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9例正常健康者、20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绝对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所有患者均作出诊断,病因分别为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噬血细胞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2)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噬血细胞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与正常健康者均无差异(P均>0.05).(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DS-RA/RARS/RCMD患者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与正常健康者类似(P均>0.05);急性白血病(APL除外)、MDS-RAEB I/RAEBⅡ患者CD34+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均高于正常健康者(P均<0.01).(4) CD34+细胞百分比>1%、绝对数>10个/μl,往往提示急性白血病(APL除外),MDS-RAEB I/RAEBⅡ的诊断.结论 外周血循环CD34+细胞计数检测有助于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诊断及初步分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对判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19例原发性MDS患者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419例MDS患者中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者256例(61.1%),严重减少(PLT<30×109/L)者103例(24.6%).PLT≥100×109/L组、(50~99)×109/L组、(30~49)×109/L组和<30×109/L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38、19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5 fl、LDH≥300 U/L、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E-PAS)阳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为MDS不良预后因素;WHO分型中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Ⅰ及RAEB-Ⅱ的患者较其他类型的患者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PLT<30×109/L,MCV≤95 fl,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及不良,WHO分型RCMD、RAEB-Ⅰ及RAEB-Ⅱ具有独立预后意义.修订的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各参数赋值如下:PLT <30×109/L 1分,其他0分; MCV≤95 fl 1分,其他0分;染色体核型良好0分,中等1分,不良2分;WHO分型中RCMD 1分,RAEB-Ⅰ2分,RAEB-Ⅱ3分,其他0分.患者分为低危(0~1分)、中危-1(2~3分)、中危-2(4~5分)和高危组(6~7分),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9、28、14和4个月,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血小板严重减少的MDS患者预后不良,结合血小板计数、染色体核型、MCV及修订的WPSS有望更好地促进我国MDS患者分组治疗策略的制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无效造血和高风险MDS向白血病转化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2例初发MDS患者(15例低危,7例高危)以及7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以8例增生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在低危MDS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1.0]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危MDS组(IPSS评分≥1.5)(21.33%比7.27%,P<0.01),同样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21.33%比7.53%,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pMDS)患者WHO(2 0 0 1)分型和FAB分型的亚型与细胞遗传学异常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按FAB标准确诊并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 2 37例pMDS患者 ,重新进行血片和骨髓片分类计数并按WHO标准进行分型 ,对两种分型结果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 (IPSS)危度分组与各亚型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按FAB标准分型各亚型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染色体异常危度分组无显著性差异 ,按WHO标准分型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RCMD)患者与RA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74 .4 %和 4 2 .5 % ,P <0 .0 0 1) ,IPSS预后好的染色体核型比例RA组 (6 5 .0 % )明显高于RCMD组 (2 4 .4 % )(P <0 .0 0 1) ,中等及差的染色体核型比例RCMD组 (分别为 4 8.9% ,2 6 .7% )明显高于RA组 (分别为 2 7.5 % ,7.5 % ) (P <0 .0 5 )。WHO分型与FAB分型一样 ,各亚型与IPSS危度分组有较好的相关性 ,WHO分型的RCMD低危组比例 (1.1% )较RA(10 .0 % )明显减低 (P <0 .0 5 ) ,RAEB Ⅱ高危组比例 (30 .5 % )较RAEB Ⅰ (0 )明显增高 (P <0 .0 0 1)。结论 pMDS的WHO分型较FAB分型与遗传学异常及预后的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年版的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治疗指南,本文中提及的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指按照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积分≤1.0(低危/中危-1)的MDS患者,以及基于WHO的预后积分系统(WPSS)积分≤2.0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中CD96和CD123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骨髓穿刺和外周血检查确诊为MDS的患者89例作为MDS组,另选取无血液系统疾病者2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骨髓穿刺,并提取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对CD34~+CD38~-CD123~+细胞和CD34~+CD38~-CD96~+细胞进行计数。将MDS组患者按照危险度分组,并给予相应治疗措施,观察治疗效果。结果:MDS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和CD34~+CD38~-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34~+CD38~-CD123~+细胞和CD34~+CD38~-CD96~+细胞在CD34~+CD38~-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危险度越高,比例越高;低危-中危1亚组中,CD123~-和CD96~-患者的完全缓解(CR)和缓解率(RR)均显著高于CD123~+和CD96~+患者;中危2-高危亚组中,CD123~-患者的RR显著高于CD123~+患者(P0.05),CD96~-患者的CR显著高于CD96~+患者。