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粘附于胃粘膜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粘附素是其粘附定居的物质基础,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粘附素及其致病性,以及粘附素在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粘附于胃粘膜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粘附素是其粘附定居的物质基础,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粘附素及其致病性,以及粘附素在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以及胃癌等疾病,采用疫苗防治该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尿素酶、热休克蛋白、胃幽门螺杆菌黏附素A、过氧化物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空泡毒素A和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等重组蛋白是几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鼠伤寒沙门氏菌、双歧杆菌、耻垢分枝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乳球菌、根癌农杆菌、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杆状病毒和腺病毒等载体介导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近30年内发现的新发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的感染水平非常高,平均为59%。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入Ⅰ类致癌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胃急、慢性炎症和萎缩,从而可能阻止致癌进程。因此,开展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并有效根除,进而减少上胃肠道疾病的危害是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本策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的关注应当作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来对待.积极采取政府制订中长期控制规划;扩大筛查和根除的人群范围;将人群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加大试剂疫苗研发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日,国际顶尖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刊登我国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邹全明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曾明研究员、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Ⅲ期临床研究成果。同时,杂志还配发了专题评论,认为该疫苗的成功研制向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癌迈进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肝硬化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根治幽门螺杆菌对预防溃疡复发的作用.方法 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共9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予根治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仅予抑酸治疗,随访中对患者定期行胃镜检查.观察1年内患者溃疡复发情况.结果 92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有52例,占57%,幽门螺杆菌阴性者有40例,占43%.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有33例患者转为阴性,19例幽门螺杆菌持续阳性,溃疡复发率分别为45%(15/33)、37%(7/1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幽门螺杆菌阴性者复发率[38%(15/40)]相当.结论 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在肝硬化患者使用根治幽门螺杆菌疗法并未发现能有效防止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胃癌有5大高危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是定植在胃黏膜的一种特殊细菌,与肠型胃癌相关. 2.高盐饮食 事实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最多只有1%可能发展成为胃癌,但在高盐饮食环境下,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力、毒性会发生很大变化,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进而转化成胃癌.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高盐饮食相结合,是胃癌发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体内试验是研究Hp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验证致病因子的依据,并用于临床药品、疫苗与治疗方案的探索,它包括动物体内和人体内试验,常用于该试验的动物有猪、小鼠、蒙古沙鼠、大鼠、狗、猴等.本文就幽门螺杆菌体内试验的类型、方法、特点等方面对该领域现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评分比较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经相应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7.6%;给予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根除性治疗,治疗前后患者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评分降低明显,前后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致病菌之一,然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为一种感染率极高的病原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疫苗研制,临床治疗及致病机 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几种成功的动物模型及存在的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罗军  胡平  赖建平  李妍  龙敏  龙北国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820-822,825
[目的]获取幽门螺杆菌NCTC11639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基因(napA),预测其编码蛋白作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候选抗原的可行性,为耶疫苗研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幽门螺杆菌标准株NCTC11639的基因组DNA,参照GeneBank中幽门螺杆菌标准株22695的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napA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中,对重组质粒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的napA基因全长为435bp,在GenBank上登录(No.DQ341279),与Gen-Bank公布的其它Hp菌株的核酸同源性为94%~98%,与国际测序模式株Hp26695、HpJ99同源性达97%。[结论]成功扩增Hp标准株NCTC 11639 napA基因,通过同源性检索分析表明Hp与人及其它哺乳动物的基因组DNA同源序列低,在不同耶菌株中高度保守,符合疫苗候选抗原的基本特征;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有4条高抗原性肽段,其中118-140肽段抗原指数最强,可能存在良好的抗原表位,结合Hp-NAP二级结构、亲水性分析认为Hp—NAP是很有前景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为一种感染率极高的病原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疫苗研制、临床治疗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几种成功的动物模型及存在的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健康月刊》2007,(11):11-11
国家Ⅰ类新药——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简称胃病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有望近期在重庆正式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贫血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218名4~14岁儿童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同时检测血红蛋白.结果 儿童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为25.7%,4~7岁与7~14岁年龄组分别为14.5%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章的血红蛋白值为(97.9±6.9)g/L,低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的血红蛋白值(128.8±7.3)g/L(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为82.1%,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为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4~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血红蛋白值.  相似文献   

15.
覃庆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146-2147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胃疾病密切相关的致病菌,具有较高的危害性.本文主要对幽门螺杆菌的毒性基因进行综述,并且对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方案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感染率较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体呈下降趋势。但一、二线治疗药物的耐药率不断上升。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幽门螺杆菌的新研究,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治疗和耐药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野外作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探讨野外作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他职业人群的差异。方法:对选定人群用胶体金法定性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抗体阳性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统计感染率。结果:野外作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52.0%,其他职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8%,二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野外作业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应从多方面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疫苗产品不断被研发应用。近10余年,本中心负责完成了26种疫苗百余项注册临床试验,其中国家一类新药[幽门螺杆菌疫苗、戊型肝炎疫苗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3个、应急疫苗(新型甲型H1N1流感和重组埃博拉疫苗)、中国首次进口注册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  相似文献   

19.
《健康大视野》2009,(11):126-126
近日,科技部在京宣布,我国率先在世界上研制成功“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简称Hp疫苗)。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可有效预防和控制Hp感染所致的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0.
《家庭医生》2021,(18):18-19
就在全世界对幽门螺杆菌围追堵截之际,有些人却看到了幽门螺杆菌并不狰狞,甚至友好的另一面. 非洲与印度之谜: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依据目前强有力证据支持,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罪魁祸首,还与胃癌相关,那么,理论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越高,胃癌的发病率也应该越高. 然而,事实证明,未必.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约有50%的人群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最终,只有10%患上消化性溃疡,只有不到1%的人会患上胃癌. 幽门螺杆菌在剩下的大部分人身上,怎么就不致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