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慧英  刘妍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796-1798
目的探讨抗gp210抗体与核膜型抗核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记法检测抗gp210抗体。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 ,抗核抗体(ANA)阳性60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免疫印记法检测PBC患者抗gp210阳性33例(阳性率33%),AIH患者抗gp210阳性8例(阳性率13%),HBV、HCV、BD组均阴性。PBC患者gp210阳性组与阴性组ANA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210阳性组90.9%表现核膜型,其次表现核点型,而gp210阴性组19.4%表现核点型,其次为着丝点型及核膜型等。PBC患者抗gp210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ALT、AST、Tbil、GGT、ALPI、gGI、gA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p210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28/33例,84.8%)明显高于阴性患者(33/67例,49.3%)(P0.01)。结论抗gp210抗体阳性同时ANA为核膜型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并且抗gp210抗体可以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硬化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细胞亚群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肝硬化期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诊断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40例代偿期和46例失代偿期PBC患者肝功、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失代偿期PBC患者年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血清总IgA水平、Mayo评分高于代偿期患者(P0.05),而ALT、ALB、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T淋巴细胞绝对数(CD3+)、T辅助细胞绝对数(CD3+CD4+)和T抑制细胞绝对数(CD3+CD8+)均低于代偿期患者(P0.05);LYMPH、LYMPH%、CD3+、CD3+CD4+和CD3+CD8+结果中,失代偿期减低者频率均高于代偿期(45.7%vs.10%,34.8%vs.7.5%,58.7%vs.17.5%,45.7%vs.5%,60.9%vs.27.5%,P0.05),失代偿期增高者频率均低于代偿期(54.3%vs.90%,6.5%vs.27.5%,0 vs.20%,2.2%vs.22.5%,2.2%vs.10%,P0.05)。在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年龄、Mayo评分、上消化道出血、脾大或脾切除、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表现对结果影响呈负相关;而ALT、ALB对结果影响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深,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细胞亚群数量降低;从淋巴细胞定量角度分析,随着疾病的进展,PBC患者免疫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及抗核抗体荧光核型,探讨其在PBC诊断及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已确诊的PBC患者67例及病例对照组70例,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PBC患者组阳性检出率以AMA-M2抗体、Sp100抗体及gp210抗体为主,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以核点型和胞浆颗粒型为主。AMA-M2抗体、Sp100抗体和gp210抗体在PBC患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7.228,5.492和16.292,P0.01);而LKM1抗体、LC1抗体、SLA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特别是血清AMA-M2阳性是诊断PBC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Sp100抗体、gp210抗体也是PBC诊断的特征性抗体,其对AMA-M2阴性PBC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 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156例PBC患者,分为ACA阳性组46例,ACA阴性组110例,比较2组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结果:ACA阳性组患者乏力、黄疸发生率低于ACA阴性组(P<0.05)。2组肝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Ig M水平和CD4+水平较ACA阴性组高(P<0.05)。结论:ACA阳性PBC患者临床表现隐匿,易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96例PBC患者,10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和4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旱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抗体-1(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结果 96例PBC患者中AMA-M2、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gp210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0%、84.4%、32.3%、28.1%、35.4%,而以上5种自身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3.0%、9.0%、3.0%、2.0%、1.0%;AMA-M2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76.0%,特异度达87.0%;抗3E(BPO)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84.4%,特异度达91.0%;抗Sp100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32.3%,特异度达97.0%;抗PML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28.1%,特异度达98.%;抗gp210抗体对PBC诊断的敏感度达35.4%,特异度达99.0%,未检测到抗LKM-1抗体、抗LC-1抗体及抗SLA/LP抗体;抗gp210抗体阳性患者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患者(χ2 =11.17,P<0.01).结论 PBC患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谱检测对PBC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秦雯  余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4):484-485,488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该院住院治疗,并接受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的39例PBC患者为PBC组;并选择该院住院治疗并接受ENA检测的患者45例为疾病对照组;另选择该院体检中心自身抗体均为阴性的40例体检人员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MA)。免疫印迹法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包括抗-AMAM2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LC-1)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结果 PBC组中有27例AMA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率为69.2%,其中颗粒型16例、着丝点型6例、胞质型5例;抗-AMA-M2抗体阳性率为56.4%,抗-SP100抗体阳性率为41.0%,抗-GP210抗体阳性率为33.3%,LKM-1、LC-1抗体和SLA抗体均阴性。疾病对照组中AMA抗体的阳性率为62.3%,其中均质型4例、胞质型1例、着丝点型7例、颗粒型12例,其他抗体均未检出。健康对照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均为阴性。