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T脑灌注成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方法,具有成像快速简便、空间分辨力高、经济实用等特点,尤其对于急性脑缺血的诊断,显示了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该方法的原理、技术要求、临床应用及其与其它影像学方法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对比剂不同注射速率(碘普罗胺300mgI/ml)在低剂量CTPA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纳入6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拟行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A组注射速率为5ml/s,对比剂用量35ml,延迟时间采用团注测试法(bolus test);B、C两组注射速率分别为4ml/s、3.5ml/s,对比剂用量25ml,延迟时间采用团注追踪(bolus tracking)技术。三组均采用管电压80kV、固定毫安秒80mAs,iDose43级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对三组图像的肺动脉平均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有效剂量(ED)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注射速率的降低,三组图像肺动脉平均CT值依次降低,但肺动脉CT值均高于300HU,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且肺动脉平均CT值、SNR、CNR、ED、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5ml/s注射速率,25ml的对比剂用量,肺动脉CTPA低剂量成像质量不仅能满足诊断需要,而且降低了碘摄入量和碘流率(iodine delivery rate,IDR),有效地减少对比剂肾病及对比剂外渗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比剂注射方式对CT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63)与对照组(n=53)。研究组先以4.0 mL/s的流率注射碘佛醇(370 mg I/mL)60 mL,后以2.0 mL/s的流率注射碘佛醇30 mL,再用30 mL生理盐水以3.0 mL/s的流率冲管;对照组先以3.0 mL/s的流率注射碘佛醇(370 mg I/mL)90 mL,再用30 mL生理盐水以3.0 mL/s的流率冲管。由2位有经验的技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出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主干、脾静脉和门静脉主干-肝实质CT值,对比2组所测CT值。对2位技师的CTV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2组测量图像质量评分及CT值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位技师对2组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0.839)。2组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右支主干、脾静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的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比剂以不同流率相结合的注射方式能够提高门静脉成像质量,减少其他血管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各参数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研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脑缺血 12h内的动态变化以及计算各参数的半暗带阈值。方法 :5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血栓栓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GELightspeed 16MSCT ,在基础灌注后于栓塞后 2 0min扫描一次 ,1~ 6h内每隔 1h扫描一次 ,6~ 12h内每隔 2h扫描一次。CT灌注软件可以给出每个时间点的各参数图。在完成缺血后 12hCT灌注扫描后 ,断头取脑 ,进行TTC染色 ,并根据CT灌注各参数图和TTC的染色结果将梗塞侧分为中心梗塞区 ,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三部分。结果 :所有参数的动态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梗塞后 2h内 :CBV在中心梗塞区明显下降 ,在半暗带区轻度下降或正常 ,在相对正常区轻度上升 ,CBF在三个区域均明显下降 ,MTT和TTP均明显延长 ;②梗塞后 2~ 5h :所有参数均在一定水平上轻度波动 ;③梗塞后 5~ 12h :在中心梗塞区和半暗带区CBV和CBF下降 ,MTT和TTP延长和轻度缩短 ,而在相对正常区CBV和CBF明显上升 ,MTT和TTP明显缩短。在缺血 2 0min时 ,若CBV % <6 6 .5 7% ,CBF % <39.2 2 % ,MTT % >2 .6 3或TTP % >1.97,缺血组织就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 :实验证明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CT灌注检查能够指导  相似文献   

5.
脑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缺血性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等特点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于发病的超早期及时做出明确的诊断 ,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缺血性坏死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急性脑梗塞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进展和临床溶栓治疗的开展 ,利用螺旋CT并借助一些特殊软件技术进行脑CT灌注成像 (CTper fusionimaging) ,可在急性脑梗塞的超急性期内 (<6h)及时做出明确的诊断 ,并且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这对于指导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6.
