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甲状腺供血动脉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学特征.方法:将103例行64层螺旋CTA扫描并符合本研究患者的颈部原始图像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观察甲状腺供血动脉特征.结果:103例共显示207支甲状腺上动脉,180支甲状腺下动脉,10支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多源自颈外动脉起始部(61.35%);甲状腺下动脉多源自甲状颈干(87.78%);甲状腺最下动脉多源自头臂干(88.89%.甲状腺上动脉源自起源动脉前内壁最多(58.45%);起源于甲状颈干的双侧甲状腺下动脉均源自其内侧壁;甲状腺最下动脉均源自起源动脉前壁.本研究共统计分支类型:甲状腺上动脉腺体支7种,甲状腺下动脉腺体支2种.结论:甲状腺供血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64层螺旋CTA能对其予以较好评价.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部大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11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胸部大血管造影资料,以临床手术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CT能够显示主动脉、肺动静脉的结构,可以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大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100%.结论 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是胸部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胰腺供血动脉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对胰腺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80例健康查体者行胰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胰腺供血动脉。结果:胰腺供血动脉胰十二脂肠上前动脉(ASPDA)、胰十二脂肠上后动脉(PSPDA)、胰十二脂肠下前动脉(AIPDA)、胰十二脂肠下后动脉(PIPDA)、胰背动脉(DPA)、胰横动脉(TPA)、胰大动脉(PMA)、胰前动脉弓(AAA)、胰后动脉弓(PAA)在MIP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0例)、100%(80例)、98%(78例)、95%(76例)、95%(76例)、83%(60例)、90%(72例)、43%(34例)、35%(28例)。结论:64层螺旋CT胰腺动脉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MIP多角度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胰腺供血动脉解剖与变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技术上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漫游(VR)及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结果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较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24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共152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及时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是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查办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6.
CT窗口技术在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研究昌仁民(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广州510515)CT窗口技术在增强图像上运用的好环直接影响到CT增强效果以及对病变的观察,作者对3000例注射不同造影剂量的CT图像窗口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确保图像质量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时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求获得最高的质量剂量比。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行腹部CTA的患者270例,随机分成管电压、管电流及螺距组,每组90例。管电压组分140、120、100kV3级,每级30例;管电流组分400、300、200mA3级,每级30例;螺距组分0.5、1、1.53级,每级30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从膈顶2cm到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分叉处,在腹主动脉近端设置触发兴趣区。当造影剂CT值达到120HU时,触发扫描并记录辐射剂量。把动脉期容积数据发送到Vitrea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处理,通过血管的显影、饱满度、整体性、对比度、伪影等的综合得分来评估图像质量,进而对比各组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管电压组中随着管电压从140kV下降到100kV,腹部CTA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均下降,辐射剂量的下降程度更大(P〈0.05)。120kV与140kV的图像质量均在优良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9),100、120kV管电压下的图像质量比140kV时分别下降41.3%(P〈0.05)、8.7%。患者采用的辐射剂量从140kV下降到100kV逐渐下降,3级管电压组之间辐射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0kV的图像质量剂量比最高。管电流组中,随着管电流从400mA下降到200mA,腹部CTA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同时下降,但辐射剂量的下降程度更大(P〈0.05),300mA与400mA的图像质量均在优良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O.21),200、300mA管电流下的图像质量比400mA时下降了40.4%(P〈0.05)、10.6%。患者采用的辐射剂量从400mA到200mA逐渐下降,3级管电流组之间辐射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0mA的质量剂量比最高。螺距组中,随着螺距从0.5上升到1.5,腹部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同时下降,辐射剂量下降程度更大(P〈0.05)。螺距1与0.5的图像质量均在优良以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螺距1.5的图像质量比螺距0.5、1时下降了50.O%(P〈0.05)、10.9%。在患者采用辐射剂量上,螺距0.5、1、1.53级螺距组之间辐射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的质量剂量比最高。结论适当的降低管电压、管电流及增加螺距,图像质量虽有所下降,但能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下降的幅度更大,这有利于x线的全民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A)检查中不同剂量对比剂脑动脉显影质量,探讨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合适的对比剂剂量。方法怀疑或已知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183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8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岁。行脑CTA,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 mg I/m L)。按对比剂注射量分成3组,A组50 m L者64例,B组70 m L者60例,C组90 m L者59例。注射对比剂之后用相同流速0.9%氯化钠溶液30 m L冲刷,对比剂流速4.5 m L/s。测量左右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2段、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后动脉P2段和基底动脉、大脑大静脉、上矢状窦、优势乙状窦,共12处CT值;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生依据动脉内对比剂充盈、动脉轮廓、静脉显影、诊断可靠性情况按5分制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3例患者检查均成功,3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侧A2段、上矢状窦、乙状窦强化较B组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33;t=-2.576,P=0.021;t=-2.782,P=0.019;t=-3.014,P=0.006);其余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上B组和C组动脉轮廓显示较A组好,但是A组静脉显影较B和C组更少。