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神经颞骨内段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面神经颞骨内段进行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颞骨骨质内分支分为四段,即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分别长为(10.11±1.41)、(3.81±0.74)、(10.51±1.44)、(15.51±1.94)mm。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经茎乳孔出颅。结论(1)经岩前入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定位。(2)经迷路入内耳道底的Bill嵴是寻找面神经内耳道段的重要标志。(3)岩大神经起点内侧5mm的垂直线是定位耳蜗方便、可靠的标志线。(4)弓状隆起和岩大神经的夹角平分线是从颅中窝寻找内耳道的最好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其可利用长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将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以延长面神经颅外段(总干)可利用长度,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总干长度不足问题。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4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面神经在颞骨内改道后颅外段延长的可利用长度。结果:①仅作乳突段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7.1±0.3)mm。②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向颞骨浅面改道,可延长面神经总干长(13.4±0.6)m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面神经鼓室段及乳突段联合向外耳道后壁及颞骨浅面改道,能有效延长面神经总干长度,是解决颌面部外科手术中面神经长度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颞骨内段在横断薄层和CT上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1)面神经膝状神经节(GG)多位于外半规管层面。(2)匙突多与锤砧关节位于同一层面。(3)锥隆起多位于鼓岬层面。结论:面神经水平段起始部,GG,面神经迷路段三者在外半规管层面内呈倒“V”字型排列;面神经垂直段位于面神经隐窝深面,面神经隐窝、锥隆起、锥隐窝三者在鼓岬层面内从内向外呈“ω”字型排列。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颞骨内段斜矢状断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颞骨内面神经管各段及邻近结构在斜矢状断面上的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15例成人颞骨利用火棉胶包埋薄层切片技术制作成层厚1.00mm的斜矢状位连续薄层断面标本,并与之对应的HRCT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斜矢状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管及其邻近结构对面神经膝部,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前庭导水管等结构显示最好。面神经垂直段全长(14.95±1.31)mm,面神经第二膝转折处夹角约(108.01±10.23)°,薄层断面与HRCT图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斜矢状面扫描是补充横断、冠状面扫描缺陷的一个重要扫描方法;结合切片、HRCT进行对照研究,为颞骨内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断层形态资料。  相似文献   

5.
颞骨手术相关的面神经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 (1)在15例尸头标本上(30侧)模拟完壁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隐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迷路下入路,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等手术,观察面神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30例干颞骨标本采用断面方法观察面神经管与周围主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1)面神经垂直段中点距离乙状窦前壁(6.42±2.65)mm,距离颈静脉球外侧壁(3.58±1.33)mm。(2)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明显存在者86.67%(26例),不明显者13.33%(4侧),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可以定位面神经与面神经隐窝。(3)在外半规管中后1/3交点下方(1.70±0.33)mm可定位面神经锥段,向下与二腹肌嵴前端连线是面神经垂直段位置。(4)膝神经节位于匙突前(2.48±0.23)mm。(5)弓状隆起外侧端前方是内耳道底位置,岩浅大神经方便定位面神经迷路段。结论利用面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根据面神经走行特点及面神经管周围颜色、骨质改变在颞骨部位手术中能够快速准确的定位面神经,同时也可以将面神经作为其它手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颈内动脉岩内段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内动脉岩内段(petr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PICA)位于颞骨岩部颈动脉管内,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且关系紧密,使手术暴露相当困难。近年来,随着耳显微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的迅速发展,对该段动脉的应用解剖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对成人颅底标本的PICA及其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现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耳显微解剖标志与面神经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中耳手术中面神经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30具(60侧颞骨)中国人成年湿性头颅标本经乳突入路对颞骨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观察面神经并根据其周围的固定解剖标志对其进行定位。 结果 面神经乳突段前缘和后缘至假想定位线的距离分别为(-0.11±0.36)mm和(-0.14±0.38)mm,鼓室段面神经下缘与假想定位线的距离为(0.31±0.12)mm,砧骨短脚末端至外半规管下缘的距离为(1.73±0.24)mm,外半规管至面神经锥段上缘的距离为(2.65±0.25)mm,砧骨短脚最末端至面神经锥段上缘的距离为(2.20±0.41)mm,镫骨头上缘至面神经水平段下缘的距离为(2.24±0.23)mm等。结论 外半规管、砧骨短突、鼓环、二腹肌嵴、前庭窗、匙突、卵圆窗、锥隆起和鼓索神经等是中耳显微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并与面神经关系极其密切和恒定。  相似文献   

8.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颞骨岩部结构的定位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颅底手术中耳蜗的定位、岩尖的磨除范围提供解剖学方法。方法:在12个成人头颅标本上利用颅中窝入路暴露岩内面神经、耳蜗、颈内动脉等结构。观测岩内膝状神经节、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的膝部、内耳道内侧缘、棘孔与耳蜗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耳蜗位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的前下方和岩内ICA膝部的后上方,耳蜗覆盖到ICA膝部的上方。ICA水平段与ICA膝部和内耳道内侧缘连线的夹角为67.1°±4.3°。结论: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定位耳蜗。在耳前—颞下窝斜坡手术入路中,在中颅底,过ICA膝部做与ICA水平段成67.1°±4.3°的夹角,在这个夹角内磨除岩尖骨质,不会损伤耳蜗、内耳道及其内容物。耳蜗基底圈至ICA膝部的距离为(0.302±0.016)cm。从前向后磨除岩尖骨质时,ICA膝部后方的骨质磨除不要超过(0.302±0.016)cm,否则会损伤耳蜗。  相似文献   