结论: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CD34~+细胞分化存在异常,且存在有CD123和CD96高表达的情况,这可能是MDS患者出现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中CD34(+)细胞自噬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MDS、20例非恶性病贫血和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液单个核细胞(BM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这些标本中CD34(+)细胞自噬活性。结果:低危组MDS及非恶性病贫血组CD34(+)细胞自噬活性高于高危组MDS及AML组(P0.05),且MDS患者中CD34(+)细胞自噬活性与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呈负相关(r=-0.887)。结论:MDS患者CD34(+)细胞自噬活性较AM L患者明显增高,同时M 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自噬活性与M DS患者WPSS评分呈负相关,提示自噬活性的降低有可能促进MDS疾病的演进,同时与MDS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WHO分型、临床及血液学特征,以及MDS患者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特点.方法 采用WHO新分型方案对80例MDS患者进行诊断及分型.对确诊的MDS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结果、骨髓象及转归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MDS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7岁,低于国外学者的报道.染色体异常率为35.14%,检出的异常核型分布以+8最多,不同于欧、美洲国家和日本的大样本研究结果.74例患者经IPSS分组及追踪观察,11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染色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细胞减少系列数对患者有预后意义.IPSS低危组与中危-Ⅰ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HO分型中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与RA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AEB-Ⅰ与RAEB-Ⅱ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组MDS患者的发病年龄、WHO亚型分布、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分布与欧、美洲国家和日本不同.WHO分型将RAEB分为RAEB-Ⅰ和RAEB-Ⅱ,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益.IPSS同样适用于中国人,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提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及其与病情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伴有非随机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以骨髓异常染色体核型细胞数量占总分裂相细胞的百分比作为MDS患者核型异常细胞负荷。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病情轻重作相关分析,病情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髓系分化指数、集丛/集落比值、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以及输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将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细胞免疫功能作相关分析,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包括CD4+细胞数量、CD8+细胞数量、血清IL-2和TNF水平。根据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将患者分为低负荷组和高负荷组(以50%为分界点)。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结果MDS患者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为(67.4±36.2)%。骨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83,P<0.05);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445,P<0.05)。高负荷组和低负荷组骨髓原始细胞分别为0.0778±0.0551和0.0345±0.0334,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82±0.48)×1012/L和(2.32±0.66)×1012/L,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56.06±14.28)g/L和(76.40±24.4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绝对数为(274.18±71.85)×106/L,正常对照组为(454.82±205.88)×106/L(P<0.05)。两组CD8+细胞绝对数分别为(240.45±150.01)×106/L和(305.27±145.14)×106/L(P>0.05)。伴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外周血IL-2水平为(6.29±3.58)μg/L,正常对照组为(3.11±1.40)μg/L(P<0.01)。两组TNF水平分别为(2.42±1.79)μg/L和(1.68±0.69)μg/L(P>0.05)。高负荷组CD4+/CD8+细胞比值为1.90±0.52,低负荷组CD4+/CD8+细胞比值为0.97±0.44(P<0.05)。结论骨髓染色体核型异常细胞负荷是影响MDS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且与T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不足有关,对于疾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危险因素,重点研究不同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与MDS预后的联系。方法:收集本院近5年60例MD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建立详细资料档案,并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60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CD10,CD13,CD15,CD7,CD34,CD117);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合WHO2008分型及IPSS-R积分对MDS进行分组。