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处理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起病24小时内入院,经CT确诊的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48例脑梗死病人分别测量其入院时,24小时,5天,7天,30天的平均血压。结果:入院时血压普遍较高,24小时内血压下降幅度最大,收缩压平均下降17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5mmHg。1周内血压持续下降,1周后血压平稳。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压升高经自身调节及应用脱水利尿剂后血压会逐渐下降,不宜积极、过早、过快降血压,以免影响预后,应根据血压变化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高,而脑出血后血压升高特别常见,血压升高不仅使血肿增大,而且使脑水肿程度加重.Kase[1]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与发病24 h内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病史独立相关,收缩压(SBP)≥16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发生血肿增大的风险高于SBP≤150 mm Hg患者,研究认为降低脑出血后升高的血压可减少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临床转归.Qureshi等[2]研究显示脑出血72 h内强化降血压治疗能阻止血肿增大,但对血肿周围水肿无明显效果.因此本研究在脑出血发病后对SBP升高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硝普钠早期强化降血压,以明确对72 h后血肿、血肿周围水肿的治疗效果,以及90 d时临床结局的改善程度,从而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病因,大约占70%~80%。单纯的高血压不至于引起血管破裂,而是在血管病变的基础上血压升高所致。年龄在50-70岁多见。研究发现83%的血肿扩大在6h之内,17%在24~48h内,24—48h以后的继续出血的可能性很小。48h后最易出现病情变化,主要由于脑水肿、脑积水所致。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新的神经损伤以及脑病的前期症状等。基于上述观点,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运用活血祛瘀法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例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59岁,因昏迷5h于2005年12月19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5h夜间烦躁,失眠。次日08:00家人发现患者神志不清,急呼120电话急救,输入5%葡萄糖液250ml后神志清楚,既往患“高血压病”10多年,血压高达200/135mmHg(1mmHg=0.133kPa),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每日2次,寿比山片2.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50/100mmHg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短时间内血压变化的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1 179例门诊测量血压的中老年人,采用调查形式在5 min内测量血压3次,作有关分析。[结果]中年组BP 80~200/54~110 mmHg,平均142.6/81.5 mmHg;老年组BP 88~230/50~120 mmHg,平均145.1/76.4 mmHg;第3次比第1次所测血压,SBP下降人数占65.0%,升高占22.8%,总的变化率为87.8%,DBP下降占51.7%,升高占16.8%,总的变化率为68.5%,SBP、DBP波动值最高为40 mmHg,5 min内SBP及DBP变化以下降为主;中老年组SBP及老年组DBP平均压差均大于5 mmHg。中年、老年平均压差及SBP升高下降及DBP下降变化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1及以下,P﹥0.05);DBP升高变化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3,P﹤0.05)。SBP变化压差﹥5 mmHg占70.2%,DBP变化压差﹥5 mmHg占41.1%。压差﹥5 mmHg的人群,SBP、DBP升降率在中年、老年组及高血压与非高血压各组相比,经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要关注SBP、DBP压差升高﹥5 mmHg的人群。中老年人短时间内自身调节血压的功能存在着一定变化空间,这变化空间在给予药物康复时是应考虑的因素。短时内多次测量血压,拉近医患距离,减轻就医者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血压波动最大值与出院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神经内科,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将患者分组,采用床旁监护仪测量入院24 h内动态血压值及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在其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分析24 h内SBP及DBP波动最大值与出院预后关系。结果 共纳入5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正常血压组82例,高血压组439例。正常血压组24 h内SBP和DBP波动的最大值均服从正态分布(均P>0.05),SBP波动最大值以均值146.6 mmHg(1 mmHg=0.133 kPa)为界分组,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力活动、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史、脑卒中病史、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BMI、入院时NIHSS评分后,与血压波动最大值<146.6 mmHg相比,≥146.6 mmHg与出院预后不良的OR值(95% CI)为2.669(0.594~11.992);DBP波动最大值以均值90.0 mmHg为界分组,调整上述相关因素后,与DBP波动最大值<90.0 mmHg相比,≥90.0 mmHg与出院预后不良的OR值(95% CI)为0.416(0.087~1.992)。高血压组24 h内SBP和DBP波动最大值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均P<0.05),SBP最大值以中位数171.0 mmHg为界分组,调整上述相关因素后,波动最大值越大,出院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OR值(95% CI)为1.636(1.014~2.641);DBP波动最大值以中位数98.0 mmHg为界,调整上述相关因素后,波动最大值越大,出院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OR值(95% CI)为1.645(1.003~2.697)。结论 入院时为正常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SBP和DBP波动最大值与出院预后无关;入院时为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内SBP和DBP波动最大值与出院不良预后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姜桂春  陈燕 《中国保健》2006,14(8):34-34
目的总结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救治的268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结果入院后24-48小时内血压急骤升高的病情更为严重,且再出血率,死亡率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约占95%,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可做为一项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危象患者136例,高血压脑病患者92例,入院后立即给予降压、利尿、镇静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急救和护理后血压控制良好,48h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逐渐到正常,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均痊愈出院。结论:迅速采取降压、利尿、镇静急救以及有效的护理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湘兰 《现代保健》2013,(21):71-72
目的:探讨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病发后7d内血压水平高于正常,脑梗死者48h内血压有明显波动,脑出血者血压呈持续升高表现(P〈0.05)。第3天、第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护理后,患者总有效率为91%,死亡率为6%。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结论:加强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血压水平及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第1、3、7d的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等参数,分析其特点,并探讨上述参数与近期预后(发病14d较第1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6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在发病第1、3、7d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于病程第1、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升高;治愈、显著进步组患者24h平均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较恶化、无变化组偏低,与进步组比较血压水平无差异,所有病人正常24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血压呈自然下降趋势,急性期血压平均值对近期预后有影响,(150~160)/(85~100)mmHg血压区间患者可能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心律平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发生窦性静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因心慌、胸闷反复发作2月余,再发1h人所治疗。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发作时伴有轻度头晕,无恶心、呕吐,经休息、吸氧、口服速效救心丸1~2h后可好转,每2周左右发作1次,此次发作后心慌明显加重。