灌注成像作为一种能反映组织血液动力学状况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在全身各脏器疾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迅速.初步研究证明,利用CT灌注成像可定量地反映脑肿瘤的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状况,对于推断肿瘤的分级和预后,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观察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引导活检等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技术不仅在脑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趋于成熟,而且也广泛用于脑部原发性肿瘤的研究。脑胶质瘤约占所有脑部原发肿瘤的60%,就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定性诊断、鉴别诊断与肿瘤分级分期中的研究及在脑胶质瘤手术、放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技术不仅在脑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趋于成熟,而且也广泛用于脑部原发性肿瘤的研究.脑胶质瘤约占所有脑部原发肿瘤的60%,就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定性诊断、鉴别诊断与肿瘤分级分期中的研究及在脑胶质瘤手术、放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局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0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6h~10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全脑CTPI参数图〔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Delay)图〕。以患者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并且首次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减低、复查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为正常或增高定义为自发性再灌注区,分别观察各灌注参数图的特点并测量再灌注区和对侧镜像正常脑区各灌注参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再灌注区与对侧正常脑区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共有15例存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距发病平均时间为61.5h,自发性再灌注脑区表现为CBV/CBF增高、TTP延长(P<0.05)。结论全脑CTPI能可靠发现脑梗死早期自发性再灌注现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多排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排CT(MSCT)行脑CT灌注成像,研究多层面灌注参数图诊断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上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能力,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家兔分成缺血组和空白对照组,行脑MSCT灌注成像(CTPI)。缺血组分别在术后1、2、3h各行1次CTPI;对照组术后仅行1次CTPI。所有CTPI均为4层面成像。每层面CTPI均生成血流灌注图(perfusion)、峰值增强图(PEI)、峰值时间图(TTP)和平均通过时间图(MTT)。最后取兔脑沿CT扫描方向切片做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量缺血组术后1、2、3h各参数图及染色切片上所显示的缺血梗死区的容积百分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对照组2例在CTPI及染色切片上均显示阴性;缺血组8例中有6例成功显示出缺血梗死区。在4个层面上缺血灶至少累及2个层面。方差分析表明术后第1h与第2、3h间以及术后第1h时,MTT图与其它CTPI参数图间存在组间差异(P<0.001)。相关分析表明:第3hCTPI各参数图所测缺血区容积百分比与TTC染色结果均呈相关关系。其中以perfusion图和MTT图相关性最好(pearsonR=0.94和R=0.905),TTP图其次(R=0.864),而PEI图效果最差(R=0.814)。结论MSCT脑灌注成像能更为全面地显示脑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电针治疗实验性脑低血流灌注的CT及病理改变,并探讨电针治疗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针刺组10只,非针刺组10只创建实验性脑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于术后4~6h行CT脑灌注成像,并测量大脑皮层平均脑血容量(CBV)和平均脑血流量(CBF)针刺组电针治疗12d,非针刺组和正常组不予治疗,观察12d所有兔再行灌注检查,并测量大脑皮层的CBV和CBF,处死做病理切片结果针灸组治疗前大脑皮质平均CBV为(20.69±3.30)ml·100mg-1,平均CBF为(47.00±11.89)ml·min-1·100mg-1,针刺12d后复查,大脑皮质平均CBV为(24.13±3.86)ml·100mg-1,平均CBF为(50.51±11.32)ml·min-1·100mg-1,经检验,P<0.01,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病理切片显示,针灸组与非针灸组兔大脑皮质均见神经元固缩,前者神经元固缩数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电针治疗可增加大脑皮质平均CBV和CBF,改善脑低灌注状态,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CT脑灌注方法准确预测脑动脉环CTA检查延迟时间。方法14例病人均有典型的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史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史,先对其进行CT脑灌注扫描,通过测量大脑前动脉CT值达峰时间与开始扫描时间的差值指导脑动脉环CTA的延迟时间。结果应用此方法指导脑CTA检查,动脉环显示均较满意。结论先行CT脑灌注成像,根据测量值预测脑CTA检查延迟时间是保障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发展进程及其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对70只大鼠于术后1h、3h、6h、12h、24h、48h和72h7个时间点,利用GE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灌注成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大鼠脑TTC染色、HE-染色以及超微结构改变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脑血肿周围可见明显的低灌注梯度,血肿周围rCBF和rCBV显著降低,MTT延长。TTC染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HE-染色可见血肿周围区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电镜观察显示,注血早期血肿周围组织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改变不明显,髓鞘板层松散;随着注血后时间延长,血肿周围组织损伤呈渐进性加重,星形细胞肿胀明显,神经细胞出现变性,髓鞘板层发生局部断裂、崩解。结论大鼠脑注血早期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的显著降低引发了血肿周围及远隔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注血后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细胞损伤呈进行性加重,血肿周围存在涉及多种细胞损伤机制的半暗带。  相似文献   

14.
