外旋等角度均明显增加(P <0.05);并且治疗组增加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上肢Fugl-Meyer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上肢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SHSS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感觉、运动和远端水肿评分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NO水平水平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结论:采用大接经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缓解肩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的肩部疼痛程度、活动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根据临床症状的恢复情况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配合激痛点刺络放血疗法,能有效缓解中风后肩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大接经法配合独活寄生汤与普通针刺配合独活寄生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独活寄生汤,观察组采用大接经法配合独活寄生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显效率33.3%,高于对照组的77.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接经法配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症状,扩大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60例中风后肩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康复评定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功能疗法、关节松动训练、作业疗法、气压治疗等现代康复训练,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加用针刺疗法,针刺取穴以患者患侧的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阿是穴等穴位为主,每日1次,每次30 min,一周治疗5天,且连续治疗4周。结果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上肢运动功能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作用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患侧肩部运动功能,对患者肩部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及对全血黏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采用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VAS明显减少(P<0.01),全血黏度指标明显下降(P<0.01)。结论:推拿、针刺结合拔火罐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浅析针灸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对VF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康复治疗纳入对照组,针灸康复疗法治疗纳入研究组,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明显升高VFSS评分,降低NIHSS评分(P<0.05)。结论:使用针灸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利于改善吞咽功能,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磁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综合康复训练加用磁热疗法: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采用视觉模拟类比评分评定肩关节疼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类比评分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明显显著于对照组.结论 磁热疗法能有效地减轻脑卒中后肩痛的疼痛程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抬肩穴刺络放血疗法联合针刺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痛患者48例(实际入组50例,每组各脱落1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放血+针刺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放血+针刺组给予针刺和抬肩穴刺络放血治疗,疗程3周。对治疗前后组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及治疗后组间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及中医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视觉评分量表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血+针刺组较针刺组患者视觉评分量表评分下降(P<0.05);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相当。结论:抬肩穴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较针刺组能更有效缓解中风后肩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针疗法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37例中风后肩痛的患者用脐针疗法配合局部放血疗法进行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37例患者全部有效,且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脐针配合放血疗法改善中风后肩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按1:1:1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针灸、针灸加中药、中药进行治疗。结果:3组间疗效、全血黏度经统计学处理,针灸组、针灸加中药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针灸组与针灸加中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对异常全血黏度有近期调节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倪烨  陆俊  肖晓  张汉新 《四川中医》2012,(10):101-102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祛痰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恢复期偏瘫肩痛患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1例,两组常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自拟活血祛痰通络汤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观察患者疗效,肩痛程度、肩痛频度积分,血粘度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总疗效分别为89.47%、80.6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肩痛程度、肩痛频度积分改善,血粘度水平下降,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自拟活血祛痰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针剌、常规治疗加针剌配合埋线进行治疗。结果三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肌力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治疗后三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治疗加针刺组与常规治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剌配合埋线组与常规治疗加针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9名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综合组46例、康复组42例及电针组41例,综合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三组效果。结果:综合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