原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查体:呼吸稍快,脉搏140次/min,血压95/55mmHg,心电图示:心率140次/min,室上性心动过速。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伴抑郁状态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48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6例(脑出血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脑卒中急性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及帕罗西汀对脑卒中伴抑郁状态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 148例患者,首次测量血压高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kPa)者97例,占65.5%c.以后血压随时问逐渐下降,入院第3天与第1天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血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率为85.8%047例经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确定为抑郁状态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20mg/d,10 d内有9例患者血压增高,停药2~3 d好转.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行下降的趋势;大多数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伴抑郁状态的患者用帕罗西汀治疗可导致血压升高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中关村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适合社区应用的、规范有效的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方法采取以正常血压值为管理目标,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指导的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对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7例签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6个月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上升(P<0.0001),由原来的50.44%上升到69.84%,整体血压水平显著下降(P<0.0001),收缩压(SBP)下降了3.72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DBP)下降了2.67mmHg,基线血压异常者SBP下降了8.59mmHg,DBP下降了5.26mmHg。患者的危险行为如吸烟、食盐过多、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家庭医生对患者6个月内人均随访次数为7.69次±2.37次,按要求随访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不按要求随访患者的血压控制率(P<0.0001),随年龄、文化程度的增高按时随访率有升高趋势(P<0.001)。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高血压病例管理方案,对提高社区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患者按照家庭医生的要求随访有利于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4.
顾维新  顾闯 《中国校医》1994,8(2):38-39
我院在1990~199.1年间,为徐州市中学教师(包括中专、中技教师)6141人,将他们的血压捡查情况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检查项目: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血压、身高、体重等项,血压测量方法按WHO规定,取KorotRoff第一音为收缩压(SBP),第五音(消失育)为舒张压(DBP),连续测三次,每次间隔3O秒以上,取其均值为所测血压。如三次血压SBP>21.3kPa(16OmmHg)和/或DBPP12.7kPa(95mmHg)者,休息1小时后复查,如血压仍同前,则定为高血压。临界高血压标准:SBP18.7~21.IkPa(140~159mmHg)和/或DBP12.0~12.s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断点回归设计评估参与基本公共卫生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HMSFHP)对调查对象血压的影响。方法 主要数据源为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队列。选取2015年基线调查中,SBP为130~150 mmHg和/或DBP为80~100 mmHg的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此外,通过查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访记录、居民体检记录及电话调查等方式获得调查对象参与HMSFHP的日期、血压值等数据。根据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将调查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使用局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参与HMSFHP对调查对象2019年SBP/DBP的影响。结果 对2015年基线调查DBP为80~100 mmHg的调查对象拟合模型,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参与HMSFHP时长后,模型结果提示,参与HMSFHP后,调查对象的DBP从2015年到2019年下降6.66 mmHg。对2015年基线调查SBP为130~150 mmHg的调查对象拟合模型,模型估计值为-6.17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提示参与HMSFHP未引起SBP的变化。结论 参与HMSFHP可以使调查对象的DBP下降,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压控制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入院后均静脉泵注乌拉地尔,发病48 h内两组患者设定的血压目标值分别为:观察组收缩压130~140 mm Hg、对照组收缩压170~ 180 ...  相似文献   

17.
姜波 《职业与健康》2007,23(3):189-189
某患者,男,56岁,2001年确诊为Ⅰ期矽肺。2003年2月12日首次住院,该次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伴气短1个月为主诉,既往肾小球肾炎病史,现左肾萎缩。查体: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82次/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率齐,心电图正常。2004年2月25日第2次住院,以咳嗽、咳痰,晨起重伴活动后气短2a,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意识清,一般状况较好。查体:心率76次/min,血压130/80mmHg,双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及干湿啰音,  相似文献   

18.
韩卉  武天明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1):1579-1579
男性患者,23岁,电焊工。因寒战、头痛、恶心、呕吐3h,胸闷、心悸1h入院。患者在通风较差的室内连续电焊切割镀锌水管14h,3h前出现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并逐渐出现烦躁、精神差,1h前出现胸闷、心悸。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近期无感冒病史。查体:体温38.4℃,脉搏98次/min,呼吸180次/min,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不振。口唇轻度紫绀,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8次/min,心音有力,律不齐,可闻及早搏22次/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脑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3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6~24 h内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将其分为血肿未扩大组(90例)、血肿扩大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血肿扩大组中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存在抗凝治疗史、存在吸烟史、入院时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3 h SBP≥140 mmHg、血肿量≥13 mL、存在不规则血肿、存在不均质血肿患者占比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升高,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抗凝治疗史、入院3 h SBP≥140 mmHg、血肿量≥13 mL、存在不规则血肿、存在不均质血肿、NIHSS评分升高均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OR=1.855、2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TOD)与动态血压监测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BP)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社区21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MBP分为:I组,MBP≥120mmHg,共108例;Ⅱ组,MBP〈120mmHg,共108例。每组再以脉压(PP)分为三个亚组:A组,PP〈60mmHg;B组,pP在60~80mmHg;C组,PP〉80mmHg。比较各组TOD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组的SBP、DBP、MBP均大于Ⅱ组(P〈0.05);随SBP增加,TOD发生率逐步增加(P〈0.05);而两组中相同亚组的TOD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TOD与PP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