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30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的计算,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建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图像的重建,重建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门静脉灌注指数(PPI)等4种图像。结果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CT灌注参数:HAP、PVP、全肝总灌注量(TLP)、HPI、PPI分别为(0.3355±0.1269)ml·min-1·ml-1、(1.1034±0.2065)ml·min-1·ml-1、(1.4389±0.2398)ml·min-1·ml-1、(23.3±10.2)%、(76.7±10.2)%;在重建出的HAP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PVP图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PI和PPI图上的表现分别与HAP和PVP类似。在重建图像上测得的HAP、PVP、HPI、PPI分别为(0.3489±0.12)ml·min-1·ml-1、(1.2084±0.37)ml·min-1·ml-1、(22.41±8.31)%、(77.59±8.31)%,并据HAP、PVP计算出的TLP为(1.5573±0.42)ml·min-1·ml-1,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1次屏气,注射40~5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ml·s-1,从注射对比剂后7~9s开始连续扫描45s共45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采用改进后重建方法重建出的灌注参数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建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肝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根据其表现特征,采用校正后的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转移瘤的4种灌注图像。结果富血供转移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呈速升速降型或速升缓降型,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明显降低。在HA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类似HAP、PVP。乏血供转移瘤的TDC呈缓慢上升型,其基线、上升斜率及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其全肝总灌注量(TLP)、PVP和PPI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HPI略高于周围肝实质。在HAP图像上,癌灶呈不均匀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相对较高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仍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不均匀高灌注,病灶轮廓更清晰;在HPI和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与HAP、PVP类似。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同时获得良好显示解剖细节及灌注定量信息的影像学资料,准确地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肝脏进行灌注成像,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不同的肝硬化患者以及20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左右叶的层面,进行CT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384±0.14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63±0.3571)m l.m in-1.m 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449±0.4633)m l.m in-1.m 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37±6.12)%。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 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0.4714±0.1657,0.4521±0.1019,0.4401±0.82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0.9403±0.1882,0.8362±0.1607,0.7365±0.1235)m l.m in-1.m l-1;(1.4148±0.3367,1.2884±0.2315,1.1766±0.1705)m l.m in-1.m l-1;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48±4.93,35.04±5.01,37.37±4.38)%。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地测量肝脏的血流灌注参数,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癌TNM分期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多层CT肺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TNM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MSCT灌注成像的肺癌患者2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鳞癌7例,腺癌11例,小细胞肺癌2例。使用GELight-speedPlus16层CT机行肺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2软件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20例肺癌病例的CT灌注图像均比较满意。CT灌注参数对于肺癌的T分期有一定帮助。<3cm的肺癌(T1)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明显低于>3cm(T2)的PS值,有统计学意义。胸膜受累的肺癌较胸膜未受累的肺癌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PS值均增加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加快;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较无转移的BV增加和MTT加快,而BF和PS相差不大,但是,均缺乏统计学差异。有无远处转移对灌注参数影响不大。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于肺癌的T分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常肝脏低剂量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晶  钟喨  华小兰  范瑜  李岚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6-3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管电流扫描情况下正常肝脏的灌注参数,评价低剂量肝脏CT灌注成像(CTPI)的可行性。方法:确诊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140mA)、中等剂量组(90mA)和低剂量组(50mA)。比较两种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组所测量的肝脏灌注参数(HBF、HBV、HPI、MTT、PS、HAP及PVP)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肝脏CTPI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不同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测量的HPI值(t=-2.23,P=0.034)和低剂量组测量的MTT值(t=-2.25,P=0.042)在不同感兴趣区选择方式间略有差异。常规剂量、中等剂量和低剂量肝脏CTPI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62mSv、12.61mSv和7.01mSv,低剂量CTPI较常规剂量减少约64.27%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剂量肝脏CTPI可以较常规剂量减少约2/3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CTPI相当的灌注参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