结果:60例MDS患者中极低危12例,极高危7例;染色体异常35例(58.33%),其中5号、7号、8号、20号、Y染色体异常及复杂核型染色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2.89%、20.0%、17.14%、11.43%、5.71%及14.29%;转化为白血病的正常核型占8.0%,转化为白血病的异常核型分别为复合核型占80%、8号占66.67%、7号占71.43%、5号占75.0%;极高危组MDS患者的髓系细胞表面的非成熟抗原标记CD13、CD33及CD117表达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高(P0.05),而髓系细胞表面的成熟抗原标记CD15表达率则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低(P0.05),极高危组淋巴系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7、CD10表达率明显低于极低危组(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对MDS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MDS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随访观察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 33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RS) 8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 70例,难治性贫血(RA) 23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1) 46例,(RAEB-2) 48例,MDS-U 2例,单纯del(5q) 6例。RAEB组(RAEB-1+RAEB-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复杂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非RAEB组(RARS+RCMD+RCUD+RA)分别为48. 94%vs 43. 94%和18. 09%vs 12. 69%,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根据IPSS-R及IPSS积分系统分组,随着危险分层的增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逐渐增加(P 0. 05)。在细胞遗传学特征方面:共108例检出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5. 76%;其中复杂核型36例,占所有患者的15. 25%。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包括数目、结构及混合性异常。检出率最高的染色体异常是+8,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30. 56%(33/108);其次为-7/7q-、del(5q)、del(20q)等。-7/7q-染色体异常占所有核型异常的29. 63%(包括单独-7/7q-染色体异常及其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236例MDS患者中位年龄61(13-88)岁,男女比为1. 36∶1。在血细胞特征方面:3系呈不同程度降低或增加,中位WBC数为2. 8(0. 3-267. 1)×109/L,中位Hb为69(20-156) g/L,中位Plt为55(2-1733)×10~9/L。32例7号染色体异常患者与128例正常染色体患者1年OS率比较(25%vs 44. 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05,P 0. 05)。结论:染色体核型是影响MDS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对于MD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7号染色体异常患者总体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染色体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和RHG 显带分析38例原发性 MDS 核型按 WHO 分型:难治性贫血(RA)4例;难治性贫血伴有环状铁粒幼细胞(RARS)1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17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14例;MDS 不可分类型(MDS-U)2例结果:38例 MDS 患者中共检出14例异常核型(占36.8%).单纯异常9例(数日异常6例,结构异常3例),复杂异常5例,1例出现核型演变。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对 MDS 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对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分层意义.方法 染色体核型可供分析的532例原发性MDS患者,按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修订的IPSS (IPSS-R)和德国-奥地利(G-A)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标准进行分组,随访患者,分析部分常见的单独染色体异常核型和不同预后分组标准的预后价值.结果 532例患者中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46例(65%),其中单一异常者200例(38%),2种异常者61例(11%),复杂异常者85例(16%).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所有异常核型的31%,其后依次为-7/del(7q)( 13%)、del(20q)( 12%)、del(5q) (9%)、- 18(5%)、- 21 (5%)、i(17q)(5%)、-Y(4%)、- 17 (4%)、+21(4%)、- 13/del(13q) (4%)和-22(4%).IPSS中预后差的核型更常见于WHO分型的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Ⅰ和RAEBⅡ.310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中位随访时间14.5个月.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中位生存(MS)时间为59个月,核型异常患者MS时间为26个月.IPSS细胞遗传学预后好、中、差3个亚组患者的MS时间分别为59、43和12个月(P<0.01).IPSS-R细胞遗传学预后好、中、差、非常差4个亚组患者的MS时间分别为59、36、15和10个月(P<0.01).G-A细胞遗传学预后好、中危Ⅰ、中危Ⅱ、差4个亚组患者的MS时间分别为59、44、15和11个月(P<0.01).常见的单独染色体核型异常中,+8患者的MS时间为44个月,i(17q)患者为12个月,- 7/del( 7q)患者为14个月.结论 与IPSS和G-A细胞遗传学分组比较,IPSS-R细胞遗传学分组能够起到更细致、更有效的预后分层作用,但其中一些核型异常的预后意义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34~+细胞表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8例正常对照及100例MDS患者CD34~+细胞表面IGF-IR的表达。结果:100例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IGF-IR的平均表达率为(41.0±2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中的IGF-IR表达率(4.3±1.8)%(P0.0001),其中22例高危组患者CD34~+细胞IGF-IR表达率较低危组(78例)明显增高[(66.5±27.8)%vs(34.5±24.9)%](P0.0001);23例有染色体异常患者的CD34~+细胞的IGF-IR表达率较染色体正常组患者(77例)明显增高[(56.0±30.9)%vs(36.9±26.2)%](P0.01)。结论:IGF-IR在MDS患者CD34~+细胞中过度表达,提示IGF-IR可能参与MDS的起源、发生及发展。IGF-IR在高危组及染色体异常组增高更明显,提示IGF-IR可能与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有关,有望为MDS患者的预后与转归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及其与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和骨髓血管新生的关系。搜集40例MDS病例,根据IPSS积分分为低危和高危2组,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物和活检标本。