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就近几年国外有关磁共振灌注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在脑卒中中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况,综述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及在脑卒中中的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2005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扩散张量成像在脑卒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diffusionten-sorimaging,Stroke”,“whitematterfasciculi,strok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扩散张量成像及在脑卒中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34篇,排除13篇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的21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21篇文献,共包括110例患者。解释了扩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说明了扩散张量成像的各项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系数、扩散各向异性指数、本征值、脑白质纤维示踪图和扩散敏感因子B)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描述梗死的组织,灌注成像和波谱分析能够区分半暗带,在急性脑卒中中能够区分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可以反应脑卒中的严重性,预测恢复程度及有可能引起的长期致残。结论:扩散张量成像能显示脑白质纤维的走行,为研究脑的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依据,并可用于判断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近几年国外有关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在脑卒中发病预测评估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况。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2005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卒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edusion-weighted imaging,Stroke”.“cerebral perfusion,stroke”,“cerebral blood flow”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磁共振灌注成像及在脑卒中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21篇,排除6篇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的15篇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在符合入选标准的15篇文献中,共包括91例患者,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技术、磁共振对比剂的种类、脑卒中后脑缺血的阶段、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常用参数及意义分别论述了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从脑卒中后脑血流量的变化、预测脑缺血缺氧的发展变化、评估梗死的范围及判断预后等方面,阐述了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可用来研究梗死后血流量的变化,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磁共振灌注成像也可以用来评估最后梗死的范围,判断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近几年国外有关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在脑卒中发病预测评估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2005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卒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erfusion-weightedimaging,Stroke”熏“cerebralperfusion,stroke”熏“cerebralbloodflow”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磁共振灌注成像及在脑卒中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21篇,排除6篇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的15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在符合入选标准的15篇文献中,共包括91例患者,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技术、磁共振对比剂的种类、脑卒中后脑缺血的阶段、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常用参数及意义分别论述了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从脑卒中后脑血流量的变化、预测脑缺血缺氧的发展变化、评估梗死的范围及判断预后等方面,阐述了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可用来研究梗死后血流量的变化,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磁共振灌注成像也可以用来评估最后梗死的范围熏判断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国内外磁共振成像近年来对脑梗死预后的研究出发,探讨应用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和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判断的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5-01/2004-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MRI,cerebral infract,pro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85-01/2004—04的与MRI早期判断脑梗死临床预后的文献,检索词“磁共振,脑梗死,预后”,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32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其中为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并有可靠的连续观察结果和预后评分,并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文献按不同的MRI成像序列,排除其中内容重复的研究,其中27篇为MRI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资料综合:27篇文献共包括650余例患者,分别应用MRI对经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早期判断。用于脑梗死的MRI脉冲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B加权脉冲序列(T2WI)、快速反转恢复成像自由水抑制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脑血流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结论:综合应用各种MRI检查技术可以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比较准确的预后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评价高尿酸血症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3例男性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H组)、30例痛风(GA组)患者及23名健康志愿者(HC组)。检测血清尿酸浓度(S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常规MRI及DTI,比较3组间肾皮、髓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FA)值、SUA、eGFR差异,并分别分析其与SUA及eGFR的相关性;同时分析SUA与eGFR间的关系。结果 HC组SUA值低于AH组及GA组(P均<0.05),GA组eGFR低于HC组(P<0.05)。AH组与GA组肾皮质和髓质的FA值均低于HC组(P均<0.05);AH组、GA组肾皮质ADC值和GA组肾髓质ADC值均低于HC组(P均<0.05)。肾皮、髓质FA值(r=-0.41、-0.40)及肾皮、髓质ADC值(r=-0.34、-0.28)与SUA均呈负相关(P均<0.05),而肾皮、髓质DTI各参数与eGFR无明显相关性;SUA与eGFR呈负相关(r=-0.43,P<0.05)。