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45例,对其临床特征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6例(80.0%),有26例(57.8%)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病死率26.7%;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患儿血白细胞<5×109/L、血小板<30×109/L、CRP≥60 μg/ml,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死亡例数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并发MODS、DIC所用的时间短于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比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病情严重,易发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CRP的增高,病死率高.因此对围产期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生后应对感染性指标进行监测,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六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及药敏特点。方法选择2006—2011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病例,对致病菌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2.3%(574/25282)。血培养检出病原菌26种,共574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88株(50.2%),居首位,其他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1株(14.1%),溶血葡萄球菌54株(9.4%),肺炎克雷伯菌27株(4.7%)。耐药菌133株,占检出病原菌的23.2%。结论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按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致病菌及药敏、血象特点、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出生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纳入研究.依据血培养阳性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 ≤生后7 d)和晚发型( >生后7 d)败血症.结果 66例新生儿共发生67次败血症,NICU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为1.36%(66/4 86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极低体质量儿和早产儿(P < 0.05).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3.3%)和B族链球菌(GBS)(31.0%),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2.0%)和大肠埃希菌(28.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21.4%)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4.2%).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GBS是造成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产前对孕妇进行GBS筛查以及对所有GBS阳性孕妇产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有助于预防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诊治的9例经血培养确诊的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 9例均为早产儿,剖宫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绀(7例)、发热(5例)、气促(4例)、肌张力减弱(4例)、呼吸窘迫(3例)等。9例新生儿血培养均检出李斯特菌,3例在痰液、1例在脑脊液中同时培养出李斯特菌;药敏试验显示,李斯特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最高。9例均在血培养确诊李斯特菌败血症后调整抗感染药物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有发热症状的孕妇,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和目标性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0235新生儿败血症79例临床分析罗玉桃广东医学2(9):11,1981作者报道本院于1976~1979年6月共收治79例新生儿败血症。以葡萄球菌败血症为多共49例,占血培养阳性病侧的89%。其中以白色葡萄球菌居多,固紫阴性杆菌较少,仅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亲分娩前使用抗生素与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及晚发型败血症(LOS)发生以及病原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胎龄≤33周,生后24h内住院,住院时间≥24 h的单胎早产儿;将母亲分娩前使用抗生素时间≥4 h作为抗生素组,未使用或使用抗生素时间4 h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EOS和LOS的比例和致病菌情况。结果共入选629例早产儿,其中抗生素组232例,对照组397例。抗生素组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临床羊膜炎、产前激素24h、EOS的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窒息和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生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OS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 29例,5例(17.2%)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组EOS 16例,血培养阳性11例(68.8%),革兰阳性(G+)菌6例(37.5%),G-菌5例(31.3%);对照组EOS 13例,血培养阳性5例(38.5%),G-菌4例(30.8%),G+杆菌1例(7.7%);均以非耐药菌为主,两组EOS早产儿血培养阳性率和G+菌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S 75例,5例(6.7%)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与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组LOS 29例,血培养阳性17例(58.6%),G+菌6例(20.7%),G-菌9例(31.0%),真菌2例(6.9%);对照组LOS 46例,血培养阳性23例(50.0%),G+菌14例(30.4%),G-菌8例(17.4%),真菌1例(2.2%);均以耐药菌为主,两组LOS早产儿血培养阳性率以及G+菌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分娩前使用抗生素,既没有减少早产儿EOS和LOS的发生概率,也未改变病原菌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十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 068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前5年,568例)及观察组(后5年,500例),对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并发症、致病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两组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分别为568例及50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占同期住院患儿的3.8%及2.3%.(2)两组临床特征中发热、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分别为58例及76例,76例及1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菌种分别是18种和28种;两组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均居首位,分别为360例及238例,各占64.3%及47.6%,对照组依次为其他葡萄球菌41例(7.2%),溶血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35例(6.2%),大肠埃希菌22例(3.9%)居第4位;而观察组居第2位的是大肠埃希菌71例(14.2%),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44例(8.8%),肺炎克雷白杆菌25例(5.5%)居第3位.(4)两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分别检出25例及34例(P<0.0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败血症及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病例也明显增多;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应高度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仍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以下简称G( )球菌)为主,据国内报道葡萄菌始终占首位,其中表皮葡萄球菌(以下简称表葡球菌)有增加趋势,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兹将我院自1981~1984年收治的408例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1)具有败血症的症状体征,且血培养为G( )球菌者。(2)一些机会菌,如表葡球菌等,需2次以上血培养为同一病原菌或血与脑脊液或病灶培养为同一病原菌者。二、临床资料 1.发病情况:4年共收治新生儿879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原菌分布、合并其他感染部位、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住院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药敏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45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有8例患儿持续发热,37例患儿发热天数为1~27 d,平均(6.1±5.2)d。