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意识,促进其树立职业防护观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577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针刺伤情况和防护知识调查。结果50.26%的医生、89.33%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其中,66.67%的外科、妇产科医生发生过针刺伤,30.00%的感染病科医生发生过针刺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最多的科室是急诊科和手术室,发生率分别为96.15%和93.33%。医护人员对于针刺伤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5.54%的医生、34.84%的护士不知道自身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免疫状态;20.94%和42.70%的医生和护士不知道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结论医务人员对于针刺伤的危害及相关预防知识不足,应加强对医务人员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2.
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 ,极易发生各种伤害。据报道 ,全世界每年约有30 0万医护人员意外被针刺伤。[1] 另有报道称 ,有 2 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 ,美国每年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源性传染病 ,几乎每天 1人。[2 ] 因此 ,在手术室医护人员中树立起正确的观念 ,加强自身防护的意识 ,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不重视、不细心等所致的手术器械物品的伤害 ,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 10 3名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探讨有效减少手术室医护人员 ,尤其是实习护生的受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集束化管理在眼科专科手术室护士预防针刺伤中的效果。方法 2016—2018年眼科中心手术室采用不记名的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2016年对34名眼科专科手术室护士发生的针刺伤相关情况,于2017年对眼科手术室护理人员采用集束化管理,经过调查研究后,对2018年眼科专科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6年未使用集束化管理,眼科专科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人数为29名,2017年使用集束化管理后,2018年发生针刺伤人数为10名,2016、2018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眼科专科手术室护士预防针刺伤中应用集束化管理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适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02-2804
通过医院自制问卷调查问卷,强化对医院护理人员预防针刺伤的教育,试验组使用改进后的锐器处理工具,对照组使用小号桶状锐器盒展开处理,分析医院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改进锐器工具前后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改进锐器处理工具前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发生71起针刺伤,发生率占41.76%。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因素为未及时处理针头(23.94%)和直接传递锐器器械(35.21%)。试验组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锐器处理工具后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以降低临床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法对进行培训前(2007年3月-2008年3月)发生针刺伤的132名临床医护人员的针刺伤情况,及培训后(2008年5月-2009年5月)136名临床医护人员的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7年3月-2008年3月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89.7%.经过培训后,2008年5月-2009年5月针刺伤发生率为23.1%.护理人员为针刺伤发生频率最高的群体;带有针头的注射器引起的损伤占损伤总数的37%.结论 加强职业防护,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可以明显的降低医护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
熊小会 《当代护士》2016,(4):180-182
目的通过品管圈(OCC)活动,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开展以降低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医护人员针刺伤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制定对策进行质量改善。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52%下降到活动后的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圈员综合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防范意识,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和职业安全意识,探讨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对145名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78.62%,按职别统计医生、麻醉师、护士、实习生分别为71.23%、70.59%、92.30%、89.65%;按手术锐器伤类型,医生、护士缝合针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2.47%、42.31%;受伤后主动上报占13.16%,未上报占86.84%。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防范意识差,标准预防教育有待加强,应健全职业安全制度,设立预防损伤的预警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执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预防针刺伤知、信、行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方法,对浙江省23所医疗机构的2 714名护理人员进行预防针刺伤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14名调查对象中,有2 321名(85.52%)护士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预防知识(17.34±2.11)分,预防态度(50.69±4.89)分,预防行为(45.94±5.74)分。针刺伤预防知识、态度与针刺伤预防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针刺伤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针刺伤预防知识、针刺伤预防态度、职称、工作科室、有无针刺伤经历、有无接受预防针刺伤教育、医院等级、医院性质。结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不尽如人意,针刺伤预防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针刺伤防护行为与知识、态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过程中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我院635名临床医务人员中发生的44例针刺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于2009年开始对我院678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垃圾处理规范操作、工作流程及职业防护培训,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护效果。结果:2009年针刺伤的发生率较2008年下降了2.80%,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为护士和实习医护人员。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套回针头套、整理和清理物品、他人之以外扎伤等。结论:实习医护人员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培训,提高防护措施及观念,减少不正确的诊疗操作,减少血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危害,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以降低临床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的方法对进行培训前(2007年3月-2008年3月)发生针刺伤的132名临床医护人员的针刺伤情况,及培训后(2008年5月-2009年5月)136名临床医护人员的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3月-2008年3月医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89.7%。经过培训后,2008年5月-2009年5月针刺伤发生率为23.1%。