结论 64排螺旋脑CTA中使用对比剂50 m L(370 mg I/m L)不影响图像质量,还可减少对比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人肠系膜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其解剖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与尸体标本上观察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肠系膜动脉。方法 选取正常人230例,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观测肠系膜动脉,然后对正常肠系膜动脉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 活体扫描成像测量人肠系膜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 2.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位置、分支类型及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3. 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分支的级别。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不同级别狭窄程度的检出率、节段狭窄冠脉分支的检出率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疾病诊断中的结果相近,两种检查方式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其数据可作为临床疾病鉴别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其对明确诊断所起的作用.结果 MPR、VR和MIP方法均能显示病变,以MPR显示率最高,结合3种方法可以获得明确诊断.结论 CTA能够明确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MPR进行图像后处理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等中心扫描对降低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4月144例行冠状动脉MSCTA检查患者,将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定位,电流为智能毫安;B、C、D组采用等中心位置扫描,电流分别为智能毫安、智能毫安的90%、智能毫安的80%。4组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比较4组患者冠状动脉MSCTA图像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信噪比(SNR),主观质量评分比及辐射剂量(ED),对直径>1.5 mm的血管节段采用冠状动脉15分段法评分,用以评价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噪声方面,4组重建图像中的主支气管选择,感兴趣区(面积约15.0 mm2),测量其标准差值作为噪声值,SNR为其CT值/标准差。结果 MSCTA图像分析显示,以D、A、C、B组为序,噪声依次降低(分别为15.09±2.97、2.68±2.47、2.57±2.29和2.45±4.36),SNR依次升高(分别为63.74±19.78、78.64±14.66、78.66±14.84和79.66±22.90);D组与A、B、C组两两比较,噪声高而SNR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组间噪声及SNR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良率98.9%(1 939/1 960),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D辐射剂量依次降低,分别为(3.39±1.39)mSv、(2.89±1.21)mSv、(2.56±1.05)mSv,(2.14±0.87)mSv,其中A组明显高于C、D组,B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等中心扫描能降低冠状动脉MS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11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 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层螺旋CT应用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诊断。笔者探讨64排螺旋CT(64 slice spiral CT,VCT)成像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4例次胸部CT血管成像(CTA)数据,其中72例次行常规胸部CTA扫描数据列入对照组,52例次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扫描数据列入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行、与相邻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以及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清晰度。结果:对照组中33.33%(24/72)支气管动脉显示较清晰,58.33%(42/72)支气管动脉显示模糊,8.33%(6/72)没有发现支气管动脉;观察组52例次支气管动脉全部显示,其中86.54%(45/52)支气管动脉显示清晰,13.46%(7/52)支气管动脉显示模糊。结论: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常规胸部血管成像相比,能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形态、走行及其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对支气管动脉源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可疑存在腹部血管性疾病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用GELight-speedUltra16层CT进行螺旋薄层CT扫描。扫描条件:扫描层厚1.25mm,螺距1.75∶1,转速0.5s/360°,120kV,350~400mA,扫描总时间10~15s。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腹部血管重组,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腹部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腹部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腹部血管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为腹部血管性疾病病人提出明确诊断。结论MSCT三维腹部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腹部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腹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颈部64-SCTA检查的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并与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对比,评价64-S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82例患者中, 64-SCTA共发现94个动脉瘤,其中87.8%为单发动脉瘤,9.8%有2个动脉瘤,2.4%有3个动脉瘤。 64-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以手术及DSA为标准,64-SCTA漏诊3个动脉瘤,1个动脉瘤为假阳性。64-S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9% 和96%。 结论 64-SCTA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地检查手段,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面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依据Michels标准153肝动脉分型如下:①I型,占80.4%(123例);②II型,占2.0%(3例);③III型,占 2.6%(4例);④Ⅳ型,占2.0%(3例);⑤V型,占4.0%(6例);⑥VI型,占1.3%(2例);⑦Ⅶ型,占1.3%(2例);⑧Ⅷ型,无;⑨IX型,占2.6%(4例);⑩X型,无。其他型,占4.0%(6例)不能归入Michels分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动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变异,对于活体肝动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临床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进行重建分析方法进行.结果全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获得成功,其中腹主动脉狭窄2例;髂动脉狭窄5例,闭塞1例;股动脉狭窄7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6例,闭塞1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全面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这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