45例患儿中26例感染发生于中性粒细胞缺乏阶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2~79 d,平均(15.2±16.2) d。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7.5±5.8)d,不伴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3.7±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45例患儿中有23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感染灶以肺部、消化道、口腔及肛周为主。全部患儿送检血培养标本总量711份,其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共162株,耐药菌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45例中3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9例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及放弃)。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中性粒细胞缺乏是影响抗感染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分布及对抗生素敏感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K-B法对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金葡菌46例(38.0%),表皮葡萄球菌23例(19.0%),大肠埃希菌20例(16.5%),腐生葡萄球菌4例(3.3%),D群链球菌4例(3.3%),其他革兰阴性菌24例(19.8%)。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普通耐药,对苯唑青霉素的敏感性仅达17.4%和15.8%,对头孢唑啉及丁胺卡那霉素较敏感,对万古霉素与西力欣有高度敏感性。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等第3代头孢菌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头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对革兰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仅为29.7%。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加快现象;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第3代头孢菌素等仍为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NSD)并发心脏损害者文献报道不多,我们对217例NSD中并发心脏损害的65例(29.95%)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 纳入对象为2010年至2019年入住4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早发型败血症(EOS)与晚发型败血症(LOS)血培养阳性患儿, 研究其微生物学特征及对经验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挪威奥斯陆大学医院例行提交于挪威新生儿网络数据库的患儿记录。这些数据包括临床资料、血液培养结果及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共纳入重症监护室患儿5 249例, 总入住NICU次数6 321次, 从287例中鉴定出324例次阳性血培养, 其中包括30例EOS和305例LOS。其中EOS的常见病原体为B族链球菌(33.3%)、大肠杆菌(20.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7%), EOS的所有患儿均对经验性用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敏感。而LOS多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3.8%)、金黄色葡萄球菌(15.7%)和肠球菌(6.9%)引起。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肠杆菌占LOS的91.9%, LOS的患儿对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噻肟治疗敏感度为96.1%、万古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敏感度为97.0%, 氯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敏感度为38.1%。结论氨苄西林...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感染性心内膜炎(NIE)是一种少见病,病死率极高。作者报道了5例,2例幸存。4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1例由白色念株菌引起。5例均有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血小板减少,镜下血尿和心脏杂音。3例病初出现皮肤脓肿,3例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2月~200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葡萄球菌败血症76例 ,男56例 ,女20例。血培养及药敏 :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 ,表皮葡萄球菌40株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40株 ,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萄菌 (MRSA)18株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22株 ;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 (MSS)36株 ,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各18株。药敏结果显示MRSA和MRSE具有多重耐药性 ,临床常用抗菌药中仅对丁氨卡那霉素的敏感率较高 (66.7%和77.3 % )。有研究资料表明 ,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  相似文献   

17.
我院新生儿病房自1979年~1983年五年中共收治新生儿(生后1~28天)7,652例,其中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者共298例,占新生儿住院病人的3.8%,死亡49例(死亡率16.4%)。  相似文献   

18.
儿童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致感染性休克九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小儿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致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干预过程.方法 通过回顾病案记录,对患儿的诊断,抗生素应用,死亡情况,休克临床过程,呼吸支持,化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9例并发脓毒性休克的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患儿中,8例死亡.9例均有发热,其中3例伴咳嗽或腹泻,3例并发皮肤坏疽性深脓疱;死亡或血培养结果前,均未考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入院时9例中仅3例接受敏感抗生素治疗,转入ICU后,均没有接受联合抗感染治疗,9例中有7例接受单一敏感抗生素治疗.人院到发生休克时间为0~21 h,平均5.1 h;休克到死亡时间为1~32 h,平均13.8h.9例均因发生休克而转入ICU,因转科而延误抗休克时间为25~80 min,平均49.3 min,且转科前仅2例诊断休克并行抗休克治疗,转入ICU后仅5例诊断休克,3例给予抗休克治疗.9例均用血管活性药物,其中6例用升压剂量多巴胺;8例死亡者休克状态一直持续至死亡.其中6例死亡直至心跳骤停才插管上呼吸机.血白蛋白严重下降,为(11.1~23.7)g/L,平均18.5 g/L,血CRP显著升高,波动于(89~318)mg/L,平均179.4 mg/L,血白细胞计数下降,为(0.1~5.0)×109/L,平均2.1 x 109/L,6例并发DIC.结论 小儿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发病之初仅有发热、咳嗽、腹泻等非特异性表现,临床医生对感染严重程度常估计不足,甚少选用有效抗生素.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即呈暴发性,大多错过抢救时机,于短期内死亡.对于高危患儿,应经验性选择抗绿脓假单胞菌治疗;同时培训一线临床医生早期识别休克,争分夺秒地抗休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更好的诊断、治疗及减少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NICU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的2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1∶1比例随机选取同期确诊为单纯Ⅱa以上的NEC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与单纯Ⅱa以上NEC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起病年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与单纯Ⅱa以上NEC组患儿在超敏CRP>80mg/L和血小板计数<50×109/L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死亡或放弃的人数较单纯Ⅱa以上NE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患儿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有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等,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占50%以上.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美罗培南敏感.(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为血小板计数<50×109/L(OR=3.48,95%CI:1.35~8.68)和男性患儿(OR=2.09,95%CI:1.02~4.85).结论 Ⅱa以上NEC合并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儿预后不良,对可疑患儿,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82例新生儿败血症,其中确诊败血症37例(致病菌17例,条件菌20例),临床败血症45例(均为条件菌)。年龄<3天29例,4~7天30例,≥8天23例。感染途径以脐炎最多,致病菌组临床以黄疸为主,条件菌组以青紫,呕吐多见。死亡10例,死亡率12%。G-杆菌败血症死亡率高于G~+球菌病例;早产儿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