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南京市江宁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南京市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组员健康状况评价表,分别于干预前后对104例自愿参加项目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相应的生化指标,比较干预前后变化。结果干预后,患者糖尿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其中"正常空腹血糖范围、血压控制范围、饮食治疗原则、各类食物摄入量排序、中国成人推荐食用油摄入量"等知晓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在"听糖尿病讲课、经常与医生讨论糖尿病、家中有血糖仪、掌握自我足部检查方法、采取措施控制体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平均血糖水平下降了0.31mmol/L。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干预效果较好,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改善了患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在社区实施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可接受性及其近期效果。方法 将自愿参加该项目的 2 2 8例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患慢性病的数目匹配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用协方差和 χ2 检验比较项目开展前和实施 4个月后 2次的数据。结果 项目实施 4个月后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参加者对于高血压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 5 6 .4 %、5 0 .4 %和 37.6 % ;高盐饮食习惯和体重指数下降了 2 7.1%和 0 .8kg/m2 ;症状认知性管理实践和与医生交流分别增加了 3.9分和 1.1分 ;健康状况 (精力、疲劳、气短、疼痛 )均得到改善 (P <0 .0 5 ) ;就诊次数减少了 2 .7次 ;坚持服药率上升了 2 0 .0 % ,与自身比较血压控制差者坚持服药率提高了 2 1.5 %。结论 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增加了参加者的自我管理知识 ,改善了高血压患者情绪、自我管理的健康行为、身体功能、高血压相关症状 ,减少了就诊次数 ;提示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法可能是一条管理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社区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活动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结束后,患者对血糖控制标准、超质量标准、每周有氧运动时间、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知识以及饮食治疗5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通过饮食、运动控制血糖,遵医嘱服药,每周有氧运动时间150min,每月自测血糖次数3次,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等自我管理行为的人数比例均多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是社区做好糖尿病防控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作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糖尿病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对较大。研究人员指出,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近年来,社区糖尿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基于此,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合理保障,相关研究建议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引导糖尿病患者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继而为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的合理管控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医疗健康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相对较低且糖尿病尚无治愈方法,因此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产生负性心理情绪,不利于遵医用药与依从性的提升,同时对于患者饮食与运动结构的调整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要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社区糖尿病患者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社区干预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 研究时间从2018年2月—2020年2月,将该社区医院35名医务人员纳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医务人员未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干预,从2019年3月—2020年2月期间,医务人员开始实施社区干预,同时在实施前后分...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在代谢方面的阻碍是终生性的,高血糖是其较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由于该种疾病并不像其他疾病发现早,及时治疗就能有效的根治,它往往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治疗,其控制病情的发展在于患者后期的自我管理。本文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其次介绍了目前社区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最后介绍了社区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方面的加强区域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洁  周晔  林绮萍 《社区卫生保健》2011,(6):404-404,414
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人,已位居世界第二,其中95.00%左右为2型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预后差和昂贵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控制社区2型糖尿病不仅有利于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也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本研究拟通过健康教育,行为和药物治疗等个体化干预方式,以探索社区2型糖尿病干预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后的效果。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在社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施健康教育、进行饮食指导、实施运动干预、给予心理疏导、指导血糖监测、定期家庭随访等护理措施;调查患者在实施前和干预1年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达标率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值。结果社区护理干预后患者在遵医嘱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自我检测血糖、定时复查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基本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社区护理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200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2.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超过4000万,给家庭与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IDF推荐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5个方面。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是基本治疗措施之一_1]。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知识和行为^[2],是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3]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情况、入院次数、治疗费用等情况,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雍玉国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1):1479-1481
目的探讨HbA1c预测值所引导的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运动及用药自我管理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检测糖尿病控制指标,建立HbA1c预测值模型.被调查者随机进入用HbA1c预测值所引导的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组(A组)和小组教育组(B组),每组30例.干预第3、6、9个月末检测血糖指标.第12个月末,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控制指标.结果两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变好,糖尿病基本知识积分增加.A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的人数比率明显高于B组(Fisher精确概率双侧检验P<0.05),糖尿病血糖指标控制效果好于B组(t>2.11,P<0.05).结论用HbA1c预测值所引导的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种有效长期维持糖尿病控制效果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徐汇区社区31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干预组156例和对照组157例,进行为期半年的营养干预,其中对干预组实施强化营养教育、营养软件评估、膳食指导和规范随访。观察并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血糖、血脂检测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接受营养干预后,空腹静脉血糖、餐后2 h末梢血糖和总胆固醇有所下降;糖尿病知识回答正确率较对照组也有所提高。[结论]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干预对提高知识知晓率,控制其血糖水平,减轻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期,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糖尿病人群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国内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国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患病率约为5.8%~8.9%,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和管理效果,以及影响老年人空腹血糖(FBG)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包括主要病史、饮食、体育锻炼、饮酒、吸烟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以及实验室检测包括空腹静脉血糖、肝肾功能、血脂等来调查和评估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 在4 219名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807名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9.1%。