PBC组中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率与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GP210抗体、SP100抗体、抗-AMA-M2抗体检测对PB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2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PBC组)和同期28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照组)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PBC组患者中出现腹部淋巴结增大、合并胆囊炎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两组患者中出现肝脏体积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及出现侧支循环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在多层螺旋CT显示下有较多突出特征,可作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156例PBC患者,分为ACA阳性组46例,ACA阴性组110例,比较2组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结果:ACA阳性组患者乏力、黄疸发生率低于ACA阴性组(P<0.05).2组肝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IgM水平和CD4+水平较ACA阴性组高(P<0.05).结论:ACA阳性PBC患者临床表现隐匿,易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着丝点抗体(ACA)的肝功异常患者中出现的频率、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000例肝功异常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和抗细胞骨架抗体等,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着丝点抗体及其它抗可提取的核抗原(antextractablen2uclearantigens,ENA)抗体。结果 (1)10000例肝功异常患者中,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结果显示抗核抗体阳性,着丝点型的患者为134例,占1.34%。其中滴度1∶100的占35.8%;滴度1∶320的占40.3%;滴度大于等于1∶1000的占23.9%。滴度大于等于1:320的患者再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着丝点抗体均为阳性。部分患者伴有其他核型的抗核抗体以及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2)134例ACA阳性患者,诊断为硬化型肝病的有83例,包括PBC、PBC和AIH重叠症、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硬化型。诊断为非硬化型肝病的有51例,包括病毒性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病毒性丙型肝炎等。抗着丝点抗体高滴度组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滴度组。(3)分析高滴度组(滴度大于等于1∶320)和低滴度组(滴度1∶100)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ACA高滴度组AST/ALT比值明显高于低滴度组,ALB和PA明显低于低滴度组,IgM的含量也高于低滴度组,两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并不少见,高滴度的抗着丝点抗体更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测指标与抗AMA-M2抗体、抗GP210抗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内科住院的患者中符合2018年美国肝病协会推荐的PBC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患者血清是否含抗AMA-M2抗体分为抗AMA-M2抗体阴性组(17例)和抗AMA-M2抗体阳性组(55例);根据患者血清是否含抗GP210抗体分为抗GP210抗体阳性组(24例)和抗GP210抗体阴性组(48例)。对各临床症状和检测指标在抗AMA-M2抗体和抗GP210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中的表达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AMA-M2抗体、抗GP210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的各种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AMA-M2抗体阴性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水平均高于抗AMA-M2抗体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在抗核抗体(ANA)滴度为1∶320~1∶160时所占比例较高,且抗ANA抗体高滴度(>1∶80)的比例为95.83%。抗AMA-M2抗体阴性组的抗nRNP/Sm抗体阳性率较抗AMA-M2抗体阳性组高(11.76%vs.0.00%)。抗GP210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清蛋白/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GP210抗体阳性组的球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AMA-M2抗体阴性的PBC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水平均高于抗AMA-M2抗体阳性的PBC患者,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的血清清蛋白/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的PBC患者低,球蛋白水平较抗GP210抗体阴性的PBC患者高,表明抗AMA-M2抗体阴性及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肝脏受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4例,按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TBi L、TBA水平高于存活组,血清Alb、chol、CHE水平低于存活组,出现腹水、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并发症、并发症≥3个、脾脏径4. 5 cm、门脉主干内径1. 2 cm、MELD评分≤20分、Child-Pugh评级C级的比例高于存活组(P 0. 05); 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肝肾综合征、并发症个数≥3个、电解质紊乱是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ELD评分、Child-Pugh评级、血清TBi L、TBA、Alb、chol、CHE水平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PBC患者和88名正常人基本临床资料,探讨了PBC患者RDW的变化及其与总胆红素(TBil)、肌酐(Cr)、白蛋白(Alb)、血小板(P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Mayo危险评分的关系。结果PBC组与正常人RDW水平分别为14.9%±2.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3%±0.4%,P0.05);且2组之间TBil、Cr、PLT、Alb、GGT、AL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与TBil、ALP、Mayo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46、0.51,P值0.05),与Alb、PLT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0.46,P均0.05)。结论 PBC患者RDW水平升高,提示疾病危险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18-119