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高尿酸血症早期肾功能损伤;高尿酸血症肾皮质ADC值及肾皮、髓质FA值均低于正常人;肾皮、髓质ADC值及FA值与SUA均呈负相关,SUA与肾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国内外磁共振成像近年来对脑梗死预后的研究出发,探讨应用不同磁共振成像序列和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判断的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5-01/2004-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MRI,cerebralinfract,pro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85-01/2004-04的与MRI早期判断脑梗死临床预后的文献,检索词“磁共振,脑梗死,预后”,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32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其中为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并有可靠的连续观察结果和预后评分,并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文献按不同的MRI成像序列,排除其中内容重复的研究,其中27篇为MRI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资料综合:27篇文献共包括650余例患者,分别应用MRI对经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早期判断。用于脑梗死的MRI脉冲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脉冲序列(T2WI)、快速反转恢复成像自由水抑制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脑血流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结论:综合应用各种MRI检查技术可以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比较准确的预后资料。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4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时间从卒中发病后11h至9个月.计算病灶侧与对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各向异性指数(AI),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病灶在扩散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或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病灶ADC平均值(3.2272±1.0126)低于对侧(7.8861±0.5407),P<0.001.慢性期病灶ADC平均值(11.6629±1.4251)高于对侧(7.7248±0.7164),P<0.001.亚急性晚期病灶ADC平均值与对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14.各期病灶的FA、AI平均值低于对侧,P<0.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快速检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责任病灶,但ADC图不能准确评价各期脑梗死灶水分子的扩散状态.FA和A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各向异性扩散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大脑微结构变化。方法 对40例PDSD患者(SD组)和20例PDNSD患者(NSD组)采用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评估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分析DTI的FA与SD的关系。结果 SD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PD-NMS)筛查问卷(NMSQ)总分较NSD组高,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总分较NSD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PDSS评分与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NMSQ总分呈负相关(r=-0.64、-0.63、-0.46,P<0.01);SD组FA值较NSD组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前辐射、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边缘叶、右侧下丘脑及右侧杏仁核、右扣带回纤维、右内侧丘系;SD组睡眠障碍程度与右侧丘脑前辐射FA值呈负相关(r=-0.38,P=0.04)。结论 PDSD患者参与睡眠调节的大脑微结构病变明显,病变与PDSD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利用DTI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可能会成为早期诊断睡眠障碍PD患者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扩散峰度成像(DKI)各参数随梗死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扩散张量成像(DTI)进行对比。方法 对95例脑梗死患者行DWI、DKI扫描,并根据脑梗死的时间分为5组: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早期33例、亚急性期晚期20例、慢性期20例,获得DKI的相关参数图,测量病变区及对照区各参数值并计算其百分比变化率,分析各参数值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 DK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轴向峰度(K//)]在梗死后升高,急性期达到高峰,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DT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系数(MD)、垂直扩散张量(D⊥)、轴向扩散张量(D//)]在梗死后降低,急性期达到最低,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MK、K⊥、K//的百分比变化率较MD、D⊥、D//更高,且平行方向变化均大于垂直方向。结论 DKI评价脑梗死优于DTI,可更全面地分析脑梗死微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通用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以及国外常用的TOAST分类法都是基于病理生理的分类方法,北京等地区尚未见到有关人脑梗死影像学分型的报道。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显示的亚型分布情况,使北京市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到更准确的病因学和个体化治疗。 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分析。 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实验于2004-01/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选取因缺血性卒中在各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602例,男352例,女250例;平均年龄(65.6&;#177;10.2)岁。 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上述4个区5家医院2004年接诊的6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容包括病史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和症状相对应的最大梗死面积,将患者进行脑卒中分型。大梗死:超过1个脑叶,5.0cm以上;中梗死:〈1个脑叶,3.1~5.0cm;小梗死:1.6~3.0cm;腔隙梗死:〈1.5cm。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MRI分型构成比。 结果:6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北京市5家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腔隙性梗死者为280例,其亚型构成为46.5%;小梗死者229例,亚型构成为38.1%;中梗死者为57例,亚型构成为9.4%;大梗死者为36例,亚型构成为6%。腔隙性梗死与其余各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北京市急性脑梗死的分布以腔隙性梗死为多发,提示小动脉病变是北京市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病理改变,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早期组(<12 h)7例,急性期组(12~24 h)18例,亚急性期组(>1~7 d)20例.应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机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威像(DW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部分各向异性(FA)、表现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用边区FA值分别为0.318±0.057 vs 0.398±0.055(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FA值分别为0.305±0.035 vs 0.309±0.029(P<0.01);超早期中心区与周边区的AI)c值分别是(0.291±0.051)×10-3m2/s vs(0.390±0.050)×10-3 mm-2/s(P<0.01),急性期的中心区与用边区ADC值分别是(0.379±0.018)×10-3mm-2/s vs(0.479±0.016)×10-3mm2/s(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急性期梗死侧和梗死对侧的FA值分别是0.342±0.050 vs 0.461±0.079(P<0.01),亚急性期梗死侧和梗死对侧的FA值分别是0.305±0.029 vs 0.480±0.059(P<0.01);梗死灶ADC值随病程进展先下降再升高,超早期梗死侧和梗死对的ADC值(0.344±0.023)×10-3mm-2/s vs(0.663±0.033)×10-3mm2/s(P<0.01);急性期梗死侧和梗死对侧的ADC值分别是(0.432±0.018)×10-3mm2/s vs(0.678±0.026)×10-3mm2/s(P<0.01).