检测骨髓血浆中SDF-1的含量,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率,骨髓活检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SDF-1α在低危组和高危组的表达量分别为(2313±417)pg/ml,(1241±501)pg/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且2组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者(710±153)pg/ml(p<0.05);Annexin-Ⅴ/PI双染色显示,低危MDS患者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54.75±1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1±8.66)%和高危组的(23.96±12.20)%(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低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CD34+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5);在高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MVD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骨髓SDF-1含量、CD34+细胞凋亡和MVD在MDS中存在显著异常,在不同风险度的病例中也有明显的不同,且SDF-1水平与骨髓细胞的凋亡和血管新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患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细胞凋亡、迁移和黏附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选取37例初发MDS患者〔低危组(IPSS≤1.0)22例,高危组(IPSS≥1.5)15例〕、10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及14例良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及CD34+细胞的凋亡情况。选取4例低危MDS患者和5例高危MDS患者,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SDF-1对细胞的趋化作用。通过CCK-8法检测SDF-1对细胞之间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危MDS组(21.33%vs 7.27%,p<0.001),同样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21.33%vs 7.53%,p<0.001),未发现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患者年龄性别有相关性。SDF-1能够促进高表达CXCR4患者的细胞黏附于基质细胞并能诱导该细胞的迁移,诱导细胞形态发生极化,上述作用可以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及CXCR4拮抗剂AMD3100明显抑制;而对低表达CXCR4的患者细胞则无上述抑制作用。结论:SDF-1/CXCR4通过PI3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的迁移及黏附能力,发挥抗凋亡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途径抑制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2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68例新诊断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D25在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结果:168例中29例(17.26%)患者白血病细胞表达CD25抗原。CD25~+AM L患者多发生在高危及正常核型中,伴初诊时相对较高的WBC及Plt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与CD25~-AM L患者相比,CD25~+AM L患者CR率低,1个疗程CR率分别为49.02%和16.00%(P0.05),2个疗程CR率分别74.60%和为46.67%(P0.05),OS时间明显缩短(P0.05)。CD25~+AM L患者高危核型组与中危核型组比较,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CD25表达的AM L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是独立于染色体核型的危险因素,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并分析其与Th细胞、IPSS积分及骨髓CD34+细胞比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CD14、CD68标记巨噬细胞,以CD3、CD8、干扰素γ(interferon γ, 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 IL-4)标记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以及Th细胞活化情况,另设8名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①低危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为1.56%±0.22%,显著高于高危MDS患者(0.20%±0.07%) (P<0.001)及正常对照者(0.62%±0.09%)(P<0.001)。②MDS患者骨髓中的巨噬细胞百分比与Th1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4, P<0.01)。③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与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呈负相关(r=-0.532, P<0.001),同时也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7, P<0.01),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成负相关(r=-0.398, P<0.01),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324, P<0.05)。结论:低危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增加,并可能导致了Th1细胞的异常激活;检测MDS患者骨髓中巨噬细胞百分比可能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骨髓活检在诊断无明显病态造血的早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无病态造血改变的早期MDS的染色体核型和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特征.结果 9例MDS患者中,8例为轻度的异常核型,1例为复杂核型.4例有+8异常,2例有13、20号染色体异常,9、10、11、12、14号染色体受累各1例.骨髓切片CD61免疫组化示2例有微小巨核阳性,检出1例典型髓系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3例患者骨髓切片CD34+ 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比例较缺铁性贫血骨髓切片(8例对照)的CD34+细胞有增高趋势,但该3例患者骨髓涂片CD34+ 细胞并未显示增多.结论 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骨髓活检有助于对没有明显病态造血改变的早期MDS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明显病态造血的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实验室特点.方法 对9例无病态造血改变的MDS的染色体核型和骨髓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中,4例有+8染色体异常,2例13、20号染色体异常.骨髓切片2例微小巨核阳性,3例骨髓切片CD34+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的比例较缺铁性贫血骨髓切片(对照)有增高趋势.结论 骨髓活检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诊断无明显病态造血改变的低危MDS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