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U型管支撑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对18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行U管支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前肝功能改变,以及生存时间。结果:18例中3例同时行姑息性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肝功能明显改善,黄疸消退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 42个月。结论:U管支撑可有效地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肝功能,消除黄疸,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特点及适应证。
方法: 对138例胆囊良性疾病的患者行小切口3.5~4 cm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需要扩大切口,全无死亡者,无切口感染、术后出血、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快,4~6 d出院。
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费用低等优点,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收治的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方式。
结果:4例为体检发现,其他14例均有不同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疼痛11例,腹部肿块3例,伴有黄疸发热等胆管炎症状2例。B超和CT提示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可呈多囊或单囊,内壁可见乳头状物。均获得手术切除,18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6例发生癌变。 癌变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5个月(27-58个月)。
结论:术前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困难,肝内胆管囊腺瘤易恶变,发现后应早期手术切除,可有效防止复发或恶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duct exploration, LCDE)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手术中应用缝针穿刺切开胆管者75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此法成功切开及探查胆总管,无邻近脏器损伤,无胆瘘及术后出血,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2例,中转开腹原因1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内瘘,1例胆总管下段“铸型”结石嵌顿胆道镜无法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获4个月至2年随访,均未见胆道狭窄。
结论:缝针穿刺切开胆管法是一种在腹腔镜下简单、有效和安全的解剖及切开胆总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损伤控制外科在国内创伤与非创伤外科领域已获广泛应用,其效果究竟如何?本文特就此问题对国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的文献做一综述,并提出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7例术前均误诊。7例均经手术治疗,4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诊断、合理地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纤维胆道镜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网篮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 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1 573例患者中1 511例成功取出全部残余结石而治愈,治愈率96.1%;每例患者取石次数为1~9次,平均为3.31次;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3例,发热17例,腹泻2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胆道镜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先天性静脉畸形的认识极其混乱,误诊误治现象相当普遍,规范医疗行为迫在眉睫。2015年6月发表在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官方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上的《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疾病管理》第6章中,评论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分类,特别关注于先天性静脉畸形以及累及静脉系统的混合型先天性血管畸形包括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和Parkes-Weber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对进一步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高频焊接仪(HFWD)闭合动脉血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将6头西藏小型猪均随机分为HFWD组与超声刀组(HS组),全麻后分离裸化颈、股动脉,分别采用HFWD与HS闭合离断血管。比较两组血管闭合后的爆破压、闭合时间、闭合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及闭合处病理热损伤。结果:不区分血管管径大小时,HFWD组平均爆破压高于HS组(489.64 mm Hg vs.439.88 mm Hg,P0.05),当血管直径≤3 mm时,HFWD组与HS组爆破压无明显差异(593.40 mm Hg vs.572.48 mm Hg,P0.05),对于直径3~5 mm、5~7 mm的血管,HFWD组爆破压均大于HS组(457.02 mm Hg vs.404.32 mm Hg;418.51 mm Hg vs.342.84 mm Hg,均P0.05);无论血管直径大小,HFWD组闭合血管所需时间均少于超声刀(均P0.05)。HFWD组闭合处的平均最高温度低于HS组(65.91℃vs.105.25℃,P0.05);HFWD组闭合处血管壁胶原变性及血管平滑肌损伤程度轻于HS组。结论:HFWD闭合动脉血管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男性乳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6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术前均诊断为乳腺癌。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乳腺癌根治术2例,改良根治术12例,乳房单纯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87.5%,I期2例,II期4例,III期8例,IV期2例;5年生存率50.0%。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年龄大、病程长、预后差、容易发生转移。该病以改良根治术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 116例中,有诸多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患侧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等,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手术的范围密切相关。本组4例术后复发转移者均为患侧叶部分切除者,占该术式的44.4%;其他术式术后无复发转移者。结论应依据患者病变的不同部位及数目(单发/多发)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推荐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或甲状腺次全/近全切除或加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意外性胆囊癌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者21例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C),对比两组累积存活比率和5个预后因素,包括组织分级、病理分期、胆汁溢出发生率、手术类型以及附加的外科治疗。
结果:8例(72.7%)LC术后及7例OC术后(70.0%)出现肿瘤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两组均无腹壁转移。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和胆汁溢出有关(P=0.006和P=0.003),生存率与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无关(P=0.74)。
结论:LC不影响意外性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术前误诊原因,探索有效的预防误诊的措施。
方法:对收治的5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术前误诊原因。
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9例(36.5%)。术前误诊33例(63.5%),其中误诊为胆囊结石13例,胆囊息肉样变8例,萎缩性胆囊炎4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肝占位病变4例,Mirizzi综合征1例。术前误诊的33例术中明确诊断29例(55.8%),另有4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7.7%)。误诊的原因较多,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并发胆囊其他疾病、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术中对可疑病灶未做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等。
结论: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可疑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创性检查,甚至手术探查,术中进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改善胆囊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7月完成的52例单孔行LC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例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明显肿胀,显露困难、且术后需引流,改用二孔法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余49例均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成功,成功率94.2%。手术时间39~108 min[平均(48±23)min],无术中、术后等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1周恢复正常工作。
结论:经脐单孔行LC是可行的,较常规腹腔镜更显微创优势,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治疗胆囊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胆囊结石患者行LRCL治疗的临床资料。术前ECT检查示胆囊显影良好,B超检查胆囊壁厚均<4 mm,测定胆囊收缩率为20%~30%,表明胆囊有收缩和浓缩功能。手术时反复取石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术后2周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并测定胆囊收缩率。结果:完成LRCL33例,手术成功率91.7%(33/36),结石取净率100%。术后无出血、胆瘘、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者。患者当日均可下床,次日进流食,3~7 d出院。术后2周B超检查胆囊壁均光整无增厚(2 mm),胆囊收缩率>30%,符合正常胆囊超声表现。门诊随访6~12个月,结石无复发。无胆囊癌发生。术中3例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分别为1例胆囊床撕裂出血和2例胆囊网膜广泛粘连。结论:恰当的适应证,确切的胆道镜检查和可靠的胆囊底切口缝合是施行LRCL治疗胆囊结石安全有效的保证;该术式可保留有功能的胆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中的效果和方法。
方法:对42例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前路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手术均经腔镜完成TME及保肛手术,术中直肠远端使用反复闭合器闭合,前路吻合采用吻合器完成。手术时间170~23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10~30 mL,平均15 mL。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2 h。1例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
结论:腔镜辅助行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Ⅲ-Ⅳ期环状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90例患者的PPH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0~90岁。Ⅲ期痔50例,Ⅳ期痔22例,痔嵌顿18例。均采用PPH手术。术后发生尿潴留30例,肛门疼痛80例,术后出血8例,痔核回缩不明显6例,精细控便障碍5例。90例随访1~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科学的手术方法和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预防PPH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