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胃脘痛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历代病名有:胃脘痛、脘痛、胃心痛、心痛、心中痛、心腹痛、心下痛、心脾痛、胃痛、脾心痛等;唐宋以前,"胃脘痛"多与心痛相混,金元以后才逐渐将胃脘痛与心痛区分开来,并逐渐发展完善;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足,中焦无权,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情志不遂,气机失和,血络瘀滞,不通而痛,外感六淫,阻遏胃气,虫聚于内,痛引胃腑;对胃脘痛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滋补脾胃法、养阴柔肝法、理气和胃法、攘外安内法、温中散寒法、温化水饮法、消食导滞法、祛痰清热法、化瘀攻下法、安蛔止痛法等,还有针灸疗法、养生食疗法。以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不仅确定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的理论基础,至今仍影响我们对该病的治疗理念,对临床实践起着重要启迪与昭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辨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称之为“心下痛”、“胃心痛”、“胸腹痛”等等。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寒邪外侵等因素而致,病理关键在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则以“通”为法,理气和胃而止痛。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病因病机胃居于中焦,通过经脉与脾相连,合称“后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也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郁有关。笔者个人认为临床上常因肝郁失疏而导致的胃脘痛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6.
杨西强  郭海涛 《光明中医》2013,(12):2556-2557
临床上慢性胃脘痛多由于饮食不调,情志内伤,肝郁脾虚,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慢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工作劳累,饥饱、寒暖失调,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或者经久的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乘辱脾阳,脾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导致胃失和降,引发疼痛,且时痛时止,或与饮食有关,或与情志相关.  相似文献   

7.
<丹溪心法·心脾痛七十>云:"心痛即胃脘痛……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诸痛不可补气."[1]其中"诸痛不可补气"之说,后世有不少医家遵循之,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杂病广要·胸痹心痛>等著作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8.
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脘痛的产生,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寒伤湿等因素,引起胃经气血郁滞,导致通降功能失调,从而出现痛胀呕逆之症。因此遂其通降之性,是治疗胃脘痛的重要手段。笔者运用“通降法”治则,临床辨证加减治疗胃脘痛,常收显效。一、宣通上焦肃降肺胃悲忧过度,肺气郁结,胃气失降可致胃脘隐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饮食失调、情志因素、感受邪气和脾胃虚弱等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理气通降汤治疗胃脘痛1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每每以胃脘痛为其主症.其发病原因多因情志不调、饮食失节、劳倦内伤和感受外邪,从而导致胃、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1.
林良智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2):721-72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卒心痛"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气滞、寒邪阻滞心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玉 《中医杂志》2005,46(2):93-94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3.
从肺论治胃脘痛耿玉森,朱西园(张家口煤机厂医院075025)胃脘痛,以胃脘部经常性或突发性的疼痛为主,常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其发病多因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及感受外邪,从而导致肝、脾、胃、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血脉瘀阻,不通则痛。前人对肺与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连苏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苏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临床体会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周相王淑静【关键词】胃脘痛连苏四逆散临床治疗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诱发,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其发病原因很多,然脾胃气机失调则是本病的基...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疼痛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嗌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16.
正《内经》最早将胸痛表述为"心痛",至汉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本证为"胸痹"~([1]),方才有了正式的病名。痹者,闭也,主要表现为胸膺部的痞闷疼痛;心痛,是心前区疼痛及胃脘痛的统称,后世医家王肯堂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明确了心痛与胃脘痛的区别。胸痹心痛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疼痛,甚则短气、胸痛彻背、  相似文献   

17.
孙文善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80-680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此外,胃脘痛还常伴有恶心、烧心、吐酸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和复感外寒有关。胃脘痛病位在胃,但常与肝脾等脏腑相关。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  相似文献   

18.
陈彬 《新中医》2008,40(7):103-104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主要表现为慢性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所致.  相似文献   

19.
胸痹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据现代中医之研究,当属现代医学之心肺病变、胸膈病变等,尤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类似.然后世诸多文献,尤唐宋以后.因胸痹有“心痛”、“心胃病”、九种心痛”等称谓,则常与脾胃病胃脘痛混淆.此不敢日沉冤千古.但不辨明个中奥秘实难真正继承发扬中医经验之精华.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复习.探寻幽微于后:1 内经纲目、仲景正名《(?)间·脏器法时论》云:“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背(?)(?)(?)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进一步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契,如以后触及其心.伛楼者肾心痛也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苍苍如死者,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  相似文献   

20.
李寿彭系中医主任医师,从医五十载,治疗胃脘痛颇有经验,现介绍如下。1病因首重饮食情志导致胃脘痛的病因很多,李老尤其强调饮食和情志。饮食肥甘厚味,加之辛辣烟酒、暴饮暴食、贪凉饮冷等导致脾胃运化不及或不利,寒、热、食、湿等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另外,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发胃脘痛。2病位不离肝脾胃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为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