护理人员为针刺伤发生频率最高的群体;带有针头的注射器引起的损伤占损伤总数的37%。结论加强职业防护,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可以明显的降低医护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6月,围绕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自发自愿原则组建品管圈,具体内容包括活动主题确定、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状与设定目标、解析问题、拟定与实施对策等。比较实行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从64.54%提高至83.74%,同时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团队能力均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护士预防针刺伤执行率,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可能原因、应急措施及预防原则。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万方等各类文献,结合笔者的临床调查总结及市疾控中心培训文献,对与本次内容相关的30余篇进行分析并归纳整理。结果大部分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存在意外针刺伤史,其中护士占据多部分,手术医生其次,医学检验人员次之,并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处理不当。结论通过强化预防意识及针刺伤的应急措施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及由此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傅耀华  陈芳  钟美芳 《护理研究》2005,19(22):2006-2007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Aiken等[1]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常接触使用针、刀、剪、钩等医用锐器,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为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情况,探讨发生原因、防护措施,以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对58名手术室护士2004年锐器伤情况作了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潍坊市医护人员针刺伤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针刺伤的特点、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 ,增强防护意识 ,减少或防止针刺伤的发生。方法 :对潍坊市33所医院的 916 8名医护人员针刺伤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建立Fox -base数据库 ,所得资料和数据运用 6 86 -PC机和SPLM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医生、护士、技工人员针刺发生率分别为 33.80 %、6 3.4 7%、19.5 7% ,显著高于行管后勤人员的2 .80 % ,χ2 =4 2 81.4 6 P <0 .0 0 0 ;护理人员及工作年限短的人员为针刺伤的高危人群P <0 .0 0 0 ;防护措施、防护意识等 12项变量与针刺伤明显相关。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针刺伤的必要措施 ;积极防治针刺伤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某综合性医院全体临床护理人员323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323名护理人员在12个月内被针刺伤率为41.80%。针刺时正进行的操作主要是配药、拔针、处理废弃物等;9:00~11:00为针刺伤发生的高发时段;多数护士发生针刺伤时无干扰因素;针刺伤发生与护士视力、工作环境光线的关联不显著;操作中采取防护针刺伤措施的护士的比例为10.07%;刺伤后向护士长报告的仅有16.32%。结论护士发生针刺伤率较高。应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并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督导护士执行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南长沙某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外科洗手规范性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以规范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减少医院感染。方法采用现场观察法,随机抽取医院180名手术室上台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外科洗手的考核合格率为57.8%,考核不合格率为42.2%。外科医生中主治医师的合格率最高,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的合格率最高。外科医生的外科洗手考核合格率(31.1%)明显低于手术室护士(84.4%),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取液过多、每个部位洗手时间不足15秒、遗漏指尖浸润消毒液、未待手部干燥等是操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结论手术室医护人员外科洗手规范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自身意识不足、管理人员培训不及时以及科室监管不到位等。应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组织与外科洗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监管力度,做好规范化洗手,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邹丽娟 《护理学报》2007,14(8):17-19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手术室作为一个开放性治疗的特殊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严重威胁着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在职业危害中,仅针刺伤一项就有20多种血源传播性疾病可能被传染。据报道,美国非常重视职业安全,有专门的机构(如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疾病控制中心等)对职业危害进行管理,但是,美国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源性传染病,平均每天1人。  相似文献   

18.
护生实习及预防针刺伤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针刺伤的对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由于实习护生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专业知识,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更多。方法 对189名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生针刺伤67人次,发生率为35.4%。结论:护生实习前做一些防护及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临床应用管理效果。方法于2018年3月在手术室医护人员管理工作中建立并应用品管圈办法,将2018年3月—2018年12月应用品管圈后和2017年3月—2017年12月应用品管圈前两时期的手术室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情况开展分析比较。结果应用品管圈方法后,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知识掌握评分为(91.89±2.86)分,显著高于应用前的(82.43±5.72)分(P0.05);应用后,手术室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接触患者、手术结束等过程中的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应用前(P0.05);应用后,接受手术病患伤口愈合不良率及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0.85%(3/353)、11.90%(42/353),均显著高于应用前(P0.01)。结论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品管圈管理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显著提升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手卫生工作依从性,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其防护依从性情况。方法采用调查表方式对该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该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所列职业危害10项调查内容平均知晓率外科医生为63.57%,麻醉医生为65.00%,护士为93.75%。手术室医护人员中执行职业防护措施仍以护士最好,多数麻醉医生不使用呼吸道防护器材,不使用防护服。结论该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和职业防护措施执行率均比较低,应在加强自身防护的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减少相关因素所造成的损害、积极给予心理支持,以利于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