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站立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站床组23例、减重组19例和智能组21例,三组患者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电动起立床、减重系统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前后评价三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三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减重组和智能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显著优于站床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减重系统和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FMA下肢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一月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给予药物、针灸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运动疗法训练。结果:观察组步行能力、步态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偏瘫较为理想的方法,尤其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缓解痉挛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改良BartheI指数(MBI)、改良Ashworth评定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70.05)。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偏瘫痉挛状态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将40例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显效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相较于西医康复疗法而言,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在治疗偏瘫痉挛状态方面疗效更为确切,可以很好地缓解偏瘫痉挛患者肢体痉挛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偏瘫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康复治疗。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d—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偏瘫平衡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早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早期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早期介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两组2个月治疗前后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情况.结果:治疗后根据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6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对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综合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康复(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7例,其中实验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稳定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以被动运动为主的康复措施;观察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平衡康复训练、中医推拿及针灸以及中药内服外用等。于康复训练开始前、康复训练6个月时评价临床神经功能(NIHSS)、肢体平衡(Berg评分)及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组间NIHSS、Berg、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erg、FMA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较好地恢复了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对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影响及康复效果。方法:将40例确诊为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治疗和假针刺法配合舌肌训练治疗,20d后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为65.00%,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功能康复具有显著效果,能减少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发生率,是临床上简便易行易于掌握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被动运动、助力活动、主动运动和骨盆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和CSS评分均降低,BI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躯干FAC评分和平衡能力Berg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躯干FAC评分和平衡能力Berg评分。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7~0.910,P〈0.001)。结论: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说明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阻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下肢肌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患侧踝部绑沙袋的抗阻行走训练,1次/d,40min/次,5次/周,治疗4周。观察患者Fugl-M 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左右步幅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左右步幅差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左右步幅差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抗阻步行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位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基本治愈50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变化19例,有效率为76.3%;治疗组基本治愈6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无变化5例,有效率为9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显著,从脑卒中发病到完全康复各个阶段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组应用头针结合平衡仪提供的模式进行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和Holden步行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