10.
垂体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漏斗隐窝 ,隐窝下端呈圆顶状而非锥状。垂体柄常通过一些纤维小梁与周围结构相连 ,上端前面与视交叉间的连系尤为紧密。结论 :垂体柄中点均较基底动脉细 ,是影像判定垂体柄增粗的重要指标。在视交叉池内操作时 ,对纤维小梁网的处理要轻柔 ,防止垂体柄的粗暴牵拉损伤。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内推视交叉利于垂体柄的显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面神经分支的行程和分布及在外科手术中的意义。方法:用表盘在15个(30侧)人头部标本上进行面神经各分支的定位观察。结果:面神经各分支在表盘中位置较固定。左颞支位于11~12点间13例(86.7%),右支10例(66.7%)。左颧支位于10~11点间10例(66.7%),右支9例(60%)。左上颊支位于9~10点间12例(80%),右支14例(93%)。左下颊支位于8~9点间13例(86.7%),右支11例(73%)。左右下颌缘支位于6~7点间各有15例(100%)。结论:利用表盘对面神经各分支进行定位更具有可预见性,其结果对腮腺咬肌区解剖和外科手术寻找面神经分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安全切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解剖学基础。 方法 1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CUSA)和激光刀切除肿瘤, 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肿瘤全切除100% (12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3.4% (113例),蜗神经解剖保留90.1%(109例),无死亡病例。术后3 个月回访121例,按House-Brackmann 分级对面神经功能评估,I-II级71.9% (87 例),III-IV级25.6% (31例),V-VI 级3.3% (4例)。 结论 掌握听神经瘤与蛛网膜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是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面神经及其纤维束的形态学研究和面神经损伤修复术的进展。方法:对面神经干的损伤修复方法和形态学变化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面神经干不同段的神经纤束数目不同。面神经干损伤断裂后,损伤远侧段的轴突和髓鞘发生华勒氏变性,近端发生逆行性蜕变。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元轴突再生延长并最终与其相应的靶组织形成突触。结论:面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纤维蛋白胶在几丁质管修复面神经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纤维蛋白胶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寻求理想的外科修复方法。15只大耳白兔行单侧颞骨内面神经横断后,缺损为5mm,以几丁质管桥接,并用纤维蛋白胶粘合;神经束膜缝合组用0-0号线缝合,左侧作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5月行神经电生理测试。电生理结果显示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再生面神经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IP)逐渐缩短,动作电位波幅(Amplitude,AMP)逐渐增高,神经-肌肉传导速度(Nerve-muscleconduction velocity,NMCV)逐渐增快。几丁质管组和神经束膜缝合组再生神经与正常组比较,术后3月,其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较长、动作电位波幅较低、神经-肌肉传导速度较慢,均为显著差异(P<0.01)。至术后5月,差异缩小,但仍有显著性(P<0.05)。同期内,几丁质管组和神经束膜缝合组再生神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结果提示: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质管应用于面神经的修复具有简单、迅速、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观察、测量,探讨经颞骨入路手术中如何避免损伤面神经垂直部。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68人(136侧),其中女性33例(66侧),男性35例(70侧)行颌面部轴位CT扫描。在横断位分别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D1)、外耳门后缘(D2)、乙状窦沟前壁(D3)、颈静脉窝(D4)的水平距离,以及外耳道后壁至乙状窦沟前壁之间水平距离(D5)。结果:D1~D15分别为:(2.87±0.47)mm,(11.09±2.30)mm,(7.95±2.15)mm,(5.45±2.32)mm,(13.48±2.19)mm。面神经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左右两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断层影像解剖学观测,获得了经颞骨入路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数据,该组数据可为术中避免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urposeFor the exposure of the labyrinthine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transmastoid approach is not usually considered due to being situated behind the sup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To obtain a better view and bigger field for manipulation in the peri-geniculate area during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retraction of temporal lobe after bony removal of tegmen mastoideum was designed via transmastoid approach.ResultsAfter the surgery, facial function recovered to HB grade I in 9 patients and to grade II in 11 patients. No problems due to surgical retraction of the temporal lobe were noted.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transmastoid approach, our method helped achieve a wider surgical view for improved manipulation in the peri-geniculate ganglion in all cases.Conclusion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via the transmastoid approach with temporal lobe retraction provides better exposure to the key areas around the geniculate ganglion without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面神经隐窝进路涉及解剖区域的相关显微解剖和影像学解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选用近几年关键词为“面神经”、“颞骨”及“后鼓室”的文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其解剖结构复杂精细,涉及面神经乳突段、鼓索神经、砧骨窝之间的解剖区域。一些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相对恒定,如锥隆起、圆窗龛、圆窗、前庭窗、镫骨、砧骨短脚、匙突、面神经鼓室段、水平半规管凸、后半规管凸等,可以作为手术的参考标记。结论:面神经隐窝进路在现代耳显微外科中有重要地位,熟悉其解剖关系,可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48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结果:48例腮腺良性肿瘤术后4例(8.3%)出现暂时性面瘫,经药物治疗均于1个月内恢复,无永久性面瘫,随访0.5~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有助于减少术中面神经损伤的概率,减少术后面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