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率为59.4%。在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人群中FBG异常的有603人,异常率为14.3%。FBG未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FBG异常者收缩压、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值都不同程度地高于FBG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型肥胖、高收缩压是影响FBG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体育锻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促进FBG达标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上海市塘桥社区老年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FBG异常发生率较高。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FBG达标的因素是高血压、腹型肥胖和缺乏锻炼。在老年2型糖尿病干预过程中要同时加强对血脂和血压的管理。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是有效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衰弱综合征与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都江堰市平义社区建立≥ 65岁老年人队列,分别于2014年1月和2017年1月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自报糖尿病、跌倒、衰弱状态、认知功能和营养状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基线衰弱水平与随后3年内跌倒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653名老年人接受了第一次调查,473人完成第二次调查。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3%,糖尿病合并衰弱综合征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62.5%。衰弱综合征是非糖尿病老年人(OR=3.87,95%CI:1.45~10.28)发生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糖尿病老年人(OR=6.68,95%CI:1.14~38.99)的影响更强。结论 衰弱综合征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未来发生跌倒的强烈预测因子,需要早期发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黎明现象的改善状况.方法 对6例临床判断有黎明现象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佩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Guardian RT CGMS),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观察黎明现象的改善情况.结果 动态血糖监测显示6例患者均存在黎明现象.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g,2/d治疗,黎明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平均血糖水平从8.1±1.5 mmol/L降至6.6±1.0 mmol/L(P<0.01);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从2.7±2.0 mmoL/L降至1.0±0.6 mmol/L(P<0.01).血糖≥8.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由59.2%降至25.5%(P<0.05),3.9 mmol/L<血糖<8.0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由39.7%增至73.2%(P<0.05).结论 盐酸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改善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了解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尿路感染(UTI)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 对2006年8月-2010年7月106例老年女性T2DM患者送检标本进行尿培养病原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58.5%,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33.0%,以肠球菌属为主;真菌占8.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65.0%;肠球菌属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 8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达到9.1%.结论 老年女性T2DM患者UTI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有下降趋势,肠球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在上升,病原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的增加需高度重视,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cataracts among type 2 diabetics in Kinm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each type of cataract among type 2 diabetics in Kinmen, Taiwan. There were 971 type 2 diabetics ascertained from a community-based mass screening between 1991 and 1993. In 1999, a total of 578 (59.5%)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examined with an eye screening performed by two senior ophthalmologists using a 45-degree thin slit-lamp biomicroscopy and ophthalmoscopy to examine the lens after dilating the pupil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including subjects with or without surgery, was 31.0% (179/578, 95% CI: 27.3–34.7%), and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gender (χ2=8.78, p = 0.003) and age (χ2-trend = 11.89, p < 0.0001). Based on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of all types of cataracts were age (OR = 1.16, 95% CI: 1.12–1.20), lowe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t baseline (OR = 0.47, 95% CI: 0.25–0.88), and higher triglyceride at baseline (OR = 2.19, 95% CI: 1.07–4.45). In conclusion, our results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age, lower DBP and higher triglyceride at baseline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prevalent cataracts in type 2 diabetics.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Aim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sease-related complications have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We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n quality of lif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in a longitudinal design. We also studied whether quality of life in any way predicts the manifest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April 1996 to October 1999. In 1996 and 1999 all known type 2 diabetics from the population of Urk, the Netherlands, were invited by their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s) for extensive check-up. In both year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the generic RAND-36 and the disease-specific Diabetes Health Profile (DHP) In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registered by the GPs. Results: In 1996, 281 patients were examined and 248 (88.3%) person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After 3 years 189 persons (67.3%) were re-examined and 161 (85.2%) handed in the questionnaire. When compared to diabetics withou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betic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ad a lower quality of lif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trac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gatively affects the RAND-36 dimensions 'social functioning, vitality and health change. Cox's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RAND-36 dimensions 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time to the manifest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DHP appeared not to be suitable to measure quality of life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clusions: In type 2 diabetic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quality of life. A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 is associated with a short-term manifesta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