结论 FA、ADC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并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急性脑梗死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搜集以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32例,均首次发病,行常规磁共振(MRI)、DTI和DTT检查,用dTV.Ⅱ软件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纤维束重组成像(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组双侧CST 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CST损伤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症状经检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7361,P<0.0001).结论 3.0T磁共振DTI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损伤做出直观显示,能较好评价白质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各向异性(FA)值的变化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后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 方法经磁共振和DT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8例,按照Brunnstrom法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将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2个级别的脑梗死患者16例,设为A组;剩余运动功能未见好转的脑梗死患者22例,设为B组。分别监测2组患者病灶区和对侧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各向异性值(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各期检查中,2组患者病灶区的FA值较对侧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急性期病灶区的FA值均高于亚急性期、慢性期病灶区的FA值(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的FA值与慢性期病灶区的FA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rt;0.05);急性期2组患者病灶区的FA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rt;0.0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2组患者病灶区的FA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病灶区FA值的变化与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的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并试图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皮质脊髓束(CST)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26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及对侧相应正常区域脑组织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容积比(1-VR)及相对各向异性系数(RA)值,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结果各期病灶与对侧各参数值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期病灶各参数值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DTT可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破坏、推移或扭曲等征象,CST的损伤情况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结论梗死灶DTI各参数值的变化具有规律性,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探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的位置关系,从而早期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将40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及30名健康对照组行DTT检查,进行CST三维重建,了解CST受损情况,同时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个月的ADL进行相关评分,从而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作DTT成像,健康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研究组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根据CST受累程度,1级9例、2级20例、3级11例.DTT所示CST的损伤程度与治疗后2个月ADL评分呈负相关(r=-0.914,P<0.05).结论 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作为早期判断运动功能受损和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MR image contrast is based on intrinsic tissue properties and specific pulse sequences and parameter adjustments. A growing number of MRI imaging applications are based on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water. To better understand MRI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 brief overview of MR physics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followed by physics of the evolving techniques of diffusion MR imaging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场永磁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24例)临床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DWI对急性期、超急性期脑梗塞高度敏感(达100%),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其中6例超急性期脑梗塞常规MRI阴性。结论DWI能诊断常规MR序列不能显示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塞,DWI对急性期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塞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肖慧  陈自谦  张碧云  倪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70-72,i000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05—02/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观察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同时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患手肌力,应用Spearmen相关分析分析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的相关性。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0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梗死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②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脑梗死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表现为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2例;2级(皮质脊髓束完整,但受压推移)5例;3级(皮质脊髓束中断)8例。③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ta=0.888。P〈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不同程度受损,且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提示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②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