肝硬化失代偿期性激素变化情况及药物干预后观察。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男性肝硬化失偿期患者64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性激素情况及肝硬化失偿期患者药物干预1年后性激素变化情况。失代偿期组患者T、PROG、LH、FSH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失代偿期组E2、PR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药物干预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组较Child-Pugh评分B、C组T显著升高、E2及RPL显著降低(P0.05)。男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存在性激素紊乱现象,经治疗好转后性激素紊乱可有改善,T、E2、PRL含量对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gp210、sp100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5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168例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非PBC)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gp210和sp100自身抗体并观察其临床评价指标,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3例PBC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gp210和sp100等自身抗体结果显示其阳性率分别为41.5%和17.0%;与菲PBC和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53例PBC患者检测gp210和sp100等自身抗体与非PBC及对照组比较,其临床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敏感性为41.5%和17.0%o,特异性为97.2%和99.5%.结论 PBC患者检测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对PBC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PBC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8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PBC组)、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组)和6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抗线粒体2型抗体(AMA-M2)、抗gp210抗体(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抗sp100),分析各种自身抗体单独检测及并联检测在PBC诊断中的意义。结果PBC组、病毒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A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PBC组的ANA阳性率最高、正常对照组的ANA阳性率最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3组的ANA阳性者中,PBC组以中高滴度(1∶320及以上)为主,中高滴度者比例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7),低滴度(1∶100)者比例低于病毒性肝炎组(P均<0.017)。PBC组54例ANA阳性患者中,ANA荧光核型以胞浆颗粒型(43%)与着丝点型(20%)为主。PBC组患者的ANA、AMA、AM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以MELD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MELD分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组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MELD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抗氨甲酰蛋白(Carp)抗体水平,探讨其对RA的诊断和评估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RA组(102例)、非RA组(55例)及健康对照组(83名)血清抗Carp Ig G抗体、抗Carp Ig A抗体水平,分析这2个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及其与RA患者其他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RA患者血清抗Carp Ig G抗体的水平为(8.60±2.64)U/L,阳性率为42.16%,抗Carp Ig A抗体的水平为(6.65±3.09)U/L,阳性率为46.08%,均高于非R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抗环瓜氨酸肽(CCP)阴性的RA患者抗Carp Ig G抗体的阳性率为46.67%,抗Carp Ig A抗体的阳性率为33.33%。抗Carp Ig G抗体阳性组Ig G、Ig A和Ig M水平与抗Carp Ig G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arp Ig A抗体阳性组Ig G、Ig A、Ig M和补体(C)4水平明显高于抗Carp Ig A抗体阴性组(P0.05)。抗Carp Ig G抗体与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抗Carp Ig A抗体与抗CCP抗体和RF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抗Carp抗体是一种新的对RA有诊断价值的血清学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特别是其对于抗CCP抗体阴性RA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与病死率评估患者预后。结果随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增加病死率逐渐增高;死亡组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模型对指导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狄连君  赵逵  李红平 《临床荟萃》2009,24(7):575-577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0月收住我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患者14例及好转37例,观察存活组与死亡组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水平、血清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中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水平、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3,0.03),当MELD评分≥15分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敏感度为71.3%,特异度为85.4%。MELD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密切相关(r=0.726,P〈0.001),C统计学显示: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0.824(P〈0.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与Child-Pugh评分对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和准确性,均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评分较Child-Pugh评分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外周血CD39^+CD73^+B细胞亚群在B细胞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其与PBC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苏苏州吴江区和常熟地区PBC患者60例,健康人对照者40例,以流式细胞术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CD39^+CD73^+B细胞在B细胞中的比例,多重微珠流式荧光法定量分析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统计分析CD39^+CD73^+B细胞比例的组间差异及其与自身抗体和肝脏酶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PBC患者CD39^+CD73^+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5.6%(44.9%,60.5%)vs 73.0%(69.8%,74.9%),P<0.001]。PBC组CD39^+CD73^+B细胞比例与AMA-M2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349,P=0.027)。抗糖蛋白210抗体(anti-GP210)阳性患者CD39^+CD73^+B细胞比例较anti-GP210阴性患者明显降低[44.6%(38.2%,49.9%)vs 58.7%(49.8%,63.8%),P<0.001],抗核蛋体100抗体(anti-SP100)阳性和阴性患者间CD39^+CD73^+B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6%(47.9%,62.7%)vs 51.6%(44.7%,60.4%),P=0.292]。结论:PBC患者外周血CD39^+CD73^+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且与特异性自身抗体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该群B细胞在PBC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