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桂卿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906-1907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易诊难治。主要因影响患者容貌,伴随不同程度的失眠、心烦易怒、月经失调等症状,给患者精神和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痛苦。其发病原因和产生机制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分泌失调是关注度较高的因素之一。本病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欠佳。本研究运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本病,并与口服维生素E、C作对照,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进一步探讨黄褐斑与内分泌的关系,并从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近年来发病率较以往明显增高其发病原因和病变机制的研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治疗也无理想的药物和方法,这与临床实际需要极不适应。本文就目前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现状,结合我们的体会,对治疗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1现状分析多数学者认为黄褐斑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因妊娠、哺乳、使用避孕药、卵巢及乳腺病变、精神情绪改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内分泌失调,使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水平增高,刺激黑色素细胞,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增加。此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冷冻、激光、磨削、化学…  相似文献   

3.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又称“蝴蝶斑”,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西医认为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某些药物及化妆品等有关;某些慢性病,如妇科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肝脏疾病、结核、内脏肿瘤等患者中也常发生本病;日光照射亦是黄褐斑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上目前还没有满意的疗法。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其病因病机阐述颇多,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中多数学者认为与肝脾肾及外受风邪有关。由此笔者学习先贤经验并结合个人体会,提出从浊阴论述黄褐斑的观点,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又称“蝴蝶斑”,是临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西医认为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某些药物及化妆品等有关;某些慢性病,如妇科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肝脏疾病、结核、内脏肿瘤等患者中也常发生本病;日光照射亦是黄褐斑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上目前还没有满意的疗法。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其病因病机阐述颇多,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中多数学者认为与肝脾肾及外受风邪有关。由此笔者学习先贤经验并结合个人体会,提出从浊阴论述黄褐斑的观点,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中医药临床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冠宇  王旭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89-1290
黄褐斑是个人容貌的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致使气机紊乱。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生为褐斑,中医对本病的辩证治疗也有许多宝贵经验和独特之处,为治疗黄褐斑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褐斑又称妊娠斑、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育龄妇女。主要表现为鼻梁两侧、两颊或前额出现深褐色成片斑块。本病与消化道疾病、肝肾疾病、盆腔炎、内分泌失调、妊娠等因素有关。临床常选用以下验方治疗黄褐斑: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从中药对内分泌、自由基、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影响及抗紫外线作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中药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邱志强  刘冬梅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00-3100
黄褐斑是颜面皮肤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未明了。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妊娠、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药、日晒、遗传、精神因素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引起,治疗尚无较好的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方法治疗黄褐斑30例,并与西药单纯治疗15作做对照,疗效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嗜食肥甘厚味、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应用中医药单味药或专方治疗,可起到减少脂质的吸收、促进其代谢的作用,从而达到降脂的目的。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前景广阔。综述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彤云治疗黄褐斑医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勇  曲剑华 《北京中医》2006,25(4):205-207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并强调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的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的学说。在治疗上,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脾失统摄、脾失健运、肾阴虚、肾阳虚五个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消斑的中药治疗黄褐斑。我们选择五种不同证型的黄褐斑医案各1例予以介绍,以见陈老师治疗黄褐斑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色素障碍性、损容性皮肤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形体容貌的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到医院皮肤科寻求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也越来越多。但临床治疗黄褐斑仍然存在疗程长、复发率高的缺点,病情的反复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中医体质学认为,从体质着手,纠正体质之偏颇,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稳定中长期疗效、避免反复。所以,本研究从基础理论中医体质学研究着手,探讨黄褐斑患者的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旨在指导临床治疗黄褐斑时“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健脾解毒汤治疗霉菌性肠炎11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脾解毒汤治疗霉菌性肠炎110例郴州卫生学校附属医院(423000)周萍主题词肠炎/中医药疗法,健脾解毒汤/治疗应用,真菌/致病力霉菌性肠炎是一种慢性消化道疾病。多由滥用广谱抗菌素导致肠道内正常菌群生长失调所致,属于中医的“泄泻”、“痢疾”范畴。本病...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是个人容貌的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致使气机紊乱。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生为褐斑,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也有许多宝贵经验和独特之处,为治疗黄褐斑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西医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物,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部分学者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机制进行了较多的实验研究,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总体上单味中药研究较多,复方中药研究较少.目前的复方研究绝大部分局限于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传统经验方.笔者归纳总结了近10 a来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药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黄褐斑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褐斑又名肝斑,本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学把本病称作“面尘”。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黄褐斑并与中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5例,年龄30~40岁,病程2个月~5年。皮损临床表现为淡褐至深褐色的色素斑,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自觉症状。受试者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对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不使用其他药物。将45例黄褐斑患者按年龄、病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30例。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称黄褐斑为“妊娠”或“肝斑”.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尤以妊娠3—5月为多见,但未婚未孕的女性及男性也可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但某些器质性疾患,如肝脏疾患、结核病,亦可引起。治疗上多用肾上腺素类药物,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多与肝气郁滞,脾气不足,肾气衰微有关。治疗上亦有多种方法。笔者曾以活血汤治疗此病,获得显著疗  相似文献   

17.
樊红娟 《山西中医》2012,28(10):6-7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浅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皮损对称分布、形态不规则、摸之不碍手、没有自觉症状的黄褐色斑片为特征,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妊娠斑”.西医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另外,某些化妆品和日晒与黄褐斑的发生和加剧也有关系.刘宁教授治疗黄褐斑常用温阳之桂枝,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李军 《四川中医》2002,20(2):22-24
从绝经后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现状,进展及其作用机理,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方法多样,疗效肯定,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对机体的多方位,多环节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女性多发。临床试验表明,针刺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不良反应少。目前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样,有单纯针刺,有运用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拔罐、中药面膜及内服等,同时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针刺疗效机制的研究。研究认为,针刺治疗黄褐斑可能是与针刺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调节激素水平、改变血液流变学等有关。为了进一步优化黄褐疯的针刺治疗方案和探讨其疗效机制,对近年来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9,(12):1740-1744
黄褐斑为中青年女性多见的面部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影响容貌美观,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认为本病标在气血瘀滞致颜面部生色沉,本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引起。现代医学认为导致黄褐斑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的原因有紫外线照射、化妆品、妊娠、内分泌紊乱、种族及遗传等。本文分别从从中医、西医两方面对黄褐斑的机制及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